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都市這部電影怎麼樣
很好看
《大都會》的同名原著描寫發生在一天之內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個二十八歲的億萬富翁,生活在紐約。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斷攫取新的東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車穿過紐約市去理發。路上,他不停和相關人員開會,商討日幣的漲跌情況;他遇到一場反對全球化的遊行示威——後來這場示威變成了一場騷亂;他的車子穿過一支送葬的隊伍;安全主管向他報告:有個精神錯亂的前雇員正伺機殺他。2003年出版的《大都會》被認為是近年來美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網路)
作為風格化的作品,特別是柯南伯格的作品,《大都會》晦澀難懂是必然。以《暴力史》最為出名,貌似柯南伯格每部作品都會談論「暴力」。《大都會》原著談論的就是暴力——與互聯網經濟泡沫掛鉤的暴力。這樣題材的小說被柯南伯格拿來改編一點也不奇怪。
首先,這是一部話癆電影;其次,柯南伯格cult電影的風格在《大都會》里被大量運用:骯臟的街道,大篇幅的城市夜景,突然而來的暴力。從視覺觀賞角度來說,本片風格化的影像很具觀賞價值,本就故事性不強的電影,看的就是一種「柯南伯格式」的感覺。怪異的台詞,角色們總是死人一樣的表情,柯南伯格就是要讓你感到壓抑和不適,末日般的氛圍貫穿整部電影。
簡單點說,主人公艾瑞克是個不快樂的年輕人。他的不快樂源於孤獨,迷茫,和外界帶給他的焦慮。在這個角色的塑造上,我覺得柯南伯格是成功的,他把艾瑞克這個人物塑造得很飽滿,鏡頭也幾乎每秒不離男一號。艾瑞克經常表情僵硬(孤獨);每天都要體檢一次(憂慮);很喜歡做愛(壓抑),還喜歡與別人談論經濟現象,但資產上億的他真的在意嗎?我覺得答案是不。除了片尾知道自已要被槍殺那場戲,艾瑞克就只是在影片中段,得知自己喜歡的嘻哈歌手去世後才情緒激動,泣不成聲。影片穿插這段戲是有點讓人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個人覺得那是為了側面表現艾瑞克對變幻莫測的經濟市場並真正不在意而為之。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論據在影片最後一段戲——艾瑞克與他精神錯亂的前雇員時長幾十分鍾的對峙。前雇員一直在指責艾瑞克的種種行徑,還試圖為殺艾瑞克找一個「正當理由」。而艾瑞克總是說些有的沒的,彷彿他就是一個受到別人的威脅後很直接地保護自己的動物。綜合來看,艾瑞克代表了華爾街那些衣裝革履、冷酷蠻橫的企業家們。有時候,復雜的問題之所以被簡單地解決掉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使用了暴力。艾瑞克真正崩潰是在被一個混混惡意地抹了一臉蛋糕後,而他崩潰後的直接表現就是使用暴力,用保鏢的槍殺了保鏢,之後去理發的那場戲——無厘頭的經典一幕,大段無關緊要的台詞和行為很「昆丁」。這段戲多次聚焦了艾瑞克那張死人一般的臉,有讓人不寒而慄的效果。
似乎「暴力」是一個貶義詞,但我們真的很難真正評判社會上那些企業家的暴力「行事」是對是錯,經濟社會之復雜程度難以想像。甚至在一些地方,經濟的目標和功能被無限制地引伸和泛化,經濟頭腦徹底置換了文化頭腦,導致文化建設的弱化和扭曲。我不知道《大都會》是否在主要表現這點,但我確信這是它所要表達的一個事實——這是一個讓人無望的、用金錢堆積起來的反烏托邦的世界。由此,我覺得《大都會》有它自己的藝術魅力,並且與現實社會達到了連接後這種藝術魅力就升華為了藝術價值。
作為羅伯特·帕丁森想證明演技的作品,他給人的感覺是百分百投入的,這值得鼓勵,當然也離不開柯南伯格對他的辛苦調教。帕丁森在念台詞的時候就給人一種陰森感,再配上那張冷峻的臉龐,柯南伯格選擇他飾演艾瑞克頗具成效。出場很短的朱麗葉·比諾什奉獻了出位的表演,和帕丁森「擦槍走火」那幕很有視覺沖擊力......
《大都會》有一個關鍵的元素,那就是「無政府主義」。「經濟泡沫」的破裂引發了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一旦失去被約束性就會失去控制,從而演變成騷動、暴亂。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瑞克對外界的暴亂並不在意,彷彿一個磕過葯的億萬富翁在享受著「噪音」把他拖入迷幻深淵的感覺。老鼠,這個不受普遍大眾喜歡的動物,在《大都會》里被暴動者諷刺性地比喻為流通貨幣,拜金主義的崩塌,往往正是這種暴動所提倡的「信仰回歸,文明回歸」所致。試想一下,如果某一天老鼠真的變成了貨幣流通,那這種原本被人們厭惡的動物會不會變得人見人愛呢?
Ⅱ 20年代德國電影最大的成就
入選為科幻片里程碑。20年代的德國電影《大都會》是由弗里茨朗導演拍攝的,該電影用科幻片的方式描寫20年代的德國社會現狀,批判了當時的高層階級,受到很多人們的喜歡,並被電影界人士入選人類記憶名錄的科幻片里程碑。
Ⅲ 大都會高清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Sti53NL2VwWWAOqLRLfCvw
《大都會》是烏發電影公司(德國),派拉蒙影業(美國)發行的劇情類影片,由弗里茨·朗執導,阿弗萊德·阿貝爾、古斯塔夫·佛力施、布里吉特·赫爾姆等主演的。該片已於1927年1月10日上映。該片講述了在2000年,人類被分為兩個階層,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當大都會統治者的兒子喜愛上了地下城市中的女子瑪麗亞時,巨變便開始來臨的故事。在未來的大都會里社會分為兩個階層。建立並策劃了整個城市賴以運轉的龐大機器的是以強·弗萊德森為首的資本家,他們生活在富麗堂皇的摩天大廈之內;靠勞動以雙手建立了機器並日夜維護的則是廣大的工人團體,他們群居於黑暗的地下城。有一天,在弗萊德森為子女修建的美麗花園中,他的兒子弗雷德對工人之女瑪麗婭一見鍾情,追隨她進入了地下工廠城,親歷機器事故。被悲慘景象驚呆的弗雷德決定追隨瑪麗婭;與此同時,對工人傳單不解的弗萊德森則求助於過去的科學家對頭洛特汪。洛特汪建造出一個以瑪麗婭面目出現的機器人,試圖煽動工人暴亂,徹底摧毀弗萊德森的機器世界。
Ⅳ "大都會"的由來,意思
大都會 : dà dū huì 1.大城市。 奧地利電影片名:大都會 (Metropolis) 片長:67 分鍾 ~3小時不等首映:1927年1月10日(柏林) 導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 奧地利) 編劇:蒂婭·馮·哈布(Thea von Harbou) 這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是至... http://ke..com/view/468071.html?wtp=tt
Ⅳ 有什麼關於機器人題材的電影
機器人:索尼
影片:《我,機器人》(2004年)
《我,機器人》改編自艾薩克.阿西莫夫有關冷戰題材的作品,該片激起人們內心的強烈恐懼,令人不禁問道:「倘若機器人控制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商業到公共安全,再到身旁的家務,一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是的,他們比人類更有效率,但是,他們也缺乏我們所擁有的價值觀、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
機器人:「終結者」
影片:《終結者》(1984年)、《終結者2》(1991年)
經典對白:「我還會回來的。」這是「終結者」為數不多卻令人最記憶猶新的對白之一。
在經典科幻片《終結者》尚未問世之前,電影機器人(幾乎都是我們人類的敵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種局限。它們總是可以將自己偽裝成人類,卻又不被發現,但是,它們經常是笨拙呆板、動作緩慢——有幾分恐怖片中嗜血成性的行屍的模樣
機器人:雷切爾
影片:《銀翼殺手》(1982年)
經典對白:「復制人同其它任何機器並無二樣——他們不是造福於人類,就是對人類構成威脅。倘若他們的存在有益於人類,那就不關我的事兒了。」這是銀翼殺手裡克.德卡德在清楚雷切爾的真實情況之前,對她說的話。
機器人:艾什
影片:《異形》(1979年)
經典對白:「我不願在你們成功幾率這個問題上撒謊...我只能向你表示同情。」——在機器人身份敗露之後,「諾史莫」(Nostromo)號商業太空拖曳船的科學官艾什表達了船員生還幾率的擔憂。
在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異形》中,外星人雖然製造了不少懸念,但真正引起觀眾猜疑的恐怕還是那個機器人。《異形》在2001年再度喚起了人們對外星人的恐慌,進一步詮釋了機器人真正本性這一概念,即如果讓他們自行其是,那麼他們的目標便是消滅人類。在影片中,科學官艾什的絕密任務是不惜一切代價研究、保存異形並將其帶回地球研究,船員的生命安全則在其次。在秘密敗露之後,艾什試圖殺掉孤膽女英雄瑞普莉。在搏鬥過程中,船員們發現艾什竟然是機器人。艾什在被船員毀滅之前告訴他們,他們不可能殺死異形,因為它是一種完美的生物。
機器人:C-3PO和R2-D2
影片:《星球大戰》(1977年)
大部分機器人電影都試圖向觀眾灌輸一種恐怖情緒,但第一部《星球大戰》卻讓觀眾感受到機器人幽默、溫柔的一面,影片的兩個機器人C-3PO和R2-D2之間的關系離奇、有趣,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兩個機器人是「忠實」的代表,如同《老友記》中伯特和厄尼兩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斯瑞皮歐一身金甲,走起路像是蹣跚學步的嬰兒,一舉一動故作矜持,說話細聲細氣,而奧圖則是一個藍色的銀桶狀機器人,無疑是機器人中的佼佼者,說起話來喋喋不休,就像是譜寫一曲數碼交響曲。
機器人:康涅狄格州斯特佛德市裡幾乎每一位嬌妻
影片:《復制嬌妻》(1975年)
經典對白:「你回來時我不會在這兒!...有人盜用了我的名字!她會像瘋子一樣無怨無悔地操持家務,可她不是我!...她就像迪斯尼樂園的機器人。」——斯特佛德市最新訪客喬安娜.埃伯哈特試圖向精神病學家解釋她的陰謀論。
機器人:HAL 9000
影片:《2001太空漫遊》(1968年)
經典對白:「HAL 9000系列是有史以來製造的最可靠的電腦。HAL 9000電腦從未犯過錯誤,或者曲解過一個信息。也就是說,我們絕對無缺陷,不會犯任何錯誤。」——HAL9000電腦在一次采訪中回答有關其超常能力的問題時說。
機器人:羅比
影片:《惑星歷險》(1956年)
《惑星歷險》的特技在今天看來可能不算什麼,但在四十年前卻具有令人眼界大開的突破性,對當時的性影射和低俗瘋狂的描寫也拿捏准確,再加上萊斯利.尼爾森的精采表演,使得這部影片堪稱科幻電影中的經典之作。然而,影片的真正功臣當屬自鳴得意、笑容可掬的機器人「羅比」。以前的機器人不約而同擁有舉杯祝賀者的特性,但「羅比」的一舉一動更像是莎士比亞筆下的面無表情的小丑。他自負、浮華,舉止笨拙,盛氣凌人,好酒貪杯,經常喝得酩酊大醉。「羅比」也許是人類所能創造出的最先進的機器人,它是摩爾比烏斯博士的傑作,這位科學家利用來自外星電腦系統的設計,製造出了這一驚世之作。
機器人:戈特
影片:《地球停轉記》(1951年)
經典對白:「對於我們警察而言,我們創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機器人...在侵略性方面,我們賦予他們超越於我們之上的絕對權力...在暴力剛剛露出苗頭之時,他們會自動反擊侵略者的進攻。」——外星人克拉圖如此描述他的機器人戰友。
機器人:瑪麗亞
影片:《大都會》(1927年)
《大都會》是電影大師弗里茨.朗無聲電影的代表作,開了電影界的諸多先河,為以後的科幻史詩片樹立了很多可以模仿的規范,如描寫機器人未來的方式,處理瘋狂科學家及其創造物的方式。影片描寫了一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生存的世界,這個世界被地球表面一分為二——精英階層在地上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工人們則生活在地下陰暗、潮濕的山洞裡。
機器人劫難 機器人歷險記 機器人大戰 機械公敵
機器人也沒關系 人工智慧 機器人之戀 破天荒機器人
銀翼殺手 星球大戰 大都會 地球停轉記 惑星歷險
2001太空漫遊 復制嬌妻 異形 終結者 履帶機器人
惑星歷險
Ⅵ 關於一部電影
《費城試驗》
迅雷有下
Ⅶ 大都會是什麼!!!
大都會解釋有如下:
1.1988年香港電視劇
2.漢語詞語 大城市的意思
3.1927年德國電影
4.1964年印度電影
5.2001年日本卡通
6.酒的名稱
7.世界著名雜志和網站
8.桌面游戲
9.唐·德里羅著大都會
10.2012年美國大衛·柯南伯格指導電影
Ⅷ 大都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故事寓意) 還有簡要的人物分析
故事設置在2026年,電影完成的100年後,人類被分為兩個階層,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權貴和富人都住在夢幻般的富麗大廈里,每天過著享樂的生活;而貧窮的工薪階層則長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與冰冷的機器相伴,過著勞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會統治者菲達遜(Fredersen)的兒子法迪(Freder)有一次看見地下城的漂亮女子瑪利亞(Maria)時,令他著迷,之後尾隨她去看地下城,目睹一次致命工業意外,看到工作者們幹活苦況,巨變便開始來臨。
Ⅸ 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耗資五百萬馬克是什麼概念
那是一戰之前的事了,那是的馬克還是比較值錢的,一戰後的馬克就是廢紙了。
廢話說多了,《大都會》號稱世界科幻電影史上的喜馬拉雅山,並不是虛名的,其中許多場景的模具造型與群眾戲都是刷新了當時的記錄,那500萬馬克的投資應該和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一個檔次,也就是2億左右。和現在好萊塢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以當時的電影投資而言,這無疑是自殺的行為。現在沒有哪家電影公司會以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失敗而倒閉,《大都會》可以說是開創了大投資的歷史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