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風語者》中,日軍暗堡中的那兩門大口徑火炮是什麼炮
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5963.0
mm
(L
40)
重量:10422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彈丸重量:40.2
Kg
彈丸初速:734
m/sec
最大射程:18100
m
Ⅱ 戰列艦的部分著名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設計建造的的戰列艦,歷史上該級艦艇計劃建造四艘,建成了兩艘。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為假想敵制定了新的國防方針。1936年日本退出倫敦海軍限制軍備的談判,日本海軍明確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擊假想敵美國海軍艦艇編隊的戰略。日本海軍在主力艦的數量方面無法同美國海軍抗衡,決心以單艦的威力來抵消對方在數量上的優勢。新型戰列艦的設計任務開始於1934年。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重,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
因此,迷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借像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沖繩島登陸戰。日本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沖繩日軍的作戰。4月5日,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還有1艘巡洋艦及8艘驅逐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現了這支艦隊。12時31分,美國海軍發出的第一個攻擊波,美國飛機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大和」號第3號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彈穿透了後部主甲板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毀。12時43時,大和艦左舷前部被1發魚雷命中,「大和」號航速降至22節。13時35分,美軍第二攻擊波飛機到達。13時37分,「大和」號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分別命中143、124、131號肋骨),使其艦體左傾達7-8度。
幾乎與此同時,由於美機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炸毀了「大和」號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排水作業,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對稱注水以恢復艦體平衡,航速降至18節。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
14時12分,大和艦左舷中部和後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艦體傾斜達16-18度。由於右舷注排水區已經注滿水,只能繼續往機械室、休息室和鍋爐艙里注水。
14時15分,大和艦左舷再中1雷,航速漸漸減至7節。艦長被迫發出了棄艦令。
14時23分,大和艦突然發生主炮彈葯庫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艦2498名官兵(連同司令部人員共有2767人)中僅有269人獲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其沉沒地點在日本九州島南西50海里,德之島西北200海里,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依阿華級戰列艦(英文:Iowa Class Battleship,中文: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一級戰列艦。
本級艦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戰列艦,4艘同型艦仍保存至今。由於依阿華級的繼承艦——蒙大拿級的取消建造,使得這一級戰列艦成為美國海軍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1945年9月2日,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上的三號艦密蘇里號的主甲板上舉行,本級艦因而聞名於世。
20世紀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戰列艦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1936年美、英、法三國簽訂了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標准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356毫米。由於日本、義大利未簽訂該條約,1938年6月美、英、法三國將對戰列艦的限制條款修改為標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噸,火炮口徑增大到406毫米。
1938年5月,美國海軍確定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後續的4.5萬噸級新型高速戰列艦的設計方案——依阿華級的設計方案(依阿華 Iowa Class,因翻譯不同,又被譯做衣阿華、愛荷華、艾奧瓦)。美國海軍對之前建造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性能並不滿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依阿華級戰列艦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依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
為了能夠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便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快速調動,以能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為准,採用限制船體最大寬度,拉長艦體的措施,依阿華級重新設計了艦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而艦體長度和吃水則被加大,艦體的長寬比達到8.2,而當時其它戰列艦的長寬比大多不足7。其細長的艦艏曲線與日本海軍的大和級戰列艦相似,有利提高航速,但影響了適航性。依阿華級艦長達到270.4米,艦體長寬比8.18:1,水線長寬比7.96:1。首艦依阿華號在進行高速試航時,曾發現船艉有振動現象,經過水池試驗後,依阿華級改用了兩種不同螺旋槳,外舷軸螺旋槳直徑5.563米,為4葉槳;內舷為5葉槳,直徑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動現象。缺點是其艦體細長,炮火命中率會大打折扣。
右圖是依阿華級戰列艦主炮齊射時的場面,可以通過船身旁的海水來確定,龐大的戰列艦被火炮的沖擊波向後「推」,可以直觀的感受到戰列艦火炮的威力。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由於北卡羅來納級的裝甲僅僅能夠抵禦14英寸口徑炮彈的攻擊,顯得攻強守弱,因此該級艦在設計時被要求在噸位、火力不變的情況下加強防護力,因此盡可能的減輕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點優化裝甲防護。南達科他級的設計方案被定為「1939式戰列艦」。南達科他級保持與北卡羅來納級相同的最大艦寬,減少艦體水線長度,以節省結構重量。精心設計了船型,採用球鼻型艦艏降低了阻力。提高主機功率以保持27節的航速。增加甲板裝甲厚度以及加大側舷裝甲帶的傾斜角度(傾斜角19度),提高裝甲區抗攻擊能力。將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擁有單個煙囪是在外形上與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最明顯的區別。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被公認是攻防平衡的優秀的條約型戰列艦。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戰爭中多用做為航空母艦編隊護航和對岸火力支援使用,南達科他級被編入航空母艦編隊,利用其強大的防空火力網為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提供空中保護與支援兩棲作戰。相繼參加了進攻吉爾伯特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的戰役,萊特灣海戰,攻佔硫黃島和沖繩島的戰役以及對日本本土的炮擊作戰。
1942年10月,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參加了在南太平洋海域的海戰,1942年11月14日南達科他號與華盛頓號戰列艦和日海軍霧島號戰列艦編隊遭遇,結果南達科他號雖損傷嚴重,但是艦體並沒有大的損壞,仍以20節的航速脫離戰場,大修62天,換掉一門主炮,防護能力經受住了考驗。
印第安納號服役後投入太平洋戰場。1944年1月,曾因與華盛頓號戰列艦相撞,右舷受損,修理了5個月。
馬薩諸塞號1942年11月參加了北非的登陸行動,炮擊停泊在卡薩布蘭卡的法國戰列艦JEAN BART(中文名 讓·巴金)號(未完工),使其喪失了戰鬥力。1943年2月開赴太平洋戰場。
亞拉巴馬號服役後先加入英國本土艦隊投入歐洲戰場。1943年8月開赴太平洋戰場。
戰後1947年該級艦開始陸續退役,編入預備役。1962年正式從海軍除名。南達科他號、印第安那號賣給船廠拆毀。馬薩諸塞號、亞拉巴馬號分別被馬薩諸塞州、亞拉巴馬州買下,作為紀念館保存起來。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號(North Carolina BB55)、華盛頓號(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艦華盛頓號戰列艦1938年6月14日開工,1941年5月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於1919-1921年曾計劃建造10艘戰列艦,但由於受華盛頓條約(1922年2月6日簽訂)的限制,又於1922年2月8日取消了其中7艘戰列艦的建造,結果只有3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建成服役。
193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考慮到其在亞洲和歐洲的潛在敵國日本和德國正在積極擴軍備戰,於是根據英、美、法三國簽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在1937年開始建造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於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又於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這三個級10艘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最後一代戰列艦,它們建成後相繼投入了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相繼加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1942年8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北卡羅來納」號成為當時為航空母艦護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戰列艦。在這次戰斗中有卓有成
效的表現,為美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奠定了它們的主要任務:為航空母艦編隊提供對空掩護。1942年11月14日「華盛頓」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海域的夜戰中,利用雷達的引導擊沉日本海軍「霧島」號戰列艦。1944年「華盛頓」號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艦艏撞毀並更換了新艦艏。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北卡羅來納級兩艦參加了大部分重大戰斗活動,主要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與支援兩棲登陸作戰,參加了進攻吉爾貝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硫磺島、日本本土諸島的戰役。 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二戰前的法國海軍,實質上是一支地區性海軍,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系。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布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
「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布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戰中無法有效覆蓋目標。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較小口徑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英文:Vittorio Veneto class battleship,簡稱為維內托級;外文文獻一般將其稱之為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英文:Littorio class battleship;因為該級艦一二號艦同日下水,維內托號為預算撥付首艦,利托里奧號為實際服役首艦,中文翻譯傳統以維內托級為准)是義大利皇家海軍(義大利語:Regia Marina)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建造的主力戰列艦。
本級艦滿載排水量45000噸,採用適航性較高的長艏樓、球鼻艏、巡洋艦艉構型,裝備三座三聯裝安莎爾多1934型381毫米口徑主炮(前二後一)、四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單管高炮。裝甲為帶延伸結構的的盒型裝甲艙和普列賽防魚雷系統,裝甲防禦和水下防禦體系完全獨立,在設計上前衛且符合義大利海軍特點需求。
本級艦首批建造兩艘,1937年法意英關系緊張後義大利再決定追加兩艘改進型羅馬號和帝國號。1934年前兩艦開工,1940年竣工。1938年羅馬號開工,1942年竣工。四號艦帝國號1938年開工,最後未完工。前兩艦成軍服役不久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兩艦參與了馬塔潘角海戰、第一、二次錫爾特灣海戰等地中海戰事,戰爭末期義大利資源缺乏兩艦轉而留港充當防空平台,在戰爭中受到一定損傷後均存活到戰後,拆解。
英國皇家海軍在1937年陸續開工建造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後,就意識到其不足,主要表現在火力和航海性能上。英國海軍隨後設計了獅級戰列艦,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獅級戰列艦於1940年10月停建。與此同時面對緊迫的戰爭局勢作為應急方案在時任海軍大臣丘吉爾的影響下,英國海軍採納安裝4座雙聯裝15英寸口徑主炮炮塔(1924年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勇敢號、光榮號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遺物)的方案。命名為前衛號戰列艦(HMS Vanguard 1944年)。
前衛號防護設計較「喬治五世」級有所改進,根據實戰經驗改進了艦體水密隔艙結構,因為重量補償的原因主裝甲帶減少了一英寸。針對喬治五世級航海性能不足的缺陷,在適航性方面的改進最成功,前衛號航海性能十分優良。前衛號重新設計了艦艏舷弧,艦艏干舷提高,增設防浪板,提高在惡劣海況下的航海性能,優化的艦型設計,艦體的長寬比適中,艦艉採用方形艉,提高了推進效率。前衛號裝備了比較完備的雷達火控系統,除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外,不僅主、副炮裝備了火控雷達,各種口徑的防空火炮也裝備了炮瞄雷達。前衛號戰列艦火力方面略顯不足,主炮口徑、威力、數量都偏小。
前衛號於1941年10月在約翰·布朗(Clydebank)船廠開工,是英國設計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艦。1944年11月下水,1946年完工服役,並一度作為皇室出訪的郵船,被當時有人諷刺為「最豪華的王室郵船」。1949年改為訓練艦,1954年退役。於1960年拆毀。成為英國皇家海軍最後一艘被拆毀的戰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一直想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國海軍就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准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型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
1935年,「俾斯麥」級戰列艦設計工作開始。最初的設計指標是:標准排水量35000噸,艦長250米,寬38米,吃水10米,四座雙聯裝380毫米主炮,渦輪-電力裝置。最大航速30節,最大續航力8000海里/19節。
這是根據德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當時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基爾運河規定對船隻的限制是:長度不得超過250米,寬不超過38米,吃水不超過10米。由於德國在一戰後,海外殖民地損失殆盡,戰艦在作戰時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可以依賴海外殖民地的基地補給,因此「俾斯麥」級必須有非常大的續航力,所以其設計續航力達8000海里,而且還是高速的19節戰斗巡航。
鑒於當時各國正在設計建造的新戰列艦的最大航速都在30節,並考慮到德國海軍艦艇數量少,「俾斯麥」級必定常常在己方數量劣勢的情況下戰斗,而在海戰中,在數量劣勢的情況下戰斗,沒有高的航速是十分危險的,故此,「俾斯麥」級以高標准設計建造。
俾斯麥級戰列艦首艦俾斯麥號曾用一發炮彈擊沉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夭折。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不再採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採用傾斜布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禦設施。
納爾遜號戰列艦受條約規定35000噸的限制,納爾遜級採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布局,基本設計思想基本與N3和G3計劃相同,都是盡量使需要裝甲防護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間炮塔安裝在高出其前後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狀排列,為了配平重量艦橋位於艦體舯部靠後的位置。如此設計的目的是將有限的裝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需要重裝甲保護要害部位的范圍被縮小到最小的區域,可以達到更好的防護效果。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基本設計繼承了田納西級戰列艦,繼承了當時美國戰列艦的標准風格:飛剪型艦艏;籠式主桅;副炮安裝在艏樓甲板上;採用電氣推進的動力系統。主要改進了火力和防護力。美國在獲得日本海軍長門級戰列艦的情報後,更改設計,用4座雙聯裝16英寸(406mm)口徑主炮取代了田納西級戰列艦的4座3聯裝14英寸(356mm)口徑主炮。由於火力加強,防禦也相應加強來抵禦敵方相同口徑炮彈的攻擊。其餘各方面均與田納西級相似。動力方面還是沒有得到軍方的重視,最大航速只有21節。
1942年科羅拉多號、馬里蘭號拆除後部主桅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日本海軍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時擊沉的西弗吉尼亞號1943年打撈出水進行改裝,拆除前後主桅,艦體上層建築徹底重建。三艦在改裝中都改裝了防空火炮加強防空火力。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國於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二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其設計遵守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限制戰列艦的標准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14英寸即356毫米)的規定,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
同級艦有喬治五世國王號(HMS King George V )、威爾士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約克公爵號(HMS Duke of York)、安森號(HMS Anson)、豪號(HMS Howe)等5艘。
喬治五世國王號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威爾士親王號剛服役就參加了圍殲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斗,後帶著戰傷運載首相丘吉爾出訪美國,簽訂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1941年12月10日威爾士親王號在馬來亞海域被日軍飛機擊沉。
1943年12月26日在護航作戰中,約克公爵號擊毀了德國海軍戰艦「沙恩霍斯特」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加入了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進攻日本的作戰。
Ⅲ 像密蘇里戰列艦的9門主炮能全部一起開火么
嚴格說起來其實不可以。
戰列艦在射擊時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幾個炮塔輪射,這樣可以使得後坐力分散,不至於因為過大的艦體橫移而對下次瞄準產生太大的影響,同時能夠保持火力的連續性,一般用來對固定目標轟擊;另一種就是所有主炮的齊射了,這種發射方式追求最短時間內的區域火力覆蓋,最大程度地增加命中目標的幾率,是用來對付移動目標的,在艦隊炮戰時比較常見。
密蘇里號裝備的50倍徑406毫米主炮是三聯裝的,這種炮塔布置方式的好處是火力較為集中,而且相對於雙聯裝炮塔其總體重量相對較輕,可以在火力相等的情況下加大對於炮塔的防護。相應的,其缺點在第一艘裝備三聯裝主炮的戰列艦「聯合力量」號服役之後就顯現了出來——由於火炮布置相對密集,三聯裝炮塔在同時射擊時,出膛的炮彈會互相擾亂對方的軌跡,使得炮彈的落點反而比雙聯裝炮塔還要疏散,命中率不容易保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聯合力量級以及其後的裝備三聯裝主炮的戰艦都在每個炮塔中間的火炮上安裝了延時裝置,在戰艦齊射時,中間的火炮將延遲半秒鍾左右開火,這樣就避免了炮彈之間空氣渦流的相互干擾,密蘇里號也不例外。
因此,密蘇里號實際上是不能同時發射九門主炮的,其中有三門要比其他的六門晚一點。
Ⅳ 戰列艦主炮齊射是什麼概念
偷懶,抄別人的來回答你。
根據1958年版美海軍官校教範定義如下(括弧內是我加的註解): GUN FIRING is classified as to METHO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indivial guns are shot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guns of the battery. 火炮發射方法按炮台群組關系來區分有以下幾種:(必須是同一艘船)
1. SALVO FIRE is the simultaneous firing of all guns ready and aimed at the same target. 1.齊射:同口徑火炮炮塔備便並同時瞄準射擊同一目標。(齊射不限出幾門炮,但只出一門炮不叫齊射salvo, 要叫單發single shot) 2. FULL SALVO FIRE IS the simultaneous firing of all guns of a group. 2.全齊射:所有同口徑炮塔所有火炮同時射擊同一目標。(以命令為准,如發射時有一兩門發射失敗,仍然會被視為全齊射) 3. SPLIT SALVO FIRE is the firing of less than the full number of guns in a multiple gun mount or turrets at a given instant. 3.分齊射:所有同口徑炮塔不足全數的火炮同時射擊同一目標。(每炮塔至少要出一門炮) 4. PARTIAL SALVO FIRE is the firing of less than the full number of mounts or turrets (in multiple gun-mount batteries) at a given instant. 4.部分齊射:不足全數的同口徑炮塔所有火炮或不足全數的火炮同時射擊同一目標。(例如只有尾炮塔出炮射擊) 5. CONTINUOUS FIRE is the firing of each gun without regard for the readiness of other guns of the battery. 5.連續射: 同一炮塔內各炮各自發射而不必協同其它火炮。(例如近距離混戰要求最大射速時)
奇怪,怎麼沒看到「半齊射「?先看看各國約定俗成的定義: A. HALF SALVO FIRE is the firing of one half the number of guns in a multiple gun mount or turrets at a given instant. A. 半齊射:所有同口徑炮塔一半的火炮同時射擊同一目標。(如全部聯裝炮塔各出一門炮,通常是全左炮或全右炮交替)
貌似二戰後美軍輕巡以上主力戰艦都是三聯裝,拆不成一半,所以我認為用「分齊射「的定義可以涵蓋「半齊射「。可是問題又來了,美軍聯裝127mm炮不是一直用到70年代嗎?難道它不能「半齊射「嗎?據我知道陽字型大小是可以的,所以,不解。但以上對「半齊射「的定義是不會錯的。
說到「全齊射「不能不提一下」broadside,全舷射「這個字,就超無畏艦後的全中線主炮配置來說,「全齊射「必然是」全舷射「。不過英文里還有」full-broadside「這個字,要怎麼解釋?」全-全舷射「?沒錯,」全舷射「也適用於副炮,所以同舷側的全部主副炮同時向同一個目標射擊就是」全-全舷射「。請注意下面這張衣阿華的舷側射照片,不僅主炮全齊射,右舷的三座聯裝127mm副炮也同時齊射,有灰白色炮煙甚至煙圈為證。這就是」full-broadside,全-全舷射「。
補充一點定義:
A SALVO consists of one shot or several shots fired simultaneously or nearly so by the same battery at the same target. 齊射 又名 排炮:
同一炮台組在同時或幾乎同時間對同一目標所發射的一發或多發射彈。
有同好拘泥於漢語字面,以為齊射一定得是「同時間發射「,其實在早期總發射電門未裝備前,各炮炮手依照電鈴聲發射就多少有些先後。後來有了總發射電門後,考慮到某些射向同時發射引起氣爆太大,也會各炮故意錯開一兩秒,不過錯開時間太長又會影響齊射散布。到了1930年代的研究發現,如果炮口距離過於接近,同時發射的炮彈尾流也會影響彈道,所以美日等國為發射電路裝上了時間延遲線圈,使同炮塔各炮錯開十分之幾到百分之幾秒發射,這樣就一舉改善了時間差散布與尾流散布兩個問題,
術語按中=英=日(如海自有新用語則列在/之後)排列對照如下:
齊射=SALVO=打方/斉射
全齊射=FULL SALVO=一斉打方
半齊射=HALF SALVO=交互打方
部分齊射=PARTIAL SALVO FIRE=指命打方
連續射=CONTINUOUS FIRE=獨立打方
Ⅳ 《共和國級戰列艦》原型是什麼
架空的產物,沒有明確的原型。
《戰艦世界》在載具射擊的基礎上根據天氣環境和富有挑戰性的障礙物,玩家可以從海量的戰艦配置中挑選出最適合當前戰況的加以操作。所有的戰艦都有獨一無二的火力、速度、護甲和耐久。而多樣化的海洋地圖和變化的天氣環境也將讓游戲更加有趣。
設計:
該艦全長125.91米,水線長124.25米,寬21.4米,設計排水量12728噸,滿載排水量12892噸,在標准排水量12432噸時,吃水7.39米,艦體後部吃水8.22米。和所有前無畏艦一樣,其上層建築周圍堆滿了各式各樣不同口徑的火炮。
包括4門M1893/96型305毫米主炮,10門M1893/96型164毫米副炮,8門M1893型100毫米炮,20門M1885型47毫米炮及2門M1885型「哈奇開斯」37毫米機關炮。在今天看來,種類繁雜的對艦火炮無疑會造成火控困難,影響射擊精度;但當時海軍界廣泛認為,巨炮固然是敲開厚重裝甲的不二法門。
Ⅵ 對馬海戰是什麼時候的戰爭
對馬海戰(1905年5月27日~28日),又稱日本海海戰,是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遠東海域的制海權,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州島之間的對馬海峽附近海域所進行的一場海上決戰。
戰爭背景
日俄戰爭爆發以後,俄國無論在陸戰場還是海戰場都節節失利,其太平洋艦隊被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重創並封鎖在旅順港內。為了解救旅順口的危機,扭轉俄國在遠東的不利局勢,重新奪回制海權,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4年4月命令俄海軍部立即從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中抽調艦船,包括7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以及一些輔助艦船,組編成太平洋第二分艦隊,由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中將統帥,於1904年9月26日趕赴遠東戰場。此後,沙皇政府又派出由海軍少將涅鮑加托夫率領的第三太平洋艦隊增援遠東,共有戰艦和輔助船18艘,於1905年2月18日駛離波羅的海港口向遠東進發。兩支力量1905年5月9日在越南萬豐灣匯合,5月14日聯合北上。
俄國海軍在當時世界海軍排行榜上列第3位,俄國派往遠東進行支援的是一支無比強大的艦隊。但是俄國艦隊在短時間內的集結,不得不面對新服役的戰艦官兵對於新式軍艦上的設備尚未熟悉掌握、新舊戰艦難以協調行動等問題,而且俄國艦隊是從波羅的海出發前往遠東,途中需要經過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中國海,航行220多天,行程18000海里(幾乎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如此漫長的航行對艦船、人員的損害極大,整個艦隊士氣低迷,作戰能力嚴重下降。列寧曾這樣來形容這支艦隊:「像整個俄羅斯帝國那樣龐大,那樣笨重、荒唐、無力、怪誕」。而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在於整個航行過程中沒有一個適當的加煤港口,只好把軍艦上一切能裝的地方都裝上了煤,結果導致原來就擁擠的軍艦更加擁擠不堪,速度減慢,水兵生活條件急劇惡化,很多官兵都染上了流行的熱帶病而死去。另外,日軍的節節勝利使俄國官兵過分誇大了日軍能力,認為日本海軍的勢力已經擴展到了北海和大西洋,關於日本水雷、魚雷快艇和潛水艇的謠言到處都是,加重了俄軍的恐懼心理,一路上草木皆兵,對德國、法國、瑞典、挪威、英國的民船都胡亂開火。而與此相對,經歷了甲午戰爭和旅順戰役後,日本聯合艦隊的士氣異常旺盛,其官兵大都有戰斗經驗、訓練有素。而且趁俄國艦隊東調之機,日本對艦艇進行了維修和保養,並對士兵進行了頻繁的實彈射擊訓練,幾乎打掉了國內半數的炮彈儲備,為迎戰即將到來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做了充分的准備。在軍艦的總噸位、航速、火炮射速、先進程度等方面日本也占明顯優勢。
在戰略決策方面,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大將根據俄國艦隊補給供應情況,斷定俄國艦隊將通過對馬海峽直接前往海參崴。於是1905年5月20日,東鄉下令讓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在對馬海峽附近海域隱蔽起來,以逸待勞,等候俄國艦隊的到來;同時在俄國艦隊可能經過的各條航道上布設水雷,並讓日本的巡洋艦、炮艦在各個關口巡邏。而羅日傑斯特文斯基考慮到能源供應及士兵疲憊等問題,便意欲盡快到達海參崴進行休整,再尋機和日本艦隊主力較量,於是選擇了對馬海峽航線這條捷徑,也正中日軍下懷。5月25日,俄國艦隊從台灣附近出發,26日到達上海附近,27日清晨進入對馬海峽,鑽進了日本艦隊的包圍圈,對馬海戰爆發。
戰爭經過
5月27日清晨4時45分,日本聯合艦隊偵察船在九州西部海域「信濃丸」發現了俄國艦隊,5時5分,東鄉下令全艦隊出擊,1小時後日本艦隊開始尾隨俄國艦隊前進,在中午11時15分雙方進行了試探性的交火。11時30分,俄國艦隊司令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下令暫停射擊,改變陣形,以利戰斗,命令第一、第二分隊加速到11節,行駛到另一個縱隊前面。由於他沒有同時下令另一縱隊減速,整個俄國艦隊的陣形陷入混亂。13時40分左右,日本艦隊主力在右前方出現,成單排一列式,企圖截斷俄國艦隊的航線。臨戰前,東鄉對全艦隊發出信號:「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諸位尤需奮發努力。」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再次下令成戰斗隊形,但已經來不及了,日艦截斷了俄國艦隊的航線。
14時8分,為奪取有利攻擊陣位,東鄉毅然下令敵前180°大轉向,即著名的「U」型轉彎。趁此有利時機,俄國艦隊全然不管各種火炮的有效射程,一律從萬米距離首先開炮。不出幾分鍾後,便有3艘日艦受重傷,1艘喪失戰斗能力。日本艦隊雖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最終完成了「U」型轉向後,實現了與俄國艦隊的平行前進,並利用其上風位的航速優勢迫使俄國艦隊偏離原航向。當日本艦隊逼近到距俄艦6,500米時,東鄉一聲令下,日艦所有大炮同時向俄艦開火,俄國艦隊旗艦「蘇沃羅夫公爵」號遭到日方炮火的集中猛烈射擊,14時20分,船舵被打壞,軍艦失去控制,艦隊司令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也身受重傷,全部上層建築都被打爛的「蘇沃羅夫公爵」被迫退出戰列在海面上漂浮,俄國艦隊陷入沒有指揮的混亂局面。同時,俄國第二分隊的旗艦「奧斯利亞比亞」號受重創,後來其艦艏吃水線上被打開了一個大口子,海水湧入,船頭下沉,約在15時30分左右沉沒。此後,失去統一指揮的戰列艦「亞歷山大三世」號和「波羅丁諾」號也被日艦炮火擊中燃起大火。而在戰列艦進行交戰的同時,雙方的巡洋艦也在激烈交鋒。巡洋艦交火約從14時45分開始,主要在俄國第一巡洋艦分隊和日本第三、四分隊間展開,戰斗中日本3艘巡洋艦受重傷,俄國數艘輔助船起火焚毀。至16時左右,俄國艦隊敗局已定,戰列艦中的兩艘一艘沉沒,一艘失去作用,其餘大部受損,前往海參崴的航道也已被封鎖,而日艦則基本保持了開戰時的完好狀況。16時45分,日本第五、六分隊投入戰斗,向俄國巡洋艦發起進攻。不久,「斯維特拉娜」號被擊沉,另一艘舊式巡洋艦「頓斯科伊」在英勇地抗擊了6艘日本巡洋艦的圍攻,並擊傷了其中的兩艘(「浪速」號和「音羽」號)後,為避免被俘而由船員於29日自行鑿沉。「奧列格」號、「阿芙樂爾」號、「珍珠」號,2艘驅逐艦和3艘軍需船,向北突圍未遂,便南下逃往菲律賓。到晚19時,千瘡百孔的「亞歷山大三世」號戰列艦沉沒,艦員全部遇難,10分鍾後,「波羅丁諾」號彈葯庫被日本「富士」號擊中,彈葯庫被摧毀,並引發了鍋爐爆炸,當即下沉,僅一人倖免於難。在海上漂浮的旗艦「蘇沃羅夫公爵」號於19時20分,受到日本驅逐艦發射魚雷的攻擊而最終沉沒。至此,白天的戰斗結束。
27日晚19時30分至次日凌晨5時,日方又出動37艘魚雷艇和21艘驅逐艦,對殘余的俄國艦隊實施魚雷攻擊。「西索伊-維利基」號、「海軍上將納西莫夫」號、「納瓦林」號先後被魚雷擊沉,舊式裝甲巡洋艦「莫諾馬赫」號在船頭被魚雷炸掉的情況下,仍頑強地擊沉了向它發射魚雷的日本魚雷艇,後因傷勢嚴重,於凌晨5時由船員自行鑿沉。與此同時,東鄉又悄悄帶領日主力艦隊連夜趕往朝鮮東海岸的郁陵島附近埋伏下來,等待著繼續趕往海參崴的俄國艦隊。5月28日晨,當涅波加多夫海軍少將指揮的俄國艦隊殘部開到郁陵島以南60海里處時,又被等在這里的由28艘戰艦組成的日本艦隊包圍。上午9時,日軍「三笠」號發出信號,戰列艦一齊開火,俄艦奮力還擊。10時45分,在「尼古拉一世」號驅逐艦艦長斯米爾諾夫的建議下,涅波加多夫含淚下令升起國際法規定的XGE旗號:「我們投降!」10時53分,「尼古拉一世」、「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海軍上將謝尼亞文」、「鷹」4艘戰列艦投降,下午13時左右,涅波加多夫在東鄉的旗艦「三笠」號上簽署了投降書。當天下午15時,載有艦隊司令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的「魯莽」號驅逐艦被日軍「細浪」號驅逐艦追上,向日方投降,但其餘的艦艇或進行了抵抗後被擊沉,或成功逃走。「海軍上將烏沙科夫」號上的俄國官兵看到日本的勸降信號後,毅然用炮火做了回答,最後為了不讓這艘用俄國著名海軍將領命名的戰艦落入敵手,艦長下令自行鑿沉;巡洋艦「綠寶石」號在逃往海參崴的途中觸礁,被艦員炸沉,餘下幾艘分別逃往上海、馬尼拉、馬達加斯加等中立國港口,最終逃回海參崴的只有巡洋艦「金剛石」號和另2艘驅逐艦。至此,對馬海戰結束。
戰爭結果及評價
對馬海戰是20世紀發生的第一場大海戰,也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一場海戰。日本獲得空前勝利,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太平洋艦隊幾乎被全殲,一夜之間從海軍強國的位置上跌落下來。包括輔助船在內,俄國艦船損失達20餘萬噸,38艘戰艦中只有3艘駛到了海參崴,其餘被擊沉21艘,被俘9艘,俄國海軍官兵陣亡4830人,被俘5917人,另有1862人在中立國被扣留。而取得這一戰果的日本僅付出了3艘魚雷艇沉沒、117名官兵陣亡的微弱代價。
從軍事上看來,對馬海戰是人類進入蒸汽鋼鐵時代以來最大的一次海戰,對後世海軍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長久的影響。海戰中巨型艦炮強大威力的展示,直接催生了「無畏」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將大艦巨炮主義推向巔峰;日本海軍戰術——「T」字戰術的應用,奠定了近代海戰的基本作戰形式(「T」字陣)。
從國際形勢來看,對馬海戰直接左右了俄國、日本兩個國家的命運。對俄國來說,對馬海戰的失敗使其喪失了海軍世界第三的地位,同時暴露了其沙俄專制制度的腐朽和反動,引發了1905年俄國革命;對日本來講,通過此戰為3個月後的《朴次茅斯和約》的訂立鋪平了道路,從此日本進入了世界海軍強國的行列,成為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國家。同時戰爭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到來,推動了日本壟斷資本和財閥的迅速形成和發展,也最終促生了日本的軍國主義。
Ⅶ 戰列艦主炮齊射是每個炮管都開火么
戰列艦齊射是全部主炮開火,但每根炮管發射時間有不同的延遲,實際上炮彈出膛時間是有差別的,但不大.這么做主要是為了一是減輕巨大的後座力,二來是將聯裝火炮間炮彈干擾減低到最小(並聯炮管發射的炮彈之間會有干擾影響).
Ⅷ 有關風帆戰列艦的海戰電影,速回。
怒海爭鋒:完全的海戰,帆船和火炮
割喉島:有精彩的風帆海戰場景
漢密爾頓夫人:片尾有納爾遜的最後一戰
霍恩布洛爾:英國1999年-2005年拍攝的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一套風帆戰艦電視電影,一共8集
Ⅸ 一、二戰的戰列艦的主炮精準度如何
相信很多人對於戰列艦有著十分執著的喜愛,畢竟“大炮巨艦才是男人的浪漫”,當戰列艦的大口徑火炮開火的瞬間,那壯觀的景象非常震撼,但很少有人提到精準度。 其實海軍戰列艦的艦炮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很多設備和儀器的幫助下才能做到高精度射擊,在1901年,《布拉希海軍年鑒》曾報道英國皇家海軍曾做過遠程的炮擊實驗,根據記載巡洋艦發現在4.5公里的距離上艦炮的射擊精度為約為30%,但是距離超過.6.5公里後艦炮的射擊精度僅為5%。而此後海軍科技不斷發展,各種輔助設備不斷誕生,所以戰列艦遠程炮擊的距離很快就超越了15公里。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使用的光學測距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