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何進為什麼讓董卓入京呢
何進本是殺豬匠,賺了不少錢,但地位很低,後來依靠賄賂太監,成功地讓妹妹入宮為妃。
隨著妹妹受寵,何進入宮做了官,妹妹當了皇後,何進成了大將軍,東漢末年最炙手可熱的外戚誕生了。
其實,何太後內心充滿了憂慮,哥哥再親,也比不上親骨肉,況且這個哥哥同父異母,萬一他心存歹念,廢了劉辯,自立為皇帝,那如何是好啊?王莽篡漢歷歷在目,不得不防啊!
此時的何進兄妹倆,已經貌合神離,何太後考慮的是劉辯的利益,也是皇家的利益,而何進考慮更多的是個人利益,當然也考慮何氏家族的利益。
何太後一個女人家,不能出頭露面與大臣接觸,必須找一個中間人傳話,而最得力的,最可信的依然是漢靈帝的這幫宦官,所以何太後拼盡全力也要保護十常侍,保住了十常侍,也就保住了話語權。
B. 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為何選擇董卓進京,而不是其他人呢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當時是東漢末年,而不是西漢末年。當時何進為什麼讓董卓進京幹掉宦官,而不是他自己呢?
從理論上來說,何進想殺掉這些宦官,確實非常容易,他只需要和袁紹曹操等人帶著上數百個士兵,直接沖進宮裡面,就可以把這些宦官全部都殺死。但問題是,等他把這些宦官全部都殺死後,他接下來恐怕會很難收場。
因為,東漢從光武帝劉秀開始,就開始扶持和重用宦官,後來歷代皇帝也都是不斷加強宦官的地位,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資本和朝臣們對抗。可以說,東漢的政治格局,就是以官宦為核心的宮廷勢力與以朝臣為核心的外廷勢力相互制約。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宦官在東漢所擁有的軍政地位,是合理合法的。
當然,何進內心裡並不是真的想徹底剿滅宦官集團,因為何進這位殺豬的屠夫,之所以能夠坐在現如今的位置上,甚至代皇帝執掌朝政,讓袁紹曹操等人聽從他的號令,無非是宦官集團和朝臣相互制約的政治格局所導致的。
當時何進作為小皇帝的舅舅,剛好處於了宦官和朝臣權力爭奪的平衡點上,所以大家都只能聽從何進的指令。因為何進只要偏向某一方,另一方就會處於明顯劣勢。在這種背景下,何進如果真把宦官集團給清剿,那他又靠什麼來制約朝臣們?
所以,當袁紹曹操極力鼓動何進清剿宦官集團時,何進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得到軍方大佬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藉助軍方大佬來制約朝臣,甚至讓朝臣知難而退。但結果袁紹和曹操等少壯派朝臣,膽子也是夠大,不僅不知難而退,反而直接帶人沖進宮火並宦官。
最後雖然把宦官清理出局,但卻沒能控制住局勢,直接導致禁軍全部倒向董卓,軍方大佬開始走上政治舞台,大漢帝國也由此名存實亡。
C. 哪年何進找董卓進京
應該在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四月之後,中平六年四月,靈帝劉宏駕崩,少帝劉辯即位,之後不久,何進便以「逐君側之惡」之名召董卓進京。誰知董卓沒到,何進就已經被宦官張讓和尚方監渠穆等殺了。何進被殺後沒多久董卓就進京了,之後便是廢少帝,立獻帝,權傾朝野,殘忍嗜殺。公元190年(初平元年)二月,董卓部屬的羌兵就在陽城搶劫正在鄉社集會的老百姓。男子被殺,婦女和財物全部擄走,卻對外人宣稱是戰勝敵人所得。
D.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召董卓進京,他不明白這是引狼入室嗎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後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為了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斗爭日趨激烈。雙方不惜採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擠,殊死斗爭。深知朝廷派系之爭的董卓得知靈帝駕崩的消息後,心中竊喜,他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隨時准備相應措施。見機行事。不久,在河東伺機而動的董卓便收到大將軍何進的密令。
特別是在皇帝不能執掌大權的時候,外戚和宦官自然是大打出手,想要藉此獲得更大的權力。作為外戚的何進,在漢靈帝去世後,顯然想要一舉消滅宦官勢力,從而獲得更大的權力。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圖謀誅殺宦官,何太後不從。於是,何進徵召董卓使將兵到京師,並密令董卓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鍾鼓如洛陽,即討讓等。"准備脅迫何太後。
E. 何進自己手裡明明有兵,他為什麼還要召董卓進京呢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後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為了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斗爭日趨激烈。雙方不惜採用一切手段,相互排擠,殊死斗爭。深知朝廷派系之爭的董卓得知靈帝駕崩的消息後,心中竊喜,他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隨時准備相應措施。見機行事。不久,在河東伺機而動的董卓便收到大將軍何進的密令。
F. 何進誅殺宦官為什麼一定要召董卓進京
說到三國歷史,就不得不說到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而東漢末年使得天下大亂,諸侯爭霸,就有一個繞不過的人,那就是董卓。如果不是董卓進京,給了東漢致命的一擊,也不會有日後的大權旁落,群雄並起。但是說起董卓,何進就不得不提,何進何人?他本是一個屠夫,因其妹被漢靈帝看上,成為皇後,其本人也就成為皇親國戚,後來又成為了手握兵權的大將軍。而正是何進的宣召董卓進京才導致了之後的大亂。
何進
那麼當時何進為何要西北的董卓進京,那是因為何進想要誅殺十常侍,因此接受了手下袁紹的主意,召集四方刺史進京,而當時的涼州刺史董卓也在其中。
那麼殺幾個宦官而已,且何進掌握西園兵馬,怎麼還需要從外地調兵?難道他不知道這是引狼入室嗎?
十常侍
其實這也跟何進的出身有很大關系,他本是一介屠夫,靠著自己的妹妹何皇後坐上了位高權重的大將軍之職。雖然他想要誅殺十常侍,但是被何太後給拒絕了,何進也害怕自己實力不足,要知道當年竇武何等身份,一代名臣之後,更是位高權重,還有著無數的幫手,但是打算誅除宦官不成,最後反倒是落得一個身死的下場,而何進自然也不覺得自己手下的兵力可以擊敗十常侍,畢竟前車之鑒啊,所以何進打算引進外援。
第二,何進雖說是大將軍,其實手上能調用的兵也不多,幾乎都是中央軍,而中央軍的作戰能力也是比較弱的,比起西涼等地連年征戰的兵種來說實力弱了不少。
按常理來講,何進召董卓並沒有什麼不對。
董卓
何進官至大將軍,可以說是全國最高軍事領袖。而董卓是地方軍閥,進京前拜前將軍,封?料綰睿?縹?⒅菽粒?簿褪撬凳導手拔皇喬敖???釷薔粑弧0炊?耗┠旯僦貧齲?蠼??哂諶?公,三公又高於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九卿又在其下,而前後左右將軍還在九卿之下。
然而時機是個問題,老皇帝駕崩,新皇帝剛上位,何進不識形勢之嚴峻,又不識董卓之野心,說白了就是傻大憨。
G. 何進作為手握兵權的大將,為何殺宦官還要找董卓進京
三國是一個激盪人心的時代,那時候英雄輩出,群雄爭霸,令無數人熱血沸騰,心生嚮往。不過,三國時期也是動盪的時期,無數人流離失所,哀號遍野。即便你對三國群英充滿崇敬之情,但你一定不會願意生在那個時代。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內斗不止,加上全國大旱,張角率先喊出“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就這樣,一段盪氣回腸的英雄故事拉開了序幕。
總的看來,何進本來有機會直接幹掉所有掌權的宦官,但是由於自己沒有主見,導致優勢喪失。後來董卓等人入京,自己隻身進宮,謀事不密,導致自己被殺。而四世三公的袁紹在這裡面也很好地起到了攪屎棍的作用。
H. 何進為什麼要招董卓進京
何進為了對付十常侍而召董卓率軍隊入京。
宦官在皇帝左右者有的已幾十年,封侯貴寵,內外勾結極為鞏固。何進新當重任,素來也忌憚他們,雖外有大名,而心中不能決斷,所以事情久不能定下來。蹇碩和董重死後,袁紹和何進圖謀殺光宦官,但何太後、何苗以及太後母舞陽君反對何進誅殺宦官。
何苗更是對何進說:「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何進開始懷疑。在袁紹的勸說和建議下,何進決定召前將軍董卓等人引兵入京,以讓何太後下決心除去宦官;
何太後害怕,下令罷免所有中常侍小黃門,僅剩少數和何進關系親密的宦官守衛宮中。在張讓的再三要求下,何太後讓被罷免的宦官暫時回到宮中多呆幾天。何進打算之後讓宦官回到封地去,但袁紹反對,執意要何進殺光宦官。
(8)何進為什麼召董卓進京是哪部電影擴展閱讀:
後續——
八月,何進入長樂宮請求太後同意殺掉諸常侍(當權宦官)。宦官聽到何進向太後要求殺光宦官,大怒,宦官首領張讓與常侍段珪、畢嵐等數十人,持兵器埋伏宮中,待何進出宮時,詐以太後詔令何進再入宮中。
何進剛入宮,宦官來到何進前痛斥何進,說完尚方監渠穆就拔劍斬何進於嘉德殿前。張讓、段珪等草擬詔書,以親宦官士人樊陵取代袁紹為司隸校尉,許相取代王允為河南尹。尚書得詔書,覺得懷疑,高呼:「請大將軍出共議。」
中黃門把何進的頭扔出來,說:「何進謀反,已伏誅矣。」於是袁紹等人藉此機會帶兵入宮,將宦官全部殺光。舞陽君為亂軍所殺。而後董卓依先前召令入京,不久即殺何苗、廢少帝劉辯,另立劉協,又迫殺何太後,而漢朝皇室也從此敗亂。
I. 何進手握禁軍,身邊又有謀臣猛將,為何要招董卓進京呢
晉成為高級將領後,他能夠經營這家企業。於是,從世界各地招募人才,並招募到高級將領的宮殿中。這些人才包括袁紹,孫友,陳林,馮,保新,鄺,邊讓,彪,孔融,王雲,華新新,荀宇等。好鳥擇樹而居。如果他是屠夫金,他是個愚蠢的人,為什麼這些名人要跟著他?你應該知道,收到這批貨意味著你從現在起將成為他家的弟子。因為你想要忠誠。何進在北京徵募的三支軍隊是董卓最強大的一支。
竇武是桓公的親戚dddfhzg,也是凌公的將軍。他是正直的,有美德。太監和竇武因為這個消息想殺了太監。當時,竇武的軍隊比太監強大。在兩軍面前,太監叛變了。竇武手下的士兵全部失蹤,或向太監投降。最後,竇武被迫自殺,陳在被捕後被殺。
J. 何進為什麼召董卓進京
何進召董卓進京是因為何進沒有實力,袁紹出於私心召了董卓。整個東漢外戚掌權是個傳統,所以何進當了大將軍。但此時的何進,仍然沒有實力,何進核心幕僚就是袁紹。在當時,董卓的軍事能力是公認的,跟皇甫嵩齊名。董卓是堅決反對宦官亂政的,政治立場符合何進、袁紹的期望。最關鍵的是,董卓是袁紹家族「門生故吏」之一,仕途幾乎是袁隗(袁紹叔叔)一路安排的,得以從基層做到封疆大吏。在袁紹看來,沒有誰比董卓更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