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他被譽為「中國鬼才導演」,雖只拍了6部電影,卻每部都是經典,他是誰
文娛圈中有很多明星都是深藏不露,就比方說婁藝瀟這個女演員就是一個躲藏分高手,固然在我們的認知中她是一個女演員,但其實她還是一個十分優秀的音樂劇扮演者。除此之外,文娛圈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演員也都是在很多范疇內都十分優秀。
固然姜文在演戲上以及做導演上都有很不錯的成就,但我們卻很少看到他的文娛新聞,或許這就是真正的深藏不露吧,大家對此有什麼見地呢?你們喜歡這個男明星嗎,歡送留言討論。
㈡ 如何看待姜文的民國三部曲《一步之遙》《邪不壓正》《讓子彈飛》呢
我只想說姜文骨子裡真的是一個又紅又正的人,他真的是某位偉人的忠實粉絲。他太熱愛那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以至於不斷隱喻它們。
比如《邪不壓正》,我覺得姜文開始服老了,不服也不行。比《一步之遙》的無力感更明顯,明明殺伐果斷,一心以為自己控制了局面,結果一局連一局,自己成了局中局,孤身涉險。老謀深算不如不要臉。
㈢ 姜文電影《讓子彈飛》成為神作,這部電影好在哪裡
一部封神的神仙電影!近幾年,娛樂圈的事業可謂是發展的越來越好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優秀的電影電視產生,很多優秀的電視劇在國際大獎上面甚至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前一段時間的《隱秘的角落》,就去得了不錯的評價。但是之所以現在影視業這么好,還是因為很多前輩作品打下來的基礎。
要說到知名導演,相信大家都能說出幾個,必須馮小剛,張藝謀以及陳凱歌等等,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導演,但是還有一位導演的能力也是十分強,他就是姜文。姜文其實是一個演員,很多電影都是他自己自導自演,前幾年的時候,姜文導演的一部電影可謂稱得上是封神之作,這部電影就是《讓子彈飛》。
㈣ 姜文的新片《邪不壓正》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小說《俠隱》,一年前一個朋友推薦我看,她的評價相當高,「可能建國以來最好看的華語小說之一。」看了之後,果然不失望,歸納起來有三點——
一是「簡」,簡言之就是講了一個海歸回國為師父報仇的故事;二是「細和實」,張北海童年在北京生活,他是找來無數老北京地圖和照片對照著寫這個故事的,寫出每條胡同里空氣的味道,如阿城所說「我可以給這本小說的讀者做導游」;三是「大」,這個大指的是大的時代背景,主角作為一個渺小個體,他的一舉一動卻牽動了整個抗日初期的中國局勢。
姜文之前接受采訪時說「因為我不懂『俠』,所以就不拍『俠』的部分了。」但實際上,故事裡的「隱」也沒有了。主角李天然從一開始,就張揚而熱血地宣示自己的目的,並直指目標;廖凡飾演的大師兄,作為大反派在小說里只露了三四次面,但在電影里,他幾乎是和彭於晏一樣的並列男主;而周韻飾演的裁縫關大娘(巧紅),乾脆直接變成了施劍翹。
拿小說和電影的距離比,並不是批評,姜文的每部電影都和小說相距萬里,我意外在於,他居然有辦法把這樣一個風格和氣質的小說,也變成他個人風格的作品。就好比把一杯清茶,變成一瓶高度茅台。
片中有屬於姜文電影的所有元素。
張揚狂傲——在清晨的城牆上大聲怒罵和大笑,不懼自己的秘密,宣洩自己的情緒;殺人,一揮手手起刀落,獻血灑在白襯衫上;酒桌上,與宿敵把酒言歡談笑風生,刀尖上舞蹈不留痕跡。
性感——屁股,為什麼姜文如此迷戀屁股?「因為屁股它就在那呢!」(姜老師語)永恆的屁股這次由許晴老師貢獻(據說許晴老師為了完美展現,專門去練了三個月的瑜伽),而許晴老師的屁股也可能是姜文電影里最傷腎的屁股。姜文老師這次還照顧到了女性觀眾,彭於晏不止一次展現他的完美肉體。
幽默——只要姜文想講笑話,基本不會冷場。
浪漫——火車、太陽,屋頂上的漫步升級為北平屋檐上的肆意狂奔,鍾樓里的約會……以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也是最完美的一次民國北平城復原,帶著季節而來,白雪壓城,亦或碧綠掩映,各種三百六十度環繞視角。有老北京情結的觀眾,這次必定大飽眼福。而且,這次的浪漫擔當完全由周韻擔當,周韻真是史無前例地美。
故事層面,和原著小說相比,從復仇變為抗日。姜文在接受采訪時也不避諱這一點,他說想讓大家知道我們與日本曾經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但老實講,《鬼子來了》已經把這件事幾乎說得登峰造極了,也成就了中國電影的最高點,所以這一次,盡管繞來繞去,但對於這個問題的闡述沒有什麼驚喜。
一些小細節仍能看出姜文一些個人的意識喜好,個人尤其覺得有趣的是他對美國人的設計,片中的美國人不但在殺人如麻的中國警察頭子面前毫無懼色,甚至在面對開坦克的日本人時也敢對吼:「你動我一下試試?!」但最後這個美國人卻被中國人偷摸幹掉了。
許知遠采訪姜文,一個勁兒地把姜文往對「傳統」的迷戀里拉,姜文一個勁兒地辯解,看得人直犯尷尬症。姜文真不是。
總的印象是什麼呢?其實,我上映之前一周就看了《邪不壓正》,看完之後宣傳方朋友問感受,我回:「《一步之遙》之上,《讓子彈飛》之下,各方面感受都是。」
姜文一直在強調,自己是那種拍完了一部電影之後就忘掉不再去想的那種導演,但他心裡真的這么想嗎?
在《邪不壓正》里,我看到了一種調整,或者調控,這種調整調控是全方面的,包括意識形態和故事層面。
因為《鬼子來了》被封殺多年,以《太陽照常升起》復出把所有觀眾都轟懵了,不敢說好,也不敢說壞(盡管日後證明,就是好);《讓子彈飛》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氣(「純講故事對我來說很簡單,我的專業就是干這個的」當年姜文老師語);《一步之遙》想再玩下大的,結果,砸了。
所以,《邪不壓正》怎麼看都是一個求穩的作品,或者說,是姜文老師尋找平衡點的一個作品。
很多年前王朔評價姜文:「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的電影不都是行活。」拿到今天,還是適用。
這是好事,但對中國電影來說,多少也有點悲哀。
㈤ 姜文「北洋三部曲」為什麼只成就了一部《讓子彈飛》
提起《讓子彈飛》,不少人都認為是姜文的得意之作,甚至有人認為《讓子彈飛》是姜文僅有的代表作。其實這樣理解也不過分,因為在三部曲中《讓子彈飛》的佳績實在耀眼。
而《讓子彈飛》是姜文導演的一個大膽嘗試,可以說《讓子彈飛》是真正意義上的在故事之上構架隱喻。觀眾則是先看懂了故事才明白隱喻,因此才會大爆。所以說,如果非要說「北洋三部曲」的差異,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就是《讓子彈飛》是唯一一個故事線清晰的作品。
㈥ 《讓子彈飛》一場頒獎典禮中獲得大半獎項,它拍的究竟有多牛
說起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這部電影,很多人都記憶深刻。這部電影不僅劇情緊湊,得到了業內人士以及觀眾的認可,還在第5屆亞洲電影大獎中獲得了6項提名。那麼在一場頒獎典禮中就獲得了大半的獎項,這部電影拍的究竟有多牛呢?
看完《讓子彈飛》後,你腦中會出現N多個為什麼。會想影片的最後,到底是誰坐在了火車上?看背影像是師爺,但是師爺不是已經死了嗎?而且老三的那句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隱藏和影射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牛的就是電影的結局給觀眾留下了那麼多疑問。如果說第1遍看電影是為了新鮮熱鬧,那麼第2遍刷是為了找到答案,第3遍甚至第4遍是為了找到電影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答案。
㈦ 姜文和他的「三部曲」
《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姜文式「北洋三部曲」已悉數呈現,豆瓣評分分別為:8.7、6.3、7.1。
相比於早些年的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8.8、《鬼子來了》9.2,連晦澀難懂的文藝片《太陽照常升起》8.0都比「北洋三部曲」中的兩部要高的多,於是 有人說著姜文已「姜朗才盡」「神話不再」,有人仍力挺他拍的片子是「真男人風采」「有原始沖動的本能」「肆意揮灑生猛和超現實主義」。
截止7月24日,邪不壓正票房累計5.54億,不管口碑是否兩極分化,「姜文」二字的招牌仍表現出了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強敘事
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
如同李小龍智取危機四伏的卡薩布蘭卡!
邪不壓正宣傳海報
姜文拍的這「三部曲」的民國二十多年,嘗試了不同的風格和類型。
《讓子彈飛》把土匪打惡霸的故事講到了極致,《一步之遙》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譜寫了馬走日從風光無限到一樁謀殺案引發的悲劇收場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而相較於惡評如潮的《一步之遙》, 《邪不壓正》不管在表現手法、敘事和整體風格,都明顯克制了許多。
致敬昆汀,影片就像是中國1973李天然版《殺死比爾》,一個復仇的故事:朱潛龍作為大師兄和日本人根本一郎勾結殺死了師父全家,少年李天然僥幸逃生,背負著血海深仇,在美國訓練多年後回到了抗戰爆發前混亂的北平,各方勢力、人物各懷心思,風起雲涌,最後李天然走上了復仇之路,手刃仇人。
在一次訪談中他(姜文)說: 我覺得(這個故事)比以前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每個人無論對自己成長和自己的失敗,都帶有某種自覺性。
或許應該這么理解,相較於前兩部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智勇雙全」「奸詐狡猾」的社會老油條,青年熱血又迷惘的年輕一代李天然這個角色的塑造和他的故事更像是一種融合歷史大潮的新生力量。
他的出場設定不是上台就能跟各路軍閥特務鬥智斗勇的謀臣勇士,他,作為一個「個人」,或者說作為隱喻代表「新中國」覺醒的一員,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後才是結果,也就是這個故事的核心: 成長的「自覺性」。
隱喻
竇文濤問:你比如說今天的觀眾,咱就拿年輕觀眾來說,你電影里那一點點的講究,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所謂呢?
姜文回答說:我其實是一個非常正能量,一個樂觀的人。我覺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會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來想,老薑真對得起我。
姜文圓桌派訪談
尚不得知這「北洋三部曲」是否真的有諸評所數的政治隱喻,按照時間結合故事內容來看,《讓子彈飛》評述最多的隱喻就是1911年關於「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而配上土匪惡霸互斗,群眾革命意識的覺醒,預示著層層剝削壓迫的舊社會已經過去,一個新的斗爭時代的來臨。
影片最後「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預示著下段故事開始的地方——上海,而上海1920年, 革命燃燒的火種和激情也在新文化運動等後達到了新的發展。
但辛亥革命後卻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步之遙》在亂世中改編一件「閻瑞生案」,盡顯社會矛盾,荒誕中參雜著迷惘和困惑,如果說它隱喻著革命果實被竊取而離勝利「一步之遙」,那《邪不壓正》就是「自家兄弟相殺」(親日/保國)和「抗日」的矛盾。
是否隱喻著北洋統治時代的結束,國共十年對峙局面打亂,混亂的局面終於暫時完結,全民族開始一直對外抗日呢?
姜文的心思若能夠強猜得到,那《邪不壓正》也就不會硬生諷刺諸多影評人了。
或許他電影里有意思的那點「講究」,那點固執的時代感和歷史感,用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歷程由小見大的呈現出來,在觀眾們嬉笑之餘,也能夠靜下心認真的思考,撥開層層迷霧,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
人物/人性
江湖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姜文電影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簡單又復雜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夏雨飾演的馬小軍,他頑劣、混日子、內心深處渴望著被有魅力的女性關注並「發生故事」,而實際上或許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的 痞氣藏在心裡 ,獨自一人的時候就暢快的釋放自己,面對喜歡的女性,他 又羞於表達 ,隱藏自己的憤怒和悲傷。
這些在成長過程中交雜著的歡愉、困惑和痛苦,都在人物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虛幻又真實,讓觀眾既是馬小軍,又是自己。
「北洋三部曲」更是把人物的「痞性」,表現的更好更深。不管是《讓子彈飛》里智勇雙全的土匪頭子張牧之(張麻子),還是《一步之遙》里掛羊頭賣狗肉大起大落的馬走日,抑或是《邪不壓正》里亦敵亦友城府極深的藍青峰,都敞著一股 「大丈夫」「英雄主義」 和 「血肉情義深重」 敢於斗爭和放手一搏去幹事兒的猛勁兒。
可是這電影光有「猛」勁兒可不夠味,有勇無謀那就沒意思了,這男人都是個「人精」,不能瞎斗,同時他還得有點缺點,一根筋的性格就沒意思了,復雜的人性就有意思的多,英雄狗熊他也得接地氣,打牌也得看運勢啊!
比如 張麻子 就為了斗黃四郎,明明可以收手或者直接殺了黃四郎的時候卻依然執著群眾參與徹底推翻的重要性,從而犧牲了很多人。
湯師爺 是典型的小人,他買官斂財,貪婪狡黠,同時又對自己的夫人情深意重,斗到如火如荼險惡叢生時,又勸張麻子收手保全他自己。
馬走日 更是玩砸了自己的牌,從一開始的教父式出場,到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藍青峰 城府極深,可敵可友,涉及利益和危險暴露就殺了大亨德勒,既讓李天然歸心,又拿到了名單,一箭雙雕。
李天然 又聰敏又幼稚,有著年輕人的沖動,復仇的目標堅定又勇敢,但同時又迷惘和脆弱。
這些人物都是鮮明又復雜的,由此來表現人性中的惡與善,愛與恨,利益與人性的交織。
姜文善於表現「飯桌政治」,各色人物在飯桌上的沖突、矛盾、虛偽、謹慎、各方利益及詭譎都展露無疑,這人精斗人精,得斗的有法有面兒,得斗的讓人家心服口服,同時讓觀眾樂呵樂呵,也瞅瞅這高精人士們鬥法都是咋個整,再混雜個這些國破家亡的時代,各派勢力對峙,這戲就有的好看。
反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的電影彷彿倒敘著從北洋時期,到抗戰,再到抗戰勝利、新中國時期產出,風格多變,但是他的個人意識始終貫穿他的作品。
台詞磨刀處見功力,說半句留三句,讓人回味猜想,突出人物性格,那些「站著把錢掙了」「沒有你對我很重要」「肚子像天鵝絨」「Today we make history 」「我壓著速度呢」意味深長的台詞,斷的節奏剛剛好,火候剛剛好,他對細節的要求和處理也很苛刻。
《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小說《俠隱》,小說對老北京的描寫細節精確,是一個 傳統、現代、市井、江湖、最中國的、最西洋、最平常、最傳奇的結合體****,雜糅共處,顯示出「一種特殊的現代性」。
張北海在訪談中提到這個故事的主題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俠的終結,姜文在影片里還原了當時的老北京,比如李天然剛回北平時候鏡頭里被拆的城牆,開汽車、拉黃包車、騎自行車的各種各樣的人,體現了那時候老北京的樣子。
周韻飾演的關巧紅則還原了施劍翹作為一個小人物在歷史沉浮中隱忍報仇的形象。
片里的社會人物在時代的大潮中走向自己的命運,而這些伴隨著時代走勢的更多的意義和思考,就需要觀影人自己體會了。
他給你展現出來的東西,既不擺在桌上,又有跡可循,好像感覺要讓你從一條河的一岸去到另一岸,他帶著你在水中走,走到了一半突然消失了,留下你在河中間困惑:
究竟哪個岸是我要去的岸?
我為何要去那個岸?
我應該怎麼分清楚是哪個岸?
於是有的人回了原岸,
有的人過到對岸,
有的人在水裡罵著不盡職盡責,
有的人思考兩個岸的不同,為什麼要過岸,
有的人說這個河是姜文帶我走的,就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去哪都覺得他厲害。
這些人物、細節、故事情節、背景等「火候」熬成了一鍋濃湯,裡面又摻雜著姜式個人意識和風格以及拋磚引玉似的思考,使得這些作品既不老套低俗又不過於太文藝無趣。
只是這熬的濃湯以後可能還需要仔細斟酌,隱喻穿插在故事裡太深和晦澀而表達的太淺又過於片段化,則使觀影的體驗不佳,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這是姜文應該認真思考的地方。
洋洋灑灑這么多, 藝術作品文藝氣息太重又總不能被大眾所理解,太通俗又難以彰顯深處的思考,****個人意識又與普世價值觀時常沖突, 權威已經不再是引導和掌控輿論的風向標,觀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北洋三部曲」成績雖不如「出道時期」的那些巔峰之作,可是仍然無法阻擋姜文對個人意識、時代大潮和強故事結合體風格的電影的探索和執著。
美人在骨不在皮 ,這些「講究」或許總有一天會歷經時間的考驗被大眾認可,而姜文的下一部作品,又將會是令人期待的、新的開始。
最後,分別借用《一步之遙》、《太陽照常升起》的一句台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太陽照常升起。
參考資料 :
㈧ 姜文民國三部曲哪三部
姜文民國三部曲是《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是2010年的《讓子彈飛》,2014年的《一步之遙》,2018年的《邪不壓正》。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24歲即憑借在《芙蓉鎮》中的表演獲得了1987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之後的一系列作品也都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包括獲得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紅高粱》、獲得1994年中國電視金鷹獎的《北京人在紐約》等。
姜文民國三部曲的故事
故事是從姜文「民國三部曲」系列開始,那麼電影《邪不壓正》講了什麼?這部電影選在7月13日上映是有寓意的。北洋年間,北京少年李天然跟隨師父習武,無意間親眼目睹師兄朱潛龍勾結日本特務山本一部,殺害了師父全家,只有李天然一個人僥幸逃脫。
因為姜文為紀念抗日戰爭獻上賀禮,這部關於抗日的電影就是姜文為紀念歷史量身打造的,電影是電影的姜文風格,充斥著荷爾蒙、美人和陰謀,平平無奇的歷史故事被姜文改編成了撲朔迷離的諜戰片。
㈨ 姜文一共導了六部電影,為什麼有人覺得他的電影很扯
姜文從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橫空出世,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驚艷了國際影壇後,
他到目前為止導演的所有六部電影,無一不是每句台詞都極具深意,包含隱喻,可以讓不同立場和觀點的各類觀眾去做多重解讀,更夾雜了各種別具匠心向影史大師經典作品致敬的橋段,足以讓喜歡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復回味,更自發為其去做宣傳,四處推薦給親朋好友。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為了一個明星氣質極強、極具個人魅力的電影人。論其個人氣場和「明星范」,更是極少數可以和香港黃金時代巨星相抗衡的內地巨星。其他幾位同樣蜚聲國際的華語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賈樟柯,如果比死忠粉絲的數量,恐怕加起來也不到姜文的零頭。
然而,姜文骨子裡從來也是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文藝中年,如他自己所說,「充滿了懷疑主義,悲觀主義和叛逆性」,「對那些人們確信的、篤定的、甚至群體性趨之若鶩的所有東西,都持懷疑態度」,因此,比起拍攝迎合市場和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盡情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懷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願。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雙雙大爆,創造當時華語票房記錄的《讓子彈飛》(豆瓣8.7分,票房6.6億),其劇情的完整流暢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個特例,當年因為《讓子彈飛》而對姜文交口稱譽的無數影評人,對姜文都有著美好的誤會。
華語電影市場,觀眾結構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線「小鎮青年」為主體撐起了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伴隨著我國國力飛速發展,切實反應人民大眾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才是最受各個年齡段觀眾喜愛和認可的影片類型。當下的華語票房前五名,《戰狼2》(56.3億)《紅海行動》(36.2億)《唐人街探案2》(34億)《美人魚》 (33.9億)《我不是葯神》(31億),曾經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國熱」「古裝熱」,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曾經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國熱」「古裝熱」,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
作為一部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導演姜文的個人風格過於濃郁,對一部投資額巨大,票房回本壓力不小的商業作品來說,忽略了大多數觀眾的觀影體驗,便意味著很難取得預期票房,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最終,這種導演自娛自樂地「裝逼」「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眾文青影評人的追捧,(豆瓣評分7.2分)廣大觀眾卻不肯買賬,票房和觀眾口碑雙雙遭遇滑鐵盧,(票房5.8億,貓眼評分7.4分)不是理所當然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