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國電影中女主從小調皮任性只有一位大哥哥讓她聽話,後來大哥哥被火車軋死了她又恢復原樣是什麼電影
《伴我同行》 年份:1994 導演:高志森 主演:劉雅麗 許芬 羅冠蘭 蘇玉華 馮蔚蘅 吳大維 劇情: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角程文輝與和姐現居美團洛杉磯。被稱為中國海倫凱勒的程文輝是一個自幼失明的中國女子
⑵ 請問有什麼關於命運改變性格的電影,書籍和電視劇嗎
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三寶大鬧寶萊塢》《阿甘正傳》
書籍 路遙《平凡的世界》
余華《活著》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電視劇 國產《武林外傳》
日劇《非自然死亡》
韓劇《請回答1988》
⑶ 一個性格內向、敏感,懦弱,有秘密的男孩想改變性格,變得大方勇敢。有什麼好電影可以推薦嗎
其實看書籍、電影是不可能做到的
還是要看自己
努力去做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
挑戰自我
⑷ 《82年生的金智英》:懂事的孩子沒有糖吃,願你餘生任性些。
《82年生的金智英》:懂事的孩子沒有糖吃,願你餘生任性些。
電影開篇智英面容憔悴且不發一言的做著家務勞動,忙碌過後她推嬰兒車到路旁長椅處端咖啡休息片刻,卻被陌生男女嬉笑打趣:
「命好啊,命好...太羨慕了,我也想用老公賺來的錢買咖啡喝還到處轉悠...」
「我最近覺得上班太難了,要不也嫁人得了。」
總是有不明所以的惡意,自以為是的正義。
智英丈夫給人以溫柔體貼的感覺,他會在智英因做家務過多而傷了手腕時關心道:「手腕怎麼樣,沒事吧?」
智英回:「就是用多了而已。」
醫生告訴智英飯是電飯鍋做,衣服是洗衣機洗,為什麼會疼?面對疑問,智英覺得很可笑,同時也不知如何回應。
對呀,明明都不是我做的,我卻手腕會痛,旁人如何理解?
丈夫體貼的說道:「公司員工難道會因為有了電子產品工作就變輕松嗎!」他是知道智英的憂郁,只是丈夫也是生活的被害者,也有工作上的壓抑。
「這次過節咱們去旅行吧。不去我家或你家,要不在家休息。我最近好累啊。」真的兩個人其實己在被生活迫害得筋疲力盡了。
此時智英的反應呢?她未因此變得開心起來,反而憂心如果他們出去玩,會被婆婆說閑話,擔心留下的孩子以及家務又要如何安排。
丈夫希望,短暫逃離工作與瑣碎的日常生活得到一小段時間的休息,但智英推卸不掉日常的負荷,習慣了左右周全。
在公婆面前,智英得需要以推測、滿足婆婆的期望而活。做事要看公婆臉色,智英丈夫想幫妻子收拾一下,這本是很正常的事。
兩日間的體己行為,此時的智英連忙阻止,看到這情景婆婆不是心懷欣慰反而陰陽怪氣說道:「我的兒媳婦真是有個好丈夫啊。」
這對自己兒子的誇贊及對兒媳的揶揄,反應出一種傳統家庭視家務活為妻子全年全包的既定偏見。嫁人,難道是為了做免費保姆,全年無休的那種。
有時難免會想不開。婆婆年輕時受過的苦為什麼要讓兒媳再受一次,難道不能善良一點嗎?
正因為婆婆己經對於賢良淑德的定義習以為慣了,慣性認為兒媳的付出,是正常的。並不會覺得有特殊的存在,故而心懷感恩。
側面體現出當時社會家庭中,女性的付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或者確切的說,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並不是什麼稀奇。
婆婆並不會因自己同為女人而體諒兒媳的難處,有時反而加入男性群體通過言行打壓身份的壓制兒媳,這或是種通過剝削同類而獲得自我補償的行為。
智英走上了街,看著妝容精緻,步履輕盈的年輕女性便超速跟了上去。她想跟上其他人的生活,內心想跟上別人的節奏,害怕被拋離想跟上社會前進的腳步。
智英婚前在職場晉升表現出了明確的渴望內上對於工作是有野心的,同時也是一個出色的員工。上司認可她的工作能力,同時也有性別歧視,擔心她女性的身份會妨礙她無法長時間、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即便智英立即表出決心,上司仍把工作機會給了綜合能力差於智英的男同事。僅僅因為智英是女性。
弟弟問爸爸智英喜歡吃什麼,爸爸說紅豆麵包。弟弟買了一袋紅豆麵包給姐姐送去之後,姐姐說:紅豆麵包?紅豆麵包不是你最喜歡吃的嗎?我喜歡的是奶油麵包。那個時候我覺得我比金智英還要難過。
我們在成長的路上總是被迫的懂事,電影裡面的金智英讓我想起了《請回答1988》裡面的德善,在崩潰的時候哭喊著質問父母,為什麼每次都是我,為什麼不是寶拉,不是余暉,偏偏是我。為什麼我的名字叫德善?
我也想吃雞蛋,我也想吃雞腿。我一點都不喜歡吃豆子!可又怎樣呢?在鄰居把炸雞給德善時囑附說,這次你要吃雞腿哦。
回到家德善卻把炸雞給母親分配,明明知道是不可能吃到雞腿的,但還是沒有任性把雞腿搶了去。
其
實,你可以任性點的,但是你卻一直選擇了懂事。即使你知道你越懂事,越沒有糖吃。
電影比小說更加豐滿,其實男性跟女性一樣被困在傳統偏見的桎梏中,電影中已經展現了當代年輕男性對女性困境的共情與理解。
為什麼為家庭犧牲的總是女性,為什麼一定要要有所犧牲才是愛才是重視。每個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做媽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計劃。
為什麼退讓的總是女性,做家務帶小孩的總是媽媽。即使我肯退讓,你肯理解嗎?
當女性退居家庭後,被社會拋離日夜被生活瑣屑家長里短所滋擾,日漸與丈夫無話可談。最終處於劣勢的只有妻子,因為她沒有物質基礎支持她的生存尊嚴。
當你來大姨媽也要伸手向丈夫要錢買衛生棉時,你會明白什麼叫做難堪。你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你本來一個人可以生活得很好,可以遠足,可以看很多關於哲學的書還有文藝的電影。
現在,你最親近的朋友可以是隔壁和你一樣身為主婦的某個中年女人。
沒有物質支撐你的體面,孩子會覺得父親才是家庭的重要支柱,而你聒噪又無知。因為沒有錢,你無知又無主見。最終無論什麼事情,都是父親拍板才可以,跟你講根本沒用。
人到中年,你能做什麼?只能這樣下去了,默默的為家庭付出,你不再是主角再也回不去你的少女時代。
這部電影具有豐富的女性角色,讓我第一次可以將現實中的平凡女性投射進來。可見是人人心中皆有,卻人人筆下皆無。
這部電影點出剝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現實,最能傷到你的,只能是你最親近的人。像是智英的姐姐說的,現在只有家人可以傷得了她。
大齡未婚的姐姐,有幸有不幸。人生本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AB只能選一個像是楊承琳的《荼靡》,無論選哪一個都有不一樣的人生,都是回不去。
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的上司並不一定更認同女性下屬,可能會更容易痛下殺手。因為是同事,都是看你的工作價值,並不會因為是同性而有所不同。
金智英之所以震撼人心,讓人心痛,是因為她真的很常見,真的確確切切在我們的周遭。你見過,我也遇到過,她不是一個慣常的恐怖片女主角,智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朋友。
她的丈夫工作努力,上司欣賞她的工作能力,同事兼朋友鼓勵她,姐姐以身和則和母親關心和愛護。
那麼幸運的智英,留守在家中照看小孩己足以將她的精神摧毀推。試想在現實生活中,以上條件都不具備的家庭婦婦,她們的其處境可想而知。
假如金智英將生活的不滿發泄到丈夫和女兒身上,生育和為家庭的操勞成為了情感勒索的籌碼,你有沒有發現情節更加的熟悉。
相比金智英,丈夫反而顯得更加「孤立」,無法向自己的母親敞開心扉,說不出口。面對工作的壓力無法排解,沒有朋友,對周遭男同事的價值觀不贊成,但卻也沒有辯駁。
丈夫己經傾盡全力為這個家庭努力了,但還是很累,無法在根本上幫助到智英。他也很心痛,被社會迫害的不僅僅是智英,還有他的枕邊人,養起一整頭家還要照料妻子的心理變化,把這個好男人的心力抽得一干二凈了。
但是,丈夫選擇了幫助和支持,不離不棄。
雖然他在生孩子這件事上順應的「壓力」,但在拯救妻子於病痛之中又顯出擔當的勇氣和不妥協的堅韌。
電影中不少角色都是讓你感觸良多的,如果你遇見了智英,希望你可以是在咖啡店裡給金智英遞上紙巾的人。
電影中有兩場戲我非常喜歡。一是當父親生氣說「你就等著嫁人吧」母親發脾氣反駁,噎到父親,全家人大笑噴飯,接著智英接到錄取電話,舉家為之驕傲。
像是一句玩笑,女孩子一定要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不然會被捉去嫁人的。
熱淚盈眶的家庭氛圍,即使從小在父權的陰影成長的主角,也會感覺到家人的愛。每個角色都蘊含著對女主角的情感,都是家人都是愛你的,只是多或少,重或輕。
每個人都愛得層次分明。
電影 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能讓多少男性幡然醒悟變得體諒女性,而是讓更多女性抽離生理上的定義,從新審視你身處的世界,自己,到底在經歷什麼,經歷過什麼。
以及,作為女性你是否忽略了自己除了女性這層生理意義之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有值價有尊嚴的人。
它沒有否定,男性為家庭的付出。同時也提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危機。
寫在此處,我想說,謝謝電影拍攝者把故事講出來了,拍得很好。
電影在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了社會對女性的不友好。金組長作為職場媽媽工作干練,卻被上級以開玩笑的口吻吐槽道:「外婆和媽媽不一樣,孩子就得待在媽媽身邊,要不最後肯定走歪路。」
彷彿,孩子的好壞男性不用負責任的,只需要掛個名就可以了。
「事業有成又如何,孩子毀了什麼都完了。」女性的事業彷彿就是無關緊要的事,孩子以後,丈夫的事業才是天大的事。
男同事毫不避諱的性別歧視,好像帶孩子是女性天經地義應該做好的事,與男性絕無干係。
智英的女同事:在同等工作出色的情況下,升職要比同期入職的男同事更慢、空間更小,只是因為是女性。
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平與家庭對女性的傾軋,所有的事情匯總在一起,強光一樣使得智英神志恍惚,有時把自己當做了自己的媽媽,有時把自己當做了自己的姥姥。
智英太累了,已經無法再當她自己。也許把自己當做別做,她可以更好受點,迷失自己對於智英來講會讓她容易些。
智英丈夫告訴婆婆智英病了的事,希望自己媽媽能夠多多體諒妻子。婆婆打電話叮囑智英要好好吃飯,過場的關懷,完全不走心。
幸運的是智英丈夫一直守護在她身邊,發現了她的病,未因此拋棄她,積極與心理醫生溝通試圖治癒智英心理上的疾病。
智英母親也是從始至終疼愛著自己的女兒。智英沒有丟失她最後的稻草,她抓住了愛她的人給予她的幫助,開始面對問題,對社會給予她的不公平發出了自己的心聲。
電影快結束時智英與她的心理醫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智英最後同醫生講,我覺得這樣活著也不錯,作為別人的媽媽,別人的妻子,偶爾也覺得挺幸福的。可是有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什麼地方。我總覺得越過這面牆壁應該就能找到出口,可依然還是碰壁。
就算找到其他出路,也依然碰壁。有時候我會想說,是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出口,也會為此憤懣不已。
可後來我又明白,其實這一切都是我的錯,別人也應該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我不過是自己沒能力,才落伍了。
醫生:這不是你的錯。
社會對女性的不公,不是你的錯;
家庭對女性的傾軋,不是你的錯。
你是生而平等的,不需因為自己性別而多付出什麼才有資格獲得幸福。
如果你感到被冒犯就理直氣壯的說出來。抱歉,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要被愛,更想以平等的身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其實所有的故事是最尋常普通的故事,但正是因為這樣,才讓人感到無力感到絕望。
怎麼能不抑鬱呢,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明明自己放棄了工作和自由,帶娃做家務疲憊不堪,卻不被任何人尊重。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內心空盪盪是真的。
明明只是講述一個平凡主婦的日常瑣事,卻無比真實地濃縮了成千上萬個全職媽媽的生活狀態。
雖然金智英的母親已盡可能維護女兒了,然而遠遠不夠,因為母親在女兒的成長道路上依然把「犧牲奉獻」觀念傳給女兒,在男尊女卑的家裡委屈求全,她無力制止丈夫對兒子的偏寵。
金智英母女和外婆三代人相似的人生:為了家裡的兄弟付出自己的青春、勞動和金錢,甚至還犧牲自己最重要的求學機會。
然而這樣的詆毀侮辱並不只存在職場和陌生人之間,更令人難受的居然還存在家庭里,就像金智英的父親,明明是最該保護女兒的人,卻在她忐忑害怕的心上劃下最痛的一刀。
但這種扭曲的觀念被社會和生活「合理化」,因此,女性理所當然地成為生育工具和保姆,男性坐享其成的同時,卻不認同她們的無私奉獻,甚至用質疑的態度對待她們。
金智英們在丈夫上班時、看電視和睡覺時,默默打掃完畢而已。
金智英不過在片刻休閑中,喝了一杯9塊錢的咖啡,就要受到陌生人的鄙視和非議,她在充滿偏見和歧視的環境下越來越壓抑,已經失去職業、夢想和自我的她在孤島上苟延殘喘著。
她因此患上人格分裂的精神疾病,只能透過別的女性角色說出心聲,鏡頭下的她沒有吶喊嘶吼,只有蒼白空洞的神色,用平淡的敘事,直擊女性心底最柔軟的痛處。
智英變為外婆時的對話最是痛徹人心,口氣平淡自然,卻如刀子一般刺入心臟,哭的不能自已。
世世代代的「金智英」都過著如此生活,也努力讓自己的後代脫離改變,但最終都是無用的掙扎。
倘若真有下輩子,不要做女人,也不要做男人。去做一條鯨吧,盡管孤獨但卻自由,永遠生活在廣闊無盡的大海中。
金智英,辛苦了。
生而為人皆是苦,生為女人更是悲。社會對女人的定位、要求、苛刻,讓每一個女人的一生都受到了數不盡的不公正與偏見。
⑸ 一周1影劇 l 《三少爺的劍》一個富家子弟的任性江湖
古龍的小說我沒看過,對古龍的核心觀念倒是有點了解,古龍比較重視兵器與人的關系,有點漢朝人常說的「天人合一」,在這部電影里,也多有體現。同時下一位本和愛恨情仇依然是所有武俠的核心。
想起以前看的電視劇——小李飛刀,就算是你得到了飛刀,沒有那個駕馭的功夫,也達不到這個效果,只有李尋歡才有這個實力。
好了,故事開始了。
線索有兩條,線索1——燕十三要挑戰三少爺變成天下第一劍。線索2——三少爺想過一種常人的生活。
燕十三要挑戰三少爺,先是找到了三少爺的舊情人歐陽秋荻,一番打鬥後,戰勝對手,於是來到神劍山莊。
不料,被告知三少爺已死,心灰意冷的燕十三,氣得吐血,看過醫生後,發現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開始了歸隱的生活。
於是三少爺出場,三少爺原來沒有死,來到了一個小地方,換了一個名字,變成了妓院的打雜,而這時偶遇了一心想要改變命運的小麗,兩人展開了一系列的人間故事。
而意外出現,一對流氓爽快完小麗後,竟然不給錢,當然,三少爺此時站了出來,而對於一個有背景的人來說,這樣的有擔當,後果就是會牽連更多的無辜之人,於是,大老闆對三少爺感興趣,而三少爺發現已經不對,出走,而天尊的手下也開始暗中調查三少爺。
而此時一個挑糞的壯漢解救了三少爺,帶回家,結果巧合的是就是小麗的家人,這多插句話,對於這種赤果果的巧合,只有打差評。
而小麗也在一次回來後決定和三少爺一起生活下去,可意外就這樣發生了,天尊的手下要綁架小麗,而此時燕十三也來到了小鎮上,誤打誤撞解救了小麗一家人,而此時三少爺的身份也暴露了,只不過燕十三是不知道的。
在村裡人的要求下,燕十三答應傳授全部的武功給三少爺。
而隨著消息的傳開,舊情人歐陽秋荻找上門,准備殺了小麗全家,於是沖突開始了。三少爺為了解救他們,決定跟舊情人一起歸隱,可舊情人不是這樣的人,兩人矛盾升級,愛恨交加。
舊情人只能殺了小麗一家泄憤,而此時神劍山莊業告急,燕十三知道三少爺的身份,發現自己一輩子贏不過三少爺了。
於是開啟打打打的高潮,三少爺肯定是救了了神劍山莊,但同時邪惡一派的人,其實就是三少爺舊情人身邊的侍從,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愛一個人而得不到。
最後三少爺勝利了,壞蛋被殺死了。然後和小麗遠走高飛了,和燕十三最後的比試也開始了。
然後,三少爺勝利了,故事結束。
就像我標題寫的那樣,就是一個富家子都的任性江湖。故事就是圍繞著三少爺轉的,結構倒有幾分好萊塢商業片劇情公式的味道,英雄從拒絕召喚開始,開始踏入另一個世界,進行重生,最後回到原來的世界,給大家帶來新的意義。
可這樣簡單的模仿,劇情的配合跟不上,導致了整個劇情有點脫節,或者說演員的演技與劇情的安排都有問題。
所以說,就算有萬能框架,套路打不好,電影一樣不好看。
而且,意義有點太無聊了,一個富家子弟發現了平凡生活的意義,而自己的未婚妻不同意,要來破壞,於是,因愛生恨,造成了跟蹤難以收拾的局面。
江一燕感覺一直都是演這種小三角色很有味道,總之,她就是一直不溫不火,唯心的說,就是命該如此。其實,理性的說,就是角色突破還是太少了,一味演自己擅長的,最後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愛恨情仇本是很好的表現題材,可一路看下來,就是三少爺的任性更多,為了自己的原則,什麼都不顧,看上去有點太理想主義了,並不是電影不能理想,而是這樣容易讓人和電影隔離開,觀眾沒有代入感,為了復仇,為了愛,這些有點太虛無縹緲了,大家就會覺得不真實。
我後面會寫的《疾速特攻2》也是這樣的復仇題材,剛開始看起來有點《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感覺,但看完後發現,過於冷血和理性,重視細節過度,同樣是讓人反感的。
——2星。 沒空的人,就不要看了,我是因為無意中看了才看完的,發現確實沒什麼好看的,話說像我這種喜歡看武俠的人,都覺得看起沒勁,你真的沒有必要看了。除非你非要反其道而行之。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
⑹ 有沒有鼓勵人不要在意別人眼光任性做自己的電影
當然有。如果你矢志於這個行業,就不要考慮別人的眼光。
大膽前行。
成功就離你不遠。
⑺ 有什麼電影看了之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不可能的,性格是生活改變的,再好的電影看完了也就忘了,最多起個推動的作用。
⑻ 有沒有女主任性的歐美電影
《任性天使》
十五歲少女麗達飽食無憂米,逃學、反叛,令身邊所有人無所適從。究竟是社會首先拒絕接受她,抑或是她根本不可能屬於這個世界?
《天生一對》
兩個小女孩在夏令營中相識。她們相貌驚人的相似,卻非常合不來。十分偶然的,她們知道了對方原來是自己的孿生姐妹。她們開始互相打聽對方的生活,討論自己的父母:他們在一個豪華 的航海輪船上相遇,在旅途中就結了婚,然而最後卻以感情破裂收場。因為這場離異,雙胞胎姐妹一個被爸爸尼克Nick Parker(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飾)帶到加州,生活在一個美麗的葡萄園;一個則被當婚紗設計師的媽媽麗莎Elizabeth James(娜塔莎·理查德森 Natasha Richardson 飾)帶到倫敦。兩人因此從未謀面,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重返17歲》
邁克是學校的風雲人物,身為籃球運動員的他原本得到獎學金,可以直接保送大學的,但是為了和女友斯嘉麗 (萊斯利·曼恩(Leslie Mann)飾 ) 在一起,他放棄了這一機會。
人物宣傳海報(4張)
20 年過後,已經成為一名中年男子的邁克一事無成。他和妻子斯嘉麗分了手,與孩子們之間也很少共同語言,至於自己在葯物公司的工作更是無聊透頂。沮喪的邁克重新回到高中學校,追憶自己曾經的輝煌。在那裡他遇到了一個清潔工,兩人聊天時,邁克向其傾訴了自己想重回17歲的渴望,如果一切重來,他不再放棄獎學金和進修的機會,那麼人生將會非常不同。
邁克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去吃雪糕,與孩子們沒有共同語言。結束後送孩子們回斯嘉麗家,斯嘉麗在處理花園,並跟邁克抱怨兩人20年來的生活瑣碎。
接著,邁克從斯嘉麗家回來的路上,無意中發現那個神秘的清潔工正准備跳河。吃驚的邁克趕緊跳下車去救他,沒想到清潔工突然消失不見,倒是的邁克沖進了河裡,並就此奇跡般的變成了17歲時的樣子……
⑼ 適合身體有缺陷,任性的小孩看的電影有哪些
《海倫 凱蒂》(最適合) 《天使的約定》 《放牛班的春天》 《我和托馬斯》 《被遺忘的天使》(慎重,有點陰暗,孩子可能看不懂) 《阿甘正傳》 《阿獃與阿瓜》
⑽ 能改變人生的勵志電影有哪些
能改變人生的勵志電影有《阿甘正傳》、《我的左腳》、《冰上公主》、《肖申克的救贖》及《當幸福來敲門》等等,具體如下:
1、《阿甘正傳》
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重新肯定了舊的道德及社會主體文化,宣揚了60年代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它又否定了其他前衛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於此,它才能深得美國民心。這種視覺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中得到生動的暗示。
一根羽毛飄飄盪盪,吹過民居和馬路,最後落到阿甘的腳下,優雅卻平淡無奇,隨意而又有必然性。湯姆·漢克斯把阿甘從歷史的投影變為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至今已成為經典,幾乎值得每一個人觀看。
2、《我的左腳》
劉易斯的演技可謂是出神入化,整部傳記片也是中規中矩,這類方法拍紀錄片很討奧斯卡的喜歡,主人公往往身殘志堅,朋友和家庭的溫暖和互相幫助,可惜的是導演沒有更進一步的發揮,使得影片本身顯得平庸。
《我的左腳》把具有勵志效應的愛爾蘭作家克里斯蒂·布朗刻畫的絲絲入扣。故事幾乎沒有多少誇大之處,而是以平實舒緩的方式來描寫克里斯蒂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陽光與愛,從而使影片毫不做作,引起觀眾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鳴。
6、《永不妥協》
影片取材於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事件,影片充滿激情、動人心弦。在當今這樣一個缺乏英雄的拜金社會里,本片講述了一個弱小女子如何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改變自己命運的動人故事,展現了人類捍衛正義的可貴精神。
正如影片中的弱女子埃琳,正是因為堅守信仰才能夠百折不撓,才煥發出超乎常人的能力。我們自己也是一樣,假如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相信這事業值得我們不惜一切去付出;還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成就這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