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9、 文學和電影除改編關系外,是否還有第二種關系如果有,是什麼
我覺得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改編,就算是改編,導演或編劇在改編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他也必須先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 當時的文化傳統,這部作品存在為何會脫穎而出,從而了解那個時代,完善電影構思。從中也可以向文學汲取創作主題、探索方向、表現技巧、美學價值和創作經驗等等。
另一方面,電影也可以成為文學的另一種傳播方式。就像新出的電影《普羅米修斯》和以前的電影《恐怖游輪》,其中都包含了西方神話傳說的因素,不了解那些神話的觀眾和了解神話的觀眾看完之後的感受也應該是不一樣的,有人甚至很多部分都看不懂,不明白,然後說導演這不好那不行的。 其實導演和作家在某些方面挺像的,將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融入作品中共人們去品味去思索。 只可惜中國在這方便有點失敗啊,最近出的《恐怖旅館》,連我弟弟都看出來是模仿的《恐怖游輪》,還模仿的不倫不類——郁悶了。
電影拍攝所使用的「蒙太奇」,與佛家的一些教義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看林清玄的《心的蒙太奇》吧。)
http://wenku..com/view/0412af1dc281e53a5802ff41.html 這裡面的東西對你可能有用。
————純手打,絕非復制,獨此一家哦~~~~
㈡ 文學不繁榮電影也很難繁榮,怎麼看文學和電影的關系
文學與電影的關系未必是「A好B就好」「A不好,B就不好「這么簡單。
比如俄羅斯文學堪稱傳統小說的頂峰,但俄羅斯電影不算繁榮。此外法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最多,可法國電影卻長期被好萊塢打壓。
法國導演曾抱怨,好萊塢電影輸出的是「生活方式」,而非價值觀,靠感官刺激來贏得票房,甚至可稱為靈魂毒葯。這話未必公允,但道出了經典創作與類型創作的不同。
值得思考的是,前蘇聯在電影創作上長期被好萊塢壓制,因官方期望從文化中獲取執政的合法性,故片面強調經典創作。
創作本來活潑,一旦被人為規定出「經典創作」,易入僵死、重復之病。由於不允許批評與反思,前蘇聯電影界的「經典創作」只是在形式上模仿了既往的經典作品,形成所謂「新古典主義」,即:體量更巨大,場面更宏闊,僅為再現名著。
前蘇聯拍了很多畫面不錯的戰爭片、名著片,表演細膩,製作專業,常常分成很多集,但情節拖沓,完全不顧關注觀眾感受。導演們只為頭腦中虛擬的「經典」而創作,此外還有很多導演見這是名利雙收的捷徑,便從中投機,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去拍一些粗糙的「史詩」。
前蘇聯電影業中能盈利的影片非常少,影院只好大量進口好萊塢的片子來彌補虧空,前蘇聯偶爾會出一些「市場片」,但導演要麼受批評,要麼感覺自己在同業中抬不起頭來,很快也轉向「經典片」的製作。
總之,文學與電影之間有沒有聯系,可能是一個偽問題,因為各有各的市場,可以各自發展。交給市場,電影與文學自會相互借鑒與靠攏,不用人為去建立聯系。事實上,主動扶持的結果往往是相害,而非相生。
要防止這樣的結果:以重視文化為名,養了一大堆「嚴肅作家」嚴肅導演「,白白浪費了公眾的財富,可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只能滿足領導的美學需求,不僅藝術質量不高,市場上也沒成績,這些「嚴肅作家」嚴肅導演「同樣滿腹怨言,反而認為讀者、觀眾不夠格。
在現代社會,經典電影、經典文學是市場創造出來的,好作家、好導演不能離開市場,不扭曲、不壓抑市場,允許它偶爾走走彎路、逐步發展,恐怕結果更好。
㈢ 對於電影而言什麼是文學性
電影來源於文學,文學造就電影。文學與電影有密切的聯系,文學表達的是文字的、靜態的美;而電影是感官結合的體驗,動態的美。《羅馬假日》,《魂斷藍橋》都是文學性比較強的電影。
㈣ 簡述影視與文學的關系
寫下這樣幾個字時,心底先自不可思議,彷彿自己是個高高在上的判官,給別人胡亂定了個罪。其實,我想說的,只不過是自己的話罷了。這兩年,影視吸引了眾多的眼球,觀眾作為享受者,自然希望有好的、精彩的東西呈現。而作家也因為影視的利潤豐厚,也想去分一杯羹。公平點講,也沒什麼不對,畢竟大家都要活嘛。老說作家的良知之類,都是扯淡,不過是過去自命道德與正義的知識分子自戀情結的陰魂不散。誰知道作家背後都在幹些什麼呢?我們要計較的不應是作家的私生活,而應關注他所表達的文本。
講這些,好像離「影視對文學的影響」這個主題很遠了,其實不然。時下太多的報道,說,影視怎麼操縱著文學,搞得跟世界末日來臨似的,其實,兩者不過是一個合謀化的過程。影視需要好的劇本,同樣文學寫作也受影視的一些理念的影響發生著變化。隨著電視電影的普及,一個強有力的事實就是,原先擁有大批讀者的文學漸漸地失去了普天之下惟我獨尊的風光,純文學性的書難賣了,更多的人更愛看碟片,看電視劇。不僅如此,文學自身的獨立品性也有松動、滑坡的跡象,還有淪為影像附庸的嫌疑。作家跟隨潮流,大多寫劇本去了,再也不好好地搞什麼純文學創作了。好像作家一寫劇本,就類同於一人得道,雞呀狗呀什麼的,都可以跟著飛到天上去。可是,作家寫劇本真的就是不務正業么?
這里應該區分清楚兩個概念,也就是說影視與文學文本作為對生活的兩種觀照方式,還是有各自不同的特質的。客觀點講,文學創作和電影藝術創作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因了對時代生活的孜孜探求,對人的心靈歷程進行深刻剖析的共同願望,使得在藝術情感意味的表達、在對人的精神境界進行升華的層面上卻是殊途同歸。影視的直觀化和形象化很容易攫住觀眾的眼睛,而文字因為需要閱讀、需要再審視,在這個快速物質化的時代,指望人人都有閑心來讀書可以說是非分之想。而影視無疑很適合這個讀圖時代。影視通過影像的媒介來呈現世界,它直接訴諸人的感官;而文字必須藉助於想像,它要求時間、生活和閱讀的經驗。影像,相較文字而言,就更具優勢,它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帶給人充分的愉悅感,且不用費腦費力,這也可以說是影視風行開來的根本。但是,這種愉悅感往往又容易導致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影像的欺騙性。影像究其本質是一種工業化的產物,它所呈現的同樣是虛構的生活,而非真實。
說了半天,我好像有些言不及義,其實要說的也不過是,只要是真的、好的、美的,讓人快樂的東西,我都是願意為之掏腰包的。我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那些投資影視的,或者是埋頭寫作的人,都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為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奉獻出一台精彩大戲。畢竟,像假冒偽劣的產品之類,只是在一切都不太健全的時候才有空子可鑽。當所有的煩囂都沉澱下來,再來心平氣和地去看、去品,那麼無論是影視,還是文學創作,都會獲得寧靜的豐收的。而這也正是我們的希望,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的一點追求。
㈤ 結合小說和電影談談文學與影視的關系
(字數一千字就未免有點太苛求了吧!不過我盡量寫,你也盡量加點懸賞給採納哈)從時間關繫上而言,雖然文學和影視同屬於藝術形式之一,但影視則出現於文學之後,自然在很多方面也得跟在文學的屁股後面。近年興起IP劇,也就是利用現有的文學資源來作為影視開發的基礎。但在21世紀,文學和影視在功能上的關系其實更多地是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主要原因如下:其一,能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小說,而小說作者的表述風格大多迥異,接受了這一種小說風格的讀者,未必能接受那一種小說風格,因此小說在受眾群體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改編成影視作品,許多原來比較尖銳的問題就可以被再加工為相對而言比較柔和的形式表現出來,變成大眾中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形式。而當一部IP電視劇被大眾接受之後,原有作為藍本的小說被受眾接受的程度自然會有所提高。其二,21世紀是一個十分忙碌的時代,許多人的閑余時間趨向於零碎化,而小說這種文體決定了讀者必須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時間,靜下心來去閱讀,才有可能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這和現實情況是有沖突的,而電視劇則不然,由於其將許多東西柔和化、簡單化了,觀眾即便是在零碎的時間里把一部電視劇分開來看,也未見得就會看不懂。可以說,影視劇改編小說,是小說在適應目前這個繁忙的社會的一種很好的做法。其三,電視劇的娛樂性比小說更強,表現力也遠高於小說,可以說,小說所展現的世界是二維的,它需要讀者運用自己的思維去補充它的空缺,來重組為一個三維的故事,電視劇正好幫讀者做了這一點,而且通過比文字更多元、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受眾會更傾向於去接受這種更方便、更容易的形式。其四,受眾客觀上更容易接觸到電視劇,我們的媒體也更傾向於去關注影視方面的動態,而不是其背後的小說。在這個文學整體被邊緣化的年代,影視跟文學所構建的有機聯系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文學,也給了文學以一種更方便、直觀的形式走進大眾的生活的機會,而影視脫離了文學,很大程度上也會面臨創意枯竭的危險。文學正在源源不斷地為影視提供著大量優質的原材料,而影視又將作為其原材料的文學進一步發揚光大。兩者相輔相成,正在締造者一個新的屬於21世紀的輝煌。
終於寫完了,沒一千也有七八百了,還請採納吧!
㈥ 電影與文學的關系
電影與文學作為藝術之樹上的兩朵奇葩,應該各行其道,並相生相成。電影與文學具有各自獨特的美學形態與魅力,但是作為藝術形式,它們的終極目的都是在與人們的情感產生共鳴之後,凈化人的心靈。電影和文學在追求自身的完善與發展的同時,應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電影需要文學。首先,電影離不開劇本,而由文字寫成的劇本免不了要從文學那兒借鑒小說的敘事性、詩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靈動性。其次,面對當下中國電影敘事紊亂、形象蒼白、情感貧乏的現狀,呼喚電影的「文學性」也未為不可,況且中國電影尚未完全脫離文學。文學也需要電影,特別是在視覺藝術佔主流的今天,改編電影使文學原著在大眾中形成廣泛的影響。文學不僅能夠通過電影進入受眾的視野,文學的內容和創作技巧也會受到電影的影響。文學可以從優秀電影中尋找切合大眾心理和情感的創作題材,也可以將電影的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拍攝手法運用到文學寫作中,給讀者以全新的感受。
學不是電影惟一的源泉,電影也絕不是文學的終結者。電影與文學作為品格各異的兩種藝術形式,會一直並存下去,共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凈化人們的心靈。
㈦ 電影和文學的關系
小說和電影比較,小說多少會更加具體些,小說會隨著事態發展逐步而到結束。
而電影說不定突然就十幾或二十幾年之後了。
小說全面、整體、一絲不苟。
電影簡單、有些敷衍
㈧ 文學與電影的相同之處
電影與文學的關系
文學是一切影視作品創作的基礎,文學作品深刻的內涵與豐富的表現形式,為電影鏡頭語言的表達提供了參照。中外電影史上,根據文學經典名著改編的電影幾乎也成了電影的精品之作。文學與電影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既有趨同性,也有差異性。電影來源於文學,文學造就電影。文學與電影有密切的聯系,文學表達的是文字的、靜態的美;而電影是感官結合的體驗,動態的美。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在汲取諸種藝術養料豐富自身綜合特質方面,獲得與文學的密切融合關系。文學各種樣式對電影的滲透,電影對文學的敘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富藝術手段的借鑒,使電影藝術在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形成新的綜合藝術特質方面,發揮作用。
(一)電影與文學的聯姻,文學是電影的根基,是優秀電影的創作源泉。電影 已經成為了繼文學、音樂、美術、舞蹈、建築、雕塑之後的第七藝術。在電 影的發展歷程當中,文學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大量的影視作品都由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在電影拍攝過程中,電影導演最初接觸到的文學劇本是由編劇用文學語言創作的。
一方面電影是空間藝術而文學是時間藝術,一方面文學的隱喻需要修飾語可是電影記錄的精確性和具體性取消了形容詞,再一方面,電影語言是通過感知直覺到達觀眾,而文學則是一種概括性的語氣來傳達。
(二)電影是文學的延續。電影以科技為基礎,從戲劇脫胎。集成音樂美術,符合現代人直觀、輕松的審美需求,誕生至今早已獲得人們的寵愛。
(三)電影語言可以通過多媒體傳達信息而文學語言只能通過文字表達。電影通過多種媒體傳播信息,電影語言是一種和文學語言完全不同的語言。電影語言可以藉助蒙太奇鏡頭組接來充分的調動時間空間,而不會破壞它的真實性。與文學語言相比,電影語言更具直觀性。 在文學作品中能夠感染讀者的語句,如果放在銀幕上就可能會很難表現。但是文學語言不具備電影語言的直觀和感性。
(四)與影視的直觀相比,文學原作具有的獨特的內蘊和魅力。雖然電影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傳達信息,但卻無法表達文學原作那種獨特的內蘊和魅力。
(五)電影踩著文學的肩膀。作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樣式年輕的電影與古老的文學之間一直存在著親密的姻緣關系,這種關系在電影發展的最初階段以及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更多表現為電影對於文學的借鑒,這種借鑒通常呈現為這樣兩個層面:一方面,文學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達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說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詩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營養:另一方面,世界電影史上的許多作品都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這些文學作品中既包括了經典作品,也包括了當代的暢銷作品,而被改編的主體則更多是敘事性的小說和戲劇
(六)電影轟動之後再來帶動文學產業的發展。電影踩著文學的肩膀,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樣式後,也帶動了文學產業的發展。
總之,一門藝術的出現和發展不是孤立的,不可能擺脫其它藝術的滲透和支撐。總之,無論是文學原作,還是銀幕藝術均各有千秋,而二者巧妙結合,則堪稱是「視聽藝術」與「語言藝術」的巧妙結合,由此構成文學、影視的雙贏。
㈨ 影視與文學的聯系
影視與文學同屬藝術領域,但它們各不相同的媒介決定了它們各不相同的具體特性。既然同屬於藝術,那它們就有了共同點:它們都是通過感性而具體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意識形態。既然它們傳達的媒介不同,它們的差異也很明顯。通過聲光影像反映生活的影視藝術優勢明顯:其一,立體化、多維性的傳達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模擬功能;其二,它的視覺沖擊力和聽覺沖擊力給受眾帶來強烈的震撼;其三,其蒙太奇的敘事手段經濟而高效,千言萬語可以凝聚為若干鏡頭的快速閃回。影視藝術的這些優勢都是文學望塵莫及的。但是,影視也存在永遠不能取代文學的短板。文學以語言為媒介反映生活,是對生活的間接反映。所以,文學也表現出自身特有的優勢。其一,單一媒介使得文學的處理和操作要比復合媒介的影視相對集中和單純。其二,間接反映生活可以給讀者預留個人再創造的空間,從而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接受奇觀,再好的影視作品也不可能像文學作品那樣百口能調;其三,間接反映生活相對淡化了感官體驗,帶來了思想的樂趣。
㈩ 電影與文學的關系是什麼
電影和文學是沒有關系的。
中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周傳基周傳基老師在《電影鏡頭的曖昧性》一課中舉到這樣的例子:
一次周教授在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和水華導演的一位攝影師聊天,聊到關於「文學劇本」的話題。
說到當時水華導演正准備拍攝一部電影,可劇本一打開,第一句話就是:「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他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水華導演看完這段話後就合上了劇本,並在劇本上附上了一張紙條:「另請高明」。說這個劇本不能拍電影。
最後周教授解釋到:就好比電影中,一個人物穿著一件黑衣服,我們不用再解釋他穿著一件黑衣服;有的人說某某人長得帥,但有的人不這么認為。
因為這是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只有在觀眾看完電影後才能感受「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他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所以電影是直觀的,它沒有形容詞,也不需要任何修飾。
歸根到底,是因為電影與文學的傳播方式恰好相反。
周教授又補充到:文學是先給你一個概念,就像你讀完《紅樓夢》之後,才知道林黛玉長什麼樣。但是每個人心中的林黛玉的模樣又是不一樣的,這是抽象轉化成具象的過程。
而電影正好相反,它是由具象變成抽象的過程,所以只有在你看完整個過程之後,才知道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所以說電影和文學是沒有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