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潮洶涌》排片率上升後,上座率成功逆襲,這是劉德華的功勞嗎
我個人覺得不全部是劉德華的功勞,但肯定和劉德華是有很大的關系的,因為劉德華的影響力給這部電影增添了很多的上座率,但是這部電影本身也是非常好看的,所以才會吸引這么多的人觀看。
最後,我個人認為人潮洶涌這部電影在後面的票房還是會上漲很快的,因為這部電影的類型是很好的,裡面有一些細節做的很好,而且也讓人覺得很震撼,往往一些平凡的事才會發人深省,在這部電影中就有很好的體現,而且又有天王劉德華坐鎮,更加增加了電影的上座率,是一部很好的電影,雖然現在同時期的好電影也是有很多的,因為疫情的緣故,很多地方電影院關閉,當電影上映的時候就吸引了很多人的觀看,就看平時不喜歡看電影的人也想來湊熱鬧,現在看電影成為了一種熱潮,和人潮洶涌一樣,貼合當下時代的潮流。
2.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作為一部動作片,《殺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賈和吳京猛斗張晉,拳拳到肉的場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一部好電影,往往有優秀的背景音樂,《殺破狼》2也是如此。該片的音樂監制是香港音樂人陳光榮,曾經給《無間道》三部曲、《竊聽風雲》等電影做過背景音樂,其中很多曲目流傳甚廣,比如《再見,警察》無數次被各大電視台引用過。
對於古典音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感,感覺這種東西太陽春白雪,離大眾口味太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出現過作為背景樂的古典音樂,比如《殺破狼2》片尾,托尼賈、吳京與張晉打鬥時出現的那段情緒緊張昂揚的音樂,就是18世紀音樂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當中的「夏」(Summer)。這段音樂描繪的畫面,是悶熱的夏季大暴雨將至,以小提琴為主樂器,曲調高亢暴烈,好像一團積雨雲即將爆發出刺目的雷電,力量感十足,經過陳光榮的巧妙引用,在電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緊綳。
維瓦爾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孤獨的馬小軍行走在屋頂上……《憤怒的公牛》里,孤獨的羅伯特揚起倔強而痛苦的臉……《教父3》里,孤獨的邁克爾死在椅子里……這里用到的音樂都是20世紀音樂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個片段「Intermezzo」。馬斯卡尼的音樂特點,是詠嘆調風格濃烈,喜歡用動與靜、熱烈與抒情形成對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級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當中,導演庫布里克至少運用了兩個古典音樂。影片開頭,當猿人誤打誤撞地發現骨頭可以作為武器的時候(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象徵),背景音樂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蘭特斯特如是說》,開場是狂風暴雨般的管風琴,磅礴壯闊,充滿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隨後,骨頭被猿人高高拋起,鏡頭轉入人類的太空飛船在蒼茫的宇宙中飛行,背景音樂變為《藍色多瑙河》,優雅深邃。通過背景音樂的變幻,庫布里克展示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據說,庫布里克是在電影製作後期才決定拋棄原來的配樂,大膽地改用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給現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樂,是相當冒險的,很容易產生違和感,但是正是這個大膽的決定,《2001太空漫遊》居然大放異彩。
The blue Danube
《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壞蛋警察每次行兇前,總是幻想在聽貝多芬的《歡樂頌》……《發條橙》當中崇尚暴力的小壞蛋,最喜歡的就是《歡樂頌》……《全職殺手》當中的Tok當街大搖大擺地做掉黑社會頭目,背景音樂也是《歡樂頌》。嗯,如果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用,可能會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興。《七宗罪》當中,辦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大逃殺》當中,孩子們在曠野里互相殘殺的時候,背景音樂是《G弦上的詠嘆調》……巧合的是,《全職殺手》片尾,背景音樂也是《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A G String
或許,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較一下,還是巴赫躺槍的次數比較多。經典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漢尼拔》當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鍾愛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喜歡管風琴,宗教風格濃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嚴謹理性著稱,而《哥德堡變奏曲》則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弘、也最偉大的變奏曲,難怪它會成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愛。巴赫,安慰安慰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canoon》火了,很多愛情電影都喜歡用它當背景音樂。准確地說,「canoon」並不是曲名,而是一種音樂形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據說其中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Canoon
經典電影《征空先鋒》的背景音樂氣勢撼人,有力地表現了宇宙的浩瀚蒼茫,該片的音樂取自20世紀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傳最廣。這個樂章構思宏偉,第一部分磅礴遼遠,第二部分歡快雄壯,第三部分又回歸第一部分的基調,表現了宇宙的遼遠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繆爾·巴伯,20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風格以抒情浪漫見長,如果看過經典電影《野戰排》,怎麼能忘記催人淚下的背景樂《弦樂的柔版》,好電影和好音樂就是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電影《見龍卸甲》結尾,名將趙雲孤身策馬沖向呼嘯如潮的敵陣,背景音樂慷慨悲壯,該片的製作人是香港音樂人黎允文,這段音樂借鑒了義大利國寶級音樂大師莫里康內為《荒野大鏢客》作的主題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編過後的音樂更多的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涼,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快意。當輕快的口哨響起,馬鞭破風聲呼嘯,彷彿看到漫漫黃沙中,一個瀟灑的西部牛仔正策馬沖向夕陽,身影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內。嚴格地說,莫里康內的音樂已經夾雜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並不完全是古典風格,但是從總體風格而言,他還是偏向古典風格。他為許多電影做過音樂,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題曲,莫里康內音樂的特點是,善於通過音樂本身講故事,或者說催化、延伸劇情。關於這一點,他為西部片做的音樂表現得尤其明顯。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他的音樂元素比較多:口琴、短笛、口哨、馬鞭……所以,這一類音樂當中有濃烈的江湖氣息,蒼涼曠遠,盪氣回腸。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3. 誰能介紹下《勇敢的心》電影歷史背景
提到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的名字,人們會立刻聯想起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確,華萊士可以說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7個世紀以來,後人對他的興趣和崇拜可謂是經久不衰。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The 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最近一次的「華萊士熱」則源於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爾·吉普森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蘇格蘭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互聯網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索鏈接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華萊士的神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
現存的大部分有關威廉·華萊士的記載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帶兵取得斯特靈橋(Sterling Bridge)戰役的輝煌勝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爾科克(Falkirk)敗於英王愛德華一世這段時期內。而關於他的身世,則是疑雲重重的。那麼華萊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傑還是一位騎士英雄呢?
在14、15世紀蘇格蘭的編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爾特·鮑厄(Walter Bower)賦予其筆下的華萊士以顯赫的騎士身份。其他人,如福爾頓的約翰(Johnof Forn)和安德魯·溫頓(Andrew Wyntoun)等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們顯然不想給予這個問題以過多的關注,只是加以描繪他所擁有的雄健體魄和天賦神力。至於電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傾向於後者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華萊士」(Wallace)並不是蘇格蘭當地的姓氏而是一個綽號,最初的含義是「從威爾士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的祖先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the Stewarts)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自戴維一世(1124-1153)以後,斯圖亞特家族世襲了王室管家一職,並在蘇格蘭西部的倫弗魯郡、拉納克郡及艾爾郡擁有龐大的領地,是權擅一方的大貴族。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蘇格蘭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據盲哈里所說,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的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領地。華萊士在成年後的首次驚人之舉就是在拉納克郡殺死了英格蘭的郡守。照此看來,華萊士崛起於蘇格蘭的西南部並與斯圖亞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另外的線索來自於1297年的一枚鈐印在信上的圖章,這封信是華萊士在當政後寫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以要求通商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 Waleysfilii Alani」這樣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除此之外,上面還繪有一副弓箭,也許暗示了華萊士原本是一名職業弓弩手,早年靠捕獵甚至是偷獵為生。而在1296年8月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過程當中,曾經有不下1500名的蘇格蘭大小領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 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蘭·華萊士」(Alan Walays)。如果這個阿蘭就是威廉·華萊士的父親,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華萊士來自於低級騎士家庭,而他本人卻並非騎士出身。
斯特靈橋大捷後,「經王國的一致同意並且以至高無上的蘇格蘭王約翰·巴利奧爾的名義」,華萊士被冊封為「騎士,蘇格蘭的護國公和軍隊總指揮」。在中世紀這樣一個嚴格講究出身和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如此之速的晉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當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爾·吉普森和蘇菲·瑪索時,看電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著英雄與美女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好萊塢的編劇們無疑給觀眾製造了一個「美女惜英雄,英雄愛美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全然不顧與歷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稱作「法國母狼」的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竟然被蘇菲·瑪索演繹得如此凄婉多情,實在是貽笑大方的一件事。學者們大多認為這一情節根本不值一駁,事實上這位王妃在華萊士死後3年才從法國來到英格蘭,7年後愛德華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中,只出現了兩位與華萊士有關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就是瑪麗安·布萊德福特(Marion Braidfute)。後者原為拉納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在聖肯蒂真教堂與華萊士結婚。1296年8月27日,蘇格蘭人在鄧巴慘敗於英軍。次年,華萊士在拉納克與士氣正盛的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後來瑪麗安被英軍抓住並遵照拉納克郡守威廉·海瑟爾里格的命令予以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海瑟爾里格,完成報仇心願並自此嶄露頭角。
這位傳說中的妻子在電影里是作為一個引導華萊士精神歸宿的關鍵性角色而出現的(不過是身份降低為貧民,他們兩人的結合也變成了私定終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影片一開始就設計了少年華萊士的父親為抵抗英格蘭人而英勇獻身的背景,他於是跟叔叔學習武藝,不料長大後卻只求和心上人廝守終身。妻子的被害擊碎了華萊士的美夢,也使得他從與世無爭走上了義無返顧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節安排難免會給人一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感覺,不過由此也可見編劇一定要把華萊士塑造成情聖的決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位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這些涉及華萊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與哈里一個鄰居的名字很相似,懷疑是被詩人借用了。其實在《華萊士之歌》中,類似這種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並不鮮見。盲哈里是在華萊士家族後代(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資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見,不論是出於精神上的由衷崇拜,還是出於客觀的經濟原因,詩人必然會在創作過程中竭力鋪敘事跡,以完成後人崇功報德之心願。
然而不論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存在與否,看上去「為情復仇」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1296年8月,拉納克郡的一份法律判決文書上就出現了「威廉·華萊士,盜賊(Williamle Waleys,thief)」的字樣。追源論始,拒絕對英王宣誓效忠應該是華萊士在1296年就背負惡名的肇端。在愛德華一世看來,1296年夏季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是強弱判明、毫無懸念可言的。鄧巴戰役後,蘇格蘭的大小貴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認其為蘇格蘭至高無上的領主,目的就在於換取愛德華一世對他們現有領地及封號的默許。事實上,不管其父臣服與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愛德華一世的「新英格蘭王朝」輸誠,他是決不會享有對家族領地和封號的繼承權的。愛德華一世派駐拉納克和克萊德斯戴爾的郡守海瑟爾里格握有蘇格蘭西南部的司法審判權,並著力懲戒像華萊士這樣拒絕效忠的「叛亂分子」,這必然引起後者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魯·溫頓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後不久,華萊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勢必堅定了華萊士拿起武器、與英格蘭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的暴斃以及隨之而來的坎莫爾王朝的絕嗣是引發蘇格蘭國內政治動盪和英格蘭入侵的導火線。1290年-1291年間,13個有皇族血統的候選人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訴訟」(the Great Cause)。這場王冠之爭實際上主要是在約翰·巴利奧爾(John Balliol)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之間展開的。布魯斯與斯圖亞特通過土地分封和聯姻在蘇格蘭西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關系網。他們雖然在與巴利奧爾的王位角逐中敗下陣來,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奧爾統治期間(1292年-1296年),他們一直是以「麻煩的製造者」而聞名的。1296年後愛德華一世的征服戰爭對他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將威廉·華萊士看作是一個造反的英雄,這其實是對他名聲的最大褻瀆。雖然華萊士家族與斯圖亞特—布魯斯家族聯盟有著緊密的封建義務關系,但他本人畢生都保持了對巴利奧爾王朝的忠誠。在華萊士短暫的護國攝政期間,當時囚禁在倫敦塔的巴利奧爾依然被尊奉為蘇格蘭的合法國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為福爾科克戰敗、華萊士被迫離開蘇格蘭之後,他也沒有放棄營救這位前國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華萊士對巴利奧爾王朝忠心不貳,那麼他對一直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家族必然是充滿疑慮和警惕的。而布魯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選擇站在愛德華一方,無非是想藉助英格蘭人的力量打擊巴利奧爾派以再圖王位,因此華萊士的忠誠與威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兩者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難水乳」。有的歷史學家甚至懷疑正是羅伯特·布魯斯出賣了華萊士,因為在1305年捕獲華萊士並把他交給英格蘭人的門蒂斯的約翰(Johnof Menteith)後來成為了羅伯特一世的寵臣。
15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親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蘇格蘭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反彈。在此背景下,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的歷史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就此成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這個英雄神話的創造過程當中,約翰·巴伯的《布魯斯之歌》與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同樣功不可沒。為了凸顯兩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們於著作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在福爾科克,當兵敗的華萊士撞見了站在英格蘭人一邊作戰的布魯斯時,痛斥他的膽怯和懦弱。華萊士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喚起了布魯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從這以後,布魯斯力補前愆,回到愛國主義陣營中,並在華萊士殉難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領導抗擊英格蘭入侵者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起布魯斯王朝。說到這,讀者不難發現,電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這一幕。
在這個精心杜撰的故事當中,最致命的謬誤就是敘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其實是布魯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羅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個王位競爭者之一,而羅伯特一世(1274-1329)已經是布魯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爾科克一役中,「叛國投敵」的是第七代羅伯特,也就是羅伯特一世的父親。這時羅伯特一世(我們暫且稱他為小羅伯特)的態度是並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戰結束後,他也參加了抵抗運動,很有可能是與他父親在對愛德華一世繼續臣服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然而,當1302年由於華萊士在法國和教皇宮廷所進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奧爾回國復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時,他又一次背離了愛國陣營,尋求與愛德華的妥協。小羅伯特·布魯斯作為堅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姿態是在1305年華萊士殉難後才得以確立的。1306年他發動政變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諾克本對愛德華二世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頓條約》中,愛德華二世正式承認他為蘇格蘭國王,並完全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要求。羅伯特一世固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間,他的時叛時附表現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種方式成就家族王權霸業上的猶疑不定,這自然無法與華萊士的忠誠無私及英勇無畏相提並論。客觀點說,貴族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而華萊士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與獻身。
data-layout="right"其實,在有關威廉·華萊士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與史不合之處還甚多,以上只是試舉兩三例以饗有興趣的讀者。據說,美國權威的中世紀史專家莎朗·克羅撒(Sharon Krossa)在觀看電影《勇敢的心》還不到兩分半鍾的時候,就已經羅列了不下18處的史實錯誤。我們普通觀眾當然不需要向她那樣輜銖必較,不過如果真想對華萊士其人其事有個全面公允的認識的話,不妨讀一讀3本有「正視聽」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頓(Graeme Morton)的《威廉·華萊士:真人與虛構》(William Wallace:Man And 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歷史學者阿蘭·揚(Alan Young)和攝影家邁克爾·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隨威廉·華萊士的腳步》(In The Foot stepsof William Wallace,Sutton,2002),本書可謂是圖文俱勝。如果說英國薩頓版的兩本書是嚴肅的學術性著作,那麼科林·麥克阿瑟(Colin McArthur)的《蓬島仙舞,勇敢的心與蘇格蘭人——好萊塢電影中蘇格蘭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 And The Scots—Distortionsof Scotland in Hollywood Cinema,L.B.Tauris,2003)則針對性更強,其對電影的批評已經從內容層面擴展到了對審美趣味、創作觀念的批評。在《勇敢的心》中,出現了不少有意設計的意識形態的象徵符號,如蘇格蘭特有的薊、短裙和高地(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穿的是短裙,華萊士也並非高地人,影片開頭時少年瑪麗安摘了一束薊花送給華萊士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還有背景音樂中反復響起的風笛聲等等。雖然影片創作人員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西方社會一些極右翼團體的非理性訴求。不管怎樣,也許正如法國著名的心態史專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說「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為一個符號聚集點的能力,吸引那些與他的作品並不直接相關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奧斯卡小金人並在全球大熱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許只有歷史學家會對其表現出十足的不屑一顧,但受此片啟發並熱衷於「史詩巨片」的好萊塢也完全有理由對前者的「迂腐」表現得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地拍下去,製造一個接一個的票房奇跡。
4. 作曲和編曲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的歌曲沒有編曲人
先說「作曲人」——作曲人的工作簡單地說是指把自己想到的曲子用簡譜或五線譜等方法記錄下來,把自己的旋律表達出來。但很多人在思想上會產生一個誤區,把編曲也歸納進作曲的范圍之內,其實兩者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簡單地說,作曲是把旋律想出來,而編曲則是依照旋律,添加上各種音色,配上和弦,把作的曲表達出來。
作曲的准確定義是compose,即「組織」的意思。什麼是組織?就是對素材進行整合、組裝、創造性地安排、使用。因此,嚴格地說,按照西方音樂的標准,旋律創作不屬於真正的作曲,對素材進行嚴密的安排組織並成為最後可以演奏的音樂才是作曲。
再說「編曲人」——在古典音樂里原本是沒有編曲這個概念的,因為所有的作曲家都是自己寫好了樂譜,規定了所有樂器的配合。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曲譜在演出中和日常的練習中被人們發現了更多的表現方法,這時候就出現了編曲,就是在不影響原曲主要旋律和內容的情況對樂曲的表現形式做了更多的拓展。
在現代音樂中,特別是流行音樂中,作曲和編曲往往是兩個人,因為很多作曲者只有對旋律的把握和靈感,而編曲者對於怎樣體現這個旋律有著更多的技巧。
編曲的領域及歌曲的特色價值:
編曲的領域簡單來說,是如何決定一首歌的精神風格,它的味道及樂器搭配的種類。換句話說,我們決定一首歌它是快歌、慢歌、搖滾歌曲,還是慢板的舒情歌曲,或是兒歌,這些構思想法有可能是最初我們在寫詞作曲時,就已經安排好的,這些原素也是早就被決定好的,也可經由編曲者加以發揮而更俱特色。另一種情形是當詞曲創作人本身對編曲的觀念不是那麼重時,就需要一個編曲者來設想安排,設計出適合他們曲子的風范。
假設一個不會編曲的人,是一個不會說故事的人,他嘗試著告訴我們他發生的事情,但他不懂講話技話沒有組織能力,就會讓聽者覺得厭煩。如果是一個好的編曲者,我們就形容他是個會說故事的人,他就像是一個說演藝術家引導你進入他故事的主題,讓你體會故事中的喜、怒、哀、樂,換成音樂的角度,他就是一個成功的編曲者,因為他有他的敏感度,及成功所俱備的要件。大家應該知道一首曲子如果沒有經過編曲的修飾,是很容易被埋沒的,一首毫無特色的歌曲,也很有可能在一個編曲者手裡浴火重生,在老歌新唱里,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例子。
一首歌的特色價值又該如何來認定呢?音樂和藝術是一樣的,繪畫上來講不管是素描、山水畫、油畫只要能適度的表現出力與美,在感情的收與放都拿捏的很好,讓聽者產生共鳴,就稱得上是上等的作品。不論長度段落只要是完整的呈現我們都說是上成的作品。
由流行歌曲看編曲:
現在就讓我們真正進入編曲的境界。先鎖定流行歌曲的范圍,為什麼針對流行歌曲?大概是國內演唱卡拉ok的風氣非常盛行,大家演唱起來似乎都很有共鳴,我附帶提到一點,為什麼我們要學編曲?第一步我們拿到歌曲後,必先反復聆聽,試著從歌曲中找尋所俱備的元素,從旋律當中找,從歌詞當中抓,也就是說你能否把重點找出來,找到重點後,就能知道它的類型,構想在這些當中我們可適用的樂器又有哪些,如果是古典風格,當然是以弦樂為主角,如果是搖滾樂那當然是以電吉他為主,如果是民謠,那木吉他就是主角了。如果可以掌握這些重點,那一首歌的特色也就被我們掌握住了。
編曲者的工作:
現在我只是在編曲的外圍與大家介紹,真正接觸一個歌曲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平常要做的功課了,例如流行歌曲里我們除了聽它的主旋律它的歌詞之外,我們有沒有注意去聽它的前奏它的尾奏,一首歌的前奏與歌詞、曲、旋律之間所形成的關系是什麼,是對比、是落差,還是相互呼應的感覺,樂器之間相互協調,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處理,至於一首歌的高潮點,通常在2/3的地方,處理的方式恰當嗎?反復的副歌是否重復太多次,這些大大小小的事項,決定歌曲的style,安排樂器的種類,樂器間的協調,主歌副歌間奏它們的功能性質又是如何,這些都是編曲者的工作
編曲者需具備的能力:
當然一個編曲者本身俱備的能力有很多,對樂理方面的知識,和弦的組成及熟悉每一項樂器的特色功能,再來是對每一種類型的歌曲編曲,都要能拿捏到那種氣味。現在科技日漸愈益,在音樂上面我們也不落人後,利用電子合成的聲音來取代樂器,當然最合宜的是兩者並用,用不同的個性來處理不同的音樂形式,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想對大家大聲急呼的是,時下流行的音樂最能反應出人們生活上的情愛,不管是有心嘗試作詞作曲或是編曲,希望大家都能夠去發覺創意它的美,在於它的一個原創性,如果能讓聆聽者覺得他的曲子、他的編法真的是讓我欣賞的不得了,怎麼從來都不知道一首曲子可以被編得這么好聽,而這些東西都是在於原創性,原創性的曲,原創性的風格。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候的模仿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模仿他人,這就不可能被認同了,做一首代表自己的歌曲,拒絕抄襲與模仿。
5. 歌劇魅影中的艾瑞克(就是魅影)他最後是怎麼死的謝謝
沒人知道他是否已經死了,自從他放女主角走後就沒有他的下落了。
不過,朋友,魅影就應該像他的名字一樣,不需要知道他確切的信息。朦朧充滿遐想,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所在啊
《歌劇魅影》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y-2LEN1oQ38YdsoXGCNaAQ
6. 電影《韓公主》 痛心! 一個被43人糟蹋的花季少女,為何居然得到怎樣的結局
《韓公主》是根據真實案例「密陽性暴力事件」進行改編的。
2004年3月-11月發生於韓國慶尚南道密陽市集體性暴力事件。2004年1月,家住蔚山市的崔某(14歲,初中2年級女生)用手機給一名女同學打電話,但電話卻打到了密陽市高中生金某(男,18歲)的手機上。
崔某本想立即掛斷,此時對方說了一句「你的聲音非常好聽,和你的朋友一起來玩吧」,這一句話勾起了她的好奇心。於是,崔某便與妹妹(13歲)和表姐(16歲)一同來到了密陽。
金某見到她們3人後又將她們介紹給密陽3個高中的聯合暴力團伙「密陽聯盟」的頭目朴某(男,18歲),朴某便和10幾名手下威脅並毆打她們,而後又將她們帶到旅館輪奸。
只是沒想到,接到她們電話的是一個用心險惡的高中男生。金某將她們介紹給密陽市裡3個高中的聯合暴力性犯罪組織。組織的頭目姓朴,18歲,男。帶著手下十幾個人,威脅毆打崔某三人隨後將其帶到賓館輪奷。
之後在拿到女生把柄後(施暴過程中的相片,真名,學校班級,住所地址等),要挾發到網上,多次威脅,在旅館中,「桑拿」中,高校運動部的巴士中,公園中。用工具粗暴玩弄,輪流發生關系,搶奪錢物,長達一年的受虐。
女學生因為被粗暴的工具(性具)侮辱過後身體出現異常被送往婦科,在8月精神方面已經受不了,服安眠葯自殺。未果陷入昏迷,見女兒的情況異常後母親報警。
在對受害人的詢問過程中,警察無視崔某三人要求女警察檢查身體並詢問的要求,而直接派出男警察對三個女生的身體檢查,並直接問「插入了嗎?」等詳細的受害細節,警察並對受害者直言「你們是密陽的恥辱」,以至於受害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2005年2月13日,國家人權委員會對該事件的調查過程中的人權侵害行為進行調查,對被害者的調查不當問題的證據搜查,到目前為止的29份證詞全部勸告改善,也對方法進行規定指導。但效果不明顯,多次發出對調查過程隨時抽查。最後在大韓民國女性部的記者會面的過程中披露出警察的粗暴言論和行為,對被害人保護不充分等事實。
(6)電影音樂家為什麼沒有排片擴展閱讀:
《韓公主》是由李秀鎮編導,千禹熙、鄭吝善主演的劇情片。
影片講述韓公主因為意外的不幸事件失去了朋友,彷彿被追趕一般轉學之後,韓公主跟Eun-hee成了好朋友,Eun-hee勸韓公主加入了學校的清唱俱樂部。在韓公主加入清唱俱樂部的消息傳開後,一群她前同學的家長炸開了鍋,到處宣傳韓公主有污點的過去。
該片於2014年4月17日在韓國上映。影片獲第18屆釜山國際電影節CGV Movie Collage獎和第6屆韓國年度電影獎最佳影片。
7. 電影《鋼的琴》為什麼評分如此高
《鋼的琴》之所以評分高,是因為它骨子裡流露出的浪漫主義。
影片故事的發生地是破敗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主人公是下崗的鋼廠工人,按說這樣的背景和人物是與浪漫無緣的。可是,影片偏偏就利用一架貨真價實的「鋼」琴讓老工廠與浪漫之間產生了化學反應。
首先,導演利用了舞台表現手法體現這種浪漫情調。
例如,像這樣:
人們圍觀煙囪的倒掉,也是在圍觀一個時代的結束。偉大的時代結束得有些草率,煙塵散去,人們各自回家,繼續在無望的生活中掙扎。
影片的最後,主人公還是失敗了,就像浪漫主義的失敗早已註定。心存浪漫的人們為本片打高分,就是想祭奠一下雖然敗局已定,但是至少曾經為之努力過的浪漫吧。
8. 電影《美麗人生》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1、梗概
猶太青年圭多(羅伯托·貝尼尼)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尼可萊塔·布拉斯基),他彬彬有禮的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歷經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後,天遂人願,兩人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長,法西斯政權下,圭多和兒子被強行送往猶太人集中營。
多拉雖沒有猶太血統,毅然同行,與丈夫兒子分開關押在一個集中營里。聰明樂天的圭多哄騙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獎品就是一輛大坦克,兒子快樂、天真的生活在納粹的陰霾之中。
盡管集中營的生活艱苦寂寞,圭多仍然帶給他人很多快樂,他還趁機在納粹的廣播里問候妻子:「早安!公主!」
法西斯政權即將傾覆,納粹的集中營很快就要接受最後的清理,圭多編給兒子的游戲該怎麼結束?他們一家能否平安的度過這黑暗的年代呢?
2、感想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
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
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
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
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
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
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8)電影音樂家為什麼沒有排片擴展閱讀:
《美麗人生》是一部由羅伯托·貝尼尼執導,羅伯托·貝尼尼、尼可萊塔·布拉斯基、喬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劇情片,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納粹集中營中的悲歡離合,展示了圭多對美麗人生的憧憬和在殘酷環境中特有的樂觀,完全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
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劇,它以一種超越常規的新鮮的角度,通過另一個側面來面對二戰這段歷史。羅貝托·貝尼尼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為在二戰中所有受傷的人們注射了一針止痛劑。
9. 電影《加勒比海盜》系列為什麼受到影迷歡迎
嚮往深藍是每一個人的夢想所在。一如這部《加勒比海盜》一般。為什麼這部電影能夠擁有如此多的影迷?原因就在於這部電影實現了很多人的夢想,這個夢想裡面有尋寶、有探索、有冒險、有刺激更有對於自由的追求。
想要拿到財寶,你就必須變成骷髏,只要放棄財寶,你就可以變成人類。貪念之間,由人變鬼,就是這么簡單。
講的是海盜的故事,更多的是在說人性
10. 傲慢與偏見 原著與電影不同處
第一,小說缺乏具體性,故事完全依靠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顯示人物性格,同時,對人物的服裝和場景的選擇也沒有過多描寫,而在電影中為了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更加具體和富於想像和現代氣息。電影刪除了次要人物,使情節更加緊湊。其次,電影對小說情節的改動大多是藉助於場景的變化來表現的。第三,電影小說對情節的增加,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刻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例如,增加了伊麗莎白與簡卧床的情節和場景,不僅表現了姐妹情深,而且反映了女孩子的細膩的情感。使得伊麗莎白的形象更加立體,更加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該電影不僅保留了舊的時代風貌,也彰顯出簡奧斯汀作品新時達的意義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