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很多短片甚至部分電影都使用佳能5D2拍攝
單反拍視頻,曾經在五六年前颳起了一陣旋風,直到現在這陣風仍未結束。
曾經攝像機拍視頻,照相機拍照片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各司其職,互不幹擾。直到尼康d90將視頻拍攝功能加入了單反照相機中(標清標准),單反相機從此具備了攝像功能。但真正讓單反相機拍攝視頻成為一種風尚的就是佳能5d2。
佳能首次將1920 1080高清解析度的視頻拍攝功能加入5d2相機,原本只是想拓展單反的應用范圍,嘗試性增加一些新的機身功能,並沒有寄希望於這樣一個功能能帶來什麼後續反應,但歪打正著,沒想到這個功能的添加使5d2成為一代視頻神機。
人們早已習慣了攝像機拍出的平淡畫面,僅僅覺得視頻只要清晰就可以,但一些視頻工作者突然發現,全畫幅CMOS的單反5d2高清視頻拍攝出來的效果簡直猶如電影畫面般唯美,比普通hdv攝像機效果好看太多了,所以逐漸嘗試將5d2作為視頻主機拍攝一些婚禮片,居然取得了巨大的市場反應。以全畫幅帶來的夢幻般的淺景深效果,高感光度,漂亮的畫面顏色是傳統攝像機全都無法做到的,因為單反的CMOS感光元件是攝像機的數十倍,其在景深、感光度、色彩等方面的優勢非常大。
於是,以馬來西亞mayadstudio為首的婚禮視頻工作室開始大范圍使用5d2作為視頻主力機型拍攝婚禮紀實和婚紗短片,國內24格等團隊也用單反相機開始拍攝婚禮片,都獲得了非常大的影響力,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特別是梁靜茹等明星的婚禮也都使用單反拍攝,更使得這種拍攝方式形成了風潮。一些電影學院和低成本短片製作工作室也開始應用單反相機,而好萊塢電影《勇者行動》使用5d2相機拍攝的消息流傳開來後,將單反拍視頻的流行風尚推上了高峰,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開來。後來各類電視媒體、廣告公司等也紛紛加入單反拍視頻的行列,例如著名的《舌尖上的中國》除主力機型使用小型電影機外,很多鏡頭都是佳能單反輔助拍攝完成;很多法制類節目的案例還原拍攝也都使用了單反相機。
5d2這類單反相機拍視頻畫質上超越了傳統攝像機,從感觀上達到類似接近電影畫質的效果,但其成本要遠低於電影攝影機arri、red等昂貴機型,僅僅一部相機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完全滿足了民用市場需求,因此高畫質、低成本造就了單反視頻的流行。另外,由於相機體積比專業攝影機要小巧不少,因此在一些電影拍攝中,將相機用於拍攝部分不利於放得下攝影機的地方所需要拍攝的鏡頭,其靈活的特性成為電影輔助拍攝設備,例如部分《美國隊長》電影中的鏡頭就應用了佳能單反。
可是,單反拍攝視頻遠不如攝像機舒服,完全按照照相而設計的機身持握方式、難以平穩的穩定性、單次攝錄時間很難超過半小時、卡頓的鏡頭變焦效果、基本不可用的自動對焦和跟焦、錄音功能很原始且有鏡頭雜音錄入等等都是單反拍視頻的缺陷,它需要配合大量輔助設備才能完成視頻拍攝,三腳架、獨腳架、斯坦尼康、滑軌、小搖臂、收音話筒等等,為了追求畫質,不得不付出這些代價,但這並沒有阻止單反視頻的流行,反而很多廠家看到了商機,順勢而為,不斷完善相機上的視頻拍攝功能,使相機基本成為了拍攝照片和視頻二合一的綜合產品。
被佳能5d2帶起的這陣相機拍視頻的風潮流行到了現在。當相機拍視頻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現象時,傳統dv和小高清等產品受到了不小沖擊,曾經的主力視頻攝像機,現在只能專攻企業會議視頻記錄、課程視頻、隨行記錄等以記錄和長時間拍攝為主的民用視頻市場(電視媒體專業領域依然是攝像機的天下),而反觀相機市場,卻頻頻出現視頻強機,比5d2單打獨斗的時代豐富了很多機型。佳能除了繼續發揚單反視頻的優勢傳統,在5D4機型上增加了4k解析度、全像素雙核自動對焦等強大視頻功能,讓單反繼續充當工作室主力機型,更是開發出了cinema EOS專業視頻可換鏡頭系列機型,不斷向電影機產業邁進。
松下gh系列相機,從5d2時代就是一款非常有競爭力的視頻機型,被破解的gh2無反相機擁有高碼率視頻拍攝能力,是當年唯一能在相機視頻領域與佳能叫板的機器。現在,gh已發展到了第六代gh5s,其已經無需再由玩家破解就擁有了超強視頻功能。
索尼始終是專業視頻領域的巨頭,其生產的專業電影攝影機在國際電影市場佔用一席之地,但曾經的索尼習慣了區分專業、民用產品的界限,技術從來不輕易下放;為了保護自家攝像機產品線,也從來不會在相機上放入高階的視頻功能。但佳能5d2的成功,給索尼深深上了一課。從此之後的索尼,將各種黑 科技 視頻 科技 紛紛往無反系列相機a7s上下放,高碼率、log、專業編碼格式、pp值調節等逐一放到微單上,但已經錯過了佳能創造的那波視頻風潮。因為索尼的強大技術後盾,近幾年在視頻相機市場逐步搶回了一些被佳能蠶食的市場,挽回了一些民用市場份額。
當今的視頻相機已經不再是5d2風光無限的時代,上述各廠家都有了較為完善的視頻機型,但是不能否認,如果沒有當年5d2開創的相機拍視頻的模式,也許就沒有今天相機視頻百花齊放的競爭局面,消費者也可能用不到畫質好、體積小、價格不算太高的視頻類相機,或許還依然遵循著相機拍照片,攝像機拍視頻的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佳能5d2不愧是一代神機!
5D2的優勢:畫幅大:相比之前影樓、獨立小劇組常用的廣播級攝像機的2/3" CCD來說,5D2的全幅感測器很容易拍出淺景深、背景虛化的電影感畫面;低照度性能好:與廣播級攝像機相當,比一些電影攝影機都要好,這樣拍攝時可以省很多燈光,省錢省事;鏡頭選擇豐富:從廉價的佳能紅圈到高端的入門級電影頭蔡司CP.2,各種焦段各種類型一應俱全,而且都很容易買到或租到;配件豐富:專為5D2開發的各種攝像、攝影套件很多,從肩扛跟拍到棚拍大件都齊全,價格也不高;格式靈活:機身內部記錄格式為1080p H.264 8bit 420,還可以通過HDMI輸出到外部錄機記錄8bit 422幀內壓縮格式(如ProRes HD422),而且只需CF卡即可記錄,後期軟體也大都支持其編碼,這樣後期很方便;體積小、重量輕,靈活機動:相比動輒3-8kg的電影攝影機與肩扛廣播攝像機,5D2簡直就是追求輕便的劇組的福音;拍照功能:5D2的本職是相機,而且是最優秀的相機之一,買一台可以同時照顧拍照和錄影,非常實惠;學習容易:相比高端廣播攝像機、攝影機復雜的操作而言,5D2的錄影功能簡單易學,不需要非常專業的攝影師才能掌鏡。劣勢(相比電影攝影機):畫質差:清晰度只有500線,才是廣播級標清機的水準;寬容度不過7檔,只有頂級攝影機一半;色域只有電視機的rec.709,色深只能達到8bit,且官方沒有raw格式支持,外錄最多422有損壓縮,幀率最高30fps,果凍明顯、摩爾明顯;鏡頭介面只有EF版本,加上感測器為全幅,無法使用電影標準的PL鏡頭群;介面太少且不專業,沒有HD-SDI,沒有專業音頻介面;耐久度相比攝影機相差甚多,不適合嚴酷的工作環境
不是所有電影都必須去電影院看 同理可推不是所有電影都必須用專業電影攝錄機拍攝 很多微電影甚至是手機+穩定器拍的 只要劇本好 手法到位 就是好電影 佳能還是尼康還是華為小米都一個樣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用單反相機拍攝視頻,特別適合表現特寫,和人物或景物比較固定的場景,如人物專訪之類的。但單反相機特別不適合拍運動類的視頻。因為單反相機畢竟是用來拍攝圖片的,對視頻的跟焦功能做的比較差,拍攝移動速度較快、尤其是前後移動的人或物體時,會不跟焦,難以拍到很好的效果。
單反相機拍攝視頻的效果現在已經非常好了,特別是現在主流的旗艦機型,都已經支持了4k視頻拍攝,而且是真正的4k,效果非常的清晰。
我組織過一些活動,我也聘請過攝影攝像團隊,他們也在使用全畫幅的單反相機進行錄像。
不過群主說的5d2應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因為現在使用單反相機錄制視頻的話,沒有4k視頻是實在拿不出手的。包括佳能的全畫幅相機6d以及6d2,都只能拍攝1080p的視頻。而5d4、d850等旗艦級相機是可以拍攝4k視頻的,4k視頻的優勢在於即便截取視頻中的1/4的區域,導出來也是一個標準的1080p視頻,後期空間非常大。
如果我不說的話,可能大家都會以為下面這張圖是一張照片,但是實際上它是由4k視頻中導出來的單幀畫面。可以看出來,他的細節還是非常完善的。
而且現在市場上適配單反相機和微單相機拍攝視頻用的穩定器也越來越多了,無論是大疆還是雲鶴品牌,都推出了數款單反穩定器,使得他們拍攝視頻的穩定效果更強於攝像機。而且對於攝影團隊來說,既然有一個能夠替代攝影機拍出高畫質的視頻的單反相機的話,那麼就沒有必要再花費額外的昂貴費用去添置一個專門的攝像機。
因為當年拍能拍電影級畫質和畫面的專業攝影機都很昂貴,5d2在當年領銜了像素畫質機和低成本電影級攝像機,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
首先,佳能相機的視頻功能一直是比較優異的。這種自帶屬性使得一波又一波視頻創作者選擇佳能,且如滾雪球一般。
其次,佳能的鏡頭群是可以和部分佳能攝像機共用的,這個尼康根本沒法比(它就沒有攝像機)。
再者,佳能的菜單設計比較適合單手操控。拍視頻的時候,另外一隻手是需要掌握攝制附件的,獨腳架,穩定器等等。
最後,單反的塊頭決定了它的靈活性。相對於大機,有些沒地站的場景下,還是小機子靈活。當然,這也跟畫面的其他要求有關,這里再展開就啰嗦了。
佳能的5D2俗稱「無敵兔」,突破性地實現了拍攝全高清(1920 1080 Full HD)短片的功能,因為鏡頭可選范圍大,配合大型的圖像感應器,大光圈鏡頭拍攝,能夠獲得很小的景深,形成強烈的背景虛化效果;全畫幅感應器的低噪點特性,使暗環境下的動態影像拍攝也具有出色的畫質;高像素確保了動態影像的畫質,達到了高清的水平。正是因為可玩性強、而且實際效果也很好,所以很多短片甚至部分電影都使用佳能5D2拍攝。
其實經常玩相機或攝像機的朋友都有這個體會,數碼相機的攝像水平相對而言要比攝像機的照相水平強很多。其實這主要是和兩者的內部結構有很大差別。但5D2雖然攝像能力較強,甚至勝過很多攝像機,但和專業攝像機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所以具體選擇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具體預算來決定。
這得感謝網路時代的發達,要從幾方面來分析,1,從電影受眾方面來說,人們看一段影片無需等影院上印,無需等電視台播放,每個人都能從手機上或電腦上看到自己喜歡的片,生活節奏的加快,微電影順應而生,觀眾無需看一部又悶又長的片,手機或電腦就能看,甚至坐地鐵的閑暇時間就能看,這是以往不敢想的。
2,從內容製作方來看,極大降低了門檻,以前拍部片要幾十上百人的隊伍和大量資金,如今只需三四個人的小團隊加少量資金既可,那麼5D2這樣的民用機器已經在畫質,景深等方面能滿足大部分傳統電影的效果,並且也沒指望在大銀幕播放,只要能在手機或電腦讓人看了就好,5D2已能完全滿足,自然受到小團隊低成本微電影的喜愛,5D2流行起來就不奇怪了
3,從機器投資與性能方面來說,傳統電影電視機器太大太貴,操作也太專業,與一般百姓相隔甚遠,而5D2這樣的民用照相機操作簡單,尤其是可換鏡頭,隨便就能創造各種長焦微距淺景深效果,而且價格也並非高攀不起,如果相對傳統拍電影電視機器來說花不太多的錢能實現70~80%的效果,那麼單反拍電影受歡迎是必然的
總結一下,機器便宜,性能夠,能滿足觀眾,團隊成本低,網路的發達,滿足了單反在微電影小視頻時代的需求,自然能火起來
因為這是第1台能夠拍攝1080P高清視頻的單反相機。創下了一代 歷史 先河。也正是因為這台機器,從此有了微電影這個概念。
2. 電影膠片攝像機和數碼高清攝像機的寬容誰的大怎麼理解電視節目和電影的寬容度 有電視攝
當然是數碼的寬容度大。1:32那些,感覺應該叫動態范圍。
3. 電視攝影機或 DV 為什麼拍不出電影的效果
因為電影的製作有足夠復雜和嚴密的流程,一部電影的製作包含前後上百工作人員的努力,所以它在畫面上和隨意拍攝拉開差距是必然的,可是這種精美是如何實現的呢,從畫面上,我們可以從前期和後期兩個方面去解釋。
前期:
電影的拍攝任務由專業的電影攝影師承擔,電影攝影師的水平很大程度決定了電影的畫面質量。
這里需要額外解釋一下,文中攝影師指代了「攝影組」的努力,在電影拍攝時,攝影組至少會有攝影指導、掌機員、焦點員、跟機員、攝影助理這些職位。
1.場景
電影攝影師在前期堪景的時候就會參加,在選定場景的時候在畫面上有自己的發言權,一個場景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就就決定了影片的畫面。如下兩張圖片,上圖是電影截圖,下圖是場景的全景照片,你在這么好的場景里,能拍得不像電影嗎?(當然這要感謝美工布置場景)
基於對攝影機寬容度的理解,電影攝影師控制場景內,畫面中的光比,並且細化到每一位置的亮度分配,實現引導觀眾視覺,造型,和表現的功能,真正實現電影攝影的意義,做到用光書寫。可以說,之所以我們看到如此完美的電影畫面,最決定性的原因在於你看到電影畫面中的任何光線,都是人為創造,或者故意利用的!
4. 電影攝像機寬容度為什麼比單反或者DV要高
攝像機,電影機都是cmos,ccd這些,面積很大的感測器。演算法也相對復雜。能夠針對,亮部,暗部,中灰度分別進行分析,運算,壓縮成視頻。單反的寬容度其實還可以,但是壓縮過的,位寬,亮部與暗部信息都有所損失。
電影機拍攝出來的,都是未經壓縮的數據,俗稱:raw,可以經過後期大范圍調整。
5. 香港老電影用什麼攝影機拍的畫面比現在4k還高清呢
因為老電影用的是傳統膠片攝影機,膠片機最大的特點便是「高清」,能最大程度還原物體、場景的真實性,膠片機會具備更好的寬容度,並且還有著獨特的色彩和顆粒感,雖說現在有不少濾鏡,或通過後期能夠打造出膠片感,但真實使用膠片相機所拍出來的照片,還是非常與眾不同、無可替代的。所以有時候感覺修復完美而老電影畫面質感甚至超過現在的4k高清了。
但是膠片機拍攝成本太高,膠片又不容易保存,放一次就會磨損一次,所以現在被淘汰。
6. 高寬容度的數字攝影機難道只能拍HDR的效果么
個人拙見:和數字機的色彩還原、曲線、調色有關。膠片本身是s型的亮度曲線,優勢在於高光部分,前期時加一點曝光所出來的畫面天生就有比較高的對比度;而數字機是直線型的亮度曲線,優勢在於畫面暗部上,所以前期減一點曝光得到的畫面對比度可以好一點,而前期時家一點曝光,調色時向下拉一點曲線能夠更好的在保留高亮寬容度的同時擁有良好的對比度。另外說一下,像我這種後期比較差勁的人而言,畫面的直出色彩比寬容度更重要,不喜歡盲目追求高寬容度。
7. 為什麼現在都是數字攝影技術很發達了,但是拍電影依然用膠片
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數碼攝影機,在成像質量、包容度上是遠遠不如膠片攝影機和膠片相機上的。
對於膠片照相機,因為普通彩擴部大都使用c-41沖洗照片,並且所有參數都是平衡的,所以不屬於專業洗印,所以出來的照片會比較「一般」。普通人洗照片並不使用特殊沖洗,所以膠片的優勢體現不出在普通照片上。
對於膠片攝影機,因為拍電影,不管是使用數字還是膠片,攝影師達到的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拍出來的片子要像「電影」而不是「視頻」。所以膠片給人的質感是最淳樸的「電影質感」 並且有著最強成像質量和包容度。數字相機只是低成本電影的選擇,畫面質量是無法和膠片比的。平時我們開電影都是dvd,最多也是藍光。藍光的解析度也是1080p。這樣的區別是很細微的。當你看到膠片原片的時候,你就會驚異它的成像質量。
8. 拍電影用的什麼攝像機啊為什麼拍的夜晚也是那麼清晰
拍電影用的攝影機,很多種類,而且都不便宜。基本都10W向上·~
不過你看到晚上的場景,那麼清晰很多時候是因為補光,人物什麼的會加特別光照所以會清楚。至於夜景什麼的,只要機子好就沒問題。
另:電影基本上還是用膠片,可以達到很高的解析度。數碼的現在也有,但分辨還差點。佳能新出的工業數碼電影機比如C300 C500,可以兼容EF鏡頭,是目前較好的數碼攝影機。
9. 為什麼現在拍電影電視劇都是那種很大的攝像機,像素超高嗎DV那種攝像機拍攝不好嗎
拍電影電視劇都是那種很大的攝像機屬於電影機,專門用來拍電影用的,其周邊配件多,價格昂貴,DV那種屬於民用級別的不能相比,不一個檔次的,像素 鏡頭 顯示 都不在一個檔次的
10. 為什麼自己用DV或者單反錄得視頻效果不好,但是有的電視劇就是用單反拍攝的。其他看補充
不是專門搞攝像的,隨便談談,說錯了請指教。
視頻效果,這個要看CMOS的性能,以及數據的采樣方式、輸出碼率等很多因素。現在大部分的DV、單反和普通數碼相機(也就是非專業攝像機),數據采樣使用的是1:1的采樣方式,具體而言,就是1080p的數據,就從CMOS上挑了一部分感光元件進行采樣,輸出原始數據就是1080p(長邊為1920,一般稱2k);而專業的攝像機(廣播級和電影工業的)往往採用超采樣的方式,會使用CMOS上所有的感光元件進行采樣。要求輸出2k的視頻,而采樣則是4k,甚至8k的數據,然後進行像素合並計算出2k。這就相當於數碼照片的縮圖,800W像素(4K)縮到200W像素(2k),配合適當的演算法,自然畫質要好不少。另外專業的攝影機,原生ISO(0dB)往往從ISO800起跳,而不是普通相機的ISO100,在暗光下的效果也自然出眾不少。
再一個就是采樣幀數。道理類似,專業的攝影機往往會以120fps,240fps甚至更高的幀數進行采樣,而普通的相機、DV(包括單反)都是要求多少幀就以多少幀的速率采樣。這個在直接輸出的視頻上看區別不大,但只有進行後期非線編輯,高采樣幀數會比低采樣幀數的視頻寬容度高得多,往往進過深度後期還能保持畫面流暢不變形。這有點兒類似相機的RAW格式(12/14bit,數碼後背可以到16bit)和Jpeg直出(8bit)在後期上的區別。
影響畫面效果的還有器材的支撐系統和調焦。專業的攝影機往往不使用自動對焦,而是專門配備調焦員去手動調焦,以追求穩定和可靠的調焦效果。支撐系統不是很了解。
聲音的問題。廣播和影視級的拍攝都是專門用外接麥克風的,其效果和普通單反、DV等配備的內置單聲道、雙聲道麥克風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是有很多電視劇使用單反拍攝(5D2,說的就是你),其主要原因一個是成本低(稍微好些的專業攝像機都太貴了,而且高檔的攝像解決方案(機身,鏡頭,外接設備,後期設備等)往往小電視台都擔負不起),第二是有比攝影機更強的後景虛化能力(攝像機用的Super35格式在面積上小於35mm全畫幅,屬於APSC格式)。其實他們在拍攝的時候,除了拍攝機用單反外,其他的器材、手法都是攝像專業的,他們往往會手動調焦、使用專業的外接麥克風,拍出的視頻也是用HDMI直接無損輸出並後期製作,而不是走相機自己編碼的。
總之,想要拍好視頻,你需要的是一個團隊。設備和後期同樣重要。
另外提一句,目前比較廉價視頻效果又好的相機是松下的GH系列微單,因為它是佳能1DC發布前唯一用4k超采樣輸出1080p視頻的照相機,而且價格便宜,松下也有一堆專門為視頻優化的電動鏡頭。松下自己也說,GH微單是60%攝影機,40%相機。如果你比較喜歡拍視頻,GH是最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