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背後的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第三個故事是派吃了船上所有的三個人,包括蛆、魚等等一切能吃的東西,才活下來。
首先,船上根本沒有干糧。派身處絕境是靠吃人維持自己的生命,派為了減輕吃人的罪惡感捏造的一個船上有干糧的說法。一個16歲的少年,絕對無法面對公眾說出自己吃人的事實。 廚子殺死水手後,開始吃水手,並且利用部分肉開始釣魚,媽媽看不慣如此殘忍的做法,與廚子起了爭執,廚子把派的媽媽打死,派因此獸性大發殺了廚子。此時船上有了3具屍體。
然後,派學廚子的做法,將屍體釣魚並且開始吃水手和廚子,但派一直沒有吃媽媽。船上有蒼蠅,預示著媽媽的屍體逐漸開始腐爛生蛆。而此時派也彈盡糧絕,快支撐不住。 派半夢半醒之間——派出現幻覺,感覺陽光明媚,這就是食人島的白天,派開始吃蛆(也就是影片中的狐獴)、腐爛的皮膚(也就是影片中的海草)、肌肉(也就是影片中的樹根)。這些食物的營養使派又恢復神智,但清醒後派知道了自己的「罪惡」,又陷入無盡的痛苦——這就是食人島的夜晚。
最後, 食人島遠景是一尊卧佛——毗濕奴,其實就是派的母親,以最後的身軀滋養派。這也符合派將繩子系在樹根上的細節,——其實是派將紅繩系在媽媽的手臂上,表示懺悔、思念。
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最後講的故事是什麼
救生艇上眾人自相殘殺,少年派經過血淋淋的廝殺,獨自生存下來的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揚·馬特爾於200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3D電影,由李安執導,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阿迪爾等主演。該片於2012年11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與虎建立起一種奇特的關系,並最終共同戰勝困境獲得重生。2013年,該片在第85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在內的四項獎項。
(2)電影少年派講的是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不僅獲得過曼布克獎,還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長達1年多的時間。小說的故事吸引了該片製片人吉爾·內特的注意。內特與福斯製作部總監伊莉薩白·蓋布勒花了幾年的時間來發展這個計劃。
由於李安喜歡拍情感強烈的電影,而且他的作品多變,於是投資方決定由李安來拍攝這部電影;而改編原著的任務則指派給了憑借《尋找夢幻島》入圍第7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大衛·馬戈來操刀。馬戈坦接下這份工作之後,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原著轉換成劇本。
最後他決定單純的用一個故事去說另一個故事。在書中,派在對作家說一個故事;同樣的,李安也在用電影對觀眾說一個故事
Ⅲ 少年派到底說的是什麼
講了三個故事,第一個,也就是電影演的主線故事,簡稱為少年派和一隻老虎的海上漂流記。但這個故事是主人公自己幻想出來的,海上漂流被救後,主人公講述了真實的情況,也就是第二個故事:在海難發生之時,有四個人上了救生船,派,派媽,廚師,水手。根據派的描述,廚師殺了水手並吃了他,廚師也殺了派媽並扔下海被鯊魚吃了,派殺了廚師並吃了廚師。
但是根據整個影片的演繹,最真實的海上漂流是廚師沒有把派媽的屍體扔到海里,但是派殺了廚師後,面對船上三個屍體,他最後不得已吃水手吃廚師,以至於後來食母
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要內容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開始於蒙特婁,也結束於蒙特婁。一名在找尋靈感的作家,無意間得知了皮辛墨利多·帕帖爾的不可思議的故事。被大家稱為派的男孩,成長於1970年代的印度朋迪榭里。
他的父親開了一家動物園,派整天與老虎、斑馬、河馬和其他異國動物為伍,對信仰、人和動物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然而他試圖與孟加拉國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舉動,卻引來父親勃然大怒。
派的父親當場以血淋淋的教訓讓他知道:動物與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記這一點就會送命。這次的教訓沖擊了派對世界無止盡的好奇心,令他永遠無法輕忽,最終甚至影響了他被迫經歷的旅程。
影片評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並非徒具視覺上的滿足感,當觀眾在真正的結局面前目瞪口呆時,人們已經完成了對自我的認知,同時電影更將宗教與信仰推到每個觀眾面前,用一場無法證明的漂流,來證明上帝的存在。
影片里的每個人幾乎都是壓抑的。派的父親是強勢的,這也成了李安電影中的父權威嚴的典型表現,派的母親在電影中基本上是以一種被壓抑的女性形象出現,而派在第一部分的故事中也是處在壓抑之中,所以他才尋求宗教的幫助。
這種壓抑直到海上,直到所有外力消失,派對神的疑問被釋放之後,派的成長才真正開始顯現,影片才開始轉入到一種平靜、安詳的節奏當中去。而至此,影片就臻於化境了,李安用超越了想像,又極具禪意的方式,將美麗的畫面,平和、寫意的內涵用先進的3D技術展現了出來
Ⅳ 《少年派》講了些什麼
在這里我要說明兩點:
第一,我認為,除非電影中有明顯的暗示,不應當對不符合故事常規的疑點做形而下的解讀。老虎頭也不回走進森林並無物理或者邏輯的問題,只是不符合故事的常規,因此而解讀出什麼「老虎其實不存在」、「老虎變成了他身邊的貓」,甚至「少年派其實吃了人肉」,這些都是幼稚和醜陋的焚琴煮鶴。對於不符合故事常規的處理,首選的應當是探索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形而上的思想內涵。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他人生經歷的最大噩運,也是終極考驗。但是我們注意到,通過命運的考驗,最終達到彼岸世界的技能,在噩運來臨之前就已經准備好了。
回來說神和命運的關系。神把噩運降臨到你身上,是為了考驗你對他的信仰。當然,如果你不信神,你也可以認為噩運跟神沒有任何關系,那樣你也不可能得到神的啟示,噩運就是噩運,只是來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走的痛苦而已。如果你信仰神,就會在噩運中更接近神,了解它的旨意,從中得到力量和智慧,在最困苦的時候保持尊嚴、清醒和勇氣,最終到達一個不同的境界。用筋肉,用手指,用牙齒去和命運糾纏,就是人身體力行地接近神的過程。
前面說過,少年派所經歷的噩運其實是神的安排,那麼老虎也是神的安排的一部分。當少年派到達彼岸世界,那麼老虎的任務也就完成了,神是「好話不說二遍」的,老虎沒必要膩膩乎乎不走。這就好比帝釋天和大臣化身老鷹和鴿子考驗屍毗王,完事之後老鷹和鴿子立刻就消失了;上帝通過燃燒的灌木叢降旨給摩西,完事之後無論是灌木叢還是上帝都沒跟摩西喝個小酒兒什麼的。
同時,神意也是常人難以揣測的,神對個人的降旨不可能被翻譯成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公共語言。如果少年派通過噩運而獲得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友誼,那麼神的語言也就太直白了。神的啟示只能由每個人親自領悟,不可能和他人完全分享。
從另一個角度說,命運中是不包含意義的。人們總是尋找人生的「意義」,往往發現尋找不到,人生只有命運,沒有意義。如果要尋找「意義」,只能把命運看作是接近神的過程。也可以這么說,命運和你近身肉搏,八肢相絞,只是為了和你享受這個過程,並不是想給你留下一個孩子。
既然老虎是神考驗的一部分,它也有些「非物質性」的色彩。少年派必須征服老虎才能生存,但他的力量是不可能打敗老虎的,但只要不恐懼,他就可以用意志征服老虎。所以在缺食少水的大海環境下,一隻老虎就是少年派必須面對的「恐懼」本身,這種恐懼也是神的考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有論者說,少年派「戰勝了內心的老虎」,這並不能形而下地理解成,老虎本身就是少年派想像的。
它的出現,說明少年派並不是只有一種命運,他不是完全被動的,他有著自己的自由。
在哲學和神學史上,總是有著「人是否有自由」的辯論。人能夠通過自由意志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還是完全聽命於無情的必然性,或者無序的偶然性?我傾向於一種看法:人不是完全自由的,很大程度上要聽從命運的安排,但是命運不止一種,人要努力尋找神的旨意,進入神為自己安排的命運,這種命運,也可稱作「使命」。這就好比高鐵列車有無數條軌道可以走,但它最好的道路還是更高存在——設計師給它安排的,高鐵列車最好還是走高速鐵路。
神給了少年派一個岔路口,讓他得以休息,同時給他啟示——花中的人類牙齒。少年派的高貴品質讓他選擇了神指引的道路。
在影片的最後,少年派講述了兩個版本的故事,一個版本是電影用影像表現的,在救生艇上,鬣狗吃了斑馬,和紅猩猩發生沖突並咬死了紅猩猩,之後老虎吃了鬣狗,少年派馴服了老虎;另一個版本是對保險公司調查員講的,廚師吃了水手,殺死了派的媽媽,然後派殺死了廚師,並吃了廚師的肉。
很顯然,前一個版本的故事神奇、壯美,而且富於啟發意義;而後一個故事血腥、無趣,它體現的只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發現,在第二個故事裡,實際上是用廚師代替了鬣狗,用水手代替了斑馬,用紅猩猩代替了媽媽,用老虎代替了少年派自己。它和第一個故事相比,缺乏了一個更高級的存在——可以觀察這出慘劇的人類。
應當說,《少年派》並不是一部「眾生平等」的電影,在裡面出現了很多種動物,但它們的靈性是不同的。老虎的靈性最高,其次是仁慈的紅猩猩,再其次是無力的斑馬,再其次是兇殘的鬣狗,再其次是麻木的貓鼬和魚類。無論何種動物,其靈性都無法和人類相比,所以老虎無法像媽媽那樣成為少年派的家人。
少年派的父親說,「首先要通過理性認識世界」,而他給少年派上的「理性」一課就是用讓派見識了老虎食羊的血腥。同時父親說:「當你看到老虎的時候,你只能看到它眼睛中你的倒影」,這說明理性的世界是冷酷無情的,不能把人類的感情強加於自然存在之物。
然而,在少年派講述的第一個版本故事裡,增加了更具靈性的存在——人類。正因為這個超越的存在,讓這個故事更精彩,也更具有啟發性。這說明,光是理性,不適合解決人生的問題,對人生,需要更具靈性,超越的見證。
當少年派問作家,他喜歡哪個版本的故事時,作家說他喜歡第一個,少年派說:「很好,這說明你相信神」。
那麼「神」又是誰呢?少年派曾經同時信仰多種宗教,顯然影片不是在推崇某種狹隘的教義。「神是超越的存在」,這句話既是陳述,又是定義。無論命運如何悲涼,如何詭異,人都應當保持尊嚴、冷靜、勇敢和仁慈,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要有一個有審美能力的靈魂,德性之美和世界之美會在這樣的靈魂中相互激盪,讓人能夠更加接近作為超越存在的「神」。
對於李安來說,這個神就是藝術,他一直在這個神的指引下,擁抱自己自己的命運。正因為此,他才能夠把《少年派》拍得如此簡潔、美麗,同時又感人至深。
Ⅵ 豆瓣9.0的高分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個怎樣的精彩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講述的是男主人公和他的家人在海上遭遇海難,最終和幾個動物倖存以後為了生存問題展開較量的故事。這部影片很是精彩,好看,建議去看一下
Ⅶ 少年派講的什麼沒看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預告片故事開始於蒙特利爾,也結束於蒙特利爾。一名在找尋靈感的作家(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飾)無意間得知派·帕帖爾(伊爾凡·可汗 Irrfan Khan 飾)的傳奇故事。派的父親(阿迪勒·海珊 Adil Hussain 飾)開了一家動物園。因這樣特殊的生活環境,少年派(蘇拉·沙瑪 Suraj Sharma 飾 )對信仰與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歲那一年,他的父母決定舉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須離開他的初戀情人。主人公派的父親經營著一個動物園,使得他從小就很了解動物的習性。在後來舉家遷往加拿大時,在船上他們遇見一位殘忍成性的法國廚師(傑拉爾·德帕迪約 Gérard Depardieu 飾),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里的一些動物,因為父親打算把它們趁機以高價賣掉。然而貨船中途沉沒,派的家人全部遇難。日本貨輪失事,派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馬砸進海里,他僥幸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於是,他開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歷程,與他同時處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隻斷了一條腿的斑馬外,還有一隻鬣狗、一隻猩猩以及一隻成年孟加拉虎,由於海關官員的失誤,這只孟加拉虎注冊了一個正兒八經的紳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斑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又殺死了鬣狗。接著,17歲的少年派海上生存的故事便這樣開始了,他由最初的與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殺死對方的心理逐漸變為相互依賴,也變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種動力。
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三個故事和三個故事的解讀是什麼
1、第一個就是影片大部分精美壯觀的部分,即海上漂流,少年派獨自與孟加拉虎對峙、幫助、共處的故事,很多心存美好的觀眾更願意相信這個;影片用日本保險公司的人不相信這個故事,用無人島不存在的客觀事實來逼供出「真實」的下一個故事,即講述人又用語言講述了一遍母親、廚師、水手和「我」的故事。
2、第二故事的四個人物存在,廚師對應鬣狗,相繼殺了斑馬對應的水手,和猩猩對應的母親,然後派對應的老虎,最後殺死了鬣狗。異樣趣味在於,派殺了廚師,但他後來是怎麼活下來的,卻跟船上的屍體有關。
3、通過無人懸浮島的母親身體外形等解讀,觀眾可以做出以下的合理猜測——派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老虎獸性上身,爆發了人性中最黑暗殘忍的一幕,他吃了母親的屍體。派最終得救,老虎頭也不回地走進森林,意味著獸性從派的身體中消失,人性中的善惡美醜重新歸位。內心有猛虎,李安也想告訴觀眾,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老虎,而我們不願正視或看不到他人的內心,通常都有一個令人戰栗的瘋狂和野蠻滯留其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評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無論是小說原著還是改編的電影同樣可以讓讀者和觀眾聯想到若干篇文學文本。因為電影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著電影導演的二次創作,突出的重心與小說原著會有些微的差別,所以暫不涉及小說原著,僅根據影片的表現內容來談。
雖然電影和文學並不等同,但不可否認,二者有著許多的相通之處,並且本文展開論述的前提是僅關注電影的故事結構和主題思想,不涉及電影拍攝的技術層面。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