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鬼媽媽》暗黑系的哥特風,在如今的商業動畫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存在。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是悲劇。而把美好用一種近乎毀滅性的陰郁呈現,就會是一種暗黑童話。
❷ 分析一下《鬼媽媽》為什麼好看
《鬼媽媽》是根據尼爾·蓋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它因其超現實主義和現實交融混合的風格、古怪的幽默感和充斥其中幽閉恐怖,常被人拿來和劉易斯·卡羅爾的經典之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對比——恰巧《鬼媽媽》中的小女孩也是順著一個洞鑽進一個奇異的世界的
❸ 《鬼媽媽》是一部什麼樣的動畫片
鬼媽媽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動畫片。現實生活中,即將或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女孩,似乎和媽媽的矛盾更加難以調和,這也導致她們對異性容易產生親近感。電影中的卡洛琳也面臨著這樣的轉變。另一個世界中,妖魔化的反派是媽媽的形象,而爸爸和男孩崴比,總是試著在高壓統治下,對卡洛琳伸出援手。
由《鬼媽媽》,我們不難看出,優秀的動畫電影,離不開製作者們認真的工作態度,先進的製作理念以及融入有價值的現實內核。雖然這些重要元素我們已經可以在許多國產作品中找到,但是想要尋求國產動畫的真正崛起,絕不是靠一兩部作品的曇花一現,而需要整個行業的不懈努力以及影迷觀眾的支持和鼓勵。我們期待著,也相信著,這一天不會太遠了。
❹ 鬼媽媽主旨
電影《鬼媽媽》,又名《卡洛琳》,是一部改編自旅美英國作家尼爾•蓋曼的同名暢銷書《卡洛琳》的布偶動畫片。內容講述一個名收卡洛琳的小女孩,隨父母搬到新的城鎮後,在新家的客廳里發現一個神奇的門,通過門後的通道,她到達了一個和現實生活完全一樣的鏡像世界(鬼魅世界),在那裡她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小夥伴及鄰居,但他們的眼睛都被縫上鈕扣,鬼媽媽為了永久留住卡洛琳,准備給她的眼睛也縫上鈕扣,卡洛琳在黑貓和小夥伴的幫助下終於戰勝了鬼媽媽,返回現實世界。
「鬼媽媽」,很難想像一部兒童片會用這樣有些恐怖的名字,說老實話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一部午夜驚栗片,怎麼也不會想到是一個兒童片,這部片子在美國也是在今年2月才公映,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公映,我想中文版本還是譯為「卡洛琳」本來的名字為好,雖然平庸了一點,但至少通過片名,就能讓中國觀眾了解其是一部好萊塢動畫片,即使不是迪斯尼出品,也不會差到哪兒去,如果用「鬼媽媽」這樣的片名,其本意有可能是為了「出奇」,但也可能會嚇倒很多小朋友(包括他們的父母),何況電影的內容並不是兒童不宜的恐怖片,取「鬼媽媽」這樣怪名字,如果影響到電影的票房,也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鬼媽媽》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電影的內容也是非常的詭異,也許是太西方元素,所以東方人理想起來有一些難度,如果父母親帶著自己的小孩一起到電影院去觀賞此片的話,父母親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課,否則會被孩子問的啞口無言的,父母親連動畫片都看不懂的話,今後在孩子面前還不威信掃地啊。不知道看過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時有沒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沒有弄明白,特別是那個系在眼睛上的鈕扣,根本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含意?還有所謂哥特式風格,還是後來上網搜索,才知道就是「鬼片」呀。也許我是多慮了,小孩子看電影也就是看個高興、看個熱鬧,他們只要看到「好人戰勝壞人」就心滿意足了,根本不會去探索銀幕背後的什麼「大道理」。
如果真要試著詮釋影片的主旨,我覺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比較適合,所謂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出身時的嬰兒的精神知識由本我構成,自我是通過父母的訓練與外界打交道形成的人格一面,簡單的說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讓本我隨心所欲,以至毀壞了自己。《鬼媽媽》的原著就是作者寫給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書,小說中的卡洛琳的父母非常忙,沒有時間陪她玩,為她作可口的飯菜,所以對現實很不滿,當然就渴望自己的慾望能夠得到滿足,所以就通過客廳里特別通道,進行了一個鏡像世界,在那裡她的父母對她非常的好,滿足她的所有要求,當然小女孩本我的慾望是不可能無止境的得到滿足的,所以她必須付出可怕的代價,最終她還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慾望,回到自我的狀態。因為兒童的人格正在形成、建立的過程,所以和父母親之間的沖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無數次的沖突後,孩子的自我得以形成,如果試圖逃離父母親的掌控,有可以帶來的後果也就是災難性的。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該片的傳統製作風格,導演摒棄了現代電腦製作工藝,嚴格按傳統的逐格拍攝,這種懷舊風格也許只是為了和影片故事風格相一致,這部電影本身並不是靠技術作為其買點,因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經是非常暢銷的書籍。本片主要觀眾群鎖定為兒童,所以採用布偶動畫片的形式,如果採用真人表演,也不失為一部好的故事片素材,也許和《哈利•波特》系列片一樣,火爆全球電影市場,成為老少咸宜的大片。可惜的是片中的卡通形象設計的並沒有什麼特色,不可能產生什麼經典卡通人物,唯一的也許就是卡洛琳的小夥伴韋伯,形象很是怪異,給人印象還算是較深刻,可以作為電影衍生物推向市場,其它的形象有的不僅一般,甚至有些令人討厭,在卡通形象這方面該片可以說並不成功。
❺ 《鬼媽媽》為什麼能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提名
我覺得《鬼媽媽》能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提名是因為引起了成人的反思。動畫電影《鬼媽媽》於2006年上映,製作成本僅為6000萬美元。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動畫製作得不好? 相反,動畫電影《鬼媽媽》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動畫電影《鬼媽媽》改編自尼爾·蓋曼同名小說,動畫由亨利·塞利克執導。
沒有時間陪卡洛琳的父母,讓她數窗戶和門來消磨時間。 在做這件極其無聊的事情時,她碰巧找到了房子的第十三扇門。 我們知道13在西方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這里的第13道門也是寓意。 好奇的卡洛琳打開了門,但門後面只有紅磚。 一天晚上,當她偶然醒來時,她發現一束光透過門照進來。出於好奇,她打開了門。門裡面是一條奇妙的通道,她不知道通向什麼未知的世界。 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卡洛琳走進了門。之後發生了一系列事情。所以我覺得《鬼媽媽》能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提名是因為引起了成人的反思。
❻ 鬼媽媽的內容簡介
一扇緊鎖的門被打開了,這是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鬼魅之門。女孩卡羅琳一走進去,就發現了潛伏在門後面的秘密:在這個房子里,她有另外一個「媽媽」。
這個親切的「媽媽」有一雙黑紐扣眼睛,她要把她永遠地留下來。在鏡子後邊,她還看到了三個迷失的靈魂,那都是被困在這里許多年的孩子了。
為了逃出魔爪,為了拯救自己,逃回到門那邊真正的媽媽身邊,她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了。
(6)鬼媽媽是什麼風格電影擴展閱讀:
卡洛琳是一個只有十幾歲大的小女孩,正如這個年紀的其他孩子一樣,卡洛琳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童趣一般的好奇心。因為種種原因,她的父母決定舉家搬遷到另外一個小鎮居住,搬家對於大人來說是一份相當繁瑣和累人的工作,但對於小小的卡洛琳卻是相當有意思的一次經歷。
作者介紹:
1960年,尼爾·蓋曼出生在英國漢普郡。在擁有獨特幽默感和濃郁魔幻氛圍的英國,尼爾·蓋曼不可救葯地喜歡上了J.R.R·托爾金和C.S·劉易斯筆下的奇幻世界,成為鐵桿科幻迷。他夢想成為作家,但也和許多孩子一樣,他沒有為此付出任何行動。
尼爾·蓋曼在一次訪談中說:「我20歲出頭,遇到了一個漆黑漫長的深夜,是那種你一生中只會遇到一兩次的、連靈魂都隨之黯淡的夜晚。我睡不著覺,腦袋裡始終在想,『我能寫出好東西,但卻完全沒有嘗試』。這還不算糟,更糟的是再過五六十年。
我可能會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還在對自己說:『我本可以成為一個作家』。到那時,我都不知道這是不是在撒謊。」於是,尼爾·蓋曼開始寫作,但結果並不理想,手稿不斷被退了回來。他決定轉變方式,先從了解出版業入手,記者和自由撰稿人成了他新的目標。
❼ 《鬼媽媽》評價怎麼樣
《鬼媽媽》的故事是典型的黑暗童話風格,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逐格動畫的懷舊風格,在電腦3D動畫席捲一切的現代中,亨利·塞利克幾乎成為碩果僅存的「戀舊」老派導演。在《鬼媽媽》中,亨利·塞利克所做的和1993年拍攝《聖誕夜驚魂》時並無太大區別,他藉助於模型與布偶用逐格拍攝的方式賦予它們生命。而電腦技術僅是輔助手段,使得拍攝工作不再那麼繁瑣,卻無損於逐格動畫本身真實、充滿觸感的質地。
《鬼媽媽》是根據尼爾·蓋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它因其超現實主義和現實交融混合的風格、古怪的幽默感和充斥其中幽閉恐怖,常被人拿來和劉易斯·卡羅爾的經典之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對比——恰巧《鬼媽媽》中的小女孩也是順著一個洞鑽進一個奇異的世界的。
❽ 如何評價電影《鬼媽媽》
《鬼媽媽》這個譯名給電影平添了幾分陰森之氣,讓觀眾對《鬼媽媽》的主要內容產生了一個模糊的主觀印象。
從這個層面講《鬼媽媽》的譯名是很成功的,它契合了動畫以及原著中稍顯恐怖更多是詭異的氣氛,並將矛頭直白地指向一貫以慈愛形象出現的媽媽這個角色。
對於想像力充沛泛濫的小孩來說,成人世界裡的媽媽、爸爸並不一定永遠像《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里唱的那般美好,溺愛、放縱或者忽視都可能導致兒童對成人世界認知的偏差。
這時兒童往往會憑借想像力編織出一個異樣的世界,然後沉浸其中,就像掉進兔子洞的愛麗絲。《鬼媽媽》的故事就是這樣,其中有三個被鬼媽媽吸走生命的小孩的靈魂,正是象徵陷入了自己編織的世界無法自拔的極端例子。
❾ <鬼媽媽>是屬於什麼電影
樓上說的都不太准確
准確的說是定格拍攝的人偶動畫,裡面的人物都是真實製作的模型,當然也不排除部分場景是電腦3D處理過的
這種拍攝方式很考驗製作人的耐性,但導演亨利賽利克卻是拍攝這種類型電影的專家,他的代表作《聖誕夜驚魂》《飛天巨桃歷險記》都屬於這種,他是不會拍攝純電腦3D製作的片子的。
類似的除了上面說的兩部還有:《超級無敵掌門狗》、《僵屍新娘》
❿ 鬼媽媽的影片評價
《鬼媽媽》的故事是典型的黑暗童話風格,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逐格動畫的懷舊風格,在電腦3D動畫席捲一切的現代中,亨利·塞利克幾乎成為碩果僅存的「戀舊」老派導演。在《鬼媽媽》中,亨利·塞利克所做的和1993年拍攝《聖誕夜驚魂》時並無太大區別,他藉助於模型與布偶用逐格拍攝的方式賦予它們生命。而電腦技術僅是輔助手段,使得拍攝工作不再那麼繁瑣,卻無損於逐格動畫本身真實、充滿觸感的質地 。(天極網評)
《鬼媽媽》是根據尼爾·蓋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它因其超現實主義和現實交融混合的風格、古怪的幽默感和充斥其中幽閉恐怖,常被人拿來和劉易斯·卡羅爾的經典之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對比——恰巧《鬼媽媽》中的小女孩也是順著一個洞鑽進一個奇異的世界的 。
《鬼媽媽》這個譯名給電影平添了幾分陰森之氣,讓觀眾對《鬼媽媽》的主要內容產生了一個模糊的主觀印象。從這個層面講《鬼媽媽》的譯名是很成功的,它契合了動畫以及原著中稍顯恐怖更多是詭異的氣氛,並將矛頭直白地指向一貫以慈愛形象出現的媽媽這個角色。對於想像力充沛泛濫的小孩來說,成人世界裡的媽媽、爸爸並不一定永遠像《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里唱的那般美好,溺愛、放縱或者忽視都可能導致兒童對成人世界認知的偏差。這時兒童往往會憑借想像力編織出一個異樣的世界,然後沉浸其中,就像掉進兔子洞的愛麗絲。《鬼媽媽》的故事就是這樣,其中有三個被鬼媽媽吸走生命的小孩的靈魂,正是象徵陷入了自己編織的世界無法自拔的極端例子 。(安青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