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放映機放出來電影顏色是紅色的 這個跟燈有關系嗎 還是哪裡出問題
老電影放映機使用白熾燈泡光源,溫度較高,七十年代之前的電影膠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時由於斷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開始的電影膠片稱謂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燒。
② 膠片的成像原理
1、黑白影像形成的原理
在化學元素中,由於氯、溴、碘元素的化學性能相似,因而被歸並在同一族類,該族類稱作鹵族,它們與銀元素的化合物統稱為鹵化銀。
鹵化銀具有感光的性能,在受光照射後,可以形成銀的影像。在膠片的乳劑中使用的主要為溴化銀,它是由溴離子和銀離子化合後形成的結晶體,呈一定大小的顆粒狀分布。
一個鹵化銀顆粒的感光過程如此,無數個也如此。所以,當由溴化銀顆粒組成的黑白膠片,等到乳劑層被曝光和沖洗後,就會形成由金屬銀組成的黑白影像。
影像的影調與原景物相反,即光照強的地方,生成的金屬銀多,影像的黑度就深;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屬銀就少或基本沒有,影像就淺淡或基本無影像。下方兩張圖表示了這一黑白影像的形成過程。
當用此底片印製拷貝時,光線是透過底片再到達生膠片上的。因此,膠片黑度大的地方透過的光少,而黑度小的地方透過的光多,這樣就將底片成像過程中顛倒過來的景物亮度又還原成與原景物亮度一致的影像。
2、彩色多層片的成像原理
彩色影像與黑白影像在感光機理上是相同的,都是因為乳劑層中的溴化銀顆粒的感光性能而捕捉到景物的光信號。不同的是,在膠片上最後形成的影像,對黑白片來說影像是由金屬銀構成的,而彩色片的彩色影像則是由染料組成的。
(1)彩色多層片的構造
彩色多層片將感光乳劑分為三層,在其中分別加入不同的增感劑,使三層分別對紅、綠、藍光感光,而對其他兩種光不感光。
同時在三層感光乳劑層中,還加入一種稱作成色劑的化學物質。感紅層加入青成色劑,感綠層加入品紅成色劑,而感藍層加入黃色成色劑。
實際的彩色膠片的層數比三層多,因為三層中間還有隔離層等。不同的片種,其層序也不一樣。一般層數可達五到六層,多至九到十層。每層中的化學物質也比上述的多。
(2)彩色影像形成原理
我們已經知道,在黑白片的成像過程中,是溴化銀經曝光、沖洗後,生成金屬銀的影像。在彩色片的各感光層中。
同樣是溴化銀在起感光作用,只不過感紅層是在受到紅光的光照時,其中的溴化銀顯影中心才形成;感綠層是在受到綠光照射時,其中的溴化銀顯影中心才形成;而感藍層則是在藍光照射下,溴化銀顯影中心才形成。
當形成顯影中心的溴化銀顆粒遇到彩色顯影劑時,在金屬銀析出的同時,所生成的彩色顯影劑氧化物會和該層中的成色劑起化學變化,析出染料。
顯然光照強處,生成的金屬銀多,彩色顯影劑氧化物就多,析出的染料也多。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屬銀少,彩色顯影劑氧化物就少,則染料析出的也就少。此時在乳劑層中生成了兩種影像,一個是由金屬銀構成的,另一個是由染料構成的。
彩色膠片在沖洗加工時,還必須經過一道工序,叫做漂白。其作用是將金屬銀還原為溴化銀,使其在定影液中被溶解掉。這樣就只留下染料組成的影像。
(2)電影膠片為什麼是紅色擴展閱讀
膠片基本由兩部分組成,一為形成影像的感光乳劑,另一為乳劑的支撐體片基。
1、乳劑
主要成分為照相明膠和鹵化銀。鹵化銀以極微小的顆粒狀均勻地分布在明膠之中。鹵化銀的存在是膠片之所以能感光的根本原因。當光線照射到這些微小的鹵化銀顆粒時,它就會因感光而起變化,並最終形成影像。
鹵化銀的形狀和顆粒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膠片的照相性能。明膠對鹵化銀顆粒起保護作用和支撐作用,同時它使整個乳劑層呈現為薄膜狀。不同種類的膠片在乳劑層中還含有一些其他的化學成分。
2、片基
一種透明、柔軟而具有一定韌性和強度的塑料薄膜,起著支撐乳劑的作用。由於它的存在,才使得膠片呈帶狀,並在從拍攝、洗印到放映的全過程中,經受得起各種機械設備的拉力和磨損。
目前使用的片基有兩種,一種是三醋酸纖維片基,主要用於電影膠片(負片)和照相膠卷。另一種為滌綸片基,主要用於電影膠片(正片)、X光膠片、航空用膠片等。早期使用過的硝酸片基,因為其易燃性,已經為全世界所淘汰。
3、其他成分
膠片除乳劑層和片基外,一般還具有使乳劑和明膠相連接的明膠底層和攝影過程中防止靜電和捲曲的塗層,在彩色膠片中還有為改善影像清晰度的防光暈層等。隨著製造技術的進步,膠片質量不斷提高,塗層也越來越考究。
③ 為什麼很多電影的色調是藍綠色的
你說的藍綠色調應該出現在以膠片拍攝的電影中。
在數碼成為電影拍攝的主要工具之前,所有我們在電影院中看到的電影,都是用膠片拍攝的。而膠片電影的色彩有著數碼無法媲美的柔和色調,因為不同膠片的不同成像效果,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電影色調是藍綠色的,有的電影色調是偏紅色的。
雖然可能性越來越低,但還是期待一部全膠片拍攝的電影,如果真的出現了,我一定走進影院,貢獻出自己的票房。
④ 老膠片電影顏色發紅怎麼辦
這個沒有辦法,是洗印的時候葯水配比不同,以後的化學反應會這樣,所以就享受紅白電影吧。。。
⑤ 彩色負片膠片為啥是棕黃色或者棕紅色
在感光乳劑膜內存在著一種不溶於水的硫化物,硫磺所引起的。
配製顯影液時沒有嚴格按配方的比例配製,顯影液的鹼性太強,顯影液極易氧化而變色,顯影液使用的時間過久,顯影的效果顯著下降,顯影液氧化成紅棕色,並且顯影的效能也極容易減弱甚至消失,所以說以上這些顯影液所顯出的菲林,會由於表面葯膜變色而被染成黃色或棕色。
⑥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⑦ 底片顏色形成原理
彩色膠片原理
讓我們以彩色膠片原理的幾點基本概念做為開始。如果你對這些概念一時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問題也不大。這對你拍攝出成功的彩色照片並非關鍵。而另一方面,關於彩色膠片怎樣工做的一些基本知識則對你很有用處。特別是你想自己沖洗彩色膠片並印製彩色照片的話。
這里有兩點事實足以使你感到驚奇:
1. 所有常規的彩色膠片"看"到的各種顏色與人類眼睛看到顏色非常相似。
2. 所有常規彩色膠片仍然依靠我們的老朋友---鹵化銀在曝光和顯影時形成黑白影像。
讓我們依次加以探討。
彩色膠片怎樣"看"顏色
要理解這一問題,必須知道我們周圍世界的可見光,即指我們常說的"白光",它實際
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不同色光組成。你當然知道當白光經"棱鏡"折射或雨後日光經天空無數微細的水珠折射,光的彩色成份(光譜)被分解開來,就出現上述七色。
當你看到一隻紅蘋果,感覺到它的紅色,那是因為從蘋果皮上反射出來到達你的眼睛的光波長度是紅色光波長度的緣故;當你看到紅色玻璃,你感覺到它的紅色,那是因為白光中的紅色光波透射過透明的紅玻璃,到達你的眼睛的緣故。那麼,同時照射到蘋果上和玻璃上的其他波長的光線到哪裡去了呢?它們被蘋果皮或玻璃中的物質吸收了。所以,你眼睛"看"到的色光是物體吸收剩餘並反射或透射過來的光。
第二個問題是:人類的眼睛是怎樣區別各種不同的色的呢?說來有趣。人眼具有三組各別的感色神經系統:一組的神經末梢只對紅光敏感;第二組對綠光敏感;第三組對藍光敏感。人腦受到三個感色系統的相應刺激,從而使我們得以看到可見光譜范圍所有的顏色。
這一色輪顯示「白光」 是由哪些不同色的光組成的。我們已經標出人眼能夠區分的三「原色」——紅、藍、綠。也標出與之相反的三「補色」:青(對應紅色)、黃(對應藍色)、品紅(對應綠色)。
舉例說,如果從牽牛花瓣上反射過來的光同量刺激我們的感藍神經末梢和感紅神經末梢,我們所見的花瓣即呈紅色。這是一種藍、紅混合的顏色。如從花瓣反射出的光同時刺激我們的感藍和感紅神經,但對感藍神經的刺激大於感紅神經,我們看到的花瓣即呈紫色,紫紅色或別樣的藍紅顏色,根據兩種刺激的比例不同而定。同例,可見光譜成份中的任何為人們所見的色,都取決於對肉眼內三組感色神經系統所受不同刺激的相對比例的組合。
如果來自某一物件的光等量刺激所有三組神經系統,將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將看到的這一物體是白色。
把光概括地分紅、藍、綠三色,人類眼睛才有可能把可見光譜范圍的各色光重新組合,從而觀察到自然界千變萬化的所有顏色。
那麼,上述概念與彩色膠片怎樣"看"色有何關系呢?很簡單,這是一樣的道理。彩色膠片具有三層主要的感光塗層---一層感紅,一層感藍,一層感綠。當拍攝一朵品紅色的花時,從花瓣反射出來的光對膠片感藍層和感紅層的做用量大致相同,當一朵紫色的花被拍攝時,花瓣反射出來的光,對膠片感藍層和感紅層起做用,但對感紅層的做用則相對較小。在以上二例中,來自花瓣的光都沒有對感綠層起做用。
當我們觀看彩色幻燈片時,可以看到由三塗層中每一塗層的相應量的彩色料疊合而成的彩色影像。這就是彩色影像的形成過程。
參考資料:http://www.odo.com.cn/odomain/booklib/photobook/67.html
⑧ 拍電影為什麼都是用綠布,而不是別的顏色的布
很多大場面的科幻電影,都會用綠布作為背景,後期再製作特效,那麼究竟為什麼會選用綠色,而不是其他顏色呢。
首先,兩個顏色都是純色,不易被干擾和影響。其次,摳像拍攝基本都是拍人,考慮到人的膚色,不論白人黑人黃種人,都皮膚里都帶有紅色和黃色信息,不利於摳像,所以不用紅黃兩色。再者,由於歐美人的眼珠普遍藍色居多,為方便歐美人摳像摳綠比較多,當然摳藍的時候也不少。中國人呢黑頭發黑眼珠黃皮膚的,摳藍摳綠都可以,但為了得到更大的對比反差通常摳綠多一些。
所以,一般的科技大片,特效比較強的,都是使用綠色背景布。
⑨ 電影膠卷的原理
郭沫若曾說過,能自行製造膠片,猶如製造火箭。如今很多國家的火箭都上了天,而彩色膠卷卻只有美國的柯達、日本的富士和柯尼卡、德國的阿克發、中國的樂凱。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4個國家能製造彩色膠卷。
自然界的萬物,五光十色,奼紫嫣紅,色彩極其豐富。這些顏色其實都是由紅、綠、藍三原色光,不同程度的疊加混合而成的。如:紅與綠相加形成黃色,綠與藍相加形成青色,藍與紅相加形成晶紅色,紅、綠、藍三原色相加則為白色。
彩色膠卷的製造,要涉及到光學、化學、表面物理學、力學等領域。它的精細度和難度堪稱精細化工中之最。一個彩色膠卷的製造,從頭到尾要經過上百道工序,要涉及到80多種主要化工原材料。
彩色膠卷是由透明的三醋酸纖維素酯片基和感紅、感綠、感藍三個感光乳劑層組成,它的總厚度為145微米,而乳劑層的厚度只有15至20微米,這比一根頭發絲的直徑還要小。但這薄薄的不足發絲厚的乳劑層,其塗層數多達14-17層,每層的平均厚度只有1微米,也就是約千分之一毫米厚。
彩色膠卷經曝光、顯影後,就形成了與原景物顏色互為補色的黃、青、品紅的影像,再印放到相紙上,即可獲得與原景物顏色相一致的照片。
影像的形成過程,其實是很復雜的,它的化學反應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有機聯系。只有精確地、恰如其分地控制好各層間的化學平衡,才能達到各層間的照相平衡和彩色平衡。最終才能獲得理想的彩色照片。
一張彩色還原正確、生動感人的藝術作品,固然要靠熟練的攝影技術,靠性能優良的彩色膠卷,還要有後期洗印的保障。有人說,一張成功的彩色照片,攝影佔30%,膠卷性能佔30%,後期洗印佔40%,由此看來,後期洗印也是至關重要的。
感光材料是一個廣闊的領域,除彩色膠卷外,還可用於科研、醫療、航空和航天等領域。如今感光材料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載體。
⑩ 老膠片電影顏色發紅怎麼辦
可以配製顯影液時沒有嚴格按配方的比例配製.顯影液的鹼性太強,顯影液極易氧化而變色,顯影液使用的時間過久,顯影的效果顯著下降,然後使膠片保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