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電影離不開暴力和性
因為觀眾們都喜歡看這些暴力學習的東西,電影出品方肯定也是希望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增加票房!
2. 為什麼歐美尤其是美國的影視劇里喜歡展示暴力血腥的
我個人認為 首先歐美人們的接受度比我們國人要大,這樣電影的尺度就相應的比我們國內電影要大 再加上暴力血腥的電影往往畫面刺激 沖擊力強給觀者有足夠的震撼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cult電影被人們所喜愛的原因之一;殺死比爾可以說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3. 電影《殺死比爾》中充滿了暴力,為何卻廣受好評
《殺死比爾》是昆汀將西方暴力美學與東方神秘美學進行結合的經典之作。
總而言之,《殺死比爾》能夠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解構東方符號,應用於西方電影,為之後的包括《功夫熊貓》、《變形金剛4》等真正編撰入東方故事的電影打開了大門。
4. 電影游戲中的暴力元素是否有害
米歇爾・穆爾萊特曾說:「暴力是電影在美學上的一個主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被動潛伏的還是主動積極的,每一次具有創意的行動的核心和本質都充滿了暴力,即便它在遭到否定的時刻。電影就是一門和暴力緊密相連的藝術。」[1]暴力元素從電影開始的初期就已經存在了,例如《火車大劫案》(1903)的追逐打鬥的動作,《黨同伐異》(1916)戰爭和斬首的場景。暴力元素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打鬥、殺戮、血腥、武器、傷害等等,而此刻要探討的是電影中的暴力元素對電影的作用。
1 暴力元素的分類
暴力元素基本存在於每一部電影中,犯罪片、戰爭片這類自然是不必多說,對於愛情片、喜劇片這種比較接近現實生活的影片也是存在暴力元素的。《二次曝光》中范冰冰臆想出來的殺人場景;《家族榮譽4:家門的受難》中主人公與銀行劫匪單獨PK的場景。
暴力元素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單獨的場景,對推動劇情發展沒有幫助的;另一種是暴力動作推動著情節的發展,與全片的主題思想息息相關。愛情片、喜劇片之類的電影中的暴力元素一般都是屬於第一種,而犯罪片、戰爭片、恐怖片中的暴力元素自然就是屬於第二種。
暴力元素還可以分為這兩類:熱暴力和冷暴力。熱暴力就是最平常的打鬥,戰爭片中運用很多。而冷暴力則指由環境渲染出來的,人們不得不接收到壓抑的氣氛,這種暴力在恐怖片中運用比較多。沒有一種實實在在存在的物象,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給人壓迫、讓人無處可逃。
2 暴力元素對電影的作用
暴力作為一種電影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著其不可或缺的價值。暴力這種行為在社會上是不被認同的,不論是打架斗毆還是殺人搶劫甚至是販賣禁品,但是這些在電影當中是可以被合理化,被觀眾所認同的。
2.1 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在香港電影歷史長河中,有過一段屬於古惑仔的輝煌時代。《古惑仔》系列電影一共出了6部,而與之相關的也有好幾部,不得不說這是黑幫電影的傳奇。《古惑仔》電影不僅反映了正面渲染了黑幫中間的義氣,而且塑造了一幫正面的混子形象。相信每一個看過《古惑仔》的人心中都會有一個陳浩南,他不僅是青少年崇拜的對象,更是成為了青少年學習的對象。黑幫作為一個現實社會中的反面群體,卻在電影當中成功的反客為主。《古惑仔》很好的塑造了陳浩南的形象。在黑吃黑、以暴制暴的世界當中,也是有黑白之分的,而陳浩南作為主角自然代表了正義的那一方。當一切的暴力在相應的環境下得到了認同,主角的行為也就成為了合乎情理的事情了。這幫人敢愛敢恨、不計後果、為了兄弟義氣可以兩肋插刀,這種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也使得以後的黑幫片紛紛效仿。
2.2 推動劇情的發展
動作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必要元素,而暴力正是動作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實用方法。現如今出現了許多以暴力為主導的電影,《終極鬥士》系列就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終極鬥士3:贖罪》中間男主角為了離開監獄獲得自由,帶著一條沒有膝蓋的腿去參加監獄格鬥大賽。整部片子都是充斥著暴力以及血腥,卻不讓人有絲毫的反感。主角博伊卡為了能參加比賽與塞科夫賽拳,這是本片的情節點一,正是因為博伊卡的勝利,推動的情節繼續向前發展。情節點二則是博伊卡被人毒打發現被老闆拋棄,只能拚死與勞爾格鬥,劇情進入高潮部分。
2.3 體現電影的思想
暴力的電影一般有兩個主題思想,一是義氣,二是自由。
帶有暴力元素的電影主要有兩種大的類型。一種是黑幫片,體現的是義氣。顯而易見,暴力充斥著整個黑幫電影。從《古惑仔》到《艋�》,中國黑幫電影無疑都走了這個老套的主題思想。另一種是歐美電影裡面常有的,代表自由。主人公使用暴力,往往是為了自由而戰。《肖申克的救贖》裡面主人公為了不被侵犯,使用暴力反抗獄友;《勇敢的心》中主人公為了得到自由,不被壓迫,也奮力反抗;《新猛鬼街》裡面主人公被猛鬼纏身,他們不得不反抗,為了存活下來,他們必須對猛鬼使用暴力;《生化危機》系列電影中,主人公為了解救更多的人,也必須對喪屍採用暴力的手段來達到目的。許多的電影都是為了自由而戰。
3 電影中的暴力元素的現實作用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壓力很大,有許多情緒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洩。控制力比較強的人往往會選擇合理的渠道發泄不滿的情緒,例如打球、拳擊、甚至是打游戲。控制力弱的人一般不能很好的轉移自己的情緒,不滿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是要爆發出來的,往往這個時候就容易產生暴力。越來越多的暴力事件,使得社會變得不安定。而暴力電影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一部分暴力在現實生活的出現。每當人們看與暴力有關的電影的時候,內心會得到滿足。電影在主人公的人物塑造上講求的是小人物完成大任務或者是失敗者獲得成功,簡而言之,就是逆襲。如果主人公得到了認同,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觀眾在角色的身上找到了一絲自己的影子。主人公的一切行為都帶動著觀眾的情緒,這時主人公所遭受的、所經歷的、以及所做的反應都代表著觀眾。如果主人公做出合理的暴力行為,那麼觀眾的心理也將認可這種行為,進而使得心中的憤懣情緒得到舒展,現實生活中的犯罪率就能得到一定的降低。
當然,使觀眾的心理得到舒展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人們去花時間去看電影,而犯罪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早在2008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經濟學家戈登・戴爾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家斯特凡諾・德拉維尼亞,他們認為,「從短期來看,如果不放映暴力電影,暴力犯罪率就會上升,《沉默的羔羊》這類影片使得社會暫時安定。」在過去的十年間,美國因為播放暴力影片,使得攻擊事件每周下降了1000起。
暴力源於社會、源於生活,而暴力元素的電影又高於社會高於生活,上升到了藝術的層面。要帶著欣賞藝術的角度去剖析電影。電影中含有暴力元素,可以增加觀眾的觀看率,增加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還有可能成為暴力美學的典範,繼續發展暴力美學。
5. 什麼是暴力美學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是怎麼樣體現暴力美學的
在電影中,除為吸引觀眾以外,暴力元素可呈現為多種類型:暴力是對現實的反映,呈現暴力是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必然承受的命運,呈現暴力是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義的想像,呈現暴力是為了顯示生活的張力;暴力是一場荒誕的游戲,呈現暴力是為了顛覆暴力;暴力是一種啟示,呈現暴力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無論哪一種,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正是由於暴力在電影中的眾多表現,從而產生了電影特有的「暴力美學」。美國獨立電影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作為「暴力美學」大師,其作品風格突出,個性鮮明,創造出屬於其獨有的「暴力美學」色彩。1994年,昆汀的作品《低俗小說》就因為卓越的藝術個性捧得當年戛納金棕櫚大獎,並成為第一部票房過億美金的獨立電影,創造了影史神話。「暴力美學」作為昆汀電影的一個藝術標志,在他多部影片的反復實踐中,獲得了更豐富的發展。其內涵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暴力是美的
6. 為什麼外國電影電視中感覺總有很多暴力或虐待的場面
因為人性本如此,在苦難中才可彰顯人性的偉大
國外電影有更多激勵人心的部分你沒看到么。
肖申克的救贖
阿甘正傳
機器人瓦力
綠色奇跡
辛德勒的名單
放牛班的春天
當幸福來敲門
美國往事
海上鋼琴師
本傑明巴頓奇事
外國自由,人們可以說出真實的想法,反映在電影上就是真實。不像國內的歌頌片一貫高大上。不承認人性,帶著虛偽的面具,讓人作嘔。
7. 什麼是電影中的暴力因素
現代電影中必不可少暴力因素。在現代漢語詞典上,對「暴力」一詞所做的基本含義的解釋是:強制的力量,那麼我們聯繫到銀幕上的內容可以得知,事實上廣義的所謂「電影暴力」,並非僅僅是殘酷的表現血淋淋的肉體摧殘的情節,恰恰相反,那隻是較小的一個部分(強調一下這個小的部分,我暫時性的先不談及,最後再做一些補充論述),而更多內容的譬如動作片中很多的打鬥(如《龍之傑》)、警匪片中的武裝(如《007》)、倫理偵探片所表現的謀殺疑案(如《本能》)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種暴力。暴力在這里是一種動感的體現,力量的突現,它又是如何能在當今的電影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分量,以至於連純粹的言情片中也往往不免要加上一小部分緊張的暴力情節作為節奏和內容的平衡協調的呢?
8. 為何香港電影極端暴力
你不願意看,但是很多群眾演員為了能拍好戲,為了能被劇組挖掘不惜損傷自己的身體,這很正常,如果搞外國人的特技,還會有那麼多人愛看么?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9. 影視片中的暴力形象,對我們的生活是否有影響
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在社會上出現,而電視電腦成為每戶家庭必備的家用電器。毫無疑問,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確實充實了兒童的業余活動,電視節目藉以高科技技術和產業化的手段傳遞著各式各樣的知識,使得兒童輕易而舉的就能獲得從老師和父母那裡學不到的知識。
所謂暴力,是指身體力量的公開行使導致違背他人意願的行動。電視中的暴力鏡頭包括熒屏常見的斗毆、謀害、武力,以及使用各類武器強加於他人的行動。近年來中國的電視屏幕上也充斥著大量暴力血腥的內容。一些電視台只顧了廣告收益在一些黃金時段大量播放一些其實是兒童極為不宜觀看的血腥暴力節目,有調查數據顯示,一家某地級市的電視台就連續一個多月在每晚的晚間劇場都播放了與血腥暴力有關的影片,包括槍戰片、警匪片、恐怖片等。兒童在看多了暴力電視鏡頭後,就會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定的認知,常常會誤以為暴力情況反應的就是社會現實,以為暴力是解決沖突或達到一般手段不易獲得的目的的直接方式,當成問題的唯一解決方式。
暴力鏡頭對兒極具暗示作用,兒童長期耳濡目染後,比較容易在類似的生活情境中表現出攻擊行為。
面對這種問題我覺得家長應以身作則,要盡可能少看或不看電視,以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應盡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要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戶外運動,並適當拓展孩子交際圈,讓孩子多跟周邊的人接觸。對自律能力強的孩子,家長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制定出可行的學習計劃,然後讓孩子按照既定的計劃有目的地生活,進而讓其遠離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