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藝海拾珠:王丹鳳力邀馮喆合演《桃花扇》,給後世留下不朽名篇
1962年,王丹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評選的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活動中,憑借與韓非、顧也魯合作的電影《女理發師》中的華家芳,獲得選票數位居王曉棠的《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金環和銀環、吳文華的《南海潮》中的阿彩之後的第三名。盡管由於受到當時政治氣候的嚴重影響,特別是當時文藝界正在開展批判「名利思想」的沖擊,以及在文藝界領導層初露鋒芒的江青極力阻撓,最終沒有舉行公開的頒獎儀式,但這並不妨礙王丹鳳成為影迷心中的最愛。此後不久,王丹鳳與影星馮喆又拍攝出演了古裝片《桃花扇》,更是給後世留下了不朽名篇。
電影《桃花扇》在醞釀拍攝之初,就受到了江青等人的極力反對,幾乎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在《桃花扇》劇本送審的時候,江青說:「這又是一出典型的才子佳人舊戲,你們應該要學習上海文藝、電影界的大寫十三年,多拍現實題材。」劇本送審便受到阻撓,換一般人也就偃旗息鼓、知難而退了。偏偏《桃花扇》的編劇梅阡和導演孫敏不信這個邪,一心想把這部 歷史 名劇搬上銀幕。在兩人的多次據理力爭之下,劇本最終有驚無險地通過了審查。
為了確保把電影《桃花扇》拍攝成為一部經典影片,梅阡和孫敏選擇遠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選擇在偏安一隅的西安電影製片廠籌備拍攝。事實證明兩位藝術家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當時趙丹主演的《魯迅傳》、《李白與杜甫》,白楊主演的《秋瑾》,張瑞芳主演的《七月流火》以及曹禺名劇《萬家燈火》等正在籌拍的重點影片,都由於劇情不符合「大寫十三年」范圍之內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拍攝,都無一例外地被叫停和封禁。而一輩子都想完成拍攝《魯迅傳》夢想的影星趙丹,則一直到死都沒有實現夙願。
電影《桃花扇》籌拍之初,梅阡和孫敏就確定了王丹鳳作為李香君的飾演者。王丹鳳在接到電話後立即趕到西安電影製片廠,與劇組回合。未及休息,王丹鳳便迫不及待地向梅阡和孫敏詢問由誰來扮演侯朝宗?隨後,王丹鳳堅持由兩年前從上海電影製片廠貶往四川峨眉電影製片廠的昔日同事馮喆來飾演這一角色。隨後,攝制組向峨眉電影製片廠發出了邀請。此時,剛剛在四川阿壩州馬爾康外景地完成電影《金沙江畔》拍攝的馮喆,接到消息後趕到西安電影製片廠與劇組回合,並馬上投入到了電影的拍攝工作。
電影《桃花扇》是落難中的馮喆的第一個古裝人物角色,也是他在中國電影銀幕上的絕唱。早在1948年時,馮喆與王丹鳳便在影片《鸞鳳怨》中有過愉快的合作。王丹鳳對劇組推薦馮喆,是對落難中的馮喆的一種支持和慰藉。這也使得馮喆對王丹鳳感激不盡,我們也應該感謝王丹鳳。正是因為她的推薦,讓我們在電影銀幕上最後一次看到大師馮喆的經典表演。事實表明,電影《桃花扇》的選角是成功的。王丹鳳與馮喆兩人在影片中的扮相,恰似幾百年前大明將亡時李香君與侯朝宗的再現。在編、導、演的通力合作下,影片《桃花扇》很順利地提前殺青了。盡管由於篇幅和拍攝經費的限制,影片最終省略了侯朝宗在戰亂中性格轉變的關鍵過程,使影片顯得有些突兀和略顯粗糙。但馮喆不同凡響、扎實的表演功力,還是彌補了角色塑造中出現「斷層」的缺陷。王丹鳳在影片中也出神入化地刻畫出了李香君鮮明而突出的人物形象,盡管墮落風塵,李香君卻在民族大義的大是大非上顯現出了其可貴的精神品質。當影片高潮「情碎桃花扇」一幕即將結束時,影片所表現出的主題也到了空前的升華。
電影《桃花扇》是新中國第一部「才子佳人」的古裝故事影片,後來幾十年間層出不窮的古裝影視劇,都無法超越甚至與之相媲美,這也使得這部影片成為一個經典的不朽傳奇。令人遺憾的是,影片還沒有來得及公映,文革便開始了。僅僅一年之後,馮喆便慘死於批鬥之中。而王丹鳳也在一次次地抄家和批鬥中,飽受著凌辱和不公正的對待。電影《桃花扇》沒有給他們帶來榮譽、鮮花和掌聲,卻讓他們飽受磨難,這也是兩個人最初參加影片拍攝時萬萬沒有想到的。
❷ 王丹鳳極力推薦馮喆出演《桃花扇》,是不是對被替換的叢珊的父親有意見呢
我覺得其實王丹鳳這樣做的原因完全是出於對作品本身和人物角色的考量,並不是對叢珊父親叢肇恆有什麼意見。當時《桃花扇》這部電影作品是在1963年拍攝的,電影是為了探索明王朝覆亡的原因,但是是以一段愛情故事來為大家展現的。其實最開始電影里的女主角李香君並不是由王丹鳳飾演的,而是由其他很有實力的女演員來飾演。但當時在開拍前發生了一些特殊情況,原來的女一號懷孕了無法繼續拍攝,所以製片方只好重新選人。
我覺得這就是王丹鳳想替換掉叢肇恆的原因,畢竟人家有能力,而且是為了作品本身考慮。
❸ 前些年瓊瑤劇那麼火現在怎麼沒什麼人拍了
曾經的瓊瑤劇在電視上的收視率確實非常的高,比較有知名度的應該是還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當年的收視率異常的火爆,其實現在的瓊瑤劇之所以沒有人再去拍攝,是因為大家的審美逐漸的提高,對於曾經的作品,甚至看起來都是滿滿的尷尬,無論是人物的設定還是劇情台詞都沒有銜接的那麼好。
這也是瓊瑤劇沒有被翻拍的一大原因,當然作為還珠格格來說,現在已經拍攝到第4部,其實沒有了趙薇林心如,一般人的主演收視率也在逐步的下降,大家更願意拿新劇和老劇來對比,只能說老演員在觀眾心中的位置太高,別人根本無法替代。
❹ 相比《紅樓夢》,《桃花扇》為何沒有遭受到清朝的封禁
相比《紅樓夢》,《桃花扇》沒有找到清朝的封禁,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因為《桃花扇》開篇就贊譽了康熙盛世。第二點是因為《桃花扇》不像《紅樓夢》的內容那樣容易遭人找到把柄。
然後,《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的身份也很好的保護了《桃花扇》沒有遭受群嘲的風景。孔尚任是孔子的嫡系子孫,並且在康熙去山東祭祀孔子的時候,直接欽點的孔尚任。這樣一來,如果直接封禁了《桃花扇》,那麼就等於康熙看人不準。只不過,在康熙看過《桃花扇》的一年之後,孔尚任還是丟了官職。
❺ 崑曲《桃花扇》情節跌宕起伏,詞謹言凝練,為何清朝統治者予以禁演
《桃花扇》是清朝年間的文學家孔尚任所著的作品,它的情節跌宕起伏,語言清新又凝練,可以說是一部十分不錯的作品了。然而在清朝,當時的統治者禁止《桃花扇》在民間以任何的形式演出,違者治罪,這讓很多人不解,但是還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但是根據資料顯示,當時的禁演似乎是一種謠言,因為當時的官員都愛看戲,這部作品寫的如此優秀,肯定會受到喜愛的。但是在歷史中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誰也無法弄得一清二楚。以上的僅僅是個人觀點,具體情況,須得更加詳細的研究。
❻ 《桃花扇》在清朝沒有禁嗎
應該禁過一段時間。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出世可謂轟動一時,然後康熙就想看,可是《桃花扇》寫的是明亡時的故事,還贊頌了史可法、左良玉等等這樣的抗清人物的氣節,有反清復明的嫌疑,於是孔尚任就被文字獄了,那《桃花扇》就必須是禁書了。
❼ 一部史詩大片,為何被封存山洞12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電影主要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有北影廠拍攝,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電影廠也陸續籌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
為了能在全國迅速打開局面,珠影廠和西影廠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攝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大片,其中西影廠在這段時間拍攝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廠的代表作則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廠拍攝《大浪淘沙》用時三年多,耗費人力和資源無數,但這部電影在1965年攝制完成後卻被封存在山洞裡12年無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後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顧達明、靳恭綬、余洪奎和楊如寬,他們背井離鄉走到一起,結拜為兄弟共同到濟南求學尋找真理。在濟南他們結識了進步女青年謝輝和劉芬,在老師趙錦章的教導下逐漸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謝輝劉芬一起趕赴武漢加入大革命浪潮,在這里他們出現了分化,楊如寬參軍,余洪奎投奔了在國民黨任高官的老師薛建白,靳恭綬四人考入軍校。
馬日事變中,余洪奎暗殺趙錦章,靳恭綬顧達明死裡逃生回到武漢,楊如寬對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謀生。在七一五事變中靳恭綬和顧達明殺死余洪奎為趙老師報仇,隨後革命青年和工農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兩位進步女青年和兩位老師,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編自革命幹部朱道南的自傳《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著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是來自山東棗庄的三兄弟,他們痛打惡霸學生被土匪威脅生命被迫背井離鄉到濟南上學,地主的兒子孫之斌由於全家被土匪仇殺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家鄉。在濟南上學時,他們結識了進步學生白慕翰和進步女青年劉輝,也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在一次革命聚會中他們遭遇軍警抓捕,緊急時刻一個來自山東曲阜的黑臉大漢公今壽救了他們,幾個人成為形影不離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劉輝一起被組織派往武漢考軍校,楊榮林由於第一次沒考上自尊心受損參加了北伐宣傳隊,孫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別同學們轉去經商。其餘四個人考上了軍校,朱道南、公今壽和謝拙民轉到長沙分校接受分校書記趙柔堅的領導。
在馬日事變中,趙柔堅被敵對分子餘五一殺害,朱道南三人殺死餘五一逃出學校回到武漢,繼而和劉輝一起被編入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該團在參加南昌起義的路上被繳械,隨後南下廣州,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劉芬和謝輝的原型劉輝,參加廣州起義時只有18歲,起義失敗前夕她和戰友們在街頭阻擊敵人進攻,五六個人包圍了她,劉輝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顧達明的另一個原型朱道南將劉輝寫給母親的最後一封家信帶回了山東。
一幫來自山東棗庄的青年,犧牲在遙遠的廣東,如果不是朱道南倖存下來,也許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名字都將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詩大片,也是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那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
❽ 中國四大古典悲劇的桃花扇
《桃花扇》初刻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此後,尚有蘭雪堂本、西園本、暖紅室本、梁啟超注本。本書採用了保存在蘭雪堂本上的若干評語。解放以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合著的校注本,這里就是採用的這個本子。為統一體例,刪去了原注。
《桃花扇》是描寫南明興亡的歷史悲劇。作者是忠實於史實的,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秒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孔尚任搜集史料、構思創作前後達十餘年,並且三易其稿,可見其創作態度之嚴肅。但作者又並不為史實所囿,而是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加以認真的組織、安排、集中、穿插,以適合於當時舞台演出的要求,使人們從這些栩實如生的舞台藝術形象中接受記憶猶新的歷史教訓,達到他在《桃花扇小引》中所揭示的「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的目的。
「桃花扇底送南朝」,從《桃花扇》的故事內容看,是通過李香君、侯方域兩個情侶的悲歡離合,反映南明一代的興亡。然而作者的創作意圖比之劇本所直接表達的思想要深遠的多,這就是作者所自白的,要通過這個戲,回答明代三百年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的問題。
經歷兩百多年統治的明王朝,問題成堆,危機四起,政治上經濟上都面臨崩潰的局面。當時王朝的當權派,從魏忠賢的閹黨到南明的馬士英、阮大鋮,都只知爭權奪利,結黨營私,少數文武官員如史可法、左良玉等,在野文士如侯方域、陳定生等,由於他們本身存在弱點,不可能採取有效的策略,內除閹黨,外抗清兵,挽回危局,這樣,他們對馬、阮的斗爭,對清兵的抵抗,就只能以悲劇告終。
通過一本戲反映南明的興亡,回答明代三百年歷史提出的問題,這在前此的戲劇創作里是沒有出現過的。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作者傾其全力寫秦淮歌妓李香君,演出了「卻奩」、「守樓」、「罵筵」等一出出光采照人的好戲。她的見識、品格都在復社名士侯方域之上。給李香君、侯方域作陪襯的民間藝人蘇昆生、柳敬亭,他們的義氣、膽識也非南明王朝的文武官員可比。很明顯,這是作者民主思想傾向的表現,也是明中葉後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新興市民階層的成長在戲曲創作中的反映。
我國戲曲創作從金、元雜劇發展到明、清傳奇,在劇本創作與舞台表演上,都積累了豐富經驗,並已逐步總結出相當完整的理論。這使孔尚任有可能借鑒前人豐富的創作成就,利用前人的理論成果,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寫出一本與洪升《長生殿》南北齊名的歷史悲劇,從他的《桃花扇凡例》和各出戲的眉批、總批看,他對劇本的結構、情節、人物、曲白分工都經過精心的藝術構思,甚至這句話為什麼這樣說,這個字為什麼這樣用,有時也明白指出,這對我們今天研究古曲戲曲創作的理論又是一筆寶貴的遺產。因此在我們的批點本里大部分都被保留下來。
《桃花扇》寫的反面人物馬士英、阮大鋮,也是比較成功的。可貴的是,作者既掌握了他們共同的反動本質,又刻劃出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沒有把反面人物的描寫簡單化、臉譜化。
對於《桃花扇》的悲劇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處理。顧采改編的《南桃花扇》,「令生旦當場團圝,以快觀者之目」,對此,孔尚任並不贊成。近世將《桃花扇》改為話劇或地方戲曲者頗多,其中以歐陽予倩改編的話劇影響較大。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作者為了發揚民族氣節,批判漢奸行為,根據侯朝宗順治八年(1651),曾應科舉中過鄉試副榜的史實,將他處理成身著清代禮服到庵中尋香君,被香君斥去作結。解放後,梅阡、孫敬將《桃花扇》改成電影,就是採用了這個結尾。由於時代背景和創作意圖的不同,對《桃花扇》的結局作不同的處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卻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尚任的《桃花扇》結局。這是因為孔尚任所寫的《桃花扇》,著重是寫權奸誤國,寄託作者懷念明王朝的民族感情。對於反權奸的復社文人侯方域,只能在肯定的前提下,適當表現其性格中妥協軟弱的一面。因此,我們認為《桃花扇》的結局,既符合劇中人物性格的發展,又表達了作者的民族感情,收到了較好的悲劇藝術效果。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丘的六十四代孫。他早年避亂石門山中,從族兄孔方訓那裡聽到李香君血濺詩扇的故事,以及南明王朝的興亡,就曾想利用這些素材來寫戲。公元一六八四年,康熙南巡江南,回京時經過曲阜,孔尚任被召到御前講經,得到康熙的褒獎,破格任命為國子監博士,累遷戶部主事、工部員外郎之職。在這期間,他曾奉命到江南參與治水,和那裡的明朝遺老詩酒唱和,游覽了南京、揚州一帶名勝古跡,搜集了不少有關南朝的史料,這些不僅促使他思想感情的變化,也為他要官一部記錄南明興亡的歷史積累了素材。康熙三十八年(1699),他的《桃花扇》傳奇寫成了,上演後影響很大,有些明朝的故臣遺老,從劇中的人物、場面中重新勾起了亡國之痛。這當然要引起康熙及其左右的不滿。不出半年,孔尚任就因一件疑案,罷職回家。除《桃花扇》外,孔尚任還和顧采合寫了《小忽雷》傳奇,也是一個揭露權奸誤國的戲。他的詩文有《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近人輯為《孔尚任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