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侯淵的兒子們
《三國演義》的是錯了,書底下都有注釋說明了
《三國志》記載他有七子:夏侯衡、夏侯霸、夏侯稱、夏侯威、夏侯榮、夏侯惠、夏侯和
夏侯衡,字伯權,(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人,魏名將夏侯淵長子。娶了曹操之弟海陽哀侯的女兒,特別受恩賞寵信。後繼承父親夏侯淵的爵位,之後又轉封為安寧亭侯。他死後,兒子夏侯績繼承,為虎賁中郎將,孫子夏侯褒也依序繼承。
夏侯霸(?—259?),字仲權,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武將,夏侯淵次子。本為曹魏武將,後因司馬懿誅曹爽一族,夏侯霸因身為曹氏宗室而心懷不安,遂投降蜀漢。後隨蜀將姜維伐魏,官至車騎將軍。
夏侯稱,字叔權,魏名將夏侯淵三子。小時候就喜歡召集周圍的幼童,當他們的首領,玩行軍統兵作戰的游戲,有違抗者就以鞭子嚴厲地處罰,沒有人敢反抗。夏侯淵私下覺得很驚奇,讓他研讀《項羽傳》和學習兵法,他卻以「才能是天生的,怎麼能去學他人」的理由拒絕了。十六歲時田獵時遇奔虎,他騎馬追逐此虎,沒有人攔的住,只一箭就射殺了老虎。他的名望甚至傳到了曹操耳里,曹操拉著他的手高興地說:「我終於得到你這樣的人了!」和曹丕的交情也是貧寒時就開始的,每次參加宴會,氣勢威赫地一坐,連機辯之士都壓不倒他。當世名聲響亮之人大多願意追隨他。十八歲時便亡故。
夏侯威,字季權,三國時代魏國的武將,是夏侯淵的四子。夏侯威性格任俠,歷荊、兗二州刺史,並與曹丕、曹植等相友善。其時泰山人羊祜,博學能屬文,善談論;夏侯威深異其才,乃以其兄夏侯霸之子嫁為羊祜妻,後羊祜果成一代名將。沛國朱建平善於相術,一次於曹丕宴會上渭夏侯威道:「你四十九歲時將位至州牧,然而亦當有危厄,此厄若得過,則你可年至七十,致位公輔。」後來夏侯威任兗州刺史,並在四十九歲時,於其年十二月上旬得疾;夏侯威念建平之言,自以為必死,於是預作遺令及送喪之備物,盡使完辦。誰料其疾至同月下旬時忽爾轉差,然後又漸平復。十二月三十日黃昏,夏侯威請郡中紀綱大吏延客設酒,並指建平之戒言也並非必准。然而夏侯威罷客之後,閉上雙目疾病復動,於當晚夜半逝世。其子夏侯駿,後為並州刺史。次子夏侯庄,孫夏侯湛、夏侯光姬皆顯赫於晉。
夏侯榮,字裕權,三國魏將,幼聰慧,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經目輒識之。文帝聞而請焉。賓客百餘人,人一奏刺,悉書其鄉邑名氏,世所謂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談,不謬一人。帝深奇之。漢中之敗,榮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親在難,焉所逃死!』乃奮劍而戰,遂沒陣。
夏侯惠,字稚權,魏名將夏侯淵六子。年幼時就以才學被人稱道,善於寫奏摺表章。夏侯惠在魏歷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燕相、樂安太守,後病逝,年僅37歲。夏侯惠善於寫文作賦,文章流傳於當世。
夏侯和,字義權,魏名將夏侯淵七子。晉光祿勛。魏徵西將軍。文帝為相國,以和為左司馬。歷任河南尹、太常。及晉立,武帝踐祚。賈充女為齊王攸妃,時帝疾篤,朝廷屬意於攸。和謂充曰:「卿二女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充不答。及是,帝聞之,奪充兵權。徙和光祿勛。
❷ 請問下夏侯淵的兒子叫什麼
《三國演義》說,夏侯淵有四個兒子,文中這樣記載,司馬懿曰:「夏侯淵有四子:長名霸,字仲權;次名威,字季權;三名惠,字稚權;四名和,字義權。霸、威二人,弓馬熟嫻;惠、和二人,諳知韜略……」
《三國志》記載他有七子:夏侯衡、夏侯霸、夏侯稱、夏侯威、夏侯榮、夏侯惠、夏侯和
夏侯衡,字伯權,(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人,魏名將夏侯淵長子。娶了曹操之弟海陽哀侯的女兒,特別受恩賞寵信。後繼承父親夏侯淵的爵位,之後又轉封為安寧亭侯。他死後,兒子夏侯績繼承,為虎賁中郎將,孫子夏侯褒也依序繼承。
夏侯霸(?—259?),字仲權,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武將,夏侯淵次子。本為曹魏武將,後因司馬懿誅曹爽一族,夏侯霸因身為曹氏宗室而心懷不安,遂投降蜀漢。後隨蜀將姜維伐魏,官至車騎將軍。
夏侯稱,字叔權,魏名將夏侯淵三子。小時候就喜歡召集周圍的幼童,當他們的首領,玩行軍統兵作戰的游戲,有違抗者就以鞭子嚴厲地處罰,沒有人敢反抗。夏侯淵私下覺得很驚奇,讓他研讀《項羽傳》和學習兵法,他卻以「才能是天生的,怎麼能去學他人」的理由拒絕了。十六歲時田獵時遇奔虎,他騎馬追逐此虎,沒有人攔的住,只一箭就射殺了老虎。他的名望甚至傳到了曹操耳里,曹操拉著他的手高興地說:「我終於得到你這樣的人了!」和曹丕的交情也是貧寒時就開始的,每次參加宴會,氣勢威赫地一坐,連機辯之士都壓不倒他。當世名聲響亮之人大多願意追隨他。十八歲時便亡故。
夏侯威,字季權,三國時代魏國的武將,是夏侯淵的四子。夏侯威性格任俠,歷荊、兗二州刺史,並與曹丕、曹植等相友善。其時泰山人羊祜,博學能屬文,善談論;夏侯威深異其才,乃以其兄夏侯霸之子嫁為羊祜妻,後羊祜果成一代名將。沛國朱建平善於相術,一次於曹丕宴會上渭夏侯威道:「你四十九歲時將位至州牧,然而亦當有危厄,此厄若得過,則你可年至七十,致位公輔。」後來夏侯威任兗州刺史,並在四十九歲時,於其年十二月上旬得疾;夏侯威念建平之言,自以為必死,於是預作遺令及送喪之備物,盡使完辦。誰料其疾至同月下旬時忽爾轉差,然後又漸平復。十二月三十日黃昏,夏侯威請郡中紀綱大吏延客設酒,並指建平之戒言也並非必准。然而夏侯威罷客之後,閉上雙目疾病復動,於當晚夜半逝世。其子夏侯駿,後為並州刺史。次子夏侯庄,孫夏侯湛、夏侯光姬皆顯赫於晉。
夏侯榮,字裕權,三國魏將,幼聰慧,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經目輒識之。文帝聞而請焉。賓客百餘人,人一奏刺,悉書其鄉邑名氏,世所謂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談,不謬一人。帝深奇之。漢中之敗,榮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親在難,焉所逃死!』乃奮劍而戰,遂沒陣。
夏侯惠,字稚權,魏名將夏侯淵六子。年幼時就以才學被人稱道,善於寫奏摺表章。夏侯惠在魏歷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燕相、樂安太守,後病逝,年僅37歲。夏侯惠善於寫文作賦,文章流傳於當世。
夏侯和,字義權,魏名將夏侯淵七子。晉光祿勛。魏徵西將軍。文帝為相國,以和為左司馬。歷任河南尹、太常。及晉立,武帝踐祚。賈充女為齊王攸妃,時帝疾篤,朝廷屬意於攸。和謂充曰:「卿二女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充不答。及是,帝聞之,奪充兵權。徙和光祿勛。
孫輩
夏侯績,夏侯衡之子,任虎賁中郎將。
夏侯駿,夏侯威長子,任並州刺史。
夏侯庄,夏侯威次子,其妻為晉景陽皇後之妹,夏侯家族盛極一時。任淮南太守。
曾孫
夏侯褒,夏侯績之子。
夏侯湛,夏侯庄之子,博於文章,歷任南陽相、散騎常侍。
夏侯光姬,夏侯庄之女,西晉琅琊王司馬覲的王妃,晉元帝司馬睿生母。
希望能夠幫助你 朋友
❸ 定軍山一役夏侯淵死在漢中,為何他的墓地卻在許昌
夏侯淵在許昌的墓地僅僅只是後人為了紀念他而建的衣冠冢,並非他真正的墓地,他真正的墓地其實還是在漢中,而且還是他侄女請求進行安葬的,讓他沒有死後拋屍荒野。而且這個侄女還是張飛的結發妻子。
也是這個緣分,導致張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夏侯淵有了親戚關系。再說夏侯淵當時死的也是非常的冤枉,據說當時是因為劉備趁著夜黑風高的夜晚作掩護,來了一個出其不意的火燒鹿角,當時的夏侯淵為了救別人,將自己的兵力調遣出去後導致自己背腹受敵,最終戰敗而亡。
❹ 夏侯淵怎麼死的
夏侯淵在定軍山之戰時被黃忠襲殺,死後被封為愍侯。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是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他夫人為曹操之妻妹。曹操在家鄉受某案件的牽連,夏侯淵代其承擔。後曹操又設法營救,才得以免禍。當時兗、豫大亂,夏侯淵因為飢乏,舍棄了幼子,而養活亡弟孤女。
(4)聖劍庄夏侯淵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夏侯淵早年跟隨曹操征伐四方,先後任騎都尉和陳留、潁川二郡太守。參加官渡之戰,負責督運糧草。擅長千里奔襲,作戰出其不意,先後平定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叛亂。渭南之戰後,夏侯淵率軍剿滅關隴地區的韓遂余部,以及羌、氐部落,威震關右地區。憑借功勛,累遷征西將軍,受封博昌亭侯。
張魯投降曹操以後,漢中地區平定。曹操封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督統張郃,徐晃等人進而攻下巴郡。曹操回軍鄴城時派遣夏侯淵留守漢中,並拜他為征西將軍。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軍陽平關,夏侯淵率領諸將拒守,這一對峙就是一年,史稱陽平關之戰。
夏侯淵墓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鄉賀庄北(今市石油庫院內),二墓東西並立。東墓已毀,西墓尚存,墓高10米,佔地3300平方米,有石階小徑可達墓頂。中國傳統戲曲中夏侯淵的角色,白底勾黑膛破臉,通天紋勾長「壽」字,顯得鼻樑突起,可使人物形象更雄壯。另有以歪碎花臉,出現於《定軍山》一劇。
❺ 新三國演義夏侯淵是誰演的
李奇龍
出生在河北省威縣一個叫章台的小村莊里,13歲時由於家境貧寒,無奈輟學,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妹妹。後被近代傳奇高僧、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素喜長老收為關門弟子,賜法名:釋德強,成為了第三十一代少林弟子和少林寺南院永化堂第十九代傳人。同時,李奇龍也是當今少林寺中年齡最小的「德」字輩弟子。從師學藝期間,李奇龍虛心求學禪宗佛法,苦練少林武功,因而深得素喜長老的喜愛,並有幸得到了少林武術正宗喬黑保大師門下真傳,學到了少林寺密不外傳的鎮寺絕技"心意把"(少林寺千佛殿地上的48個腳坑就是武僧練習心意把留下的印記),李奇龍從而成為了當今少林武術的重要傳人之一,曾多次代表少林寺到國外訪問、演出和教習少林功夫;並在國內各種武術搏擊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2001年,妹妹考上大學後,因沒有錢交學費服毒自殺,李奇龍為了償還為父母治病欠下的巨債,含淚拜別年邁的恩師:素喜長老,下山闖盪影視圈。在當今沾滿名利是非的影視圈 ,李奇龍始終牢記他的恩師素喜長老臨終前的教誨:"古今少林徒 ,血灑中華土。" ,在歷盡無數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與磨難後 ,終於成為了當今中國影壇傑出的武打動作新星,先後成功的在多部影視劇中擔任主要角色
❻ 生死決的影片評價
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程小東處女劍《生死決》。東瀛武士,泛海而來,赴中日武術界十年斗劍之會,不為身外物,只求公平一戰,一暢心懷,讓生命在真劍搏擊中綻放剎那光華。這是古龍《一劍鎮神州》(原名《浣花洗劍錄》)式的情節,是香港武俠片對日本武士心理的典型展示,體現著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一種具有親緣性異質文化的解讀和傳譯,實質日本文化是否以求戰、戰死、戰死在高手之下為武士人生的最高境界乃至唯一追求,實在是個仍須探討而難以定論的問題。
徐少強所飾的柳生新陰派劍客宮本一,身負德川將軍光耀本國、師父以生命相激勵和自身抱負的三重期許,為與中州劍客代表、劉松仁所飾的「劍聖」步青雲一決高下,其所求單一、心思單純。這與斗劍會承辦方——武林世家聖劍山莊夏侯氏,汲汲於借日本之力重振「武林第一」的聲威;幕府特使伊賀派忍者金田八(高雄)以卑鄙手段謀竊少林武學秘籍,擄劫中原武林人士,為幕府統治世界張本,兩種使中日武術界奧林匹克盛會政治化的行徑,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宮本發現幕府和金田意圖使斗劍政治化、陰謀化、卑劣化,先後三次出手——一止步青雲飲毒酒,二追究金田八製造爆炸事件的根底,三手刃本國敗類金田及其手下,這一過程中他所追求的正義與光明正大,與中原劍聖步青雲達到了一時的契合。
兩者的最終對立在於:對武學與人生目標的追求不同,這是兩人在聖劍山莊第一次見面,對著客廳屏風所畫的梅花,展開一番語言的交鋒所揭示的,宮本但求「開如櫻花之燦爛」,所持的是一把武者之劍、勇者之劍,信奉的是力量和戰斗;步青雲則以「立如梅花之耐寒」自守,所秉乃仁者之劍、俠者之劍,堅持的是忠恕、恬退與氣節。步青雲沒有宮本那樣志在必得、誓爭第一的斗意和「遇佛殺佛、遇親殺親、擋我路者皆死」的殺心,他的仁者之劍是用來拯危扶溺,他的俠者之劍是用來盪滌邪惡,無辜的人他不會殺,爭名逐利之舉,他毫不起勁;其所以在心上人死去、眾多武林人士受難之後,終與宮本一戰,乃因宮本為激他出手斬殺了他的少林師叔。為激敵而殺無辜;決斗中以德報怨,忍長劍穿腹而助敵脫險,日本武者之劍與中原仁者之劍的對立於此判然立見。
更有甚者,步青雲與宮本大戰三個回合,宮本的武功明顯落於下風,步青雲如有斗意、有殺心,以爭第一、誅仇敵為己志,則施出全力或在第二個回合末段佔到上風時乘勢進迫、痛下殺手,殺宮本或斷其手足諒亦不難;然而第三回合,自懸崖下救回宮本和自己後,左手右臂反而為宮本所斷,雖亦劍插宮本小腹,但劍已去、手臂已斷、再戰之力已失,宮本雖傷而刀仍在手、其武士意志仍足以支其再戰,步青雲唯有駕輕功奔逃的份兒了,無疑這場決斗,結果是步青雲輸了!何以至此呢?宮本所代表武士的心境是清明的,在戰斗中頭腦里只有戰斗本身,不存在其他,打起來全力以赴;而中國仁俠卻思慮多多,出手尚留餘地,敵人遇險更要伸手相援,其氣勢、其算計、取勝的可能性已先天不足。戰斗就是戰斗,兵不厭詐乃是常規,宮本是從武道的常規出招,在最後一個回合中看似自然而然地使出了帶鞘舉刀擊敵的陰招,以鞘為幌,分散了對手的力量,奪取了決戰的勝利;而步青雲計不及此,簡直心不在焉,身處決戰之局,心卻不在戰斗之內。在兩強武功相去不遠,勝負只是尺寸之差,且對手為人自己也完全清楚的情況下,如此對敵實屬失算,這是電影對「君子可欺以方」的有力揭示。
《生死決》先聲奪人的是它的影像,包括鏡頭運用、畫面構圖、人物造型、剪接與動作設計,是一部風格突出、影像極其銳利的現代武俠電影。程小東親自執掌全局的處女劍可謂一鳴驚人,盡管與《名劍》相比或許內涵不夠豐富和細膩,色彩偏於單調和冷厲,然而此片仍然具有新浪潮電影力求視聽語言新突破的鮮明特徵,標志著香港武俠片的技術運用和動作設計達到了一個新層次。說到武打設計,本片對深作欣二開辟時代劇新天地的《柳生家族的陰謀》(1978年)確有借鑒之處,如以全身黑衣的忍者夜探少林寺藏經閣開場,與《柳生》一片開頭忠於次子忠長的土井和忠於長子家光的柳生兩組人馬,夜探已故將軍的靈堂,從情景設置、出場人物到打鬥風格,如出一轍。深作欣二那種強悍凌厲的快鏡剪接,急管繁弦卻又板眼清楚的擊劍動作,以及杜絕花哨、一招制敵的乾脆風格,在步青雲閃電般出擊、劍壓東洋忍者的亮相中,得到了更為完美的發揮。本片日版片名《妖刀·斬首劍》稱此為SFX科幻武俠劇,從本片一首一尾步青雲自少林禪堂倒退滑行破窗而出和步青雲、宮本一自斷崖下凌空抱腿飛返崖上(猶如體操動作)來看,對輕功的展現確是如幻影亦如電,SFX之名,當之不虛。正因有我國輕功傳統及香港電影「威亞」實踐的支撐,本片中的忍術奇技,是日本影片難以望其項背的。如夜空中結隊漂浮、撲擊路人的人鳶(其形象與原理猶如動力傘),數名忍者結成、使大地震動以至裂縫的「巨人」,以及一行忍者身負箱式肩輿凌空飛行、穿越綠林,均以電影中前所未有之奇景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震撼。而劉松仁、徐少強分別以登萍渡水、踩劍借力的方式搶渡湖心小舟,從山崩石飛的海邊崖下躍回崖上,既彈力十足,又有所借力處,美感之餘兼具實感。更難得的是,這些飛行場面全出之以生活中本來的節奏,並未用「慢鏡頭」加以虛化和強調,比十年後同一設計者《東方不敗》所開創的、慢鏡所誇張的「神仙飛」完全不同,竊以為,《生死決》的劇情、影像合理性要雙雙遠超程小東此後的作品,如《奇緣》、《秦俑》、《東方不敗》、《七金剛》;程叔對電影語言的駕馭當然是日臻圓熟,至於觀賞效果和實際成就,其處女作與成熟期作品則各有千秋。
《生死決》的劇作對影片的成功也是功不可沒,整體情節設定和所引用的「遇佛殺佛」等《柳生》一片的成語,基本符合明末與德川初期想像中武林世界的語境;幕府與夏侯氏勾結、盡陷天下英雄的陰謀,格局不小,而張沖所演夏侯淵的名欲汲汲、野心勃勃,也是可比於《天龍八部》慕容博的成功形象;英雄冢、鑄劍岩等名色和制服與拘禁中原武林人士的陷阱,使人想起《笑傲江湖》名門正派以詭計困住魔教十長老的華山思過崖、面壁洞,無形中,《生死決》在以劇本致敬著中日武俠文化經典。編劇以文雋領銜,1982年尚是此公的青年時代,本片所表現的劇力千鈞和妙文雋語,與成年後《狹路英豪》、《風雲》、《山雞故事》的牽強和靈思枯竭,似乎差得也不是一點半點。
英雄的事業之外,復有張天愛所飾的夏侯勝男與步青雲「若即若離有無中」的兒女情致。模特出身的張天愛服裝、造型、身手均可稱一絕,是趙敏式的七八分柔美之外,尚帶著「三分英氣,三分豪態,同時雍容華貴,自有一副端嚴之致」。這是一個男性化卻毫不「中性」、十分可愛的女子。不知別的看片者注意到沒有劉松仁身材中等,張天愛卻是走台的身架,兩人並立,劉明顯要矮上一寸三分;兩人在黃葉林中散步的一場,似乎有意用了傾斜的攝影角度,並讓劉松仁站上右首,顯得反而比張愛天高了三分。這場戲之後隨接勝男更衣,用了高速攝影即「慢鏡」以渲染其純女性的柔美一面,確然「美人如花隔雲端」,令我輩心醉。和胡金銓《山中傳奇》、《空山靈雨》取景韓國一樣,本片也於1982年夏秋之交在韓國沿海擇地拍攝,為了找出香港所缺的遼闊、現代所無的幽遠,而多出胡金銓一份接近日本建築風格的追求。通過取景所體現的意境追求,使本片看來確實一洗俗塵,特別是高潮處臨海對決,巨浪堆雪,層岩穿雲,霧氣迷目,兩雄兀立石上,完美呈現了對決之境的幽遠遼闊。相信當此情景,每個觀眾心中也是激濤拍崖,興起李白詩句「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的詠嘆,渴望在這至情美景的襯托下看到驚天動地的一戰。而程小東與劉、徐二位,也確實沒讓觀眾失望。如不嫌吹毛求疵,我要指出:本片之失,與胡金銓「山」系列一樣,在韓國取外景可以,但不該借用朝鮮式建築,「山」系列以韓寺代華寺,從建築風格到僧人服色,都大異其趣;而《生死決》以朝鮮農家代日本伎館,屋檐下卻苞米、辣椒紅黃葳蕤,這就大失表現准確之意了。
《生死決》中經典場面眾多,程小東對於日本忍術的處理手法堪稱一絕,效果遠遠超越日本電影中的表現手法。不僅如此,《生死決》中的決戰場面也是血光四濺,是一部程小東少有的暴力經典,影片以壯士斷臂作為結尾,凸顯了程小東當時所追求陽剛之風。(新浪評)
❼ 定軍山一役夏侯淵死在漢中,為何墓地卻在許昌呢
曹操對於宗室大將的信任是有目共睹的。雖說張遼、徐晃等非宗室將領在戰場上屢立奇功,但曹操卻始終對他們留了一手。以張遼為例,盡管戰績卓著,曹操令其鎮守合肥時,僅僅給了七千人馬,還讓與張遼關系不睦的李典、樂進等人進行牽制。如果不是李典在關鍵時刻力挺張遼,合肥之戰的結果則難以預料。
從以上記載來看,夏侯淵陣亡後,被張飛之妻安葬。如此一來,夏侯淵的墓地就應該在漢中一帶。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在如今的河南省許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鄉賀庄北卻有一座夏侯淵的墓地。該墓高十米,佔地三千多平方米,墓前有2012年重新製作的墓碑。這座墓地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後來夏侯淵的遺骸從漢中遷到了許昌?
答案並非如此。原來許昌市的這座夏侯淵墓僅僅是一座衣冠冢,是後人為了紀念夏侯淵這位漢末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將而修建的。至於這座衣冠冢最早的修建時間已不可考。在這座衣冠冢的不遠處,原本還有一座夏侯惇的墓地。該墓興建於夏侯惇死後,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尚存。後來因為當地要興建賀庄石油庫,夏侯惇墓被推平,如今已盪然無存。而夏侯淵的這座衣冠冢恰巧在石油庫的范圍之內,因此才得以倖存。
❽ 夏侯淵的一生
字:妙才
時間:?—219
籍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官職:征西將軍
謚號:愍侯
配偶:武帝內妹
夏侯淵是夏侯敦的族弟,年輕時曾為曹操替罪坐牢,後被曹操營救。
190年,曹操在陳留起兵,夏侯淵先後任別部司馬、騎都尉,後來又升為陳留太守、潁川太守。
200年,夏侯淵被任為督軍校尉,參加官渡之戰,獲勝後受命掌管兗、豫、徐州軍糧,當時曹軍糧少,夏侯淵及時運糧,保障了供給,軍威得以復振。
206年,昌豨再次起兵反叛,曹操派於禁前去攻打,不能攻克,於是又派夏侯淵前去。二人合力,擊降其十餘屯,昌豨為於禁俘斬,叛亂遂平。回軍後,夏侯淵被拜為典軍校尉。 不久,濟南、樂安黃巾軍徐和、司馬俱等部攻城掠地,斬殺官吏。夏侯淵率泰山、齊、平原郡兵大破黃巾軍,斬殺徐和,平定諸縣,並奪其軍糧補充自己的部隊。
209年,夏侯淵行領軍隨曹操征孫權,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回軍後,派夏侯淵督諸將擊破廬江叛將雷緒。後來,夏侯淵又擔任征西護軍,督徐晃等攻太原,攻下二十餘屯,平定商曜之亂,屠其城。
211年,曹操派司隸校尉鍾繇征討張魯,派夏侯淵等率兵出河東,與鍾繇合兵。鍾繇入關後,關中諸將起疑,以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據守潼關抗曹。夏侯淵隨曹操出征,在渭南之戰中擊敗馬超。夏侯淵又督朱靈平定隃糜、汧氐,與曹操會師於安定,擊降楊秋。
212年,曹操回鄴城,讓夏侯淵行護軍將軍,督朱靈、路招等鎮守長安,率軍擊降了南山賊劉雄,進攻馬超、韓遂余黨梁興於鄠,擊破梁興部隊並殺掉梁興。夏侯淵因功被封為博昌亭侯。同年,馬超卷土重來,包圍涼州刺史韋康於冀城,夏侯淵增援未到而韋康投降。當夏侯淵進軍至距冀城200餘里時,馬超出城迎擊,夏侯淵軍交戰不利,此時汧氐造反,夏侯淵引軍退回。同月,冀城屬吏楊阜起兵反馬超,馬超兵敗,投奔張魯。
214年,馬超在張魯支持下,卷土重來,包圍祁山。楊阜、姜敘向駐守長安的護軍夏侯淵緊急求援。有人說,須報請曹操批准,然後才能發救兵。但夏侯淵當機立斷,立即出兵援救祁山。命將軍張郃率5000步騎兵,擔任先鋒,從陳倉小道而入,夏侯淵親自督糧在後。張郃進至渭水,馬超率氐、羌數千眾迎戰張郃。未戰便即敗走,張郃率軍收撿馬超軍遺下的器械。夏侯淵到時,諸縣皆己投降。夏侯淵隨後進攻駐軍顯親的韓遂。韓遂得到消息後,便退走躲避。夏侯淵收其糧草,追至略陽城,離韓遂軍只有20餘里,部將中有的主張立即進攻,有的建議轉攻興國。夏侯淵則認為,韓遂兵精,興國城固,都不能很快攻下,韓遂軍中家在長離的羌人很多,不如轉攻長離。於是,夏侯淵留部將看守輜重,親率精兵輕裝疾進,縱火攻焚長離羌屯,斬獲其眾。韓遂聞訊,果然率兵回救。夏侯淵韓遂對陣,部將見韓遂援兵勢盛,欲挖塹築營,暫避敵鋒。夏侯淵則認為士兵轉戰疲敝,不能長久拖下去。於是下令擊鼓沖鋒,士兵奮勇爭先,一舉擊潰韓遂的軍隊,得其旌麾,並乘勝包圍興國。氐王逃奔馬超,其餘投降。而後,夏侯淵揮師繼進,又接連攻破高平等地,眾皆逃走,夏侯淵收其糧谷牛馬。戰後,夏侯淵假節。同年,夏侯淵率兵討伐在枹罕自稱王30餘年的宋建,一舉攻克,得到曹操的稱贊。隨即派張郃北渡黃河,進入湟中,招降河西羌族各部落,於是平定隴右地區。
215年,曹操征張魯,夏侯淵率軍與曹操會師休亭,攻降張魯,佔領漢中。曹操升夏侯淵為都護將軍,並率張郃、徐晃等進攻巴郡。曹操回師時,拜夏侯淵為征西將軍,留其守漢中。次年,曹操增夏侯淵食邑300戶,加上之前的一共800戶。
218年,劉備進軍至陽平關,夏侯淵率諸將阻擊,兩軍相持至第二年。
219年,劉備率軍進攻,夏侯淵派張郃保護東圍,自率輕兵保護南圍。劉備奔襲張郃,張郃作戰不利,夏侯淵分出半數兵力,增援張郃。夏侯淵為擺脫被動,率兵爭奪定軍山。蜀將黃忠居高臨下,發動突襲,夏侯淵陣亡。
加點分吧!!
❾ 黃忠戰平關羽,斬殺夏侯淵,他的前半生為啥一直被人忽略
說起黃忠,很多朋友會不由自主的叫出4個字,「老將黃忠」,沒錯黃忠最終雖然被世人所流傳,但是他跟隨劉備之時也就是在赤壁之戰過後的事了,當年劉關張三英戰呂布,關二爺斬顏良誅文丑,張飛拒水斷橋之時,這位大名鼎鼎的黃忠,還不為世人所熟知。
那麼說到這里,或許細心的朋友就會產生一個疑問,黃忠後來在長沙郡與關羽交戰,很容易就讓世人發現,他的武藝和弓箭技藝是完全不輸五虎上將關羽的,但是黃忠當時已經過了60歲,也就是黃忠在60歲之後才跟隨的劉備,那麼在黃忠年輕之時,為何就一直被世人所忽略呢?
通過上文的分析,黃忠年輕之時為何不出名?對於這個問題,答應就非常的明顯了,一是跟錯了主人,二是黃忠為人低調。黃忠後來的故事也就被世人所熟知了,赤壁之戰過後,黃忠得以投降劉備,這才走上了人生的康莊大道。
❿ 夏侯淵在哪裡被黃忠殺死的
所謂定軍斬夏侯嘛
219年,劉備率軍進攻,夏侯淵派張郃保護東圍,自率輕兵保護南圍。劉備奔襲張郃,張郃作戰不利,夏侯淵分出半數兵力,增援張郃。夏侯淵為擺脫被動,率兵爭奪定軍山。蜀將黃忠居高臨下,發動突襲,夏侯淵陣亡。
三國演義原文如下
卻說孔明分付黃忠:「你既要去,吾教法正助你。凡事計議而行。吾隨後撥人馬來接應。」黃忠應允,和法正領本部兵去了。孔明告玄德曰:「此老將不著言語激他,雖去不能成功。他今既去,須撥人馬前去接應。」乃喚趙雲:「將一枝人馬,從小路出奇兵接應黃忠:若忠勝,不必出戰;倘忠有失,即去救應。」又遣劉封、孟達:「領三千兵於山中險要去處,多立旌旗,以壯我兵之聲勢,令敵人驚疑。」三人各自領兵去了。又差人往下辨,授計與馬超,令他如此而行。又差嚴顏往巴西閬中守隘,替張飛、魏延來同取漢中。 卻說張*與夏侯尚來見夏侯淵,說:「天盪山已失,折了夏侯德、韓浩。今聞劉備親自領兵來取漢中,可速奏魏王,早發精兵猛將,前來策應。」夏侯淵便差人報知曹洪。洪星夜前到許昌,稟知曹操。操大驚,急聚文武,商議發兵救漢中。長史劉曄進曰:「漢中若失,中原震動。大王休辭勞苦,必須親自征討。」操自悔曰:「恨當時不用卿言,以致如此!」忙傳令旨,起兵四十萬親征。時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也。 曹操兵分三路而進:前部先鋒夏侯□,操自領中軍,使曹休押後,三軍陸續起行。操騎白馬金鞍,玉帶錦衣;武士手執大紅羅銷金傘蓋,左右金瓜銀鉞,鐙棒戈矛,打日月龍鳳旌旗;護駕龍虎官軍二萬五千,分為五隊,每隊五千,按青、黃、赤、白、黑五色,旗幡甲馬,並依本色:光輝燦爛,極其雄壯。兵出潼關,操在馬上望見一簇林木,極其茂盛,問近侍曰:「此何處也?」答曰:「此名藍田。林木之間,乃蔡邕庄也。今邕女蔡琰,與其夫董祀居此。」原來操素與蔡邕相善。先時其女蔡琰,乃衛仲道之妻;後被北方擄去,於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操深憐之,使人持千金入北方贖之。左賢王懼操之勢,送蔡琰還漢。操乃以琰配與董祀為妻。當日到庄前,因想起蔡邕之事,令軍馬先行,操引近侍百餘騎,到庄門下馬。時董祀出仕於外,止有蔡琰在家,琰聞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畢,侍立於側。操偶見壁間懸一碑文圖軸,起身觀之。問於蔡琰,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昔和帝時,上虞有一巫者,名曹□,能婆婆樂神;五月五日,醉舞舟中,墮江而死。其女年十四歲,繞江啼哭七晝夜,跳入波中;後五日,負父之屍浮於江面;里人葬之江邊。上虞令度尚奏聞朝廷,表為孝女。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妾父蔡邕聞而往觀,時日已暮,乃於暗中以手摸碑文而讀之,索筆大書八字於其背。後人鐫石,並鐫此八字。」操讀八字雲:「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操問琰曰:「汝解此意否?」琰曰:「雖先人遺筆,妾實不解其意。」操回顧眾謀士曰:「汝等解否?」眾皆不能答。於內一人出曰:「某已解其意。」操視之,乃主簿楊修也。操曰:「卿且勿言,容吾思之。」遂辭了蔡琰,引眾出庄。上馬行三里,忽省悟,笑謂修曰:「卿試言之。」修曰:「此隱語耳。黃絹乃顏色之絲也:色傍加絲,是絕字。幼婦者,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孫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齏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辭字。總而言之,是絕妙好辭四字。」操大驚曰:「正合孤意!」眾皆嘆羨楊修才識之敏。不一日,軍至南鄭。曹洪接著,備言張*之事。操曰:「非*之罪,勝負乃兵家常事耳。」洪曰:「目今劉備使黃忠攻打定軍山,夏侯淵知大王兵至,固守未曾出戰。」操曰:「若不出戰,是示懦也。」便差人持節到定軍山,教夏侯淵進兵。劉曄諫曰:「淵性太剛,恐中奸計。」操乃作手書與之。使命持節到淵營,淵接入。使者出書,淵拆視之。略曰:「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則是一夫之敵耳。吾今屯大軍於南鄭,欲觀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夏侯淵覽畢大喜。打發使命回訖,乃與張*商議曰:「今魏王率大兵屯於南鄭,以討劉備。吾與汝久守此地,豈能建立功業?來日吾出戰,務要生擒黃忠。」張*曰:「黃忠謀勇兼備,況有法正相助,不可輕敵。此間山路險峻,只宜堅守。」淵曰:「若他人建了功勞,吾與汝有何面目見魏王耶?汝只守山,吾去出戰。」遂下令曰:「誰敢出哨誘敵?」夏侯尚曰:「吾願往。」淵曰:「汝去出哨,與黃忠交戰,只宜輸,不宜贏。吾有妙計,如此如此。」尚受令,引三千軍離定軍山大寨前行。 卻說黃忠與法正引兵屯於定軍山口,累次挑戰,夏侯淵堅守不出;欲要進攻,又恐山路危險,難以料敵,只得據守。是日,忽報山上曹兵下來搦戰。黃忠恰待引軍出迎,牙將陳式曰:「將軍休動,某願當之。」忠大喜,遂令陳式引軍一千,出山口列陣。夏侯尚兵至,遂與交鋒。不數合,尚詐敗而走。式趕去,行到半路,被兩山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前進。正欲回時,背後夏侯淵引兵突出,陳式不能抵當,被夏侯淵生擒回寨。部卒多降。有敗軍逃得性命,回報黃忠,說陳式被擒。忠慌與法正商議,正曰:「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忠用其謀,將應有之物,盡賞三軍,歡聲滿谷,願效死戰。黃忠即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每營住數日,又進。淵聞之,欲出戰。張*曰:「此乃反客為主之計,不可出戰,戰則有失。」淵不從,令夏侯尚引數千兵出戰,直到黃忠寨前。忠上馬提刀出迎,與夏侯尚交馬,只一合,生擒夏侯尚歸寨。余皆敗走,回報夏侯淵。 淵急使人到黃忠寨,言願將陳式來換夏侯尚。忠約定來日陣前相換。次日,兩軍皆到山谷闊處,布成陣勢。黃忠、夏侯淵各立馬於本陣門旗之下。黃忠帶著夏侯尚,夏侯淵帶著陳式,各不與袍鎧,只穿蔽體薄衣。一聲鼓響,陳式、侯夏尚各望本陣奔回。夏侯尚比及到陣門時,被黃忠一箭,射中後心。尚帶箭而回。淵大怒,驟馬徑取黃忠。忠正要激淵廝殺。兩將交馬,戰到二十餘合,曹營內忽然鳴金收兵。淵慌撥馬而回,被忠乘勢殺了一陣。淵回陣問押陣官:「為何鳴金?」答曰:「某見山凹中有蜀兵旗幡數處,恐是伏兵,故急招將軍回。」淵信其說,遂堅守不出。 黃忠逼到定軍山下,與法正商議。正以手指曰:「定軍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險道。此山上足可下視定軍山之虛實。將軍若取得此山,定軍山只在掌中也。」忠仰見山頭稍平,山上有些少人馬。是夜二更,忠引軍士鳴金擊鼓,直殺上山頂。此山有夏侯淵部將杜襲守把,止有數百餘人。當時見黃忠大隊擁上,只得棄山而走。忠得了山頂,正與定軍山相對。法正曰:「將軍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頂。待夏侯淵兵至,吾舉白旗為號,將軍卻按兵勿動;待他倦怠無備,吾卻舉起紅旗,將軍便下山擊之:以逸待勞,必當取勝。」忠大喜,從其計。卻說杜襲引軍逃回,見夏侯淵,說黃忠奪了對山。淵大怒曰:「黃忠佔了對山,不容我不出戰。」張*諫曰:「此乃法正之謀也。將軍不可出戰,只宜堅守。」淵曰:「佔了吾對山,觀吾虛實,如何不出戰?」*苦諫不聽。淵分軍圍住對山,大罵挑戰。法正在山上舉起白旗;任從夏侯淵百般辱罵,黃忠只不出戰。午時以後,法正見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雷吼。淵未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後人有詩贊黃忠曰:「蒼頭臨大敵,皓首逞神威。力趁雕弓發,風迎雪刃揮。雄聲如虎吼,駿馬似龍飛。獻馘功勛重,開疆展帝畿。」黃忠斬了夏侯淵,曹兵大潰,各自逃生。黃忠乘勢去奪定軍山,張*領兵來迎。忠與陳式兩下夾攻,混殺一陣,張*敗走。忽然山傍閃出一彪人馬,當住去路;為首一員大將,大叫:「常山趙子龍在此!」張*大驚,引敗軍奪路望定軍山而走。只見前面一枝兵來迎,乃杜襲也。襲曰:「今定軍山已被劉封、孟達奪了。」*大驚,遂與杜襲引敗兵到漢水扎營;一面令人飛報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