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芳華》蹭越戰熱點、馮導商業搭私,不過那又如何
文| 大都督
終於,在磕磕絆絆中,《芳華》上映了。回想起當時經歷過鋪天蓋地的宣傳和影片的突然下架,被吊足胃口的我,還是迫不及待地買了原著回來看。
「You Touched Me」,嚴歌苓女性獨有的視角,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部隊文工團的一群少年男女,四十年間命運的浮浮沉沉流轉變遷。也許是她當過8年文藝兵的緣故,故事真實細膩生動,直擊人心So Deeply。
也只有讀完才知道,故事和想像中的不一樣。越戰並不是主題,關於那段戰斗經歷的筆墨其實很少,字里行間甚至都沒有見到彈道和硝煙,而更像是像一部文工團幾個人的感情戲,甚至有些類似於校園愛情場景,善良的男主與女主卻沒有很完美的結局,跟軍旅題材作品相去甚遠。
而這正是馮導略顯江郎才盡為人詬病之處,緊緊抓住「越戰」和「老兵」這兩個現實社會中不怎麼被觸碰的敏感詞, 小切口入手探究人性與社會、利益與堅守、至善與至惡。 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適與戲謔:
「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本是一部宏大的敘事史詩,也是《芳華》這樣的作品所無力展示的,無論是嚴歌苓的原著,還是馮小剛的電影,都完全不著調。也許,他們都只是需要那塊招牌而已,搭售點自己的私貨。一代代的老兵們還是喜歡《高山下的花環》《雷場相思樹》《凱旋在子夜》,無論老兵是否上過戰場,那些經典作品所表現出的精神高度是如今的作品所無法企及的。在這核心問題上,《芳華》給了一個消極的答案,因此,它不及格。而這樣的作品都大行其道,本身就是值得深思的。」
「歷史最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肢解後的任性消費。」
......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電影拍出來就是讓人看的,這些評價本身無可厚非,但硬要把一部商業片放到嚴肅歷史背景下去加以考察,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冠之以商業搭私蹭熱點,還是牽強了些。如若這樣,我們又該如何評論同樣是商業片賺的盆滿缽滿的《戰狼2》?同為商業片,都是為盈利,只不過一部踏准了情緒的鼓點,一部刺到了社會的痛點,僅此而已。那麼,走出作品本身,該如何正確理性地看待借著軍事類熱點的商業搭私呢?
一、蹭熱點的本質就是佔領輿論陣地。技不如人丟失陣地,唯有正視差距迎頭趕上,開撕反而會丟了氣場失了身份。
田間地頭,無人問津則雜草叢生,精耕細作則年豐歲稔。輿論陣地亦如此,你不佔領,別人就會來佔領。
老山、貓耳洞,手風琴、子彈殼,理解萬歲、保衛祖國,這些場景、物件、口號,對於出生於改革開放前後的這代人並不陌生,圍繞那場並不遙遠的南疆邊境作而創作的一批為數不多的優秀作品, 把英雄情結和浪漫主義的種子種進了這代人的心底。
但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面對這類話題,可回憶的畫面彷彿還停留在黑白電視里和缺了頁的書本中,以至於越來越模糊。
面對軍事題材,真的沒有可開採的富礦了么?不是的。 我們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對素材的挖掘和加工、是像馮導這樣勇於蹭熱點的意識和善於蹭熱點的套路。
小說里嚴歌苓講述了兩個並不復雜的戰斗故事,一共215頁,有關戰斗的只用了不到10頁的篇幅,從很多敘述細節可以看出,作者並不擅長用文字還原真實而具體的戰斗,而馮導卻用鏡頭把這些還原成了不亞於《兄弟連》的真實場面;
再往遠說,一艘名叫泰坦尼克號的沉船,二十世紀福斯就拍了三版,從2d拍到3d,從1997拍到2017,打造了一幫演員明星,輸出了N多價值觀,賺走了一眾票房。
平心而論,這些熱點蹭得下功夫了,一般導演也蹭不出這種水平。 所以,你說你NB,你說你要佔領陣地,那就不要撕,拿出NB的作品和應有的態度。
二、蹭熱點只能按套路來。作品入眼不走心,一切都白扯,高山流水不一定能遇到知音,更多的是曲高和寡。
「文章合為時而著」。文宣本來就是文無第一的事業,作品好不好,大多時候是跟自己拼。你覺得自己要說的說明白了沒有,有沒有跳出人們習以為常到麻木的邏輯,創作出來的東西自己首先相不相信、有沒有被感動?
如果不在這些點用力去精益求精,總是高高在上, 一副我這么NB你們怎麼看不懂的姿態,說明你是在干一件希望別人以為NB的事情,而不是在干真正NB的事情,你的成就感正是別人無法承受之折磨 ;突出「主旋律」閉門造車,弄出來的只能是張四有和「粑粑文」這種高級黑。
不可否認,民族、國家、社會和人民,需要被那種「雖敵萬千吾亦往也」的英雄氣概所激勵和鼓舞,需要金戈鐵馬,需要洪鍾大呂,需要馬踏飛燕封狼居胥,需要不破樓蘭終不還,需要每一個人樹立一份牢固的信念和堅守。但相對於冰冷機械的說教,我們該如何表達這種情懷?
李幼斌在《亮劍》里成功塑造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許三多通過《士兵突擊》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有意義的事」,《戰狼2》的雖遠必誅激起了多少國人久未燃燒的血性.......這些就是應有的表達方式。 跳出情懷講情懷,才是蹭熱點應有的套路 。
三、蹭熱點目的就是抓住熱點為我所用。打著市場需求旗號刻意逢迎的作品,最終只能丟了風骨,失了情懷,毫無生命力可言。
國內外各種題材的戰爭片拍過不少,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像《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敦克爾克》這些還算不錯的作品,都說明了一個道理, 好的戰爭片不應該喚起仇恨,不應去鼓動的戰爭,而應該呈現戰爭的慘酷、對人性的思考和對和平的渴望。 這一點,一部只有不到半小時戰爭場面的《芳華》做到了:
電影前半段鋪排的青春胴體、熠熠發光的面孔和優美的舞步, 充滿了荷爾蒙的味道 ,但在一場九分鍾寂靜的、危機四伏的行軍之後,突然被炸成碎片的排頭兵打破,切換到了血肉橫飛的叢林戰場,血肉模糊的戰地醫院,燒焦的屍體和鮮血狂噴的傷口和斷肢。之後 是慘烈,是瘋狂,是生命和尊嚴的突然消失。
雖然受眾需要這些抓人眼球的套路和場景,但停留在這個層面,就會落入尋常軍旅題材中三角戀的感情糾紛或者抗日神劇中「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的俗套,看著痛快,過後遺忘。
所以芳華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通過殘酷的戰爭和平靜的生活之間的強烈反差,詮釋出人性的復雜。而在眾多復雜之中, 因為能夠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仍能一如既往地堅守自己當初的選擇而一生不變,才顯示出人性高貴的一面, 比如劉峰那種不求回報的善良,比如何小曼從始至終的執拗。
北島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詩歌: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青春到頭,都免不了一場破碎。 但到底是青春,不論怎樣的漏洞百出,那也是馮導的芳華,只不過是一場被戰爭閹割了的青春。
2. 《芳華》講的是什麼戰爭
電影《芳華》是馮小剛執導的一部文藝劇,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中國文兵團里幾個年輕人之間的故事。當然了,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唱唱歌跳跳舞那麼簡單,其中還有很多的戰爭戲,而且據說電影中還有六分鍾的畫面專門拍攝了戰爭的鏡頭,畫面異常殘酷,也正是因為如此,有消息稱電影因為太暴力被撤檔,如今電影馬上就要和大家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吧!
當然了,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戰爭劇,最重點的劇情還是放在文藝上的,馮導的電影向來是比較具有藝術沖擊性,這一部《芳華》依舊是延續了以往的風格,畫面中不僅僅處處透漏著濃厚的年代感,就連很多角色的一些神態和動作也都盡量向那個時代靠齊,是非常優秀的一部電影,目前電影馬上就要上映,我們還是繼續期待吧。
3. 電影《芳華》中的戰爭場面是不是過於血腥了
網友1:真實的戰爭比電影恐怖的多,我看過很多老兵寫的紀實。大家都以為戰場上雙飛槍能打死多少人。其實在戰爭中槍根本打不死太多人。誰都不會漏頭,槍只是戰場火力壓制,老兵基本都是拿槍對著槍聲密集處胡亂掃射。而且並不漏出身體瞄準。有統計美軍在阿富汗戰場,平均50000發子彈打死一個人。真正戰場上殺人最厲害的是大炮,中越邊境戰爭中,我看過一篇老兵寫的文章,79年2月17日,我們首先對越陣地進行了幾輪炮擊,聽好是幾輪炮擊。炮火覆蓋了整個越軍陣地。等步兵充上上的時候,遍地都是碎屍,沒經歷過戰爭的解放軍新兵,每個都趴在地上吐半天。自己想像一下滿山都是胳膊大腿腦袋腸子碎肉。不比電影恐怖的多,很多新兵當天都吃不下飯。一是害怕二是實在惡心的厲害。戰爭的殘酷性遠比電影殘酷幾百倍。很多人死了連全屍都沒有。一部《芳華》能血腥成什麼樣。沒有軍事常識的人看抗日神劇看多了,覺得人中了一槍沒大事,甚至某些影視劇人中多槍還在跑,現實我告訴你是什麼。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裝備56半,後期兩山輪戰換裝81杠。越軍裝備大部分蘇制AK47,這種槍7.62口徑,基本中一槍人就廢了,如果打在肢體上基本就是折了或者貫穿。如果打在身體上基本也就和閻王爺隔一層窗戶紙了。致命出當時也就掛了,7.62口徑子彈舉個列子吧,從前胸進,背後出來基本就是一個血窟窿碗大的窟窿。人基本上就廢了。真實的戰爭電影是拍不出來的,士兵受到的傷害是無法演繹出來的。珍惜和平吧,有個老兵曾說過,沒打過仗的人永遠想像不了戰爭的殘酷。在此我也致敬那些為國家流血犧牲的老兵。你們是人民的驕傲。感謝你們的付出。
網友2:
《芳華》里的戰爭場面主要是一段長達六分鍾的長鏡頭。黃軒飾演的劉峰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他率領的小隊在往前線運送物資時,在一片甘蔗地中遭遇敵人的埋伏,一個戰士的手榴彈的保險栓不小心被拉開了,在不知所措的慌亂中,這個手榴彈就在他手裡炸開了,人瞬間被炸成了血肉碎片,一瞬間槍林彈雨,血肉橫飛,戰士們一邊躲閃一邊還擊,不斷有人倒下,斷肢掉落在地上,鮮血濺到草葉上,灑向空中。
這確實是一段非常殘忍血腥、驚心動魄的畫面,但要說是否「過於」血腥,我認為它沒有「過」,和《血戰鋼鋸嶺》一樣,它們追求的都只是真實。
《血戰鋼鋸嶺》的導演梅爾吉布森就表示過,他並不喜歡特效做出來的戰爭場面,他更願意麻煩一些,實拍炮火轟隆、煙霧彌漫的戰場。包括其中一個斷腿士兵,他們也是找來了真實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老兵轉行而來的演員,前期給他用假肢拍攝營房的戲,後面則去掉假肢拍攝戰場斷腿戲。
事實上,因為國內沒有電影分級制度,為了能過審,戰爭場面都不可能拍得過於血腥,電影里戰爭的殘酷程度肯定比不上現實中的戰爭。如果我們看電影時感覺過於血腥,現實中只會可怕上百倍。
馮小剛耗費700萬用一鏡到底拍這樣一場戰爭戲,就是為了盡可能去貼近現實,讓觀眾感受戰爭的殘酷。
4. 《芳華》票房紅及一時,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劇中的角色芳華里的劉峰應該和我父親的年齡差不多,1979年副連長,戰斗英雄,因戰致殘。我父親是1978年連級轉業,因公致殘7級。
電影中的劉峰是不可能下崗的,他是幹部身份,殘疾軍人。那時候軍轉幹部都不願意去政府機關,因為沒有獎金,都願意去大國企,商業部門、物資部門。這些單位在八十年代是很吃香的。
到了九十年代相對難過點,可是也不會讓一個戰斗英雄,參加軍人下崗。除非劉峰是主動辭職或者停薪留職下海經商,就像一無所有王健林一樣。
1979年的戰爭,我軍不僅作戰經驗和技藝很低,裝備保障也很差。還是例如看地圖,當時進入越南境內的我軍步兵連,上級下發的作戰地圖的比例尺竟然是1:10萬的,而且繪圖十分粗糙。
村莊也只是個紅圈,沒有兵要地誌標注,不知道道路承載能力,不知道哪裡有水源,哪裡易發生災害,哪裡有居民點。這種地圖只適合師團級領導掛在牆上繪制的首長決心圖,完全沒法用於基層營連級的步兵作戰。
伙食上,我軍一些部隊出境前補充給養。多數官兵寧可選擇少帶食品,也要多帶武器彈葯。戰士們最喜歡的食物是壓縮餅乾和蔬菜罐頭,最恐怖的是一種2公斤的紅燒肉罐頭,能解決一個班的肉食。
半罐是肥油,一頓吃不了,馬上就餿了,第二天早上紛紛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隊第三天晚上就沒吃的了,只好四處去尋找食物。
在南疆作戰前期,越軍的戰鬥力是比較強悍的,此時越南剛剛統一不到四年,越軍經過了二十多年的越戰,戰術素養和士氣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繳獲美軍武器,以及蘇聯的支援。
直到老山者陰山作戰時,越軍還能跟我們發起大規模的對攻。直到老山作戰之後,我們軍隊才占據了絕對優勢,傷亡大幅減少,打的越軍哭爹喊娘。
5. 今天才看了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是如何評價的
電影《芳華》是近年來少有的表現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片,電影里有一場6分鍾激烈戰斗的長鏡頭,表現的戰爭殘酷和傷亡慘重,還有電影里出現了我軍的62式輕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機槍壓制敵人的情景。曾在網上引起過熱議。有網友提出異議,說芳華的血腥戰斗場面和傷亡不真實。而且認為1979年我軍還是步兵炮傳統作戰,在越南熱帶叢林不會有大批坦克出現。
6. 電影《芳華》1979年哪來什麼戰爭呀!我87生的,8年前還打過仗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官方稱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或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則又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二十世紀九十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7. 電影《芳華》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文化大革命。
影片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部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年輕人在愛情萌發時經歷了殘酷戰爭的洗禮。「活雷鋒」劉峰(黃軒飾)由於一次觸摸事件被集體拋棄,從農村來的何小萍(苗苗飾),因「不良習氣」屢次遭到文工團女兵的歧視與排斥,蕭穗子(鍾楚曦飾)默默暗戀著文工團小號手。三人因命運巧合重逢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昔日文工團的戰友林丁丁、郝淑雯、陳燦等人也在時代變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拓展資料:
故事的背景戰爭介紹:
在一次接受采訪時,馮導為大家做出了解答: 在影片中的那段戰爭是1979年的一場戰
爭,
而1979年打的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官方說法是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或者對越自衛還擊
保衛邊疆作戰,是中越兩國邊境發生戰爭後、中國和越南雙方兩國也發生了很多沖突。
現在人們提到中越之戰,都指的是狹義上的中越之戰,也就是從1979年2月17日-197
9年3月16日短短一個月內的中越雙方兩國大規模沖突。
8.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很好很讓人有感觸。《芳華》是用電影藝術反映了導演和編劇的那一段親身經歷,我想這是最主要的,怎麼看這部電影,自有每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很多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軍人看過芳華這部電影之後都落淚了,久久不能平靜!小剛導演的電影沒有之前電影的娛樂性、票房號召力。未來五十年之後再看馮的電影你會發現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是芳華。
馮小剛的軍人題材的電影,盡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斷和事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 都會覺得比較貼近現實!現在的人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它們還真就發生過!馮小剛只是大膽把他講出來而已!不過軍人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馮小剛還有軍人題材的電影出現!
9. 電影《芳華》主要講什麼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某部隊文工團,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蕭穗子在這個團隊里朝夕相處,她們才藝不同、性情各異,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嚴格的軍紀和單調的訓練中,青春以獨有的姿態綻放芳華。
劉峰,是這個文工團里最不起眼的男兵,比起那些才華橫溢的男樂手、英俊瀟灑的男舞蹈隊員,他個子不高相貌平平也無才藝。他自覺地承包了團里所有的臟活累活,慢慢的,他成了每個人潛意識里的依靠,大家有了任何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劉峰」。
他被大家公推為「模範標兵」,得到了各級表彰。他在這樣的被需要中活得心滿意足,並深深地愛上了獨唱演員林丁丁。當他經過幾年漫長的等待,在他認為恰當的時機向丁丁表白時,他萬萬沒有料到,得到的是跟丁丁以及大傢伙兒平時對他的推崇完全相反的驚恐的拒絕。
事情引起了組織的注意,劉峰遭到公開批判,然後被下放伐木連當兵。中越邊境發生沖突,劉峰迴到了他的老連隊,野戰部隊的一個工兵營,這次戰爭讓劉峰失去了靈巧的右臂,剝奪了他安身立命的能力。從此劉峰只能靠著冰冷的塑料假肢過著貧困潦倒的日子。
了解到劉峰的境遇後,蕭穗子和郝淑雯踏上了尋找劉峰的路,她們付小費給站街的妓女打聽消息,找尋有線索的地址,郝淑雯還央求丈夫給劉峰一份工作。何小曼先找到了患有腸癌的劉峰,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9)電影芳華拍的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峰 演員黃軒
質朴善良,他一無所有,只有善良,是文工團里最不起眼的男兵,但他主動包攬了團里的臟活累活,為大家服務,因此獲得模範標兵表彰,深受整個文工團喜歡。
2、何小萍 演員苗苗
是從鄉下來的文藝女兵,進入文工團後,原以為脫離被當做累贅的家庭就能一帆風順,在文工團因不合群的性格,經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擠。從而被巨大的孤獨感包圍,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群體。
3、蕭穗子 演員鍾楚曦
文工團女兵,是個很浪漫的人,充滿少女心,親歷了何小萍與其他團員發生的多起沖突,也見證了劉峰的命運起伏。與劉峰的感情更像兄妹情,也有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