⑴ 後來的我們電影主題曲叫什麼名字 陳奕迅我們歌詞含義
主題曲是 我們,由葛大為作詞,陳建騏作曲,陳奕迅演唱,發行於2018年04月10日。
主題曲《我們》是根據電影《後來的我們》男女主人公十年的情感糾纏量身訂做的作品。
詞作者葛大為透露寫了兩個多月都寫不出來,「後來有一次我來北京,約了朋友去吃涮羊肉,在等的時候看到北京的夜景,我瞬間覺得北京的故事還是要在北京下,那一刻,所有男主角想要對女主角說的話都出來了。」詞出來以後,陳建騏開始譜曲。這是一個錯過的故事,在作曲過程中,陳建騏想到以前做樂手的時光,想到前任,想到過去,旋律一句接著一句,很快就完成了。
⑵ 《八佰》電影講述的是什麼
電影《八佰》主要是取材於1937年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總共歷時三個月,而這場戰役則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主要是講述了88是262旅545團的團長謝晉元帶領了420名壯士你看了30萬日軍的反撲,戰役主要是以四行倉庫為據點,而這場小型戰役只是歷時了4天4夜,戰爭開始之初,謝晉元也是為了壯大聲勢,直接號稱有800人堅守倉庫,所以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八佰》。
其實近幾年來,國內的影片市場上相對來說並不算是特別的低迷,前前後後也是出了非常多的優秀國產影片,而這部作品在上映的時候也算是取得了國際票房冠軍。很多影迷其實希望未來國內的國產影片,拍攝的質量能夠越來越高,如果能夠多出幾部這樣的影片,那麼對於我們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
⑶ 我喜歡的女生約我看電影,她知道我喜歡他,電影名叫後來的我們,她是什麼意思,我該怎麼表現
首先她主動約你看電影,就說明她對你是有好感的。再者,要看《後來的我們》,講的是兩個年輕人歷時十年的虐戀。情節應該都是很扎心,刻骨銘心的。她選擇這個愛情電影,我覺得她對愛情還是勇敢而嚮往的,不求結果,只求有個美好的歷經愛情的過程。我覺得你過後應該主動了。。嗯。在一起吧~
⑷ 在游泳池裡兩女同性戀熱吻電影名字是什麼
電影名字叫《我們》
⑸ 上帝幫我們擋路的人是什麼電影名字
《上帝難為》——尊貴的上帝,你擋我的路了。
三個小時的片長的確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了,有些電影讓你忍不住獻上膝蓋卻又不知道為什麼,像是被輕而易舉的秒殺了卻又不知道弱點在哪,像是戰戰兢兢交上了功課卻被教授打了一個耳光,這樣奇癲的故事,連小眾都談不上,它是屬於個人的狂亂,是拋棄世界的孤獨感。
按照片頭的介紹,這居然還是一部科幻電影,打著記錄的旗號又類似時光倒流的理論。地球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小一些的星球,這個星球上的人們文明進化到了中世紀卻未進行文藝復興,於是派了一支科學家組成的地球拯救小組去引導他們落後的文明走向進步。
從介紹可以看出導演對人類本性的諷刺,骨子裡漫出來的自大狂妄在外表被縫製成道德君子文明先鋒的華袍,別的文明沒經過「文藝復興」他們就要去引導,絲毫不顧其他文明有可能經過「光榮之戰」照樣該過渡資本主義國家就過渡資本主義國家,至少想發展成、可以發展成、能發展成什麼樣的文明都是本土星人自己的選擇,地球上的科學家卻要充當上帝,這不是打腫臉充胖子么。
更可笑的幾個科學家到該星球後反而被當時中世紀落後的生產力和痛苦的生活環境所同化,除了一個主角還能保持清醒四處游說,其他人完全看不出和當地人有何區別,而我們的主角也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廢話並不能對這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起到什麼關鍵性的作用後,疲憊不堪的放棄了。
自認發達的地球文明在一個中世紀文明面前妄自稱大,然而真正到了中世紀之後卻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即便落後、骯臟、豬狗不如,他們依然堅守自己的文明並以此為傲,所謂的上帝就像是個笑話,既改變不了百姓花樣百出殺人的創意、也改變不了當地貧窮罪惡四起的現狀,到頭來「上帝」想做的事,竟是「我想把你們都殺光」,冷漠、麻木,一如其他所有人的表情。
上帝難為與否不可而知,但偽裝上帝的人,你再不讓開馬車就要攆過你的腳了。
⑹ 電影名字
這部電影叫《致命報酬》又名《記憶裂痕》和《空投支票》
英文名"PAYCHECK"
導演:吳宇森John Woo
主演:本.阿弗萊克 烏瑪.瑟曼 阿倫.艾克哈特 科姆.菲爾
類型:科幻
《致命報酬》由美國夢工廠影片公司全球發行,美國派拉蒙公司負責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美國夢工廠影片公司是由素有好萊塢「三劍客」之稱的斯皮爾伯格、傑夫里•卡森博格和大衛•吉芬三個電影界的大腕成立於1994年10月。「夢工廠」出品了各類故事片、動畫片、網
絡節目、有線電視節目、家庭錄像、音樂光碟、書籍、玩具及其他電影後產品。
影片《致命報酬》改編自天才科幻小說家菲利普•K•迪克創作於1953年的同名短篇小說,1982年去世的菲利普,無疑是當代科幻小說界最著名的元老之一,改編他的作品早已成為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的制勝法寶。迪克是高產作家,他從1952年到1982年三十年間,共創作了三十部中長篇小說和一百篇短篇故事。至今菲利普的作品已多次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包括經典科幻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賣座影片《 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以及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少數人報告》(Minority Report)。他在小說中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描述未來人類是如何濫用進步的科技,操控人類的記憶。而《致命報酬》中更多的涉及到人性本身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吳宇森,他立志將其搬上大銀幕。「我一直都是菲利普•K•迪克的忠實讀者,我特別喜歡他在《致命報酬》一書中探討的道德議題。他小說中的主人翁都很有人性,很真實,不像很多科幻小說中的主角都像超人一樣。」 吳宇森談他將菲利普這部小說搬上大銀幕的感受,他打算將小說中科幻的未來世界,加上自己獨特的動作風格,拍攝出一部描述發現自我及真愛的驚悚動作片。
片中飾演天才電腦工程師邁克爾的演員是奧斯卡獎獲得者本•阿弗萊克,他接拍這部戲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能夠和吳宇森這位國際大導演合作,另一個原因則是能演出一部改編自經典小說的科幻巨片。阿弗萊克說:「這部影片的劇本構思巧妙,情節錯綜復雜,寫得真的很棒。當你結合菲利普•迪克的科幻題材和吳宇森強烈的視覺風格,絕對能拍出一部不同凡響的好片。」本•阿弗萊克將自己飾演的角色描述成一個天才電腦工程師,他擅長把高尖端的科技產品拆卸掉,然後根據它的原理設計成更加優秀的產品。阿弗萊克認為雖然影片中的邁克爾可以說是個天才,但他依然有動感情的一面,比如他和雷切爾之間的愛情。邁克爾專注於工作,我們看到他拿到的支票一張比一張面額大。但達到一定程度,他開始思考他是誰,他到底在干什麼。這已經和金錢沒有一點關系。他在處理和雷切爾的關系時可以看出他作為男人脆弱的一面。個人經歷決定了他在心理范疇和道德范疇都有戲劇性的變化。他原本只是一個工程師,一個通過自己大腦幫助別人解決各種各樣問題的人,但是最後他必須繼續工作幫助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些也使得阿弗萊克發現影片中提出很多倫理問題。「什麼是構成幸福生活的元素?」,「記住生活中的細節真的那麼重要嗎?」「如果我們真能學會掌控未來,我們竭力改變一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
影片中的大反派是邁克爾的前僱主、億萬富翁吉米,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埃仁•艾克哈特說:「吉米和邁克爾是一對想利用科技拯救世界的同窗好友,但是後來吉米卻放棄理想,一心追求個人權力和野心。他想利用科技改變世界,他認為他所創造的『機器』將改變地球的未來。」影片製片人特倫斯認為,其實吉米跟吳宇森其它作品中的反派角色有異曲同工之處,因為他們原本都只是普通的人,並不是什麼大奸大惡的人物。所以導演選中了阿倫•艾克哈特,他具有這種特質,將一個原本優秀的人演繹成一個自私貪婪的人。
朋友製造的難題,邁克爾難以解開,這時他的女朋友雷切爾出現,幫助他一步一步地解開謎團。對於雷切爾這個人物,吳宇森認為這是影片中的關鍵人物,是她決定了邁克爾最後的生活,使他的想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前不久在昆汀•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1》中揮舞著武士刀的烏瑪•瑟曼,這次走進《致命報酬》片場飾演阿弗萊克的助手兼女友,吳宇森說:「烏瑪擁有出乎意料的聰明頭腦,以及令人不得不多看一眼的美貌外表,非常符合雷切爾這個角色。」在邁克爾被追殺身陷無助時,雷切爾挺身相助,他們在工作和逃難中產生了愛情,也成為了最後改變邁克爾的主要動力。和本•阿弗萊克一樣,烏瑪•瑟曼也是吳宇森的影迷,並非常希望與他合作。烏瑪回憶第一次與吳宇森見面時的情景,「導演說這段愛情在影片中對於他來說是最重要的。他認為愛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喜歡一個動作片導演這樣解釋愛情的意義。他最終真的拍出了一部擁有浪漫愛情故事的動作片」。
所有的演員都很敬畏吳宇森導演的鏡頭。飾演聯邦探員的麥克爾•赫爾說,和吳宇森導演在一起,他的鏡頭永遠是運動著的,他通過運動中的鏡頭來展現人物之間的關系,而大多數演員很少和永遠運動著的鏡頭一起工作過。
搜狐:這部片子里邊的兩個主人公本-阿弗萊克設定上是一個普通的電腦工程師,而烏瑪-瑟曼的設定是一個生物博士,可是他們在片中的身手卻都很好,不像是普通人的設定,這種動作的拍攝是不是和人物本身的身分有一種差距?不知道您拍攝時是怎麼考慮的?
吳宇森:首先我並沒有企圖把他們拍成是一個超級英雄。但是在動作設計的時候,除了要突出他們的聰明,他們的隨機應變。除了要表現他們隨機應變的能力之外,當然在體能方面他們並不笨,跟敵人對抗的時候,他們也會做一些比較大的動作,一些比較有趣的動作來加強對抗的能力。比如說他們在騎摩托車的時候,有6個人來追他們,他們也會用一些比較強大的動作來反擊。雖然他們是普通人,是一個生物博士,我要強調他們的狠,他們的勇氣,所以有的時候用一些大動作來表現出來。其實很大程度,比如說烏瑪.瑟曼他在踢那個人,還要拿那個東西來打人家的時候,我看都是點到為止,而且有些東西是她設計出來的。 [詳細] [網友評論]
搜狐:你與周潤發合作,那麼你們兩位在好萊塢的合作模式和在香港的合作模式有什麼不同呢?
吳宇森:如果我要跟周潤發拍一個好萊塢的電影的話呢,因為亞洲演員在好萊塢的電影里邊有的時候所佔的份量並不很重,雖然有成龍,周潤發也拍過一些好的電影,但是都是以動作和喜劇方面的表現為主,如果我跟周潤發再拍一個好萊塢戲的電影的話,我希望找到一個題材會透過周潤發來表現我們中國人的真正的一種性格。那麼把我們的氣質,我們的風度,還有我們的態度,我們真正內心的性格能夠很透徹的表現出來,所以不一定先預定是動作片,如果有好的題材,可以反應我們的本職我都拍。
⑺ 井柏然和周冬雨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井柏然和周冬雨合作的電影叫做《後來的我們》
《後來的我們》是由劉若英執導,井柏然、周冬雨、田壯壯主演的青春文藝電影,該片於2018年4月2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⑻ 你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在哪裡看的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名字叫:《媽媽再愛我一次》相信很多的70 80後都有深刻的印象。
當時剛上小學,幾個生產隊在一塊開大會,好像是在商量誰誰誰能進敬老院的問題,年代久遠了記憶有點模糊了,大會開的差不多了,給開會人員發放的電影票,我也搞到一張,就跟著大人們進了電影院,第一次進去,裡面的座位稱不上座位,都是水泥長條,跟原來的老電線桿差不多。
然後就看了人生的第一部電影。還記得裡面有一段少兒不宜的片段,雖然露的不多,但是也讓當時的人們面紅耳赤。這部影片以倒敘方式,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的故事。
這是一部催淚大戲,看得我哭的稀里嘩啦的,片中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也一直傳唱到現在。後來學校組織和其他途徑,又看了好幾遍。還記得小時候電影院裡面的奶油瓜子的味道,現在再也吃不到那種瓜子的味道了。
我看的最早的一部電影應該是《地道戰》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在小學附近的一個單位裡面的電影放映廳裡面。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課程。
從小家裡的要求就比較嚴格,很早別的小朋友都有有線電視看了,我還守著地方台。而且一定是做完功課之後才能看。
所以「電影」這個詞對於我來說是很久遠的詞彙。也就是大概四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看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地道戰》
幾乎沒什麼影響,覺得很幽默,也沒看出之後看電影的那種思維模式。
僅僅是覺得 搞笑 。
大概三年前,我回到故鄉,還去了小時候看電影的那個廠子。早已破敗如茅草。像極了工業風的廢墟。
自然是另一番感慨。
後來再大一些,能去電影院的時候,看的電影大概就是《1942》,也可能看過別的。但是真正讓我意識到電影、電影院的價值的就是《溫故1942》。個人呢還是喜歡悲劇性的東西,喜劇固然不錯,但是悲劇可以洗滌靈魂,我現在依然這樣看。
電影自然是悲壯的,但是不合時宜的笑聲永遠存在。
不是不知道苦難、飢餓、也不是不知道感同身受。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就像一出悲喜劇。
不管怎樣深刻的、深邃的,終究抵不過人們的一個談資。
觸動靈魂的不是觸動本身,而是這樣的一種感受。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應該是李晨、顏丹晨主演的《花季·雨季》。
在深圳的一所高中里,一群高中生經歷了他們花季雨季的青春生活,有純潔的友誼,有懵懵懂懂的小情愫,有相互關心愛護的師生情誼,各種各樣性格的年輕人經歷著成長的煩惱,譜寫了一幅動人的青春贊歌。
我來說說我的故事。我記得當時讀小學,由學校統一組織觀看這部電影。由於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家裡沒有安裝有線電視,僅僅可以看幾個電視台,節目內容也索然寡味。所以我很期待的課外活動就是看電影,每學期組織一兩次。當時看電影的那個電影院現在早已拆除,然而卻成為了我最美好的回憶。上午發布這個消息以後,我很開心,中午趕緊回家,問媽媽要錢買了一根火腿腸,我能在看電影的時候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火腿腸。火腿腸是我小時候最喜愛的零食,由於價錢比較貴,媽媽捨不得經常給我買,只有在比較特殊的時候才會買給我吃,比如看電影、春遊等。其實對於電影的具體情節,我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只記得有李晨出演。小學時候的我,還沒有到青春期,應該無法完全理解電影人物的青春焦慮。
《花季·雨季》承載著我對童年的回憶,承載著我簡單的快樂。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特指在電影院或電影屏幕上看的。
應該是小學生時學校組織去電影院看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
記得台灣腔的普通話,哭泣的小男孩,媽媽被虐待的鏡頭,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歌曲。
電影院伯伯因為是爸爸的朋友,可以無限次放我和小夥伴去電影院。
記得電影放映室是在影院大廳里搭建一個木頭製成的吊腳樓。
放映室的燈光從吊腳樓上射出去,我每每會調皮地伸出小手,故意在光影里揮舞,大大的屏幕上便出現了我的手掌。
在一陣痛罵聲中,收回小手,得意地俯視下面觀影的觀眾,一覽眾山小,得意又忘形,小小的特權足以讓我虛榮到飛起!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叫《聊齋志異》,應該是這個名字,但內容絕對是鬼片。
記得小時候(真不記得是幾歲了,好像那時我還沒上幼兒園,我是七歲上的幼兒園,八歲上的一年級)那會村裡面只有極個別人家有電視,我們家只有一台老式收音機。我們看電影的唯一渠道是等待放映隊來村裡小廣場(暫且叫小廣場吧)放映,就是那種老式的放映機。然後拉一塊正方形放映布,就是那種四邊有一圈黑邊,中間白的那種。
天快黑了,照顧小夥伴趕緊回家搬個小板凳去占個好位置,去晚了就只能在又遠又靠邊的位置看了。現在電影院的最邊上座椅對當時來說已經算是中間位置了。但是放映電影不是只吸小孩子,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了,想想都壯觀。我當時最喜歡的不是能看電影,而是人很多能湊熱鬧,關鍵還有擺攤賣瓜子花生零食的小貨郎。現在,已經再也找不到那種手裡拿著小小的撥浪鼓,邊推小車吆喝的小販了。
那時候我還小,一般都會跟我媽一起去看。位置還不錯,電影開始放映,不一會就聽見驚呼聲、尖叫聲,我完全不知道咋回事。直到我看見熒幕上出現黑白無常,嘴上掛了個長長的血紅的舌頭,在黑漆漆夜裡,悠哉的走在一大片墳地里。在那一刻,我害怕了,腦中忽然想起很多家裡老人講的鬼故事。我現在想想都有點發怵,當時我真的害怕了,又不敢喊,只能求助我媽。我就裝作想要睡覺的樣子,拉扯著我媽的胳膊。我媽看見我想睡覺的樣子,把我抱在了懷里。就這樣裝困的我也許真被嚇到了,在我媽懷里真的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已是第二天早上。
自打看了這個電影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每次經過有墳地(一片啊,不是一兩個)的小路,我心中的陰影揮之不去,都是唱著歌,一路小跑的離開。
現在的我還是那樣,感覺特別慫。只是有一大片墳地的路已經很多年沒有走過了,也不想去走,更不願去走。
「再哭再哭?你就不怕鬼抓了去?」
以前在農村
很多長輩們嚇唬小孩都這樣說
也因為這個
我的口味竟然開始變得詭異
特別好奇 鬼 長什麼樣
有一次去外婆家
和表妹睡在同一房間
無聊
當時那個年代還在用DVD看片
有線的電視都沒幾個台的
我到處翻了翻碟片
看到有一張碟
《開心鬼撞鬼》
邪乎
碟片名對我彷彿有一種特別的魔力
我滿懷期待地播放了這個片子
碟片轉完了
嗯
很開心呀
這分明就是一部喜劇
我期待中的 鬼 沒有出現
這也是我印象中看的第一部電影
雖然我無法確定,這就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影片,但從我模糊的記憶里,卻清淅印證,這是一部年限久遠且給我回味多多的人生記憶。
聽說鄰村有電影,我和弟弟大白天便纏著母親,吵鬧著要求帶我們去。
到了晚上,我和弟弟顧不得吃飯,各自拿著一個小板登,催促著母親。和我們同去的還有本村的一位婦人,她和母親是極好的搭擋。
夜,漆黑一團,只有星兒眨巴著它那亮晶晶、神兮兮的小眼晴,詭秘地窺視著人們。
我們來到了現場,正值開演,電影的名字是《鐵道衛士》,我們被電影的劇情所深深吸引…………
當演到特務馬小飛欲引爆車上的「定時炸彈」時,弟弟突然犯困,吵鬧著非要回家,我也有了幾分的睡意,於是便跟著弟弟一塊起鬨,母親好言勸著我們,這樣連哄再騙,總算看完了這部電影……
夜,更黑了,陣陣清風吹過,感覺到絲絲涼意。星兒怕冷地躲進了雲層里,時而調皮地劃出,丟一個媚眼,似乎在挑逗著我們……
記得時間大約是七十年代前後!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泰國的《初戀這件小事》,彼時家中剛剛買了電腦,可以點播來著。。。哈哈!
直到現在,我還會時不時的把這電影翻出來看,也許是承載了我對愛情的期許吧。
女主小水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成績一般,長相一般,還帶著牙套。
學長阿亮是學校風雲人物,長得帥, 體育 好,受女孩喜歡。
小水為了引起學長的注意,做了很多努力,在學長看不到的角落。。
她和夥伴們對著書上的內容,一條一條做著讓自己變得更好更美麗的事情,努力學習,變美。
最後她成功了,但是畢業之際,學長卻和自己的同學在一起了。看到這里,我是遺憾的。後來學長參加了足球隊,臨走時,他偷偷留給小水一本相冊,原來學長一直都喜歡她,從不美的時候,小水在他眼裡也是可愛努力的。
電影最後,小水,阿亮在闊別幾年後還是再度重逢,當小水用顫抖的聲音文學長:「你結婚了嗎」的時候,我真的忍不住淚奔,喜歡一個人十多年嗎,是怎樣的的堅持啊。兩個主角都沒有令我們失望。
話到此處,女主角近來來得作品都很不錯啊。。。比心
第一部電影是三毛從軍記,很小的時候看的了,那時候電視是個稀罕物,村裡沒幾家有電視,但還好的是有時候會有人下鄉放電影,就是有一個放映布,正方形的白色布,四邊繫上繩子,然後對面放一個放映機,當時看到放映機的時候覺得很神奇,插上電,就開始轉動,熒幕上還有畫面和聲音,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智慧。
記得當時只要村裡有放電影的,小夥伴們恨不得奔走相告,挨家挨戶的通知。我們幾個玩的好的小夥伴會早早的搬著凳子,坐在熒幕前等著電影開始,有時候甚至都不吃晚飯,就在那裡等著,也感覺不到餓。農村的夏天是很多滋多味的,月亮特別亮,周圍特別黑,根本沒有路燈,蚊子特別多,但是電影的魅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不單單是小孩兒,叔叔阿姨甚至是爺爺奶奶都會早早的坐在熒幕前,大家嘮著家常,吃著東西,不論是吃瓜子等零食,還是吃著晚飯等主食,都是那麼的開心。大家耐心的等待著電影的開始,在月光的映照下,村落顯得格外的靜謐,其實有時候想想,那時候條件很苦,但是真的很開心,很快樂,因為生活很簡單,簡單就會很快樂。
記得第一次看的電影是三毛從軍記,不論是裡面和戰友之間的有趣的事,還是最後戲耍鬼子的劇目,感覺都是歷歷在目,一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回顧呢。由於當時的放映條件,放的是黑白影片,再加上後來在村裡放的都是黑白影片,比如地道戰之類的,所以我的啟蒙電影都是黑白影片,也就導致了我現在還是特別喜歡黑白影片。其實說實話,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原來三毛從軍記是彩色片呢,之前一直以為是黑白片。
很感謝三毛從軍記,讓我喜歡上電影,慢慢的熱愛電影,並且從電影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很懷念那時候的簡單快樂的生活。
第一部電影是在小學的時候,學校發了電影券,要求跟家長去電影院觀看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 上小學的時候應該是2005年左右吧,平常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陪我出去玩耍,那次的電影好像也是軟磨硬泡才讓爸爸陪我去的, 當時的印象現在回想起來就只記得畫質不怎麼樣就像平常大家上課發光的幻燈片一樣,電影院的設施也就像七八十年代一樣是木頭的椅子, 具體電影情節記不清楚了,只記得有個小女孩和媽媽相依為命,是個苦情片。但是一直有個疑問就是電影中的慢鏡頭是怎麼拍攝的, 自己還嘗試了好多次怎麼也做不到如此慢的動作,一直到高中才明白是怎麼回事,童年雖然沒有太多的「權利」但是現在想起來當時的「痛苦」,現在都是寶貝!
⑼ 這部電影的名字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一》的名字是什麼意思呢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一一》是個人最喜歡的華語電影,沒有之一,也列入個人影史十佳前五的位置。
為什麼一部三個多小時的家庭片能成為很多影迷心目中的華語第一呢?
我認為每個人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己,而且不同階段看這部電影會對標電影中不同的角色。
電影與生活在這一時刻是連接在一起的,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並不單單像電影中說的「電影給了我們三倍生命」。在《一一》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別人,還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