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關於西漢名將陳湯的電影或電視啊
這個很少 不過可以去看下關於宣帝的電影 可能有他
『貳』 天將雄獅故事是真的
不是。
成龍的最新電影《天將雄師》於今年二月十九日正式上映。該電影聲稱根據真實的歷史改編,果真如此嗎?
查看這部電影的籌拍始末,說是成龍在新聞和文獻里看到「甘肅驪靬有羅馬人的後裔和古羅馬的遺跡」,才和導演李仁港商量決定要拍攝這樣一部「羅馬人失落在西域」的電影,這也就是這部電影打著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這一旗號的依據所在。我覺得這還是很缺乏說服力的,不說電影內容(電影我沒看),就說這個甘肅驪靬人到底是不是羅馬人後裔(公元前53年在卡爾萊戰役中被安息軍隊打敗潰逃,從此不知所蹤的一支羅馬軍隊)吧。
最早提出這一推斷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帶領四萬多名將士討伐北匈奴郅支單於,看到「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講慣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而據說這種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狀防禦的陣式和修「重木城」的方法,只有古羅馬軍隊使用。陳湯誅滅郅支單於後,「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於是德效騫推測這批俘虜裡面就有羅馬人,十七年前不知所蹤的一支羅馬軍隊正是來到了西域,這些人後來被安置在驪靬縣。這只是一種推測,缺乏其他有力的證據。
而在2007年,科學家通過對驪靬村人進行脫氧核糖核酸鑒定,發現他們的大部分單倍型和羅馬人沒有太大關系。這一科學鑒定成功推翻了甘肅驪靬人是羅馬後裔的推斷。我感覺這類新聞報道的出現,主要是驪靬人炒作的結果(2015年,驪靬古城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這部電影實在不該打著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電影還犯了不少常識錯誤),這不僅容易誤導觀眾,而且也影響電影的口碑。後來的國產電影應當引以為戒。
『叄』 為什麼沒有把耿恭的事情拍電影呢
在東漢歷史中,記載了東漢軍隊一次跨越數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軍的行動。這次軍事行動,後人所知甚少,但細細琢磨,能從中悟出漢朝氣質特有的雄健渾厚,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涓流至今,讓今天的中國人,愈加珍惜一個“漢”字。
整個故事的主人公叫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耿弁之孫,耿廣之子,耿秉之堂弟,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之侄,東漢官員、將領。
雖然此次大勝,但耿恭心裡明白自己的部隊也損耗不少。如果匈奴再來進犯,根本沒辦法防守。他又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果然,匈奴人又回來了,幾萬人輸給了百餘人,這口惡氣憋得不爽。
匈奴人作為游牧民族,攻城真的不擅長,屢次攻城都無功而返。於是,仗著人多,匈奴人圍城並切斷河流。漢朝守軍開始缺水,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
『肆』 陳湯的影視形象
2006年電視劇《昭君出塞》:肖宏飾演陳湯。
『伍』 西漢西域副校尉斬北匈奴郅之單於,這位副校尉是誰
電影《戰狼》里有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其實這句話的原版是「明犯強者漢,雖遠必誅」,說這句話的是西漢名將陳湯,在追殺北匈奴郅支單於後,給漢元帝的上書,希望漢元帝將北匈奴郅支單於的人頭,懸掛於使節街示眾,使各番邦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敢於犯大漢的人,不管你有多遠,都會遭到報復追殺。
結果,陳湯誅殺了郅支單於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至於被俘的幾千士兵,則被陳湯作為西域各國出兵的回復,賞賜給了他們。
還記得陳湯和甘延壽,是怎麼在西域拉起那支隊伍的嗎?對的,他們是假傳聖旨,回朝後,朝中大臣紛紛認為,如果對陳湯獎賞,以後出使的可能紛紛效仿,必出大亂,於是功過相抵了。陳湯被免除假傳聖旨之罪後,建議漢元帝將郅支單於頭,懸掛在各國使者居住必經的街上,漢元帝認為大漢是文明禮儀之邦,最後下令只懸掛幾天。
陳湯原句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自此之後,西域各國不僅再也不敢犯強漢,匈奴對漢朝也非常誠服,即使董卓挾天子,他們也不也動,直到漢朝徹底滅亡,才又開始犯中原。
『陸』 天將雄師的故事原版
公元前36年,為了打擊與大漢為敵的北匈奴郅支單於,西漢派4萬大軍西征。當大軍抵達郅支城(今哈薩克境內)時,竟意外地發現,在郅支單於的部隊中有一支奇特的使用魚磷陣的僱傭軍(所謂「魚鱗陣」,應該是羅馬軍團步兵方陣的一貫戰術,即:方陣中步兵在戰斗行進中在方陣周圍的士兵將盾牌直方以防護方陣四周,而方陣中間的士兵將盾牌上舉,防護整個方陣的上部,這種戰術曾經被愷撒對高盧的征服中大量使用,以對付被征服民族的弓箭和投槍。)。這種陣型就像一個大烏龜,刀槍不入,中短程火力很強,對付步兵應該威力很大。但是可惜遇到了漢軍的騎兵這戰術就不靈了。直到戰斗結束,羅馬人戰敗。漢軍將士才從羅馬俘虜口中知道,這些士兵居然來自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大秦(羅馬)。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地區的帕提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其為安息,地處伊朗高原)。帕提亞人進行了殊死抵抗。5月,羅馬遠征軍進入一個叫卡萊的地方,結果中了帕提亞人的埋伏。面對四周黑壓壓的帕提亞大軍,不甘心坐以待斃的克拉蘇拚死突圍。經過一番激戰,羅馬軍團徹底崩潰,克拉蘇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萊之戰後,羅馬帝國暫時不再侵擾帕提亞。公元前20年,兩國言和。然而當羅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萊戰役中被俘的羅馬軍人時,一件令他們困惑的事發生了。在清點戰俘的數目時,他們發現僅有區區幾百人。而此前他們得到的消息卻是,當年第一軍團實際上很多士兵沒有戰死,無論是羅馬人還是帕提亞人,一時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羅馬人的去向】
後來,歷史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當時有1000多名羅馬軍團士兵沖出了重圍。要想生存下去,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避開帕提亞軍隊的封鎖繼續向東前進。最終,這支羅馬第一軍團的殘余部隊沖出帕提亞國境,進入了中亞盆地。而在那裡,散布著像康居、大月氏這樣的小國。於是,善於作戰的羅馬士兵們便分別以僱傭軍的身份被這些小國接納。 來到中亞地區後,這些羅馬士兵仍保持獨立的作戰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重大變故,他們很可能就會在這里逐漸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時,一場戰爭再次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漢軍的特殊俘虜 當年流落到中亞的羅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則充當大月氏的僱傭軍。公元前40年,大月氏國內發生動亂,五位副王之一的貴霜發動戰爭,自任大月氏王。被擊敗的四位副王帶著自己的軍隊和屬民(後來貴霜帝國7萬大軍入侵西域,被班超率數千漢軍和西域軍擊潰),包括那些羅馬士兵,向東逃到漢帝國境內的河西走廊尋求庇護。在那裡,這些羅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羅馬士兵則沒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被捲入了北匈奴與漢軍的戰爭中。
漢武帝以來,漢帝國邊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毀滅性的打擊。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出現五單於並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宣布歸屬西漢,並率部南遷至陰山附近。而與漢帝國為敵的郅支單於因懼怕呼韓邪聯合漢軍合擊他,率眾向西面的中亞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當郅支單於的軍隊到達康居國時,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單於很快得到了康居國的幫助。康居國王不但將郅支單於安置在東部邊境,還將手下的羅馬士兵借給他。就這樣,殘余的羅馬軍團又成了北匈奴軍隊的僱傭軍。
【漢朝與羅馬首次交鋒!電影最精彩的部分應該就是這段!】
在康居的幫助下,郅支單於很快再次強大起來,並且對西域諸國橫加凌辱,進築起郅支城,這座城堡是完全仿照羅馬城堡的樣式建立起來的,比較堅固。因此匈奴人希望在這里准備與漢朝軍隊抗衡、決戰。鑒於郅支單於的活動嚴重威脅到了漢朝西域各屬國的安全,公元前36年,漢帝國派陳湯為將,率兵攻打郅支單於。當漢軍包圍郅支城後,發現了對方軍隊中這些奇特的士兵。據中國史書記載,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而且還有「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而據漢朝人以往的了解,身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這些戰術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戰斗時,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們組成正方形隊列,用盾牌把隊伍包裹得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伐往前走。當敵人相距較遠時,他們先把手中的長矛扔出來;稍近以後,則拔出短刀肉搏。不過由於實力、戰術、軍事思想上的巨大差距,又遇到了陳湯這樣雖遠必誅的狠角色!這種奇特的戰術並沒有改變戰斗的結局。由於漢朝的重騎兵速度很快,轉瞬間就把羅馬士兵的方陣團團包圍,然後從從四面八方發起沖鋒,在漢軍騎兵巨大的沖擊力面前,羅馬大烏龜瞬間散了架。漢軍輕易地就攻破了羅馬士兵的方陣。最終,漢朝大軍順勢一舉攻破郅支城。一戰斬首匈奴單於為首的匈奴貴族上百人。而那些驚魂未定的羅馬士兵,則只剩下100多人跟他們的老闆匈奴人一樣成了漢軍的俘虜。
漢軍將這些羅馬士兵押解回中國,並且並沒有像對待匈奴人一樣斬首不留。而是進行妥善安置。為了安置這批特殊的俘虜,漢元帝還特地下詔在河西地區設立驪靬縣(今甘肅省永昌縣)。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後世一些歷史學也認為驪靬正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從此,曾經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詔將驪靬縣並入番禾縣。從那以後,中國史書中再也沒有關於這些羅馬士兵的記載。 註:關於這段歷史,曾經有學者考證說馬超的西涼軍團就是羅馬後裔,真偽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漢朝從未與羅馬帝國大規模正面交鋒過,只是重創了北匈奴和消滅了羅馬股佣軍。使得匈奴人被迫逃到了歐洲,而正是這群逃竄的匈奴人滅掉了分裂中的羅馬帝國。
我記得走近科學有一集播放過《消失的羅馬克拉蘇軍團》講的就是這個事。至今這些羅馬人的後裔還在中國境內生活,而且很多人的頭發是黃色的,眼睛是藍色的。所有墓地都朝著西方——羅馬帝國的方向。
『柒』 電影《天將雄師》內容故事是否真實
有一點歷史背景,但是已經改的面目全非。相關的歷史背景是關於消失的羅馬軍團的,公元前53年4月,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克拉蘇率7個軍團步兵,4000騎兵,4000弓箭手共計4萬大軍攻打波斯帕提亞王國(安息帝國),在這里和帕提亞將領蘇雷納率領的3萬名波斯騎兵精銳展開血戰。戰爭結果,羅馬軍團大敗,克拉蘇及其手下2萬人被殺,1萬人被俘,同時,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戰爭中突圍東逃,隨後神秘失蹤。公元前20年,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塔和波斯簽訂了和約,但是只有區區幾百名戰俘獲釋回來。而還有多達幾千人的羅馬士兵,從此湮沒在了時光的長河中,而他們最後的蹤影,被懷疑是駐扎了在今天的中國甘肅省境內繁衍生息。
卡萊,美索不達米亞古城,位於今天土耳其東南與敘利亞交界處的桑互爾法。關於克拉蘇的羅馬軍團最後的記載正是落在此處。如果將視線在地圖上東北方向移動,會發現位於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交界的坦塔拉茲市,在西漢時叫致支城。就在克拉蘇兵敗卡萊17年後,中國的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戰爭已接近尾聲。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號令西域各小國,但絲綢之路仍不時受到匈奴殘部致支單於的騷擾。公元前36年,致支單於被康居國收留,但反過來又想侵佔康居,康居向漢朝求救。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採取假傳聖旨的非常規方式,調集漢軍4萬人,與正校尉甘延壽一起,向西奔襲500公里,拔掉了致支城,消滅了致支單於。這場戰役,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絲綢之路從此暢通。
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陳湯在戰爭中發現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土城外設有重木城。這一戰法只有羅馬軍隊採用。
「中國驪靬村村民是古羅馬人後裔」這個說法,最早是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Homer Hasenpflug Dubs,有媒體譯作「戴柏誠」)提出的。德效騫認為,克拉蘇軍中有145名古羅馬士兵在周圍地區停留多年。其中一些人加入了匈奴軍隊,後來被中國人俘虜。他們在公元前36年參與建立了驪靬城。當時有記載稱,中國軍隊曾碰到一支會擺「魚鱗陣」的部隊。德效騫指出,所謂「魚鱗陣」就是古羅馬的「龜甲陣」。 德效騫提出的這個觀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起過一輪激烈的討論,當時就被認為是「有趣但不嚴謹」,證據並不充分。
1940年,他發表了《公元前36年中國人與羅馬人的一次軍事接觸》的論文。在翻譯《漢書·陳湯傳》時,他發現當時郅支城外有用雙層木柵欄做成的「重木城」,而守城軍以100人為一組把盾牌搭起來擺出「魚鱗陣」。戰役後,漢軍生俘了145名守軍,另有千餘人歸降。
德效騫認為,「重木城」與羅馬軍團防禦體系相當。而「魚鱗陣」就是羅馬軍團100人一隊結成的密集方陣「龜甲陣」。他進一步認為,卡萊戰役中失蹤的羅馬軍團,很可能有一部分來到了郅支城,作為守城的僱傭軍和陳湯交戰。戰役結束後,漢軍把歸降的羅馬軍團安置在甘肅永昌一個名叫「驪靬縣」的地方。
《後漢書》中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同時,《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大秦國,一名犁鞬」。 德孝騫據此考證說,「驪靬」就是大秦,而大秦就是古羅馬。同時,清代王筠《說文句讀》和王先謙的《漢書補注》都提到「驪靬」是「漢降人置縣」,這說明驪靬縣收容了降兵,並有可能有羅馬降兵。
為什麼古人要把古羅馬稱為驪靬,人們眾說紛紜。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正義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從事驪靬文化研究。發表過多部有關「羅馬軍團」的學術著作和論文。他認為,羅馬軍團英文的翻譯是Legion,這個詞是來自於古希臘語。因為當時羅馬軍團名噪一時,中國人也聽到這個信息,就把它記下了。
但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提出了異議,他根據《漢書·匈奴傳》,認為「驪」的得名和匈奴「犁王」有關,而不是羅馬人。根據出土的漢代竹簡記載,早在公元前60年、也就是漢宣帝申爵二年,在永昌縣的番和縣就有一個驪靬苑,因此,驪靬城應該是早於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以及公元前35年的致支戰役之前就建立了。與克拉蘇的羅馬軍團無關。
但是陳正義認為,漢簡中所說的驪靬苑並不能和驪靬縣劃上等號。從先後順序來看,先有驪靬苑,後有驪靬縣,驪靬苑是早年有羅馬人和西方人在此工作的軍方養馬場,而驪靬縣則是致支戰役之後,專門為安置羅馬軍團士兵而設立的。
綜上所述,關於消失的羅馬軍團是否來過中國新疆,以及驪靬縣是否就是他們最後的容身之處,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爭議的,尚未有定論,作為嚴肅的歷史研究來說,本人(非轉載)傾向於羅馬軍團很難來到新疆,畢竟以當時的條件,不僅地理因素難以克服,就從語言和當時的部族情況來看,想要成部隊的來到西域,難度太大。但是作為文學作品來講,大膽想像是無妨的,只是客觀的講,《天將雄獅》標榜按真實歷史改編,其實硬傷實在太多,不說紙尚未普及,字體基本不對這些細節,霍去病和西域都護府前後相隔至少57年,你怎麼讓主人公能既見到霍去病又做西域都護?雁門關在山西,和西域隔了好幾千里。所以這部電影,千萬別去較歷史的真了。
『捌』 中國有很多值得拍成影視劇的歷史或人物其中都有哪些
看到陳凱歌《妖貓傳》,再想想中國歷史心裡一陣嘀咕,再想想陳大導演的《無極》濃濃的日本風,還說十年內無人看懂,中國歷史幾千年只有這些嗎?現在的影視劇,大半清宮劇,小半唐朝風,真的是看膩了。
上古及夏商可以不用考慮了,雖然有黃帝、商湯、婦好等人物,參考《上古情歌》就不要再毀三觀了。
周朝發展到春秋戰國是一個紛亂的年代,各國變法圖強,遠不止《大秦帝國》電視劇那麼簡單。
隨著《明朝那些事兒》大火,明朝的大事件被讀者熟知,朱棣、鄭和、於謙、李定國等,不知道比清宮戲好看多少倍。
當然中國歷史適合拍成影視劇的還有很多,最後要說的是,歷史上下五千年,不要總拍辮子戲!
『玖』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讓陳湯說出這句話背後的底氣是什麼
這段時間,在國內熱映的吸金已經超過50億的電影《戰狼Ⅱ》,因為在異域戰場上塑造出了一個中國式的超級英雄,讓它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引起一場亢奮,上演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特別是電影宣傳海報上的這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不僅說出了國人心中對於國家由富到強的熱切渴望,更讓很多人為國家的崛起而感到揚眉吐氣。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再製作)
很多人都知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的翻版,它源於我國歷史上的漢朝時期,在當時所謂的異域,在今天依然是異域(今哈薩克南部江布爾州江布爾市),對北匈奴郅支單於所取得的一場偉大戰爭的勝利。
據《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和西域副校尉陳湯,征調西域各國軍隊及漢朝屯墾兵團約四萬餘人,分成南北兩路,將北匈奴郅支單於合圍並斬殺在郅支城(哈薩克江布爾)。聯軍在將郅支單於人頭遠送漢朝京城長安的同時,還附有陳湯的一封匯報信,其中有這樣的內容:「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稱北藩,唯郅支單於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特別是這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都令國人振奮不已。
在看到歷史中記載下的這場激動人心的偉大勝利時,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漢朝當時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勝利,讓陳湯說出這么硬氣話背後的原因嗎?
一是,從漢朝方面來講,在和匈奴與西域諸國長達七十餘年的戰斗中,從降大宛開始,破車師、莎車,降匈奴日逐王,再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在烏壘國(今新疆輪台東北)設立,使得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之間的西域諸國全部成了漢朝的附屬國,從此之後,漢朝已經可以征調各國的軍隊,共同組成聯軍以對付匈奴。即便是這樣,依然沒有傷得了匈奴人的元氣。
二是,從匈奴方面來講,兵敗如山倒,就連國勢進入了頹勢,在西域戰場上,居然連自己昔日的附屬小國烏孫都打不過了,在東方戰場上更被新興的烏桓部落(內蒙古西遼河上游地區)擊敗,再加上握衍朐?單於自己又暴虐好殺,引發的國內的政治動亂。公元前58年,稽侯珊在自立為呼韓邪單於,發兵擊敗了握衍朐?單於。在之後的幾年中,匈奴國出現了五單於並立混戰的情況。公元前54年,當呼韓邪單於好不容易將其他四位單於消滅時,他的族兄屠吾斯又自立為郅支單於,從此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進入了南北爭霸的混戰時期。
三是,公元前51年,以呼韓邪單於為首的南匈奴,在戰敗後投降漢朝,被漢宣帝安置在河套地區。郅支單於錯誤地判斷呼韓邪再不會回來了,就趁機向右地擴張,打算掃平山頭、重整河山,當他吞並了匈奴右地的伊利目單於之後,又聽說漢朝派遣韓昌、董忠兩名大將率領1.6萬精騎護送呼韓邪單於,不敢回到漠北王廷,轉而向西挺進,在擊敗烏孫軍後,揮師北上,接連吞並烏揭、堅昆(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和丁零(貝爾加湖畔)三國,建都堅昆,遠避漢朝鋒芒。
四是,公元前43年,北匈奴在堅昆有了立足之地後,向漢朝要求送還充當人質的太子。漢朝為了借機與北匈奴加強聯絡以牽制南匈奴,於是派遺使者谷吉,將北匈奴太子護送到它的臨時國都堅昆王城。不料,北匈奴卻將漢使谷吉斬殺,漢朝遂決定調遣西域兵馬,協助南匈奴繼續打擊北匈奴。無力抵抗的郅支單於,只能放棄堅昆城,繼續向西遷徙,途中又遭遇寒流,隨行部屬大半凍死,等到達了康居王國時,僅剩三千餘人。
五是,郅支單於到達康居國後,康居王很尊敬他,還和他達成姻親結盟關系。隨後,它們聯合起來四處征殺。在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郅支單於變得驕傲了起來,竟然干起鳩占鵲巢類事情,在向西域各國發出通知,要求它們進貢稱臣的同時,企圖將康居王國占為己有。無奈的康居王,開始悄悄地向漢朝西域都護府請求幫助。
六是,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府校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收到康居王的求助信息後,甘延壽要向朝廷奏報,為了奪取戰機,等不及的陳湯,採用假傳聖旨的方法,調集漢朝屯墾兵團及西域各國軍隊四萬餘人,隨後與甘延壽兵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兵到郅支城下。
七是,據《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記載,郅支單於得到漢軍進攻的消息時,本打算逃離郅支城,聽說烏孫等也發了兵,已經有了走投無路的感覺,再加上僥幸地認為遠道而來的漢軍不能久攻,便率人回城堅守。匈奴人築的郅支城是土城,外圍用木柵圍裹,在漢軍四面火攻之下,很快被攻破。從後來的戰果看,聯軍射死單於妻妾數十人,入城後斬殺了郅支單於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俘虜敵兵一千餘人,匈奴人在郅支城的全部人數約在三千人左右。面對四萬大軍來說,天怒人怨、孤立無助的這三千人,實力已經很微弱了。在這場戰斗中,郅支單於的被殺,結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也意味著北匈奴的滅亡,更穩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
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打破。
陳湯之所以能夠取勝,除過自身指揮藝術的高超,康居王的內應,以及帶領著相對於北匈奴人來說具有絕對優勢的漢朝與西域諸國聯軍外,主要還是因為匈奴人自己的內斗消耗,遠距離遷徙中惡劣天氣對軍力的損耗,再加上郅支單於自己的戰略決策錯誤,以及不能與友邦很好的協作,導致自己最後成為孤軍,在內外夾攻之下,最後只能兵敗國滅。
『拾』 最早是哪位罪臣說出了「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這句話
歷史上有很多霸氣的人和事,也有很多霸氣的話。去年熱播的電影《戰狼2》裡面有一句話振奮了無數當時在電影院的觀眾,那就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其實這句話已經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當時的大將軍陳湯便說過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一句流傳千年後,仍然振奮人心的話,無疑是歷史上最霸氣的一句話。
擊敗了郅支單於,陳湯等人自知假傳聖旨罪大惡極。於是上奏陳述:因為當時郅支單於在西域極為囂張,為了維護大漢朝的威嚴,避免錯失戰機。所以才做出了假傳聖旨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正是在這份奏章中,陳湯說出了那句「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正是這樣一句霸氣的話,才打消了漢元帝懲治陳湯假傳聖旨的罪名,下令陳湯等人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