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和書本有什麼區別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和書本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2-10-23 03:28:59

1.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看了在看書值得嗎

首先想說,肖申克,電影和書一樣好。都值得看。 當然看書和看電影,會是不同的感受。而且電影畢竟有限,並不能完全表達書中的意思。也會有一些情節,因為要拍成電影,會所有改變。所以建議還是看下書比較好。
你可以去推薦書(搜索推薦書),專門有介紹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的,包括背景,介紹,電影,以及經典語錄等。都有專門的頁面來介紹。

書的基本介紹:
小說的背景是上個世紀30年代,那時,「美國的政治腐敗已經遲到了商人面前」,甚至波及到了監獄。故事中,年輕的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殺而被判
無期徒刑,由於監獄的腐敗,他在真相即將大白的情況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監獄飽受了各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摧殘。然而,安迪並沒有被多舛的命運毀
掉,他經過20多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從500碼長的污糞管道中爬出,重獲自由,在墨西哥海邊過上了自由人的生活。

2. 肖申克的救贖原著和電影差別大嗎

不大
肖生克原著只是小說中的一個小故事罷了
我有幸讀過
電影基本尊重了原著
沒有改編

3. 《肖申克的救贖》小說和電影主旨有什麼不同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監獄,包括小說和電影,都是以位於緬因州托馬斯頓的一座古老監獄為原型。影片中肖申克監獄的拍攝地在俄亥俄州曼斯菲爾德的州立感化院,那一排排的牢房,並不是真正的監獄囚室,而是仿造舊的監獄結構在一個倉庫里搭建的布景。如今,感化院內的廣場已被改建,但哥特式建築仍在,並且托電影的福,成為了觀光景點。不過感化院旁邊是國民警衛隊空軍第179聯隊基地,當初給劇組帶來不少噪音上的麻煩。


——「每個人入獄時都要先經過一番檢查,他們會強迫你彎下腰來,然後仔細查看你的某個部位。不過那部位空間不少,有決心的人想瞞天過海還是有辦法,東西直往裡塞,表面上甚至看不出來,除非碰巧檢查你的那個人居然有心情戴上橡皮手套,往裡面猛掏。」

影片中的圖書管理員老布(詹姆斯·惠特摩 James Whitmore飾,他是導演德拉邦特最喜歡的演員之一)養了一隻烏鴉,而原著中只有一個叫波頓的犯人養了一隻叫「傑克」的鴿子。波頓在出獄前一天放飛了傑克,不成想,鴿子也被肖申克監獄體制化了,不願飛走,最後餓死在獄中。順便說一句,老布是因為一次牌局輸得精光後殺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他是肖申克監獄里極少的上過大學的囚犯。

總之有很多地方都是跟原著有差別的!

4. 從故事、人物、主題三角度,看《肖申克的救贖》原著與電影異同

有「現代驚悚小說大師"美譽的斯蒂芬•金,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不同於之前那些「超能力」、「吸血鬼」的題材,中篇小說《肖申克的救贖》,有了更多探討人性屈辱感的嚴肅文學的味道。一直堅持認真寫作的斯蒂芬•金也承認這點,他曾這樣說道:「我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書都多。」

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講了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銀行家,被誣陷殺害了婚內出軌的妻子和她的情夫,在鋃鐺入獄20年後,穿過自己用小錘子鑿出的牆壁洞口,成功逃離肖申克監獄,終獲自由的故事。

我認為,這部小說著重探討的是人在諸多被強加於身的冤枉與屈辱後,如何還能心存善良和希望,去實現心靈的救贖。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藉助於光影的技術,戲劇的張力,取得了比小說更大的影響力。下文將從故事、人物、主題三個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贖.》原著與電影異同。

小說和電影,一個用文字講故事,一個用畫面講故事,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上有差別,但是原著和其改編後的電影,講的是同一個故事,而且這個故事通常都有一個共同主題。《肖申克的救贖》是比較獨特的越獄故事,題材突出了在洞穿道德、法律底線後,是人對生的渴求。

①小說在細節中暗藏深意

小說中對檢察官理所當然的結案行為,有深層次的交代。正在競選議員的檢察官,需要一場能為他政治仕途帶來幫助的「法庭秀」,以此獲得更多選民的支持。安迪一案引起的社會轟動效應,可為他成功造勢。

巧的是,那把被安迪丟入河裡的槍,被水沖走,找不到了,進一步讓真相遠離。

這也無形中為安迪入獄不久,就開始用小錘子鑿牆,為日後的成功越獄,帶來了更多道義上的支持。畢竟,安迪是被不忠的妻子,被政客和不明就裡的公眾「送進了」監獄,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不甘心被擺布,才讓他萌生了逃離之心。

因為讀者同情無辜的安迪,對他入獄後遭遇沆瀣一氣的獄警的欺侮和凌遲,產生憤怒和不滿,巴不得讓安迪趕緊逃離肖申克監獄,彷彿和作者達成同謀,讓安迪的越獄合情合理。

湯姆是唯一知道殺害安迪妻子的真凶,卻被典獄長諾頓利用職務之便,逼其離開肖申克監獄,進一步掩蓋真相,讓安迪永遠是他的提線木偶,任其擺布和奴役。

監獄外,安迪的好朋友已於六年前去世,沒人能幫他上所。至此,安迪對通過正常渠道走出肖申克監獄已不抱任何希望。

越獄成了安迪唯一的選擇。二十七年來的毅力,換來另一條路,入獄前,朋友已幫他准備好另一個身份,幫他投資所得賺來的錢,足夠他重新開始新生活。

②耗時五年拍攝而成的電影,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大導演希匹柯克說:「懸念在於要給觀眾提供一些為劇中人尚不知道的信息,劇中人物對許多事情不知道,觀眾卻知道。因此每當觀眾猜測結局如何時,戲劇效果的張力就產生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在充滿懸念中開始的。

影片一開始就是醉酒的安迪,在車里把玩著手槍和子彈,接著是出軌的妻子和其情夫的槍下斃命,兇手被鎖定為安迪。法庭上檢察官的慷慨陳詞,和安迪的冷靜中摻雜著的迷茫,讓這部電影在充滿懸念中徐徐展開。

在灰暗黑色的背景下,攝影師以仰視視角拍攝的肖申克如一座牢不可摧的巨大碉堡,戴著鐐銬的安迪走下囚車,開始了他的牢獄生涯。

盡管安迪是清白的,是無辜的,可入了監獄,他的身份就是犯人。身陷囹圄的犯人,面對監獄高牆,守備森嚴的獄警,想逃出去,談何容易!

可生而為人,天性中渴望自由的心,又豈能是高牆能夠阻擋?越獄,成了安迪的堅定目標,他情不自禁中流露出的對自由的嚮往,也感染了獄友。

起先,是十來個囚犯們沐浴在春日暖陽中,輕松愜意地在監獄房頂喝著啤酒,那是安迪幫助警衛隊長哈利合理避稅換來的「獎賞」,讓他們有了「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的悠然自得。不久,安迪偷偷在獄警的辦公室里,冒著被關禁閉的風險,給正在放風的所有犯人,播放了莫扎特的音樂。久違的音樂給高牆內的囚犯們帶來片刻心靈自由,音樂帶來的美妙享受,是一種感情上的升華。

安迪的這一舉動,讓監獄里所有的犯人,都感受到這種難以言說之美,心中生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他們內心對自由生出的希望。由此打破這一悖論:

正因為生命不是一種簡單的選擇,而是生機勃然,豐富多彩的,所以需要音樂,藝術來滋養靈魂,讓生命不至於枯竭。

而這一精彩片段,也是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說中所沒有的。在這點上,和電影相比,稍顯遜色。

沖突是故事的靈魂。因為安迪的一次次不同尋常的舉動,有別於監獄體制化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成為特立獨行的犯人,使他的成功越獄成為可能。

這邊,安迪拿著諾頓的不義之財去往他國;那邊,遭到安迪用確鑿證據舉報的典獄長在辦公室飲彈自盡,曾經不可一世的警衛隊長哈利也在哭泣中被帶走。真相只是暫時遠離,正義也不會永遠缺席。

情節曲折,足夠引人入勝。

皆為經典之作的小說和電影的相映成輝,還表現在人物的塑造上。

角色也在推動故事的發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和原著中善良的安迪相比,電影中的安迪更具有反抗精神,同時還保留了他的善良與深情。

①在小說中,安迪是一個表面柔弱,沉默寡言,內心充滿力量的人

小說中的安迪靠著自己之前積累的卓越的金融、財經、稅務知識,成為上至典獄長,下至獄卒的不可缺少的"廉價勞動力"。

作為交易,他得到了管理圖書館和獨住一間監牢的待遇。在給州議會寫信的十來年中,安迪爭取到了越來越多的撥款補助,他拿來購買更多圖書,擴大了獄友的閱讀興趣和提高了文化知識。他親自為年輕獄友傳授知識,幫助他們未來在社會更好立足。

而他自己,在隔幾年換一張大幅電影明星照片的掩護下,堅持挖牆二十七年,為越獄做准備。

這其中,哪怕他已挖好地道,他也不貿然出逃,而是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安迪的轉變是在得知妻子遇害真相後,他想通過典獄長的幫助重新上訴,卻遭到老謀深算的典獄長諾頓的直接拒絕。諾頓利用職務之便,把知悉內情的湯姆成功調離另一處條件更好的監獄,作為封口的交換條件。又通過關系,讓真正的兇犯假釋出獄,安排好一切後,告訴安迪那人已和警方失去聯系。

書中的諾頓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不義之財,是一個冷靜、且城府很深的偽君子。

除了越獄,安迪別無選擇。

電影通過增加的一些情節讓人物更豐滿,更有立體感

電影中的安迪的不同反響,在於既實現自我的救贖,也影響和感染更多人走出困境,重獲新生,在渡己亦渡人中,展現出他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美德。

影片中,安迪對好友瑞德談到他妻子,讓人印象深刻:「我妻子曾經說我是一個很難讓人了解的人,就像一本合上的書。她總是這么抱怨。她曾經是那麼美麗,我真的愛她。但是我想我沒能充分的表達出來,是我殺了她,瑞德。」

這是安迪對自己是妻子精神上的「殺手」的誠意懺悔,也是他實現自我救贖的體現。在這段破裂的關系中,他也有一定責任。這段話,拉近了觀眾和安迪的距離,也讓他有血有肉起來,栩栩如生站立在人們面前,去掉精神上的枷鎖,承認自己有錯,才能獲得心靈的救贖。

在監獄的十九年中,改變的是安迪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不變的是別人無法擊潰的渴望自由的心。

這也印證了電影中的那段話:「懦弱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安迪那段敲碎下水管道,爬出監獄,被閃電照亮了的他慶祝自由的仰天歡呼那一幕,印在觀眾的腦海中。

的確,在人的明明滅滅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希望在前面指引人們沖破艱難險阻,何來鬥志和勇氣?

相比較小說中安迪所經歷的四個典獄長的輪番上馬,電影中的諾頓和警衛隊長哈利集合這些人的特徵,表現出的冷血,殘暴,貪婪,濫用法律權利,讓以安迪為代表的犯人與執法者的這些矛盾更加尖銳,也讓人物更有立體化,令人印象深刻,也讓故事更精彩

電影中,典獄長諾頓利用手中權力,把能幫安迪出庭作證,洗清冤案的獄友湯米殺掉滅口。更突出典獄長的兇殘和攻於心機。他心中盤算著,萬一安迪出去了,意味著自己徹底失去這個斂財助手,更擔心安迪揭發他的齷齪勾當。

正因為始終秉持信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才讓人迸發出無窮力量,心懷美好的希望,去對抗人生的困苦與命運的多舛。

這也是小說和電影中所蘊含的主題。

雖然電影改變了原著的情節和一些人物的結局,但二者所傳達出來的主題卻是趨於一致的,對自由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讓人產生戰勝暫時屈辱的力量。

①心懷希望,讓忍辱和等待都有了意義

最初入獄的三年,安迪受盡監獄的「姐妹"騷擾和欺凌;接著又是獄警及典獄長的無情壓榨,稍有不從,被關禁閉。是對自由的極度渴求和希望帶來的力量--毅力,別人需要一百年才能完成的監牢里穿洞,他歷時二十七年,重新擁抱自由和心懷希望去生活。

在安迪出去後的三個月後,典獄長諾頓辭職了,他想永遠利用安迪頭腦來幫他斂財,想摧毀安迪心中對自由對希望的堅守,卻徹底遭到失敗,垂頭喪氣的他離開了肖申克。接替他的是比較正直的高亞,瑞德得以在兩年後,終於獲得假釋。

在瑞德對自由的身份和社會生活無所適從時,他去到安迪獄中臨走前告訴他的地方,找到安迪的留言和留給他的路費。心懷希望的瑞德「以一個真正的自由人的身份,步上漫長的旅程,奔向不確定的未來。」

我覺得,比起電影中類似「團圓」的結局,小說開放式的結尾更雋永,更令人無限遐想。

希望是暗夜中的微火,給人以安慰和光亮

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讓人走上絕路。

電影中獲得假釋的六十八歲的老囚犯布魯克,因賭輸後失手殺了妻女而被關進監獄,卻在獲得自由後,因不適應社會,看不到任何希望而選擇自殺。

正如電影中所講:「自由世界裡的我們本就容易喪失方向,丟棄希望,失去自由後,希望變得尤為珍貴。」

無論是安迪的不得已越獄行為,還是瑞德的一次次假釋申請,都直指一個目的:自由。而等待時機的成熟,何嘗不是一種希望所賜予的智慧。

在《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唐代斯講道:「人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相比較,僅此而已。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幸福。永遠也不要忘記,在上帝肯向人類揭示未來之日到來之前,這兩個詞就涵蓋了人類的全部智慧:等待和希望。」

婚禮現場,沉浸在幸福中,對未來心懷美好希望的唐代斯,被警察帶走扔入深牢。被同事所嫉,被情敵所妒,被審判案件的司法官三個人陷害入獄十四年,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逃出監牢的唐代斯,最有資格說以上這番話。

而唐代斯和安迪能成功越獄,都是出於對自由的極度渴望,由此讓知識和能力,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只有身陷囹圄中的人,才能對 自由 有更深刻的體會。而希望,是人在絕境中的一點微火,卻彌足珍貴。

是對重獲自由的無限渴望和滿懷希冀,讓安迪能夠堅持十九年,耐心地在牆上一點一點鑿洞,向著自己的希望一點一點走去。

和電影開頭的陰暗相比,結尾在陽光明媚的海灘上老友的喜悅重逢,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引起觀眾們的共情和喜愛。

也因此,《肖申克的救贖》一直高居豆瓣9.7的評分,受到許多人的欣賞和追捧。這部影片雖獲七項奧斯卡獎項提名,無奈鎩羽而歸。雖然顆粒無收,卻成了經得起時光考驗的經典電影。

而原著,也絕對是讀後忍不住讓你掩卷沉思的小說。它讓你對勇氣、希望有了重新認識,對生活產生更多思考。

寫在最後:

《肖申克的救贖》在小說和電影的交相輝映中,成就經典。每當我遇到挫折時,總會回憶起書中的那些片段,或電影中的那些金句,就會生出力量。

海明威的那句話,恰恰就是為安迪這樣的人准備的,也是為千千萬萬心懷希望,努力打拚的人准備的:「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5. 肖申克救贖書和電影的不同

看完此書後對比電影,發現了很多不同之處,以下列出。

      1。安迪在書中是一個小個子,正因為小,所以才能在最後狹窄細小的排水管道中逃脫。電影中的安迪個子不小,但是演員非常出彩,如果讓我選,還是選tim演。

2。關於典獄長諾頓。是後來才來肖申克當典獄長的,並非電影中一開始就是典獄長,在描述中比前幾任更貪婪,但是沒有電影中如此窮凶極惡,(具體表現在對湯米的處理上,下面會詳細介紹)所以書中最後他只是辭去了典獄長的工作。這樣的結局沒有電影來的有沖擊力,讓人爽。 

      3。關於知道安迪殺妻的真相的湯米。電影中被典獄長諾頓無情的滅口,而在書中卻是個比較爽的角色,被諾頓用更好的監獄為條件不說出真相換到了其它的地方,正因為這個不同之處,使諾頓這個角色在電影和書的結局截然不同,劇情的張力也截然不同。

4。關於雷德討論越獄的經驗。書中提到了很多肖申克越獄者成功或者失敗的故事,也是為了承托安迪的越獄而寫的,更體現出了安迪驚人的毅力。由於考慮到電影的拍攝問題,這些都被省略。 

      5。先被假釋出去的自殺的老者。在書中不是自殺的,是在憂郁中死去。書中並沒有太具體的描寫。電影的改編更具有影響力,對後來雷德被假釋有前後呼應作用。

      6。監獄警長哈力的結局。書中沒有詳細的結局,電影中是嚎啕大哭著被抓走了。

7。安迪把500美元塞在pp里帶進了監獄,而後來雷德把安迪的故事寫成文章也用相同的方法帶出了監獄。這個電影中沒有詳細介紹。 

      8。安迪在監獄外的好友吉米。在電影中安迪在監獄外的假身份和錢是自己在監獄中利用幫監獄長洗黑錢的機會創造的,而書中描寫的這些都是安迪唯一的好友吉米幫他的,在外面吉米也在不停的幫他上訴。這樣的不同之處在於,電影更顯示了安迪的過人之處,但是留下了:這樣一個成功的銀行經理,居然沒有一個外面的朋友幫他的bug.

      9。電影中安迪把警察支開,放音樂給大家聽,最後被關禁閉。這個片段書中沒有。另外還有比如雷德每年的假釋會談,等等都是書中沒有的。這些內容豐富了電影,讓電影更好看,劇情更豐滿。

      10。結局 。上面說到了典獄長諾頓的結局,原因是安迪把洗黑錢的證據都帶出了監獄,最後把典獄長逼死了,而書中他只是逃出去了,並沒有做這些。電影的這個結局更讓我們出了口氣,壞人遭報應,是應該的。另外雷德也被假釋,然後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信和錢,結局就在他興奮的向安迪方向前進中結束。電影的結局更加的唯美 ,兩人在蔚藍的海灘上相遇。。。。。。。。

6. 肖申克的救贖的書和電影的內容有偏差

暈,肖申克的救贖是斯蒂芬金的經典小說,斯蒂芬金其實是恐怖小說暢銷作家的,象閃靈,手機,屍骨袋之類的,就是他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贖其實是本中篇小說,當時在他的恐怖小說如日中天時他出了這本中篇小說集。原名字是《四季》。如名字,一共四個故事。分別是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贖,夏日的沉淪——納粹高徒,不在純真的秋天——屍體,還有冬天的希望——呼吸呼吸。每個故事都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肖申克的故事你知道了吧。納粹高徒講的是一個美國小男孩發現自己周圍有個老頭是納粹黨的參與,然後脅迫老頭給他講血腥往事,而自己和老頭慢慢形成共生關系的故事;屍體被認為是最具金自傳性質的小說,主線是4個男孩去森林看被火車碾碎的男孩屍體,其實內容是說成長的,呼吸呼吸說的是母愛,一個無頭屍體把自己的孩子生下來的故事。都很好看,你要是買書,大陸的名字估計是《肖申克的救贖》。你看有沒有剩下的三個。還有就是,肖申克救贖的最後是一連串的排比。我希望,我希望.....
還有確實書和電影好多不一樣,電影上的安迪更正義,書上的他不是靠自己帶進來的錢才把"姐妹"擺平的嗎???
你看一下書是不是這樣的。還有就是支持正版啊。我是手打的,看我這么幸苦,賞分給我好嗎???

7.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與原著有什麼不同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8. 《肖申克的救贖》小說與電影有不同處嗎

電影立的述說者選擇了黑人來飾演。而小說中則是個白人。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由一名叫雷德的老犯人的自述來引出整個故事。在電影里雷德只說在肖申克監獄只有他自己是有罪的,但始終沒有說是犯了什麼罪。但小說的開篇就指出雷德是在給妻子買了巨額保險之後謀殺了她,還意外地殺死了一對母子,而他的妻子是曾經不顧父母的反對和門第高低毅然嫁給他這個窮小子的女人。法庭因此判了他三個無期徒刑。
第二,電影中那個知道真正殺人兇手是誰的湯米是被典獄長謀殺的,而書中卻暗示是典獄長是以將湯米轉到管理寬松而且周末還可以回家陪老婆孩子的監獄為代價來換取他永遠閉嘴。
最後,在書中典獄長並非像電影一樣受到了懲罰,而是請辭回家了,繼續去享受他非法所得。

9. 肖申克原著為什麼與電影有那麼大的區別

1.首先,小說是以瑞德(萬事通黑人)的主觀記錄來展開的,說話都是第一人稱,但電影用太多瑞德說話的旁白就顯得羅嗦(參考《達芬奇密碼》電影版的話癆教授),所以電影需要加入其他人的對話和說話,來豐富劇情(電影版有瑞德的旁白,但沒有小說情節那麼大比例)。
2.然後電影一定程度上有時長的限制,要避免時間過長導致觀影疲勞(和相關的成本增加)。不能像小說原著那樣(好幾任典獄長),把同類型人物(比如書中所有的典獄長,都是道貌岸然,心狠手辣的偽君子和勢利小人)情節集中起來放到一個人身上(這是電影的藝術再加工)。
3.再比如電影會設計個最高潮放在靠近結尾的部分,想像看了一個多小時電影,然後看到壞蛋全身而退,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觀眾被壓抑了這么長時間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洩,肯定很不爽(這就是原著中典獄長諾頓最後跑路了,而電影設計他畏罪自殺的原因之一)。

這些都涉及到文學和電影這兩種表現形式的特點和優勢。所以實際情況中文學對電影進行改編,或改編自文學的電影。就導致會有不同。
再加上改編者肯定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表達的意思,這些都主觀或客觀導致區別。
這是我對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電影和小說會有區別的理解。

10. 《肖申克的救贖》小說與電影有不同處嗎

電影和小說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在於結尾的處理。

小說中最後的大結局是瑞德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信,知道安迪已經過上了自由的生活,瑞德也對生活重新充滿了希望,但是作品中並沒有出現兩個人直接重逢的描寫。
電影中瑞德找到了在海灘的安迪,兩個人擁抱在一起。

閱讀全文

與肖申克的救贖電影和書本有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個眼珠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830
趙本山審范偉什麼電影 瀏覽:577
成龍騎馬電影叫什麼 瀏覽:460
如果記不起電影名怎麼辦 瀏覽:817
近兩年好看的中國喜劇電影排行 瀏覽:647
你要說是電影叫什麼 瀏覽:40
日本好看動漫戀愛電影 瀏覽:566
電影是怎麼發行 瀏覽:712
刺客什麼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335
電影學院哪些專業好 瀏覽:197
一念天空免費在線電影 瀏覽:468
范偉萬正鋼什麼電影 瀏覽:964
火影忍者五羈絆電影免費 瀏覽:475
電影院的礦泉水為什麼這么貴 瀏覽:852
什麼看電影軟體可行投屏 瀏覽:101
大半夜看什麼電影 瀏覽:758
驚變完整電影免費看 瀏覽:182
現場購買的電影票丟了怎麼辦 瀏覽:805
日本拍怪獸電影是怎麼樣 瀏覽:162
白百合李小璐合作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