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波斯語課》中暗藏的感情線,不知道你看懂了沒有
《波斯語課》講述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為了保命謊稱自己是波斯人,被抓進集中營中教德國軍官科赫波斯語。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吉爾斯只能憑空編造出一門只有他和科赫懂的「波斯語」,於是他將集中營中關押的猶太人的名字作為詞根,編造出上千個「波斯語」單詞,以此來獲取科赫的信任,二人之間在一次次的交流當中產生了不同尋常的友誼。
影片於3月19號在國內上映,目前在豆瓣上依然有著8.3的高分,十分值得一看。
電影中不僅有對殘酷戰爭的描寫,更是暗含了一條關於德國軍官科赫的感情線,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
科赫其實是一名同性戀者,那個二戰開始時逃到德黑蘭被科赫一直叫做哥哥的就是他的戀人。
有三點可以作為證據:
其一是科赫與上校聊天,上校說看了他的檔案,裡面沒有關於他哥哥在德黑蘭的記錄,而科赫也解釋說他也是剛知道這個消息不久,其實他根本就沒有哥哥,因此檔案里沒有記錄。
其二是那對在義大利被抓的猶太人兄弟殺掉一個新來的真的波斯人,哥哥被獄警開槍打死後,吉爾斯和科赫在辦公室里交流,科赫搬了一個椅子坐在吉爾斯身邊,下意識地抬起手准備撫摸吉爾斯的頭安慰他,意識到不妥後才將停在半空的手收了回來。這段戲曖昧十足,科赫的下意識動作也是對戀人才會有的動作。
其三是當吉爾斯問他是否有喜歡的人時,他雖然回答沒有,但表情出賣了他,喜歡一個人是抑制不住的。
影片中還有些小細節都暗示了科赫對於「哥哥」的愛慕之情,可以多看幾遍,好片值得多看!、
『貳』 《波斯語課》的真實事件是什麼樣的,,
電影《波斯語課》由導演瓦蒂姆•佩爾曼執導,於2020年2月22日於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講的是二戰時期,德國軍官克勞斯•科赫與猶太人吉爾斯倆個人之間不同尋常的故事。
在進入集中營前吉爾斯偶然得到一本波斯語書,為了活命,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德國軍官克勞斯•科赫想戰後到德黑蘭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因而他下令保住了吉爾斯的命,並安排他到廚房工作,每天工作結束後,教他波斯語;完全不懂波斯語的吉爾斯,每天必須編出新的單詞,並記住教給軍官的每一個「波斯語」單詞而活命。
因為名字,吉爾斯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克勞斯軍官為了學會所謂的「波斯語」,對吉爾斯保留了一份好感,甚至在德軍敗了的時候,然後把吉爾斯救下,攜帶他逃跑。
但諷刺的是,他因為吉爾斯教授自己「波斯語」救下了主人公,卻在逃跑時因為自己所學的這門根本不存在的語言,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首尾呼應的剪輯方式,讓題眼「名字」更加深刻,更加具有諷刺意義。
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比利時人,因為共享著同一門語言而產生了微妙古怪的親近感。這門憑空臆想出的語言在他們之外並不流通,因而這種鏈接是如此私密而且如此罕有。語言,傳達著信息,附著著情感的語言,在敵我間,在槍和獵物間,在鷹和麻雀間,貓與老鼠間,再造了一重關系。
聽與說,問與答,在比利時俘虜和德意志後勤軍官之間,形成了常規之外的羈絆。導演為了塑造主人公之間這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在兩人相處時用窗外射進來的自然光,光暈的暈染下,不考慮到當時的背景,更像是兩位摯友在吟詩作對,更渲染了兩人之間這種「曖昧」的關系,為最後克勞斯放走吉爾斯埋下伏筆。
戰爭所摧毀的是家園,而最初在土地上建起家園的,是人。他們每一個都有名字,都有家鄉,在被戰爭奪走生命前,他們每一個都有希冀,和恐懼,戰爭是如此暴虐,能彌合分歧的只有愛與和平。
『叄』 《波斯語課》真實事件原型是什麼
二戰時期,一個被抓的猶太人急中生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又恰逢集中營中有個德國上尉在找人教他說波斯語,從而讓這個猶太人,也就是本片男主撿回了一條命。
於是,男主用兩千多個集中營猶太人的名字,創造了一門新的語言矇混過關,上尉則學習熱情高漲,從每天學四個單詞,到每天學四十個單詞,還自己製作了單詞卡用來背誦,卻沒有意識到他拚命學習的根本是一門不存在的語言。
(3)猶太人教德國人波斯語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波斯語課》由真實事件改編,影片自去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後,便收獲了一大波海外媒體的好評,《好萊塢報道》盛贊兩位男主的演出為:「大於生命的表演」,《衛報》稱影片為觀眾們獻上了一場難以置信的生存戲。
2020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影片創下開票5秒售罄的電影節奇觀,國內頭一批搶先觀看過本片的觀眾也獻上了近乎完美的評價,就連謝飛導演也稱贊道:「又一部好看的二戰集中營題材電影!」影片的深刻立意也引來網友的深刻評價:「用猶太囚犯的名字創造一種新的語言,納粹軍官用它寫出一首關於和平的詩。」
『肆』 《波斯語課》這部電影為何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電影中故事的構思非常精彩,可以說是每一個畫面和轉場都讓人覺得驚心動魄。通過描繪軍營中的德國士兵對猶太囚犯的肆意虐待和殺害,上尉和雷扎的這份「友情」在種種冷血的行為下似乎顯得格外的有溫,度和有力量。在雷扎屢次三番陷入險境時,上尉總是劇情極具張力,殘酷之餘卻又笑料不斷。嚴肅的大屠殺題材和黑色幽默融合得恰到好處,結局的反轉也令人覺得很為震撼。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在集中營謊稱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國軍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語。對波斯語完全不懂的吉爾斯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開始用集中營中關押的猶太人的名字作為詞根,編造出上千個「波斯語」單詞,軍官在殘暴的環境中對吉爾斯竟有了依賴,並開始袒護他,不料集中營中來了一個真正的波斯人...
『伍』 廣受好評的《波斯語課》為何上映就撲街
要知道這部電影是描述國外戰爭片,並且國外戰爭片本來受眾群體就很固定,何況這還是一部側面描寫戰爭劇情片,所以盡管豆瓣8.3,爛番茄爆米花指數100%, 也沒有能挽救它低迷票房,意思就是,電影是一個好電影,但是劇情,是一個小眾劇情,喜歡人不多,所以上映以來,也才出了三百多萬票房,像是拍很一般《唐人街探案》票房都比這個高,我們一邊在豆瓣上面說,哎呀沒有好看的電影,一邊看到這個高分電影,實在是不感興趣。
看到這個最後,我想,男主為了活著只能撒謊,撒謊只能用下一個謊言來圓,這個謊言越來越大了,如果來了真正波斯人,那他面對又是什麼。
『陸』 電影推薦|《波斯語課》
「為了他,你願意跟這群無名之輩一起去死嗎?」
「他們有名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他們並不比你低下,至少他們不是殺人犯。」
故事簡介:
二戰期間,主人公猶太人被逮捕,並被送往德國的一個集中營。他謊稱自己是波斯人雷扎保命,逃避了槍決。雖然這個謊言暫時拯救了他,但雷扎被德國軍官看中並要求教他波斯語。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雷扎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只能每天心驚膽戰地編造「波斯語」單詞求生,他不知道這門只有兩個人知道的語言,究竟能幫自己隱瞞多久。
觀後感:
看完影片,心情很復雜。整部片子,圍繞著「肅穆」與「黑暗」,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哭著報出2840個人名那段,每一個名字又不止是名字,是救了他的一個個新單詞的組成,是那些打飯時大量的不同的囚犯,是被軍官們視為草芥的一個個「無名之輩」。
另外一個關鍵人物—德國軍官科赫,嚴肅冷漠的他,在談到自己未來的夢想卻露出了孩童般天真的笑容,當他談及自己的廚師夢,他是無比喜悅而又驕傲的,他在詢問波斯語的「我愛你」時,臉上也充斥著憧憬。我想,如果沒有戰爭的話,他的夢一定也會實現的。
可觀看app:
嗶哩嗶哩
『柒』 如何評價電影《波斯語課》
評價:
戰爭破壞了日常生活秩序,重建了新的秩序。德國納粹的集中營里,人們的日常身份通通被抹去,只剩下迫害者與受迫害者的角色對立。於是,對於那些服從並習慣了新秩序的德國士兵而言,他們不再有基本的良知,只覺得執行命令才是合理的行為。
正是納粹的歷史提醒了我們,人類竟然這么容易受操控,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在實際生活中獨立思考和判斷善惡的能力,如果我們忽視了這點,二戰發生的一切在今天還會重演。
《波斯語課》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一個頗具戲劇性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被抓的猶太人急中生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又恰逢集中營中有個德國上尉在找人教他說波斯語,從而讓這個猶太人,也就是本片男主撿回了一條命。
於是,男主用兩千多個集中營猶太人的名字,創造了一門新的語言矇混過關,上尉則學習熱情高漲,從每天學四個單詞,到每天學四十個單詞,還自己製作了單詞卡用來背誦,簡直比考四六級的大學生們努力多了,卻沒有意識到他拚命學習的根本是一門不存在的語言。
『捌』 即使僅存一絲希望,也要堅持下去---《波斯語課》生命的堅守
《波斯語課》是上映於2020年的戰.爭劇情片。因為對二.戰題材的電影非常感興趣,知道該片上映後,一直很想看,但各種原因導致前天才一睹為快。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兩個小時的電影,雖無跌宕起伏的劇情,卻處處流露著扣人心弦。
該片最初吸引我,讓我想看的原因是因為它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而這真實的事件充滿不可思議,也許這才是它抓人心的地方。電影中的主人公親歷了那暗無天日的、慘絕人寰的納粹集中營的生不如死的遭遇,才更增加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為他的堅持而感動。
影片主要講述了主人公猶太人吉爾斯因何化名波斯人雷扎,是如何在不會波斯語的情況下,靠著自創的假波斯語教著納粹高級軍官科赫並最終活了下來的故事。
雷扎的生存無異於每天在刀尖上跳舞,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每天都有可能被識破他不會波斯語並被殘殺。然而他憑借著強大的意志力,懷揣著對生的期冀,在集中營非人的生存環境下僥幸活了下來,並用他的故事感動了知道他的經歷的人們。
這個故事發生於1942年的法國。影片一開始是一個男人走在長長的鐵軌上,然後是寫滿名字的花名冊在燃燒。這個男人就是吉爾斯,邊走邊陷入回憶,回憶拉回到他被納粹押走的那輛車上,裝滿猶太人的卡車正開往郊野。車上一個飢餓難耐的猶太人提議,用他逃跑時從房東家拿到的一本波斯語書交換吉爾斯的三明治。吉爾斯最終同意了交換,並順便跟著這個猶太人學習了"爸爸"用波斯語怎麼說,認識了書上的叫雷扎的波斯語簽名。
車子忽然停了下來,所有猶太人被拉到外面亂槍射殺。生死存亡之際,吉爾斯哀求不要殺他,告訴納粹他不是猶太人是波斯人,故事至此拉開帷幕。有些事就是這么巧,正好集中營的負責人高級納粹軍官科赫想要一個會波斯語的人教他波斯語,於是吉爾斯被帶到了科赫面前。
為了活著,吉爾斯在科赫面前使用了雷扎的名字,開始教想著將來去德黑蘭開飯店的科赫假波斯語。只會說波斯語"爸爸"的雷扎為了矇混過去,面對疑心極重的科赫,開始找尋如何教波斯語的方法。
最終,雷扎把那些在集中營被殘害的人的名字當成假波斯語詞根,自創了假波斯語,教著科赫,並獲得了科赫的信任。當然這其間也有險些被識破而慘遭虐待差點死去的經歷。但雷扎都化險為夷,最終死裡逃生。
這部影片,讓我感動的是雷扎對僅存的一絲活下來的希望的不放棄。跟那些完全沒有生還希望的猶太人相比,雷扎似乎幸運了許多。但他並不是為了能活下來而罔顧一切。
這其間有一個劇情是雷扎為了感激一個囚犯為救他而死去,決定替這個人的弟弟去送死。雷扎與弟弟交換了衣服,堅定地跟隨著去往死亡之路的其他猶太人一起往前走著。曾為了活下來的心有多堅決,此刻的赴死之心也有多堅定,令人感動。
當然,雷扎沒能死成,科赫救下了他。在雷扎教科赫的幾年中,他倆建立了一種微妙的友誼,這是科赫救雷扎的原因。
而影片最讓我感動的是影片結束時雷扎的表現,令人無法不淚目。盟軍將領詢問雷扎的遭遇時,不無遺憾的提到這個集中營的遇難者名冊被德國人燒毀了。
而雷扎告訴將領他記得2840個遇難者的名字。將領和記錄員面露懷疑,於是雷扎開始如數家珍般一個一個地說出這些被他當成假波斯語詞根的名字,他的面色凝重,淚水在他的眼眶湧出。在場的所有人被雷扎震撼,全都停下手裡的工作,凝神屏息聽著雷扎念出的名字。
如果不是雷扎記住了這些遇難者的名字,這些人在集中營真是什麼痕跡也沒留下了,他們的遭遇將永遠被掩埋。而雷扎以假波斯語的方式賦予了每個人的名字不同的意思,有的名字代表希望,有的名字代表耐心,有的名字代表愛……是雷扎以這樣的方式讓這些遇難者留下了痕跡。或許,這也是有著猶太人血統的導演決定把雷扎(吉爾斯)的故事拍下來的原因。
《波斯語課》讓人看到了近乎絕望之地中殘存的一絲希望之光,即使熹微,也足以照亮灰暗的人生之路。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那一絲希望,給生命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或許,生機就在前方。
『玖』 《波斯語課》的硬核:在黑色幽默下的因果報應,令人唏噓
老周
摘要:最近二戰集中營題材影片《波斯語課》頗受好評,在沉重的話題下,從看似不可思議的黑色幽默下,折射出人生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早就伏下了因果報應的必然,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圖1:《波斯語課》的海報
最近由俄羅斯、德國和白俄羅斯三國聯合拍攝的影片《波斯語課》頗受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5分。老周也看了,確實很有感觸,對人生更有了一份領悟。從看似不可思議的黑色幽默下,折射出人生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早就伏下了因果報應的必然,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圖2:《波斯語課》的豆瓣評分高達8.5分
這部影片是在二戰的大背景下,要說戰爭片吧,幾乎沒有戰爭場面,確切說是集中營題材,說起二戰集中營自然首先就是納粹的死亡集中營,即便今天提起,依然使人感到絲絲寒意。集中營題材的影片,其實也不少,而且大都是堪稱經典的佳作,像《辛德勒的名單》、《裸露在狼群》、《逃離索比堡》等,在這些集中營題材影片中,除了像《美麗人生》沒有真實的原型之外,大部分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所以 歷史 感分外厚重。
而《波斯語課》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如果不是片頭赫然出現這句提示,恐怕讓人很難相信, 歷史 上還會有這樣的事發生過,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真應了這句古話:「善惡有報,報應不爽」。
第一個因果,影片一開始,一卡車猶太人被押往集中營,卡車上一個人想用一本波斯語早期版的《聖經》來換點吃的,雖然說這本《聖經》在正常情況下,文物市場上肯定是價格不菲,但此時此刻,真的不如一個麵包。所以這人甚至表示換半個麵包都可以,但男主卻還是同意用一個麵包換了這本書。可能所有人都會覺得男主太傻,但恰恰是個看似極為愚蠢的交易救了他一命。
圖3:波斯語《聖經》成了救命符
車還沒到集中營,押車的黨衛軍士兵就將車上的人趕下來,就在樹林里分批槍決。聽到響起的槍聲,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情況了。輪到槍殺男主這一批人時,男主就機智地主動提前趴到地上,當黨衛軍上前要來補槍時,他就高舉著這本波斯語《聖經》大叫:「我不是猶太人,我是波斯人!」
巧的是集中營的黨衛軍上尉科赫一直讓人尋找一個波斯人,還給出了十個肉罐頭的花紅懸賞,於是男主就被帶到了集中營,從此以後他就有了這本波斯語《聖經》扉頁上的名字——朱恩·雷扎。
第二個因果,原來黨衛軍上尉科赫要找波斯人,是為了給自己教波斯語,這也是片名的由來,也是影片最大的因果。
雷扎當然不會波斯語,他只好說自己父親是波斯人,母親是比利時人,自己從小生活在歐洲,所以只會說,不認識波斯文,更不會寫。科赫就讓他每天教自己四個單詞——後來增加到四十個!於是雷扎只好挖空心思自己來編這么多單詞,每天憑空編造四十個單詞,這怎麼弄?還好科赫讓他幫廚,每天負責分飯,同時還要抄寫犯人名單,他就利用這個機會詢問犯人的名字,記錄名單上的名字,並根據這些名字的詞根來編造單詞。
圖4:雷扎給科赫上「波斯語課」
但是有一天,科赫問雷扎「樹」怎麼說,雷扎回答說「radj」,不料科赫馬上想起之前雷扎說過「radj」是麵包的意思,於是他認為雷紮根本不是波斯人,他本來就一直有懷疑,所以給送雷扎來的黨衛軍士兵的獎勵也只有兩個肉罐頭,而不是事先說好的十個,要等確定了之後再給八個。所以,科赫立即將雷扎暴打了一頓,還讓人把他送到了勞動強度最大的採石場,並讓人「好好照顧」雷扎。果然雷扎不堪重負病倒了,不過雷扎在昏迷中用「波斯語」喃喃呼喊媽媽,這才讓科赫相信他是真正的波斯人,就把他送到醫務室治療,痊癒後繼續讓他教自己波斯語,之後還幾次救了雷扎,為此還和上級做交易保下雷扎。還有一次雷扎主動和另一個猶太人替換,隨「轉運」猶太人一起離開——所謂「轉運」其實就是押出去處死,科赫聞訊馬上趕來,甚至和押送的防衛軍拔槍相向,堅持把雷扎帶了回來。最後當盟軍逼近集中營,納粹開始銷毀和集中營有關的所有證據,就在准備將集中營里倖存的猶太人全部殺掉之際,科赫將雷扎帶出了集中營,放了雷扎一條生路。
圖5:雷扎就像九條命的貓,最終從集中營中倖存
第三個因果,由於科赫對雷扎很關照,給他額外的食物,雷扎把食物帶回寢室,還給別的猶太人分享。這在當時情況下,絕對是難能可貴的,在集中營里一根香腸那都要比黃金還寶貴。後來,集中營送來一批英軍戰俘,其中就有一個真正的波斯人,有個黨衛軍士兵一直不信雷扎是波斯人,就想讓兩人當面對質。這可以說是雷扎最驚險的時刻,但這個波斯人卻被殺了!殺波斯人的就是得到雷扎食物接濟的猶太人,他還主動承認了,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被這個黨衛軍當場槍殺!雷扎也因為自己的善良慷概,躲過了一劫。
第四個因果,雷扎逃出集中營遇到了盟軍,向盟軍介紹集中營的情況,負責調查的盟軍軍官問他是否記得曾經在集中營里猶太人的名字,哪怕幾個也好,因為德國人已經將所有的相關資料都銷毀了。雷扎說他記得2480個猶太人的名字,這當然沒人相信,但是他一個一個念出這些名字的場景,絕對令人震撼!原因也很簡單,他就是用這2490個人的名字詞根編造了2480個單詞,而且這些單詞他都記得非常清楚,因為只要搞錯了搞混了,他自己的性命也就沒了。
雷扎用來保命的波斯語單詞,最終成了控訴德國種族滅絕的罪證!
圖6:德國人將集中營所有的證據都銷毀了
第五個因果,科赫為什麼要學波斯語?他自己說是有個哥哥在伊朗德黑蘭,所以他想去德黑蘭開一家餐館,而實際上他在給自己准備後路。影片最後他將雷扎送出集中營,自己則逃到附近一處小機場,用偽造的護照逃往伊朗。在德黑蘭機場,他用雷扎教他的「波斯語」和海關人員對話,但他的「波斯語」沒有人聽得懂,因此引起了懷疑,隨即被扣押,這時科赫相當抓狂:「我的波斯語你們為什麼都不懂?!」
最終波斯語還是沒能救得了他。盡管他在集中營里只是負責後勤,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就是個廚子,而且他也從來沒有親手殺過人,但他卻仍然無法洗脫納粹在這場種族滅絕中的罪惡。
最後說說黨衛軍,影片中稱科赫是黨衛軍上尉,並不確切,因為黨衛軍的軍銜制度和國防軍截然不同,沒有常規軍隊的將校尉,從他的領章來看,應該是黨衛軍突擊隊一級中隊長,只能說相當於上尉。
圖7:科赫的領章是黨衛軍突擊隊一級中隊長
黨衛隊,最早是希特勒在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之後,在1925年4月成立的負責希特勒安全的貼身警衛小隊,一開始只有200人的規模,隸屬於納粹黨沖鋒隊,但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而長刀之夜血洗沖鋒隊之後,黨衛隊從沖鋒隊中獨立出來。希特勒在對國防軍進行擴軍的時候,黨衛隊也在逐步改革,也在逐步擴充。
黨衛隊的德語「Schutzstaffel」是德文「護衛」(Schutz)和「團隊」(Staffel)兩個單片語合而成,字母縮寫為SS,標志就是從SS演變而來的兩道閃電。
從沖鋒隊獨立出來之後,黨衛隊就成了專門擔負保護納粹黨高官安全的保衛機構。1929年1月由希姆萊領導,成為納粹黨的憲兵單位,並得到很大發展。後來隨著希姆萊兼任德國內政部長,黨衛隊更是成為德國實質上的國家安全機構。
黨衛隊從成立之後不斷武裝化。1933年3月,成立柏林大本營警衛隊(Stabswache Berlin),在黨衛隊中挑選出120人組成一支直屬於希特勒的武裝部隊。這支小部隊1933年9月被正式命名為希特勒警衛分隊(LSSAH),這就是後來黨衛軍第1師最早的前身,也是黨衛軍最早成立的武裝部隊。
圖8:黨衛隊是黑色制度和骷髏帽徽
1935年3月,希特勒廢除凡爾賽條約開始全面擴軍。黨衛隊也隨之開始成立完全軍事化的武裝力量,這就是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Verfügungstruppe,字母縮寫SSVT),此時特別機動部隊共有11個營,總兵力約8500人。
1938年納粹德國官方確認國防軍是國家的武裝力量,而武裝黨衛隊則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的精銳部隊。武裝黨衛隊嚴格服從希特勒的命令,以忠心耿耿著稱。在戰場上更是以作戰勇猛而聞名,因此經常被派到最關鍵的戰場擔負最艱巨的任務,成為德國最精銳最悍勇的王牌部隊。
圖9:黨衛軍的鋼盔上是兩道閃電狀的SS
1940年11月正式開始採用武裝黨衛隊(或叫黨衛軍,德文為「Die Waffen Schutzstaffel」,字母縮寫Waffen-SS)。黨衛軍也隨即開始急劇擴張,總兵力從1940年的12萬人發展到1942年的28萬人,再到1943年的32萬人,最終發展到1945年的120萬人,黨衛軍在最鼎盛時期發展到45個師。成為和國防軍並列的德國兩大武裝系統之一。
1945年5月,隨著納粹德國的戰敗,黨衛隊也隨之煙消雲散。1946年由於黨衛隊在戰爭中犯下了大量戰爭罪行——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以及所有的死亡集中營都是由黨衛軍負責,這一點也在影片中表現很到位,片中出現的德軍,都是黨衛軍,領章、帽徽、以及鋼盔上的SS,都是黨衛軍的標志。
因此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犯罪組織,所有成員都要受到審判。而國防軍除了個別犯有戰爭罪行的官兵,大部分都沒有受到追究。
『拾』 波斯語課什麼劇情
電影接近尾聲時,二戰結束,德軍戰敗。德國軍官逃離集中營,把教他說假波斯語的猶太人也救走。兩人不太愉快的分別後,德國軍官獨自前往機場,打算開啟新的人生。海關人員聽不懂假的波斯語,對德國軍官的身份起疑,將德國軍官扣下。德國軍官臉上的小表情弱小可憐又無助。
劇情介紹:
影片《波斯語課》由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飾)被逮捕,並被送往德國的一個集中營。他為了保命謊稱自己是波斯人,逃避了槍決。
雖然這個謊言暫時拯救了他,但吉爾斯被德國軍官科赫(拉斯·艾丁格飾)看中並要求教他波斯語。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吉爾斯只能憑空編出一門語言,他每天心驚膽戰地編造「波斯語」單詞求生。
科赫對吉爾斯的袒護,引起另一位黨衛軍警衛(約納斯·奈伊飾)對吉爾斯的懷疑,在七百多天的集中營生活里,吉爾斯每一天都與死亡擦肩,這門只有兩個人知道的語言,究竟能幫吉爾斯隱瞞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