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一:情節妥當。一個人最痛苦的,就是無處宣洩痛苦,只知道痛苦,卻沒辦法減輕一些些。祥林嫂是個苦命的女人,她的痛苦源於她不反抗,因此,要一個順從命運、無力也無心反抗的人拿起刀,可以說不可思議——除非她瘋了!而小說中的祥林嫂正是這樣一個人,她被痛苦折磨得沒有了自我,沒有了理智,這樣一個人的確有可能砍門檻,但砍門檻的動機值得人思考。最常見的一種看法,認為祥林嫂砍門檻砍的是封建制度,最後的她終於覺悟了,這是最多人的一種看法,然而這種看法就未免太「小說化」了一些。若是祥林嫂真砍了門檻,必定不是什麼覺悟,而是,她把門檻變相地看成了自己,認為自己罪大惡極,捐了門檻依然無法贖罪,只有「砍」才有效。祥林嫂是個普通的勞動婦女,沒有文化人的覺悟,她的「覺悟」就是:一切痛苦源於罪孽。
示例二:劇中添加這樣的情節很不妥當,為什麼呢?
一是當時強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籠死死地束縛著像祥林嫂這樣的中國千百萬的窮苦婦女,她們只能忍受著政權、族權、夫權三座大山的壓迫,罪惡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著祥林嫂這樣的婦女,她們就連參加祭祀這種極其普遍又有內心極度渴求的參與資格也沒有,在封建者看來,總認為女人是禍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頗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著男人們隨意蹂躪,這一點從好多史書可以見證,馬克思說過:「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獄。」因此,像祥林嫂這樣的弱勢個體勇敢地沖出封建家庭的禁錮去反抗,在當時極不可能,正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才這樣寫祥林嫂的悲慘結局:祥林嫂淪為乞丐,或者成為一個木偶人。這樣的描述,更加凸顯了封建制度的殘忍,把一個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個神經麻木的乞丐。這不是祥林嫂生來的命運太悲慘,而是封建制度太殘忍,太不公正。
二是錯綜復雜的封建關系網針一般地一寸寸地刺著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變得思想愚鈍,神經麻木,對未來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認為女人天生就該伺候男人們,就該順從著封建的三綱五常的約束。比如,魯迅在文中列舉的四叔、四嬸、衛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中國當時許許多多的窮苦農民特別是勞動婦女,在一天天地備受著這些封建衛道士的剝削,如果說靠祥林嫂這樣的個體女人真正沖出封建勢力的束縛,在當時是極不可能的。依我看,魯迅之所以寫祥林嫂這樣的婦女,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多數婦女覺醒,魯迅的本意不是讓祥林嫂出來和封建衛道士明干,這樣做的結果在當時只有一個——死,被封建勢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藝作品必須遵從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點,就是文藝作品是高度濃縮了的生活,這種生活其實就是大多數人的心中所望。電影《祝福》添加這樣的情節,是和當時社會現實極不合拍的,這是一種超現實的設想,我想這恐怕不是魯迅的本來的心中所願吧。這種情節事實上就是一種生活的誇張,像《祝福》這樣的文章,魯迅只想著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惡,一邊喚醒部分婦女覺醒,這一點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視作品比如《紅高粱》中也有體現,電影《祝福》添加這樣不妥當的情節,不就是拿現代人的意識來衡量那時的社會處境吧。
總之,我覺得任何文藝作品必須要遵循生活的本來面目,即使加工濃縮也得特別考慮當時的社會形態,如果把文藝作品始終架在一種極度設想的狀態下,這就不會使多數人從中受到啟迪,受到教育。我始終堅持文藝遵循生活的本來面目,文藝從生活中來,應該合理科學地升華生活才為妥當。
Ⅵ 推薦一些電影中有關收發簡訊的片段,能給人感動還或者溫馨的
印度《風箏》《未知死亡》超感人……
Ⅶ 《大話西遊》中最動人的片段是哪個
大話西遊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喜劇作品。這部作品之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周星馳的巔峰之作,是因為他是淚中帶笑的影片,在影片當中最動人的片段有兩個,一個是白姑娘傷心自刎,然後至尊寶用月光寶盒穿越想要救她最愛的人。雖然大家只是看見,表面上很搞笑,但其實也很感人的。還有最經典的片段,當然是孫悟空為了自己的使命而放棄愛人,放手的那一刻。
Ⅷ 對祝福電影中祥林嫂砍門檻這一片段有何感想
屬於合理的改編。原文中祥林嫂完全放棄了抵抗,電影里這樣更可以反應出人物內心的痛苦。
Ⅸ 電影《祝福》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於是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
略
與電影祝福中最感動的片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卡蜜怎麼用
發布:2025-09-28 17:26:16
瀏覽: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