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以前的戲院是現在的電影院嗎
專門用來表演戲劇,話劇,歌劇、歌舞、曲藝、音樂等文娛的場所,一般較正式。通常舞台和觀眾席。現在的劇院也兼有放映電影的功能,
2. 什麼叫做戲院什麼叫做劇院戲院和劇院有什麼區別
hi我
戲院是指專指一些
戲子
唱戲的地方,例如
電視
上不是經常有那些唱戲的情節,
梨園
你聽說過吧,那就是非常悠久的一個戲院。
而
劇院
,顧名思義,劇院是演劇的,是給各戲劇團、舞蹈團等演出單位提供的演出
場所
和
舞台
。
其實它們在人們的理解中差別很小,不是人們重視
戲劇
戲劇的那樣叫嗎
3. 五六十年代台灣的街頭小廣告
日本佔領台灣時期,不全然為台灣帶來壞處,也帶進一些現代化的氣息。1933年台灣新竹已經有冷氣空調開放的電影院(國民戲院,現在改裝為電影博物館),台北新式的西餐廳、旅社之後也陸續開始使用冷氣空調(當然這是口袋有錢的人才進的去的)
如果你對這方面台灣風物志有興趣,推薦一本書 __皇冠出版社有一本「台灣摩登老廣告」=作者\陳柔縉,介紹一些日治時期與光復前後的商業廣告。因版權問題只列舉目錄如下:
台灣摩登老廣告
第一篇 食物飲料
●口香糖26 ●咖啡33 ●葡萄乾42
●優格46 ●雪糕57 ●煉乳60
●檸檬茶66
第二篇 電器傢俱
●冷氣機70 ●電冰箱75 ●瓦斯爐82
第三篇 交通工具
●美國汽車88 ●摩托車102
●速克達109 ●嬰兒推車112
第四篇 休閑娛樂
●賽馬118 ●外國電影126 ●波蘭芭蕾舞團136
●海外旅行團138 ●馬戲團144 ●唱片149 ●魔術160
第五篇 日常用品
●帆布鞋168 ● 男士帽172
●錄影機180 ●自動鉛筆1
第六篇 葯妝用品
●胸罩190 ●禿頭葯192 ●膠囊196
●脫毛劑199 ●X光2
作者陳柔縉還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囍事台灣》、《宮前町九十番地》,加上這本《台灣摩登老廣告》,都是描述台灣的日治時期光復前後的時代背景,可讀性相當高。
4. 台灣的音樂為什麼這么強可是電影一塌糊塗
資金是最大的問題
台灣環境都可以培養出李安了
老實說台灣真的不是太注重電影產業.....
你去看台灣電影院就知道根本沒幾家願意上國片
而且台灣又是一個把資本主益發揮到最極致的國家
有些戲院他不上國片就是不上...
政府根本不能幹預這種事情
如果像韓國那樣子 每戲院每年播的國片數量要超過40%
我想這樣也會逼的去看國片 不過基本上不會這樣作.....
5. 什麼叫做戲院什麼叫做劇院戲院和劇院有什麼區別
hi我
戲院是指專指一些戲子唱戲的地方,例如電視上不是經常有那些唱戲的情節,梨園你聽說過吧,那就是非常悠久的一個戲院。
而劇院,顧名思義,劇院是演劇的,是給各戲劇團、舞蹈團等演出單位提供的演出場所和舞台。
其實它們在人們的理解中差別很小,不是人們重視戲劇戲劇的那樣叫嗎
6. 電影是怎樣來的
在娛樂生活五彩繽紛的今天,很少會有人把看電影當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是,生活在20世紀初葉的人們則完全不同,第一次,他們從電影里感受到了亦真亦幻的世界;第一次,他們在碩大的銀幕上看到了不同於自己的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被銀幕迷住了,被銀幕上的故事感動了,對明星著了迷。於是,懷著虔誠的心情一次次走進電影院。有電影看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就是再浪漫不過的事情。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人們從一塊白布上看到了可以活動的影像,電影,就此誕生了。僅僅7個月之後,這個全世界最新潮的藝術便從遙遠而浪漫的歐洲登陸到了年輕而時髦的上海。
從反映歐洲人家庭、社交生活的無聲片,到好萊塢明星的藝術片;從中國人最早拍攝的市民生活片、風情片、武打片,到中國進步電影的頂峰之作,電影給上海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電影所帶來的無數奇跡和美麗幻象,讓人們嚮往、陶醉,以至於藉此改變了一些人一生的生活道路。
最初上海人稱電影為「西洋影戲」,放映的地點都是在人來客往的茶樓里。今天福州路上外文書店的所在地正是當年頗有名氣的茶樓「青蓮閣」。歲月滄桑,物換星移,舊時的模樣已經很難尋覓了。
上海灘的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叫虹口大戲院。所謂的大戲院,當初也不過就是西班牙人雷瑪斯搭造的一個鐵皮屋子,只是經營項目非常明確:專放電影。它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由最初的新奇物轉而成為人們的所愛。而當人們把對電影的熱愛進一步發展為生活中的必需時,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便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灘矗立起來。大光明大戲院、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等當時亞洲最豪華的電影院在上海落戶。
大光明大戲院由當時享譽滬上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更是以耗資100萬白銀的巨額造價,成為遠東地區裝潢最豪華、聲音畫面最清晰的超級電影院。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是外國人投資建造的,當然從片源到管理、放映,都由他們完全壟斷。
當年大光明電影院所屬的便是美商經營的亞洲影業公司,屬於這個公司的還有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現上海音樂廳)、大上海電影院、麗都大戲院。影院的老闆和高級管理人員多為外國人,放映的電影則完全都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影片。
西風東漸,好萊塢的夢幻,好萊塢的浪漫,好萊塢的一招一式,讓素來欲領風氣之先的上海人如痴如醉。看電影成了他們生活中時髦而又令人嚮往的事。一張保存完好的當時南京大戲院的電影票上,寫有「國語意譯風」幾個字,它告訴我們,現場翻譯是當時看外國片的方法。票上沒有印價錢,但據說大光明的票價是6角到2元5角,而當時一擔米的價格是8元,對於一般百姓而言,一個月的飯錢也就在6到8元之間。可想而知,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這張小小的電影票,實在也可以說是價格不菲了。普通人是沒有能力經常進電影院的,只是經不起報紙上大幅廣告的渲染和來自好萊塢的誘惑,偶爾狠一狠心,也上一回大光明過過癮。
既然看電影是要有身價的,那麼,就應該讓這種身價充分地體現出來。於是,當時的人們走進大光明就像今天我們走進大劇院,那種隆重而熱烈的心情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的老人們還記得,當年走進大光明,女的一定要穿長旗袍,男的西裝筆挺是起碼的,有的還穿上了燕尾服,看電影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值得炫耀的大事。
當上海的一線電影院還為外國人所壟斷時,中國的電影業正在迅速崛起,而且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市場。1925年,上海已有140餘家電影公司,30年代,80%的中國電影出自上海。中國人自己的電影,上海人自己的電影,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上海也需要有自己的電影院放映自己的電影。
風雨飄搖60年,至今仍然基本保持原樣的黃浦劇場當年叫金城大戲院,這里寄託了柳氏兄弟做中國人自己的電影,佔領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市場的宏偉抱負。柳家第二代傳人,柳中浩之子柳和綱先生給我們講述了金城大戲院的往事。
金城大戲院當時有座位1600個,比大光明只少了200個,最不同的是,金城大戲院堅持首輪放映國產影片。第一部戲是阮玲玉主演的《人生》,第二部就是連映84天,盛況空前的《漁光曲》。再接下來就是《風雲兒女》,也就是這部影片讓我們聽到了《義勇軍進行曲》。直到今天,黃浦劇場的正門還專門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國歌從這里唱起。」
從黃浦劇場唱出的義勇軍進行曲,日後傳遍了中國大地。當時曾有一家外國公司要花60萬美金購買金城大戲院,而那個時候的60萬美金的含金量要比今天高出二三十倍。柳中浩堅決地拒絕了。金城大戲院因此作為最大的首輪放映中國電影的中國人自己的電影院而載入史冊。而從這些民營劇場演紅的中國的電影明星,也因此走進了上海人的心裡。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電影,造就了中國第一代電影明星,他們五光十色的銀幕生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都成為一段歷史的印跡,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上海灘的風習,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
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明星們那光鮮亮麗的打扮和他們對於歐美時尚的接受和傳播。他們在銀幕上演繹的浪漫故事,生活中的迷人風姿,讓無數人熱愛、崇拜。那個年代的追星族,或許沒有今天那麼痴狂,而對於明星和明星生活的嚮往卻也是同樣的溢於言表。
電影評論家姚芳藻,當年就是一個影迷。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因為看了陳雲裳的《木蘭從軍》,開始給陳雲裳寫信,一封又一封,當她收到陳雲裳的回信和寄來的照片時,更是激動萬分。於是又和同學們一起到華山路電影製片廠,等著明星們的出現,哪怕只是看到一眼都會欣喜不已。
崇拜明星,迷戀明星,渴望成為明星,電影給無數年輕人帶來了一個個夢想,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夢想的色彩。
30年代的上海總是受到特別的關注,美國的電影雜志在上海有同步出版的中文版,中國的電影演員也出現在美國的電影雜志上。電影在影響著流行,影響著生活,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老上海的中國電影,經過了二三十年代的發生、發展,又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迎來了成熟與鼎盛時期。
《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麗人行》等一大批經典影片,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的新希望,上海的新生機。電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再一次激發了人們的熱情,給人們帶來了光明。
當年著名電影評論家梅朵是《文匯報》文化版的編輯,寫電影評論是他每天必須完成的工作。因為這份工作的關系,他可以得到很多贈票,免費去看電影,因而他也得以更直接地感受到當年的老百姓對於電影的熱情。當《一江春水向東流》放映時,人們的熱情更是達到了頂點。影片連演數月,場場爆滿。這時,電影對於人們的意義實在不只是消遣,不只是時尚,真真切切地便是思想的引領,精神的鼓舞。我們很難統計,有多少人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了一生,我們只是知道,這樣的人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數。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最燦爛的一頁,在那燦爛的電影星空下生活的人們是幸福的,他們感受到了電影的真正魅力。電影在記錄著歷史,書寫著歷史,又在不知不覺中引領了人們的腳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今天,當我們在上海街巷中,那些彌漫著往日情懷的老上海酒吧里,試圖追尋當年電影的浮光掠影,體味昔時明星的心路歷程時,便清晰地感受到,我們所追憶的電影,已然融入了上海的歷史,並且已經成為那個年代上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些曾經依著電影的情景,夢想和描繪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們,今天都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的人生故事也幾乎成了現代人心中一部部讓人魂牽夢縈的電影。電影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充滿夢想,在電影的星空下,一代代人一天天成長。
7. 電影院這種叫法對嗎應該怎麼叫
不叫電影院
只好改叫:
VCD院 DVD院 錄像帶院 膠片院 ……
然後裡面再分成 RM廳 AVI廳 RMVB廳 WMA廳……
還是電影院比較好聽
8. 電影院和戲院的區別
電影院簡單,就是大家看電影的地方啦,影劇院應該是注重文化藝術一些,裡面可以演繹與文化、藝術相關的歌舞劇,是作為一個溝通世界的橋梁。
9. 為什麼管「海角7號」叫做台灣本土電影啊是因為導演,演員都是台灣人嗎還是因為在那拍的
說的是以台灣為主的故事.....且貼近台灣民情
角色上有跨好幾個族群日本人、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
劇情上的細節角色上的多樣,表現出台灣才有的特點,不說是本土要稱什麼呢?
像是活動中心原住民警察父子表演那段表現出原住民樂觀與特有歌唱方式...
水蛙遇到出家人那段,也是台灣常見情景...
山也BOT海也BOT也是台灣許多經營財團化現況
客家業務員黏人的拼勁
茂伯角色展現出受日本教育老一輩人的特色,就是80還不退休的生活態度...
火氣暴躁似流氓的代表...
說不盡...要細細品嘗,就是很有台灣味道啦!
有些人是看了再看,我哥同學就上電影院看了七次,我自己也覺得看一次不太夠...意猶未盡,但這片若是盜拷來看感覺跟電影院就差很多,戲院是大家一起笑,在家看就弱掉...
10. 台灣一部電影的上映期大概有多長
台灣一般有分首輪戲院和二輪戲院還有特別播藝術電影或比較小眾電影的戲院
以首輪戲院來說,視電影熱門度而定,以及電影院的廳數而定
大約數個星期,有些比較熱門的會播一兩個月以上
另外有些比較特別的影片,如iMAX技術的,因為比較少,所以一播就是好幾個月
大約兩三個月後會轉到二輪戲院播映
再兩三個月會發行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