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諾蘭電影的豆瓣評分為什麼都那麼高
他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打造出了3部現象級的電影;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奧斯卡獎項,但在許多人心目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
他的名字會蓋過任何一位大牌演員的光芒,只要是他導演的電影,都會被預設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諾蘭,要說這個名字偉大,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有如此之多優秀的作品,他誠然已經在偉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復雜的敘事結構,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層人性,堅持膠片拍攝的寫實理念,商業與藝術的兩者兼得,打破傳統的類型片革新等等,而這些特點,鑄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克里斯托弗·諾蘭。
?
而要改變現實,首先就要接受現實,如果你認為現實是假的,那何必去改變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的電影非常貼近現實,大可強行設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請來科學家做指導,從現實的科學理論出發,然後才在這基礎上去建立那些過於幻想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並不是一種妄想,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好嚮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電影的結局,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
因為他希望看到改變,希望人類能用愛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現實走向滅絕,希望電影能夠對觀眾產生影響,對世界產生影響。
單純地相信現實,世界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美好。
也許正因為這樣,想要改變世界的諾蘭才更偏向於能夠具有更多想像空間的科幻題材,因為改變世界的,不是現實世界本身,而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
Ⅱ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有哪些感受
《信條》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標準的諾蘭風格的電影,包含了時間,空間各種穿插的元素,在裡面你可以看到其他幾部電影的影子。但這部影片的觀影門檻大幅提高,對路人影迷極度不友好。
諾蘭身上有一種高級感,這種自我特質很容易吸粉,再加上幾乎每一部作品都稱得上匠心獨具。商業片、藝術片,單拎出來任何一個諾蘭都不是翹楚,但他卻很好地將兩者結合到了一起。同樣是燒腦電影,諾蘭電影和一般燒腦電影有很大不同。他的影片讓他徹底和路人粉劃清了界限,將自己的燒腦電影打造成了必須三刷起步才能看懂的電影。
Ⅲ 諾蘭的電影為什的那麼精彩
他用了短短6年時間,就打造出了3部現象級的電影;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奧斯卡獎項,但在許多人心目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的名字會蓋過任何一位大牌演員的光芒,只要是他導演的電影,都會被預設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諾蘭,要說這個名字偉大,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有如此之多優秀的作品,他誠然已經在偉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電影特點非常鮮明,復雜的敘事結構,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層人性,堅持膠片拍攝的寫實理念,商業與藝術的兩者兼得,打破傳統的類型片革新等等,而這些特點,鑄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克里斯托弗·諾蘭。
諾蘭電影為何能如此高分
如果要把所有導演的電影(長片)評分打個平均分,然後列個排名,諾蘭導演要是能排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也不會感到意外。無論是國內的豆瓣還是IMDb,他的電影基本都能維持在8分以上。能有如此高的評價,諾蘭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法寶,俘獲全世界觀眾的心呢?
其實很大程度,就在他的幾個電影特色裡面。
1.對人類精神的探討
電影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自然不應該離開人類的精神。而諾蘭的電影也離不開這種精神內核,他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二,《蝙蝠俠:黑暗騎士》(下稱《黑暗騎士》)、《星際穿越》,都是因為這種精神而讓作品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
《黑暗騎士》里的小丑之所以能夠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派,除了演員的極致表演,其根源還是在於他把人類最深層的本性揭示了出來,這種看不見的本性在哈維·丹特的身上得到具體呈現,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兩個面之間掙扎,就像電影最後的兩艘船,是選擇炸死對方,還是選擇自我犧牲。也許根本就不存在善惡,我們人類生來就是這樣,有著自私的求生本能,又有著無私的大無畏精神,善惡本是一體,有所區別的只我們主觀的區分。
《星際穿越》則探討了人類最為可貴的精神,愛、探索精神。無論電影里的科學有多麼高深前衛,宇宙有多麼雄偉磅礴,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人的身上。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自身最強大的精神力量,再發達的科技也無法阻止末日。
如果沒有這種觸動人心的感情,《星際穿越》也只能是一部優秀的科幻片,只能讓理科生激情滿滿,卻不能讓文科生有情懷共鳴。
所以諾蘭的電影能夠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可,是因為他找到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擁有的卻又看不見的人性,並且激發了出來,我們也才能有如此強烈的共鳴,然後給電影打上5星。
2.對類型片的革新
人多半是喜新厭舊的,很多電影並不是不好,只是人們看膩了。諾蘭每一部作品都能獲得高評價,除了有精神內核支撐,同時也得益於他並不喜歡循規蹈矩。
你可以看到他的《記憶碎片》,用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事結構;隨後接手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顛覆了人們對超級英雄片的古板理解;最新的《敦刻爾克》,又給戰爭片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他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沒有見過接觸過的東西,這種新鮮感也促使了他的電影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詹姆斯·卡梅隆負責電影技術的革新,諾蘭則負責電影結構上的革新。但如果認真回顧他的電影,其實像《蝙蝠俠》系列,《星際穿越》其實都是普通的線性結構,他的創新絕對不只是電影結構上了,更是類型片上的革新,而《敦刻爾克》還對配樂上有大膽的創新嘗試。
諾蘭是一位創新者,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給我們帶來一部又一部的驚喜,為什麼他的最新電影都被影迷列為年度最期待作品之一。他真的有太多奇思妙想了,以至於他的作品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3.對懸念的奇妙設置
當然一部電影要獲得觀眾的喜愛,「好看」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而能不能「好看」,懸念的設置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諾蘭的奇思妙想還體現在懸念的設置上,這也讓他的作品觀賞性十足。
他常常會先暗示你答案,然後拋出懸念,然後利用各種手法來迷惑你,你可以根據他給出的一些隱秘線索,自己試著去探尋真相,最後等待結局的答案;也可以索性跟著他的節奏,跟著角色一起迷失,直到結局真相揭開,然後驚嘆地恍然大悟。
就連《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這樣可以其實靠砸砸砸就能取悅觀眾的超級英雄片,諾蘭也偏偏要在結尾來個大反轉;《敦刻爾克》這樣其實可以靠幾枚炸彈就能讓觀眾熱血沸騰的戰爭片,他也非得來個多線交叉敘事,來增加懸念,難怪有人覺得這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既好看,又有新鮮感,還不缺我們人類的精神內核作為支撐,諾蘭的作品也有了讓人難以抗拒得魅力,再加上各種大牌演員的頂尖表演,這樣的電影真的想一個撲街的理由都難。
封神之路
諾蘭與許多牛逼哄哄的導演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上過電影學校,沒有正式學過任何電影專業。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太多傳統電影框架的限制,他的想像才得以最大程度發揮。
從他最早的短片《蟻蛉》,就能看出他的腦洞有多麼大了。
到了第一部比較正式的電影《追隨》,沒有任何贊助,僅僅憑著6000美金的成本和非職業演員的閑暇時間,就殺進了豆瓣Top250。
因為這部《追隨》,他也得到了好萊塢的青睞,《記憶碎片》也得到了廠商的大力支持,曾經出演《洛城機密》的蓋·皮爾斯成為了主角,還有《黑客帝國》的女主凱瑞·安·莫斯加入。
《記憶碎片》也成為了諾蘭打入好萊塢的敲門磚,這部電影也提名了兩項奧斯卡獎項。
不過,諾蘭很快就感受到了好萊塢並不是一個好混的地方,兩年後他接手了《失眠症》的項目,這是最沒有諾蘭特色的一部電影,哪怕有「教父」阿爾·帕西諾和「船長」羅賓·威廉姆斯,最後還是成為了他執導的最低分電影的長片,但這並算不是一部爛片,影片依然是優良水準。
幸運的是,2005年華納重啟的蝙蝠俠系列幾乎全權交給了諾蘭,從編劇,導演,到製片,諾蘭本人親力親為,一部《黑暗騎士》震撼了全世界,真正意義上的顛覆,真正意義上的重新定義,也讓他瞬間就成為了好萊塢的一線導演。
而在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期間,他還拍了兩部極具個人風格的懸疑燒腦片,一部《致命魔術》,豆瓣高達8.8分,苛刻的IMDb8.5分;另外一部《盜夢空間》,引發全城熱議,是繼《黑暗騎士》之後緊接著的一部現象級作品,這時候的諾蘭,已經讓全世界影迷開始頂禮膜拜了。
2014年的《星際穿越》一舉奠定了諾蘭的影壇地位,當時應該有許多人都沒想到一個喜歡玩劇情玩懸疑的導演,居然能拍出這樣一部浩瀚無比的史詩巨作,也很難預料,已經有兩部9分的現象級電影之後,居然還能超越自己,短短幾年就讓自己再上一個層次。
所以也不必驚訝諾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所謂的腦殘粉,許多電影人傾盡一生,也只有寥寥幾部獲得認可的作品,如果以評分作為參考,能有幾部8分以上的,就已經是優秀了,能有一部超過9分的,大概已經是成名代表作能吹一輩子了。
但是諾蘭在短短6年就有3部9分級別的電影,這是何等的壯舉。照這樣的態勢,《敦刻爾克》驚現「請跪著看」這樣的文章標題,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現實主義OR理想主義?
克里斯托弗·諾蘭似乎是個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在電影內容上不斷創新,一方面又在電影技術上刻板地堅守膠片電影;一方面讓電影更加真實化,一方面又有許多過於幻想的情節。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一次畢業演講裡面,諾蘭鼓勵著畢業生們不要追逐夢想,而追逐現實,他一再強調現實的重要性,就像他一直堅持真實拍攝,盡量讓觀眾得到更加真實的畫面一樣。
如果他這般重視現實,但為何不是去拍紀錄片,去拍些現實題材的電影,反倒更多作品是與現實不太接軌的科幻片呢?而且在《黑暗騎士》和《星際穿越》的結局裡,更多的感覺是理想化的,如果是現實化,小丑真不一定會失算,庫帕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進入超立方體發信息給到女兒的。
重視真實感的諾蘭為什麼會設定理想主義般的結局?他到底是現實主義,還是理想主義?
也許,他是現實主義,同時也是理想主義。因為我們不能忽視現實,也不能沒有理想。
《蝙蝠俠》三部曲里的高譚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其實就是一個濃縮的人類社會,有小丑、貝恩這樣的極端份子,也有瑞秋、蝙蝠俠這樣相信高譚市能改變的人。
蝙蝠俠是個超級英雄,但同時也是個普通人,和以往的同類型電影不一樣,這個超級英雄沒有出場自帶光環,自帶BGM,還很容易受傷,會做出錯誤判斷,有他的體力極限,有他無能為力的時候。
但他有著崇高的理想,許多普通人都沒有的精神意志,他堅信高譚市的現實,最後可以改變,說白了,蝙蝠俠就是個理想主義者。
就像蝙蝠俠一樣,諾蘭的理想主義是基於現實的。蝙蝠俠是平凡人,是血肉之軀,但這個基礎上,有著理想化的裝備,和過人的意志。為什麼要有理想化的裝備和過人的意志呢?
因為蝙蝠俠需要改變歌譚市的現實。相信諾蘭也一樣的,他想要改變當前這個社會的一些現實。
而要改變現實,首先就要接受現實,如果你認為現實是假的,那何必去改變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的電影非常貼近現實,大可強行設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請來科學家做指導,從現實的科學理論出發,然後才在這基礎上去建立那些過於幻想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並不是一種妄想,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好嚮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諾蘭電影的結局,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因為他希望看到改變,希望人類能用愛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現實走向滅絕,希望電影能夠對觀眾產生影響,對世界產生影響。
單純地相信現實,世界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美好。也許正因為這樣,想要改變世界的諾蘭才更偏向於能夠具有更多想像空間的科幻題材,因為改變世界的,不是現實世界本身,而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
Ⅳ 諾蘭大導全新力作,《敦刻爾克》值得一看嗎
當然,非常值得。每次對諾蘭的片子都是期待很大,但是同樣收獲到驚喜。戰爭的畫面感和配樂都特別帶感。影片中的第一個鏡頭就把觀眾一下子帶到了那個場景中。
我們一般都喜歡看的是什麼戰爭片呢?取得了大勝利的戰役。而《敦刻爾克》是什麼,是一次大潰敗和逃脫。
Ⅳ 為什麼說諾蘭新作《信條》觀賞性強,但「形式大於內容」
被譽為「最傷腦筋的導演」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新片《信條》已經在中國上映。很多來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觀眾都說「節奏太快」,「燒腦子」,甚至說「聽不懂」。作為一部集懸疑、犯罪、動作等元素於一體的大片,《信條》的票房並沒有給國內電影市場帶來很大的刺激,但似乎得到了普遍的反響。
但只要從頭到尾都專注一些,理解了男主的核心任務是什麼,基本就不會存在太大的難度。實在是想「搞懂」的,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劇情分析和細節解讀類的內容,大可以去看看。只是在我看來,《信條》作為一部電影,它在故事、人物、視聽語言方面的表現,確實很值票價,不愧於「諾蘭作品」。但要是像部分觀眾說的那樣「神作」的贊譽,我會持保留意見。
Ⅵ 諾蘭為什麼被稱為大神級導演
美國影評人和影迷給他的評價是「新千年的庫布里克,自希區柯克之後最有著裝品位的導演。
諾蘭是一位「采夢大盜」,電影的奇謀與意識的詭異在他的作品裡總是如雙蛇潛行、蹤跡莫測,而這位有著英國紳士矜持外表的導演卻在心中盡情玩味著這種蜿蜒不絕、糾纏不清。他似乎可以在夢境中醒來,又在電影中銜夢而飛。
諾蘭在故事的講述中,擅長將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表演。對故事時間的處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意。諾蘭身處好萊塢這種充斥著類型化的電影製片環境中,卻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將一部部電影創作成烙著自己印記的作品,並且得到觀眾的稱贊。
(6)為什麼諾蘭的電影值得看擴展閱讀: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父親是英國人,做廣告文案工作。母親是美國人,從事乘務員工作。克里斯托弗·諾蘭上有兄長馬修,下有弟弟喬納森·諾蘭是一名編輯。由於父母的關系,兄弟三人從小就在英、美兩國之間奔波。
《追隨》的成功贏得了艾瑪·托馬斯的芳心,兩人是大學同學,克里斯托弗·諾蘭與艾瑪·托馬斯在倫敦讀大學時相戀,畢業之後於1997年結婚,擁有三個孩子和一家製作公司,一家人現居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Ⅶ 小李子經典巨制《盜夢空間》重映定檔!為何諾蘭的電影總讓你心甘情願掏錢
電影院逐步放開後,有許多經典電影重映,其中由小李子主演的《盜夢空間》已經重映定檔,很多人都准確去影院重溫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之所以讓人百看不厭,要歸功其導演諾蘭。諾蘭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大導演,他曾經導演過很多非常有名的電影,他的電影總是讓觀眾驚喜,人們每次在他新出電影之後都去電影院觀影。那麼諾蘭的電影究竟有什麼魔力,總是讓人心甘情願花錢呢?我個人認為諾蘭的電影非常燒腦,充滿了想像,他的電影堅持用實景拍攝,畫面非常震撼。
一、諾蘭電影非常燒腦,充滿了想像。
諾蘭的電影充滿了想像,他的電影會打亂順序拍攝,讓人對劇情看不透想不通,甚至到最後結局有些情節都想不明白。他的電影會有很多非現實主義的東西,這些概念在看他電影之前都無法想像,比如《盜夢空間》就讓觀眾大呼原來夢境可以這么演繹。人們驚嘆諾蘭的想像,對諾蘭的電影頂禮膜拜,看完直呼過癮。
Ⅷ 諾蘭的電影為什麼這么好看,我真的欲罷不能
諾蘭導演的影片劇情緊湊,富有張力。和高科技鉤掛,從人性、理性的角度看待問題。
Ⅸ 你喜歡諾蘭電影的原因是什麼
一直以來這個執拗的英國男人都喜好用傳統膠片進行電影拍攝,諾蘭和他的團隊始終堅持不使用數字中間片來進行調色,這樣往往顯得更為飽滿,冷峻,厚重,雋永,有著別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影像美學風格。
Ⅹ 三個角度解讀諾蘭的《信條》,原來真的只有N刷才最夠味
文/葉秋臣
提起諾蘭的電影,可以說每一次都是回味無窮,N刷不夠。
豆瓣上各種9分以上的神作均是出自他手,《盜夢空間》以及《星際穿越》目前還在重映中,以及那部看後依然思緒萬千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等等,都成為了難以形容的經典,腦洞之大創意之新,可以說能與其比肩的並不多。
其實過多的贊美之詞,對於諾蘭以及他導演的作品而言,似乎都是蒼白無力的。即便把劇情介紹得再多,分析得再透徹,都不如親自走進電影院去感受一番來得真切。因為在看完《信條》後,葉秋臣甚至找不到一個最恰當的形容,來表達觀影之中內心產生的震撼,只能深深贊嘆一句,這部電影真的太太太——太優秀了。
看完一遍發現根本不夠,必須二刷乃至N刷才最夠味。每一個鏡頭似乎都隱藏著伏筆和鋪墊,在層層疊疊的敘述中逐漸走向影片的高潮時刻,看後要反復咂摸半天才能緩過勁兒來,繼而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要想完全走進《信條》的世界,需要打開三道門,拿出三把鑰匙,解開三個謎題。
1.關於時間:這不是簡單粗糙的穿越,沒想到逆向時空還能這么玩
其實在各類的影視作品中,玩轉時空好像都不算新鮮事兒。往往是現在的人穿越到了過去,亦或是反之操作大同小異,很多片子因為邏輯不夠嚴謹,鏈條不夠清晰,加上前後矛盾重重,幾乎把這個具有無限創作潛力的題材都玩壞了。
但《信條》並不同,甚至不能形容為「反其道而行之」,因為它完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設定,體現著不同以往的高級感。並不像那些簡單粗糙的穿越時光倒回,而是局部的時空逆轉,可以發生在某個物體上,比如片中的子彈和行駛的汽車;或者是發生在某些人的身上,比如片中的時空逆行者;亦可作用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我們看過了這么多的電影和電視劇,從沒想過原來逆向時空還能這么玩,完全是嘆為觀止。
為了能夠將劇情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其實在片中許多的重要關鍵信息里,已經可以猜到這是一次關於時空相關的游戲。開頭歌劇院里的一切故事看似只是一場多方對決的互相攻擊,但本質是為了引出更重要的後續線索。
比如,你可以在敵我雙方的對峙中發現,大家似乎對「調整時間」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動作也非常熟練,對話里還能隱約感受到事情似乎「早就發生」,或是「發生多次」,這些信息就是為了引導我們一步步走向最終的答案。
在細節上,我們能發現人物之間微妙且特殊的關系,比如最重要的「抓子彈」動作。
其實子彈是全片對時間闡述中最為重要的「媒介」,是需要敲黑板劃重點的。不僅多次出現,而且每次都會形成一種暗示,代表了揭曉人物各種隱藏謎題的關鍵。
另外,炸彈也是本片里非常重要的線索,因為炸彈的威力是通過耗盡時間來工作的,而且炸彈想要摧毀的剛好也是過去某些時間和事件存在過的痕跡,凸顯了「過去」和「未來」的矛盾感,但又能適當地將兩者結合,讓「時間」成為電影中最重要的分析點。
同時,子彈和炸彈都是毀滅性的存在,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產生的武器,是能夠導致「生」或「死」兩種狀態的物品。將這個對立概念與時間產生的「過去」和「未來」相互作用,恰好完美地詮釋了《信條》中逆向時空產生的結果和原因。
結果和原因兩者又在相互作用著,已經發生的結果作用於其產生的原因,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結果的必然前提,將圓圈的兩半充分扣緊,嚴絲合縫,形成閉環。
其實改變時空本身是毫無意義的,重要的是每一個行為會帶來的影響。未來的人會向過去的人求助,過去的人會通過已知的結果去引導當事人走向已設定好的道路,彼此間相輔相成。
2.關於目的:每個人都有隱藏的秘密,每一步都是在抗爭命運
看《信條》時,你會很輕易地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秘密是當事人本身就知道的,有些則是要在探索中尋尋覓覓才能解開謎題。
在歌劇院發生的慘劇,其實本質上並不是整個事件的重點,因為這看起來更像是一次隱藏男主身份的幌子,在他察覺到神秘物質之後,再將其引入到更為復雜的任務之中。歌劇院里發生的一切,看起來彷彿是不同陣營懷揣著不同的目的,好像是不同的隊伍站在完全的對立面,但在不同的時空之下,也許是為了一個相同的目標,即便是BOSS薩特,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活」,尼爾的犧牲也有他必須背負的使命,他也是為了看到那個自己已知的結果,才千辛萬苦成為了男主生死與共的戰友。
作為電影的主線人物,其實男主身上的秘密是最多的,整部電影也是在逐漸揭開他在順與逆兩個時空中發生的一切。
男主沒有自己的名字,他的身份是一個特工,終極目標就是完成任務,被抓到時身上只帶有保證不會泄密的自殺膠囊,我們看完全片都不知道應該稱呼他什麼,但圍繞其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卻將所有擁有名字的人重重圍住。
他是原因,也是結果,不是個體,但也無法代表所有人。看似在歌劇院里他要保護的是被預謀暗殺的人,實際上這場游戲行為的本質只是為了鍛煉男主而已。讓他捲入這場陰謀和風波,是因為在未來的他必然要走向這個道路,如果沒能成功將會帶來更大的災難,所以他的加入是產生結果的必然原因之一。在這場時間的賽跑中,男主是為了救下所有人,救下這個世界,而唯一救不了的人,卻是他自己。
在與薩特搶奪神秘物質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也許很多事情想要去改變的時候是完全無力的,因為「結果必然會發生」。但如果不去斗爭,那就是妥協下的認命,男主自然不會相信這樣的認命,他用自己的不認命,再去對抗其他人的不認命。
所以《信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所有人都在抗爭命運的一種表達。
3.關於死亡:就像逆轉時空,不能去理解,只能去感受
其實電影中將死亡這個概念做的最好詮釋,就是男主在不同階段下的狀態和境遇。男主之前「被假死」,撞破了薩特的陰謀繼而去拯救凱特「被殺死」,後來又與未來的自己相遇並「看破生死」。
如果時空真的可以任意地逆轉倒回,那麼死亡的確不再具有任何悲傷的意義。不論是歌劇院里的人質,還是即將預謀要被刺殺的關鍵人物,在逆時空中進行逃亡的薩特,以及用性命拯救他人的尼爾,亦或是男主自己,死亡都不再重要。
他們個體的生存或是犧牲,都不會改變大環境下的必然命運,抗爭也只是局部的抗爭,就像逆轉時空本身一樣,是局部的概念,無法改變整個世界。
《信條》的很多內容都顛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生」和「死」雖然聽起來是完全相對的概念,但在電影里你發現死亡與我們想像中是有差別的,這一個時空下的某人死去,某人在另一個時空下卻依然存在。
故事就圍繞著如何死亡,如何阻止死亡,如何阻止更多人的死亡而展開。
哪怕是電影中真畫和假畫的洗錢設定,其實都是在引導我們知曉最終結果的媒介。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說出來的目的和實際的目的並不相同,就像正反兩面的鏡子。
看起來死去的男主實際上只是假死,而死去的某人在另一個時空還依然活著。看起來的任務只是被包裹住的另一個任務的掩體,很多事情說不清道不明,就像勞拉說的逆時間理論一樣,這些謎題能做的只有去「感受」。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要感受它。
而首次讓男主感受逆時間的物件,恰好又是「抓子彈」裡面的重要因素,子彈本身。所以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在暗示,許多人拚命想要抓住時間,想要控制時間,但時間卻是不可能被抓住的,也難以受控。時間就像沒有名字的男主一樣,要認清本質的話,也只能通過感受。
你可以說整個故事都是一場陰謀,但卻是不同時空下不同的陰謀,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場下不同的抗爭。在紅藍兩個不同方向的時間任務中,我們看到了熟悉的諾蘭,他在引導每一個觀眾走到時間重合的那個瞬間,因為一切的故事在這里有了最終的答案和結果。
可能我們無法真正改變過去,可能我們也無法充分回應來自未來的求助,但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當下。
文/葉秋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