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奪冠為什麼不能提陳忠和
《奪冠》這部電影是一部弘揚中國女排拼搏精神的電影,所以主要刻畫的是郎平這一人物。
作為另一名奧運冠軍教練陳忠和,奪冠時間較早,最主要的原因是知名度與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鐵榔頭郎平不可同日而語,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說,一部電影一般要突出一名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只能作為配角。
而陳可辛導演把陳忠和刻畫成一名搞笑的角色,當然他沒有惡意,只是從藝術創作和迎合市場角度考慮,但作為一名奧運冠軍教練,現在又是體制內領導,這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陳忠和提出異議,且影響較大,為使電影順利上映,影片中所有關於陳忠和的元素全部剔除。
影片如此「沉浸式」體驗,是因為電影通過畫面角度切換,通過鏡頭語言的剪輯,拍出了比賽的激烈和焦灼,帶給觀眾飽滿的視聽享受。
是因為從上萬名排球運動員中海選而出的上世紀80年代女排隊員,神形兼備。是因為「中國女子排球隊」矯健的是步伐,更是帶動了觀眾觀影的心情。與其說用「真人」復刻真實,不如說《奪冠》憑借真誠的創作態度和對中國女排真摯的愛,讓觀眾一次次收獲感動和振奮,收獲光榮與驕傲。
B. 對於《奪冠》這部電影,應該怎麼客觀評價一下
隨著電影《奪冠》的熱播,中國女排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全民學習女排精神的熱浪再次掀起。「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繼而心無雜念、全神貫注地朝著這個方向去奮斗和努力,逢山開路、遇河搭橋,出真招,動真格,敢於打硬仗、善於啃「硬骨頭」,把對「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追求,化作「始終在路上」的執著,迎難而上、勇攀高峰,在不斷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中磨練出一身為民服務的強大本領。
C. 《奪冠》開播以後卻兩極分化,這是怎麼回事
《奪冠》開播之後的口碑陷入了兩極分化之中,因為有些人看了之後,就覺得這部電影並沒有如同自己預期的那樣子。就會認為與其花錢去電影院看這個電影,還不如就去看一場比賽,還不用錢。但同樣的也有人覺得這部電影拍的非常的好,充分展現了女排精神,也讓人有緊張感,非常值得一看。
不過我認為這個電影總體把握上還是相當的出彩的,水準是非常高的,而且裡面的人物如今都在世,在細節上所呈現的效果也很好。通過比賽讓人有緊張和代入感,也能夠去思考我們所想要的體育精神究竟是什麼。尤其是裡面女排姑娘們團結的真情實感,更是讓人覺得特別的動容。
D. 《奪冠》為什麼不能提陳忠和
主要原因是陳忠和曾出席《奪冠》的開機儀式影片中的一些爭議鏡頭和片方意見相左。但如果當事人認為其有醜化之嫌,那確實不便搬上銀幕。
《奪冠》上映前也曾傳出陳忠和要求刪除影片中與自己有關的部分,並建議對這部電影嚴格審核的消息。據說《奪冠》原版預告中,有一段彭昱暢飾演的青年版陳忠和在食堂大吵大鬧搶雞腿的戲份,頗有些醜化原型之嫌疑。
如果真是如此,《奪冠》會招致陳忠和本人反感也不奇怪。不過在影院播出的版本當中,沒有發現任何對陪打教練刻意矮化的跡象。彭昱暢飾演的青年版陪打教練雖然在影片剛出場的片段中有些愣頭青的感覺,但那是符合當時的人物定位的。
《奪冠》劇情介紹
1980年訓練賽,中國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江蘇隊,女排負。但那一代女排訓練之艱苦,之刻苦,之永不言棄,已躍然銀幕。1981年大阪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贏得了中國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宋世雄那鏗鏘有力、極具辨識度的解說。
一下子將觀眾帶回了那個激情澎湃、陽光普照的年代。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中國隊對戰當時主教練是郎平的美國隊,中國隊教練站在場邊,全神貫注,面帶笑容。郎平和那一代中國女排在那一刻所經歷過的掙扎,令人心疼。
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掛帥執教中國女排,帶領著中國女排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2016年裡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最終獲得了奧運會的金牌。
E. 如何評價電影《奪冠》
國慶榜最棒的電影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近幾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從首次奪冠,到失去冠軍地位,再到重回冠軍寶座。
誠然,體育題材的電影,總是會輕易激起觀眾的求勝心,勾起所有人的熱血神經。單從這種冠軍失而復得的劇情,就可以輕易地打動所有人,更不用說其中的奮斗歷程何其艱辛。
影片中一次一次具體體現了比賽現場的激烈戰況。決勝局我方落後的情況下,隊員們相互搭著肩膀,聽著教練的鼓舞:“如果不獲全勝,我們叫什麼世界冠軍?”隨後,姑娘們在場上緊綳著神經,誓死捍衛每一個球,一記暴扣之後終於扳回一分時,那因為激動而暴起的青筋,那得分之時激動的嘶吼,都早已經刻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中。
有人說,電影里煽情戲份太多;還有人說,電影里背景性講述戲份太少。這兩種觀點我都不同意,我認為電影里文戲武戲的穿插很好,不多也不少。文戲讓人更能觸及人物內心情緒的流動,武戲更能撩起人物外在情緒的爆發,二者穿插進行剛剛好。
遺憾,是另一種完美
當然,這部電影並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遺憾。
比如,很多戲份被刪掉,很多台詞重新配音,提檔又撤檔,從《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
經由這么多曲折坎坷,它終於來到了我們的面前,帶著一身的“傷病”。
影片前半段,因為刪減的緣故,觀眾們甚至不知道角色的姓名。不知道彭昱暢演的是年輕時的陳忠和,不知道吳剛演的是袁偉民,以至於討論劇情的時候只能說“那個老教練”,“那個陪練”。電影中從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叫過他們的名字,後來才發現這是刻意為之。
在對戰日本東道主隊的比賽前,其實女排已經贏下了很多場比賽。但電影中並沒有任何交代,直接跳到了總決賽的對局,顯得有些跳脫,沒有顯露出姑娘們刻苦訓練的豐碩成果。
對陳忠和到底有什麼能力可以帶領女排贏得冠軍,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講述。
這些客觀原因帶來的小問題,並不能把這部電影的優點抹去。全片淚點燃點交替出現,非常密集,對觀眾的情緒調動非常到位;在國際比賽中贏得冠軍,大漲中國士氣,點燃愛國熱情的使命完成得非常到位;部分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真實再現了許多真摯情感,觀眾帶入感很強;一個橫跨四十年的事情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講述,取捨有度,情節張弛有力,非常精彩。
都說存在遺憾才是完美,我想《奪冠》就是如此吧。
反觀《我和我的家鄉》,全片強行升華主題的地方過多,有淚點和燃點,但較為鬆散。縱使一眾大牌明星的演技都在線,也沒辦法抹平影片中莫名存在的“尷尬”感。五個小故事中,UFO那段是最尬的一段……當然,這也是一部主旋律的好片子,只是相比《奪冠》來說,被比下去了。
F. 為什麼說陳可辛的《奪冠》是一部深藏不露的電影
陳可辛的電影奪冠,請到了很多明星,這部電影拍的非常好
G. 《奪冠》讓陳忠和看了不舒服,就是觀眾也覺得不舒服,為什麼
《奪冠》讓陳忠和看了不舒服,就是觀眾也覺得不舒服,為什麼?
對於一個電影愛好者來講,其實一直都很期待《奪冠》。期待的點有兩個,一個是把中國女排拍攝成了電影,另外一個則是鞏俐的出演。除了我之外,其實像很多觀眾都是比較期待的態度,甚至是想要在看電影的時候大哭一場,表示自己對中國女排的尊敬和熱愛。可是就當電影播出了以後,大家也有發現它的反響好像並沒有那麼好,甚至是票房不理想。許多網友表示,她並沒有給觀眾帶來運動員努力後獲獎的高昂情緒,甚至是令一些人感覺不太舒服和接受。
總結:嚴格來講,《奪冠》並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或許還是一開始過於期待,所以說才會有這樣的看法吧。但它並不是一部差電影,畢竟有鞏俐的出演,許多鏡頭都是精彩且完美的。電影多少都會進行一些改動,和現實有一些出入,不過陳忠和肯定會有一些不舒服,甚至是會覺得有一些委屈。
以上僅是筆者個人觀點,歡迎您評論補充。
H. 電影奪冠這部電影是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陳可辛導演的電影《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為祖國爭光的故事。郎平帶領中國姑娘們一次次奪得中國女排的冠軍,成為中國人民的驕傲。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心裡有很深的感觸。看著這群姑娘們在賽場上奮力拚搏,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部電影中的“郎平”是由著名演員鞏俐飾演的,非常有說服力。因為鞏俐本身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演員,她的演技毋庸置疑。電影《奪冠》告訴了我們如下三點道理:
一、只要永不放棄,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的。
這部電影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講述幾代女排的熱血故事。影片從選角、服裝、道具和場景來看,無一不是製作精良。這部電影的主創可謂是下了很大功夫,為我們打造出了一部精彩紛呈的電影作品。電影的創作團隊沒有放棄,就如女排精神一樣,最後勝利的曙光一定會屬於我們。這部電影沖出了亞洲,中國女排已經成為中國力量的符號。哪怕再苦再累,只要心中有夢想,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看了《奪冠》這部電影,你懂得了什麼道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I. 鞏俐,朱婷演的《奪冠》這部電影為什麼能感動中國人
鞏俐,朱婷顏的奪冠,這部電影為什麼能感動中國人?因為她演的太貼近現實,讓觀眾能夠感受到心靈的棟明
J. 為什麼最近出的電影《奪冠》只火了一下,就沒有什麼人願意看了
你好,最近的電影《奪冠》是很火,出來三天的出票率還是很高的,但是不是沒有什麼人願意看,這也不是不願意看,主要是後面上映的《姜子牙》搶佔了票房。總體來說《奪冠》這部電影還是可圈可點的,反應了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女排拿冠軍的榮耀精神。我個人認為《奪冠》出來沒多久就被後來的電影超越了,這有幾種原因的。
這說明電影要獲得觀眾的認可不僅需要內容好,題材好,還需要有情、有愛、有趣,有感動。從我們民族的電影不斷發展壯大的今天,我們會發現經常有一些黑馬電影出現,常常會收益驚人的票房,這與他們的劇本和演員分不開的。好的劇本,好的演員,用心去講好一個故事,那就會很多人去觀看,這就是電影能火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