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關於二戰美國戰俘的電影
逃往雅典娜
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納粹已成強弩之末。為了阻止盟軍登陸,德軍在佔領的希臘的某個島嶼上修建了一個龐大的潛艇油庫,並在島上的雅典娜山建立了秘密的火箭發射基地,以監視愛琴海海面的動靜。德軍又強迫戰俘挖掘珍貴的當地歷史文物。
戰俘營司令里希特少校原系奧地利的古董商。他為了在戰後給自己留條後路,一面應付柏林的搜刮,一面把真正有價值的文物送往住在瑞士的姐姐家裡保存。
這時,當地的希臘抵抗組織領導人齊諾奉總部之命,要抵抗組織總部保護祖國的珍貴歷史文物。齊諾決定首先設法炸毀德軍潛艇油庫,斷絕他們的能源供給,進而上山摧毀火箭發射基地。
美國考古學家布萊克教授、美軍戰俘納特,以及在亞得里亞海上被德軍捕獲的美軍慰問團的喜劇演員查利和女演員多蒂等人先後被送進戰俘營。布萊克決定以武力接管戰俘營。為了確保這一行動的成功,他們同齊諾取得了聯系。布萊克等人開始行動,他們悄悄地把瀉葯投入菜湯之中,致使德軍腹瀉不止,失去了戰鬥力。他們趁機殺死德軍崗哨,繳獲了武器,然後來到操場上。這里,里希特這伙人在觀賞多蒂表演脫衣舞,興致正濃,不意布萊克和齊諾等抵抗戰士的槍口已經對准他們。里希特被迫同意放下武器。布萊克他們佔領了戰俘營。
齊諾同布萊克等人研究下一步計劃,布萊克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為了蒙騙德國駐軍司令、頑固的黨衛軍少校福克曼,必須取得當了俘虜的里希特的配合。布萊克同里希特多次交談,向他指出,只有站到人民一邊才是唯一出路。里希特棄商從戎也非本願,因此在布萊克的規勸下,決心改惡從善。齊諾當即交給里希特一個任務:制止福克曼槍殺十名希臘人質。正巧,里希特奉命率部擔任刑場的警戒。正當福克曼下達行刑命令時,埋伏在四周的抵抗戰士全線出擊,擊斃了德軍行刑隊,最後,還把企圖逃跑的福克曼置之死地。
戰俘營被佔領後,同盟軍決定提前發起進攻。齊諾和布萊克教授率兩路人馬分頭行動。齊諾是本地人,熟悉地形,由他帶領查利、納特等人上山摧毀火箭發射基地;另一路由布萊克帶領里希特、多蒂等人去油庫執行任務。
里希特他們順利進入油庫後,里希特在電報室負責應付可能發生的新情況。多蒂潛入海底,在油庫的要害部門安置好定時磁性炸葯。正當她准備返回時,遇上德軍蛙人,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搏鬥。里希特發現後,立即全力相救。蛙人最後被擊斃。這時,油庫響起隆隆的爆炸聲,霎時間,海面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齊諾一行從後山坡摸進火箭發射基地,將預先准備好的一種烈性葯粉倒入通風管道。德軍官兵一個個中毒昏倒在地。基地德軍頭目福格爾發現同地面的聯絡中斷,以為盟軍開始反攻,急忙命令部隊處於臨戰狀態。這時,齊諾一行也暴露了。為了炸毀整個火箭基地,納特奉命救出了被德軍關押著的修道士。齊諾在混亂之中進入控制室,突然發現定時引爆裝置已經啟動,於是率部迅速撤出。一聲巨響,火箭發射基地化為灰燼。
戰斗結束了,齊諾、布萊克和抵抗組織戰士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2. 二戰電影
《逃往雅典娜》
●更多中文片名:雅典大突擊
軍天殺戮
鐵膽七壯士
●影片類型:動作 / 冒險 / 戰爭
●片長:Sweden:119 min / Argentina:120 min
●國家/地區: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單聲道
●級別:Singapore:PG Argentina:13 Finland:K-16 UK:PG USA:PG UK:A
●版權所有:ITC Entertainment Ltd.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喬治 P·科斯馬圖斯 George P. Cosmatos
●編劇 Writer:
Edward Anhalt
喬治 P·科斯馬圖斯 George P. Cosmatos .....story
Richard Lochte .....screenplay
Richard Lochte .....story
●演員 Actor:
羅傑·摩爾 Roger Moore .....Major Otto Hecht
Telly Savalas .....Zeno
大衛·尼文 David Niven .....Professor Blake
Stefanie Powers .....Dottie Del Mar
克勞迪婭·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 .....Eleana
理查德·朗德特依 Richard Roundtree .....Nat Judson
Sonny Bono .....Bruno Rotelli
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 .....Charlie
Anthony Valentine .....SS Major Volkmann
Siegfried Rauch .....Braun
Michael Sheard .....Sergeant Mann
Richard Wren .....Reistoffer
Philip Locke .....Vogel
Steve Ubels .....Lantz
Paul Picerni
Paul Stassino
Manolis Peletis
Stassia Stakis
Lycourgos Callerghis
Lambros Tsangas
Mimi Denisi
Anne Marie Sten
Mary Dracopoulou
Elena Secota .....Brothel Girl
Gelsomina
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Prisoner smoking a cigar in prison camp (uncredited)
Apostolos Souglakos .....Soldier (uncredited)
製作人 Proced by:
Colin M. Brewer .....associate procer
Erwin C. Dietrich .....procer (credited on german prints)
Lew Grade .....procer
David Niven Jr. .....procer
Jack Wiener .....proce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Incorporated Television Company (ITC) [英國]
Pimlico Films
●發行公司:
Associated Film Distribution [美國]
PVB Editions [法國] ..... (2003) (France) (DVD)
●其它公司:
Lee Lighting Ltd. [英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編輯本段]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細節)
芬蘭
Finland
1979年2月16日
挪威
Norway
1979年5月21日
美國
USA
1979年6月6日
波蘭
Poland
1980年5月
西德
West Germany
1981年2月27日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
一句話評論
The patriot, the professor, the comic and the stripper, were fighting for what they believed in. Getting rich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納粹已成強弩之末。為了阻止盟軍登陸,德軍在佔領的希臘的某個島嶼上修建了一個龐大的潛艇油庫,並在島上的雅典娜山建立了秘密的火箭發射基地,以監視愛琴海海面的動靜。德軍又強迫戰俘挖掘珍貴的當地歷史文物。
戰俘營司令里希特少校原系奧地利的古董商。他為了在戰後給自己留條後路,一面應付柏林的搜刮,一面把真正有價值的文物送往住在瑞士的姐姐家裡保存。
這時,當地的希臘抵抗組織領導人齊諾奉總部之命,要抵抗組織總部保護祖國的珍貴歷史文物。齊諾決定首先設法炸毀德軍潛艇油庫,斷絕他們的能源供給,進而上山摧毀火箭發射基地。
美國考古學家布萊克教授、美軍戰俘納特,以及在亞得里亞海上被德軍捕獲的美軍慰問團的喜劇演員查利和女演員多蒂等人先後被送進戰俘營。布萊克決定以武力接管戰俘營。為了確保這一行動的成功,他們同齊諾取得了聯系。布萊克等人開始行動,他們悄悄地把瀉葯投入菜湯之中,致使德軍腹瀉不止,失去了戰鬥力。他們趁機殺死德軍崗哨,繳獲了武器,然後來到操場上。這里,里希特這伙人在觀賞多蒂表演脫衣舞,興致正濃,不意布萊克和齊諾等抵抗戰士的槍口已經對准他們。里希特被迫同意放下武器。布萊克他們佔領了戰俘營。
齊諾同布萊克等人研究下一步計劃,布萊克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為了蒙騙德國駐軍司令、頑固的黨衛軍少校福克曼,必須取得當了俘虜的里希特的配合。布萊克同里希特多次交談,向他指出,只有站到人民一邊才是唯一出路。里希特棄商從戎也非本願,因此在布萊克的規勸下,決心改惡從善。齊諾當即交給里希特一個任務:制止福克曼槍殺十名希臘人質。正巧,里希特奉命率部擔任刑場的警戒。正當福克曼下達行刑命令時,埋伏在四周的抵抗戰士全線出擊,擊斃了德軍行刑隊,最後,還把企圖逃跑的福克曼置之死地。
戰俘營被佔領後,同盟軍決定提前發起進攻。齊諾和布萊克教授率兩路人馬分頭行動。齊諾是本地人,熟悉地形,由他帶領查利、納特等人上山摧毀火箭發射基地;另一路由布萊克帶領里希特、多蒂等人去油庫執行任務。
里希特他們順利進入油庫後,里希特在電報室負責應付可能發生的新情況。多蒂潛入海底,在油庫的要害部門安置好定時磁性炸葯。正當她准備返回時,遇上德軍蛙人,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搏鬥。里希特發現後,立即全力相救。蛙人最後被擊斃。這時,油庫響起隆隆的爆炸聲,霎時間,海面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齊諾一行從後山坡摸進火箭發射基地,將預先准備好的一種烈性葯粉倒入通風管道。德軍官兵一個個中毒昏倒在地。基地德軍頭目福格爾發現同地面的聯絡中斷,以為盟軍開始反攻,急忙命令部隊處於臨戰狀態。這時,齊諾一行也暴露了。為了炸毀整個火箭基地,納特奉命救出了被德軍關押著的修道士。齊諾在混亂之中進入控制室,突然發現定時引爆裝置已經啟動,於是率部迅速撤出。一聲巨響,火箭發射基地化為灰燼。
戰斗結束了,齊諾、布萊克和抵抗組織戰士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3. 英雄連2為什麼要故意抹黑蘇聯
畢竟這個游戲是歐美人做的,歐美人也會有意識形態和偏見,90%西方人眼中的蘇聯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西方黑毛子也是一直都有的慣例,再加上毛子當時也的確橫行霸道慣了的,在國際上一慣名聲不好。但最關鍵的一點,假如給蘇聯加入英雄元素,能不能通過審查是一個問題,在歐美這個游戲不被叫好那是一定的。蘇聯是地球上最大的霸權主義國家,這個論調在歐美那裡本身就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不黑還去稱頌,這樣的游戲估計會被媒體評論啥的黑出翔來。
蘇聯當時槍斃逃跑士兵,組成懲戒連,都確有其事,但是絕不是像電影和游戲中的那麼誇張。俄羅斯很多參加二戰的老兵,他們都說那種事情是極少的,用機關槍集體槍決士兵的事情更是不可能。機關槍子彈非常珍貴,戰場上都不夠用,怎麼可能用來處決自己的士兵。
在烏克蘭一些地區確實有當地少數民族歡迎德國人,將他們看成解放者,但這種人並不多。而且德國人的所作所為很快使他們反過來幫助紅軍來打德國人,在希特勒眼裡所有蘇聯人都是劣等民族,根本不可能解放他們。
在蘇聯軍隊中主動營救指揮官會被授予勛章,絕不可能槍斃。這種事實在俄羅斯的軍事博物館比比皆是。游戲里是完全扭曲。
4. 蘇軍拿板凳沖鋒的電影叫什麼
《決戰要塞》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執導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該片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介紹
1941年6月25日,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布格河東岸:鳥兒在歌唱、軍樂隊演奏著歡快的樂曲,公園里正舉行聯歡的舞會,祥和中,人們談情說愛,追逐嬉戲,各自享受恬靜、幸福的時光……
突然,飛機的俯沖掃射伴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氣浪和飛起來的塵埃瓦礫將驚恐的人們推倒、掩埋……
這就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最初的經典而殘酷的戰役改編成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開場。
布列斯特要塞是連接華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成群的坦克和裝備精良的德軍圍攻中,8000名英勇的蘇維埃紅軍在武器短缺、建制混雜、犧牲巨大的情形下,堅守信念、捍衛祖國,以血肉之軀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達三十天直至全部陣亡。
戰斗中,團長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擊中沉著指揮,鼓舞驚慌中的士兵燃起鬥志,將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戰斗團隊,頑強防禦要塞陣地。
另一側,德軍一隊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進中與紅軍中尉率領的邊防軍遭遇,紅軍戰士們或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或是舞著工兵鍬、鐵棒甚至菜刀與德軍展開白刃肉搏混戰,刀槍不全的蘇軍憑借大無畏精神殺得德軍死傷遍地、落荒而逃。
導演亞力山大,考特以紅軍小學員的視角,向觀眾呈現了這場蘇德戰爭史上交戰時間之長、紅軍戰士之勇敢頑強、戰斗場面之為「慘烈悲壯」的真實場景!
在烘托宏大主題內涵的同時,激戰場面扣人心弦,空襲、爆炸、火炮、坦克重機槍、火焰噴射器,加之大量煙火、音效、特技的運用,戰爭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現,視聽效果空前震撼!
劇情鑒賞
本片其實主要講的是在1941年的夏天,蘇聯人民都還沉醉在安居樂業、歡聲笑語的世界中,大家從來沒有預感到戰爭會降臨,但是突然炮彈光臨到這個寧靜的小鎮中了,原來是德國人偽裝成蘇聯的軍隊對這個地方進行了突襲。歡聲笑語變成了尖叫哭喊,房屋倒塌,磚礫亂飛。戰爭就這么悄悄地降臨了。
由於沒有蘇聯自己的軍隊來支援,因此手無寸鐵的蘇聯布列特斯的戰士只能硬上,他們沒有什麼武器,因此會出現上邊的景象,戰士拿起板凳等各種能戰斗的所謂的「武器」與德國軍隊的坦克槍炮進行對抗。他們就靠著這樣的保衛家園的強烈願望一次又一次的擊退德國侵略者的進攻。
5. 利迪策大屠殺的電影劇情
1942年5月27日,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殺後,希特勒感到非常惱怒,在海德里希的葬禮上,希特勒就咆哮著說要採取報復行動,叫囂著要用千百萬人的血來作為償還海德里希被謀殺的代價。居住在特瑞金斯塔特「特別居留區」里的約3000名猶太人被送到了死亡營,未知的還不知道有多少。布拉格的黨衛軍個個驚恐萬狀。他們深知:如果在緝捕刺殺海德里希兇手的行動中毫無結果的話,毫無疑問會觸發希特勒對於導致行動失敗的負責人的殺人慾。亞瑟·內伯,以帝國中央安全局的名義命令緊急印製了大量德意志刑警報特刊,上面載有發給各地警察局和地方行政長官的電傳電報,指示:「要在各個車站、火車上以及所有交通工具上實施特別監視;要對所有在工人旅館居住的外國人進行登記檢查;不準任何嫌疑人越過邊境。」蓋世太保以無情的高效率為刺客布下了一張天羅地網。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對於希特勒來講,海德里希之死需要遠比猶太人的死更大的代價。最為殘暴的一次報復行動,一次捷克人民永遠不會讓世人忘記的屠殺。此次報復的目標是位於布拉格西北部科拉迪諾地區的一個名叫利迪澤的礦山小村莊。利迪澤是個美麗的地方,坐落在一個低矮的峽谷內,小村莊教堂的四周點綴著片片草地,風景旖旎,色彩斑斕。村莊周圍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牧場和果園,村民們的生活過的非常平靜,自給自足,對政治則興趣索然。6月4日,海德里希死的那天,利迪澤遭到了第一次搜查。但是的目擊者對於一隊駐布拉格的黨衛軍和蓋世太保怎樣從大路上開過來,怎樣肆無忌憚地闖進村莊,又是怎樣對這里的居民排好隊逐一檢查證明身份的情形至今記憶猶新。由黨衛軍和蓋世太保負責進行訊問。自始至終,充斥著威脅和恐嚇,但總的說,利迪澤的居民們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也許是為了取樂,也許因為未找到任何武器裝備和證明有罪的「證據」而大為惱火,國防軍和警察分遣隊闖進居民們整潔別致的家中或是大肆搶劫物品,或是將傢具陳設砸得粉碎扔到大街上。顯而易見,對於蓋世太保來說,「證據」是可以偽造的。德國國防軍的卡車終於一路呼嘯著返回了布拉格。在利迪澤村和海德里希被謀殺二者之間沒有發現任何形式上的聯系。之所以選擇這個村莊作為目標的一個借口就是,居住在次地的兩個家庭——荷科拉一家和斯特里伯尼一家,他們的兒子在英國是捷克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此外,德國人還聲稱在這個村莊里藏有機槍,而且英捷傘兵曾在這一地區著陸。然而對這些指控,直到今天,在此後的大屠殺中倖存下來的人們仍然絕對否認。最後,荷科拉和斯特里伯尼兩家人遭到逮捕,但沒有找到降落傘的蛛絲馬跡。第二次關鍵性的侵入利迪澤是在6月9日夜裡。有卡爾·博姆「倡議」,在為海德里希舉行葬禮的那天,他打電話給柏林的希姆萊告知有足夠的「證據」指控該村莊,並建議採取報復行動。博姆報告說:目標:科拉迪諾地區的利迪澤村。1942年6月9日19點45分,黨衛軍地區總隊長卡爾·弗朗克從柏林打來電話口頭指示:今天遵照元首的命令,應對利迪澤村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槍斃所有的成年男性居民;第二,將所有女性居民都關入集中營;第三,將兒童集中到一起,合格的送到帝國黨衛軍家中接受德國化教育;餘下的不適合進行德國化教育的兒童要進行其他形式的教育; 第四,需要藉助消防隊將這個地方整個燒毀,夷為平地。博姆出發去科拉迪諾親自指揮這次行動,隨行的有布拉格的蓋世太保頭子奧托·格施克博士以及科拉迪諾地區的蓋世太保頭子維斯曼。科拉迪諾地區的常規警察已將村子圍得水泄不通,只留下一個口允許居民們進入。接著,一隊保安警察在黨衛軍小隊長馬克斯·羅斯托克的帶領下開進利迪澤。之後,蓋世太保報告:在此次行動中,199名男性村民被處決,195名女性村民被逮捕。從布拉格調來的特別行刑隊在谷倉四周的牆上豎起一排床墊,以防止反彈回來的流彈。他們將成年男子和男孩子挑出來,一次槍斃10個,女人、小男孩和兒童則被送到中轉營;女人們最終被送到拉文斯布拉克集中營,在95名兒童當中,最後有9名被認為值得接受德國化教育;而大多數的兒童以經銷聲匿跡了,二戰後,僅找到其中的16名。被選中的9名兒童將要移交給育兒組織——一個受到希姆萊青睞的,關於母性家庭以及給予那些由黨衛軍做父親的孩子們福利的體系。然而,整個村莊被付之一炬,該炸的炸掉,該鏟的被推土機鏟平,瓦礫也被運走。家禽、寵物被射殺,墓地被掘開。出了一個不久就會雜草叢生的平原以外,這一村莊的存在痕跡消失得乾乾凈凈。第二天,一個早已擬好的稿子在廣播中播出:「在搜捕刺殺黨衛軍上將海德里希的兇手的過程中,有充分事實證明該村居民支持並給予這些兇手以幫助。除了幫助兇手以外,這些居民還參與了其他敵視德國的行動。例如,私藏彈葯和武器裝備、違法持有發報機並囤積大量特殊的國控物資村莊里所有的建築現已拆除,該村的名字也被抹掉。」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利迪澤村並沒有消失。德國人自己要對此疏漏負責。大量描述這次大屠殺的細節都已被帝國電影公司攝入了老式的鏡頭。記錄利迪澤村大屠殺的有關電影膠片在紐倫堡軍事法庭上成為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的鐵的事實和證據。永久保留下來的僅僅是是這個村莊的的最後時刻:利迪澤村熊熊燃燒的房屋、穿梭於街道之中的巡邏軍隊和警察,當然還有荷拉克家牧場上的屍體堆。一條用鏈子栓住在狗舍里的狗的屍體也被攝入鏡頭;接著鏡頭透過雙筒望遠鏡搖向一個德國軍官:鏡頭里,村中教堂的塔樓被炸了三次才倒塌;顯然這個軍官十分惱火;牧師早已遇害,影片同樣記錄了毀滅者自身的「形象」:他們好象在製作家庭電影一樣,對著攝影機大笑著,彼此還開著玩笑。為了不留下任何痕跡,蓋世太保從特瑞金附近的猶太人居留區抓來了大批的勞工,並強迫他們在利迪澤村建立了一條專門的鐵路,用途是把利迪澤村的瓦礫統統運走,每天有大批的廢磚瓦從利迪澤運出,當工作快要完工的時候,那些勞工一部分被送進了集中營和死亡營,還有一批人被就地槍決,槍決以後,屍體被焚燒後就地掩埋。令蓋世太保十分惱怒的是,在利迪澤村和其他地方刻意營造的白色恐怖未能打草驚蛇出刺客。已經採用並審查完畢的有關報道也變得毫無價值。海因茨·馮·潘維茨——布拉格市蓋世太保反顛覆科的負責人向弗朗克建議:在指定時期內,對任何准備坦白自首的人實行赦免。海因茨最終說服弗朗克以5天為限,並於6月13日發布赦免公告。6月18日,蓋世太保在卡萊爾·布羅梅傑斯基教堂的地下室中發現了7名刺客,在經過一陣槍戰以後,7名特工無一倖免,兩人服毒自殺,其餘的都用自己的槍結束了生命。最後,蓋世太保將刺客——捷克准尉詹·庫比斯的頭割了下來,拿給了他的家人看,他年邁的母親當場就昏了過去。 刺殺海德里希的案件就此結束,利迪澤村也從地圖上消失了,但在二戰後,捷克人開始重建利迪澤村,原居民回到原來的地方時,只看見一片荒蕪的草地。工人們在挖掘的工程中發掘出了一塊利迪澤村古老的村標,至今,這塊象徵利迪澤村的村標還保留在原地。毀滅與重生 蓋世太保把利迪策村全部夷為平地、妄圖從地球上將其消滅的作法激起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6月12日,利迪策慘案的消息剛一傳開,美國依利諾斯州的一個小鎮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一個月後,墨西哥首都附近的聖何羅尼莫也改名為利迪策,現在,這里已經發展成為200萬人口的大城市。緊接著,巴西、委內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莊,以及其他地方的廣場、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開始叫利迪策。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雖然互不相識,但為了反法西斯這個目標,都不約而同地群起聲援陷入苦難中的捷克人民。自1948年開始,來自世界各國的志願者在這片廢墟旁邊建設起嶄新的利迪策村。在舊村和新村中間,由一片美麗的玫瑰園架起了幸福的橋梁。這些玫瑰的種子是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們贈送的,其中還有來自中國的祝福。現在的舊村廢墟早已被大片翠綠的草坪所覆蓋,在起伏的山坡中點綴著茵茵綠樹和金色池塘,使人儼然置身於人間天堂。這不僅令人感慨萬分,只有和平才能帶來如此美好世界,有了和平人類才有希望。
6. 二戰中為什麼有那麼多蘇聯士兵寧願為德軍作
看過《兵臨城下》盜版或原版DVD的人一定對其中一幕印象深刻:影片開始不久蘇軍進攻德軍陣地,而進攻部隊後面架著機槍,對擅自撤退的蘇軍士兵進行掃射(我們國內影院放映此片時——這段被電影局審查者剪掉了)……很遺憾這不是美帝(美拍此片)對蘇維埃政權的醜化,而事實確實如此……
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內務部隊NKVD總共處決了13500名軍官和士兵,罪名是叛國!
——國防人民委員270號命令在1941年8月16日發布,規定所有紅軍官兵必須戰斗到最後,但凡被敵軍俘虜,無論事前曾否做過抵抗,事後都將被作為叛國者懲治,連同眷屬在內被送往勞改營。至於1942年7月28日發布的227號命令,則是命令「絕不許後退一步」,官兵撤退者一律處死。而同期德軍在戰斗中共計處決了3000名平民,沒有處決自己士兵的記錄,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俄國士兵(排除掉無法忍受集中營而被迫參軍的)寧願為德軍作戰而和他們的同胞拚死廝殺直到死亡。
「對於斯大林格勒會戰,我們俄國人完全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備。」一位退役老軍官說。「首先,我們不抱幻想,願意承受任何代價。」更准確的說法應該是蘇維埃政權和絕大多數的戰士們對此不抱幻想。但我們也要記住那些極少數的人,那些不願意,或是不能夠承受戰斗造成的極度緊張的人,這不是侮辱他們的勇氣,相反,這見證了他們的勇氣。
蘇聯當局是冷酷無情的。「在這座燃燒的城市中,」崔可夫寫道,「我們不能容忍怯懦行為,我們不能給它以任何生存的空間。」斯大林引用列寧的話來警告士兵和有關平民:「那些不想盡辦法幫助紅軍的人,那些不服從紅軍命令和紀律的人,都是叛國者,必須毫不留情地消滅掉。」所有的「溫情主義」都不可接受。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如同前線部隊總要冒被己方大炮或飛機誤殺的風險一樣,軍事審判執法不當的事情肯定存在。
執行這種極端殘忍的紀律開始是很困難的。直到10月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政治部門才感到可以向莫斯科報告「失敗主義情緒基本被消除,叛國事件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陣前當場執行與法庭審判後執行的處決案例共計13500件,表明蘇維埃政權對自己的戰士象對敵人一樣絕不寬恕。包括未經許可撤退,自傷,逃亡(開小差),投敵,*以及反蘇行為等等所有罪行,均被政治委員們定義為「非常事件」。如果看到自己的戰友准備逃跑或向敵人投降而沒有馬上向他們開火,也會被判有罪。九月底的一次戰斗中,一群蘇軍士兵投降以後,德軍坦克不得不迅速向前開進,以保護這些人免遭蘇軍射殺。
崔可夫最弱的部隊是民兵組建的特別旅,主要是斯大林格勒北部工廠的工人。為了防止他們逃跑,在他們後面部署了裝備精良的共青團志願者或NKVD部隊組成的「封鎖組」,他們的政委都穿著黑皮夾克,拿著左輪手槍,令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諾夫想起了1918年的紅色近衛軍。在北部的里諾克,第124特別旅抵抗著第16裝甲師的進攻,戰線後方的「封鎖組」迫使那些精神崩潰的人逃向德軍一方。多勃雷寧向赫魯曉夫報告說,9月25日,包括兩名軍士在內的十名逃兵投向德軍。第二天晚上又有5個人跑了。根據德軍對第一批逃亡者的審訊報告,他們的連隊只剩下55人。「在9月18日的進攻中他們損失慘重,自那以後他們就沒有接受新的任務。前線後面是由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的第二條戰線,裝備有重機槍和手提輕機槍。」
來自斯摩棱斯克的一名蘇軍上尉卻因另外的原因逃亡。他在8月頓河河曲戰役中被俘虜,不久即設法從德軍看管處逃脫。但當他向紅軍重新報到歸隊時,「他卻根據斯大林的某個命令被視作逃兵抓了起來,」送進第149特別旅所轄的懲戒連。
另外一些逃亡的原因令德國人產生了錯誤的樂觀情緒。「俄國人的士氣實在太糟了,」第79步兵師的一名軍士寫信回家。「大多數投向我們的逃兵都是因為飢餓。也許今年冬天俄國人會遭受一場飢荒。」蘇聯方面的記錄對這一時期蘇軍心態做了大量披露。第178後備步兵團三名士兵開小差,某中尉領命去抓三個人來充數,不管是士兵還是平民。即便不是大多數的話,逃兵中也有許多人是被征來充數的老百姓。例如,第15近衛步兵師的93名逃兵中,大部分是「撤退到克拉斯諾阿梅斯克的斯大林格勒市民」。「這些人完全沒有接受過訓練,有些人沒有軍裝。由於動員太急,許多人的通行證沒有收回。」這份呈交莫斯科的報告承認,沒有收回通行證是嚴重錯誤。「換上老百姓的衣服,手裡有通行證,他們很容易就可以回到伏爾加河東岸。必須馬上將所有戰士的通行證收回。」
有謠言說德國人允許住在德佔區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逃兵回家,政治委員們對此大為惱火。「德國特務發現我軍缺乏政治教育,他們利用這一點對我軍進行腐化,企圖勸說不堅定的戰士逃亡,尤其是那些家在德軍暫時佔領地區的人。」這些因德軍推進而淪為難民的人對他們家庭的命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有時逃兵會在與其同一個師的數百名戰士眼前被當場槍斃。但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判了死刑的人會由NKVD特科所屬警衛部隊帶到戰線後面某個舒服點兒的地方。那裡,他被要求脫掉衣服,這樣軍裝和靴子還可以重新利用。可即便如此簡單直接的任務有時也不能按計劃完成。第45近衛步兵師處決了一名士兵,心存疑慮的衛生員發現那個該死的傢伙還有一口氣。他剛要喊人幫忙,敵人的炮擊開始了。這個被處決的士兵坐了起來,搖晃著站起身,跌跌撞撞地朝著德軍陣地的方向跑去。「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送給莫斯科的報告說,「他是死是活。」
第45近衛師特科射手的槍法之差,簡直超乎想像,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他們多喝了幾杯伏特加之後干出的「絕活」。還有一次,他們受命處決一名因自傷而被判死刑的士兵。象以往一樣,那人給脫去軍裝,斃了,扔在一個彈坑裡。屍體上面蓋了一些土,行刑隊就回師部了。兩小時以後,這名本該被處決的士兵,內衣上全是血和泥,又磕磕絆絆地摸回了自己那個營。同一支行刑隊不得不再次出動第二次槍斃他。
很多情況下,逃兵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都能得到通知。根據第270號命令,家屬會受到迫害,這是一種額外懲罰,更是一種警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政治委員和特科官員們將對家屬的報復作為絕對必要的手段,來威懾其他心存「溜」念的人。
NKVD特科在審訊逃亡案件時,肯定對嫌疑人施加了強大壓力令其指控他人。(第51集團軍)第302步兵師的一名新兵被某個同志指控曾經說過「如果我上前線,我就是第一個投降德軍的人」這樣的話。「在審訊中,」他據稱承認曾勸說其他五個人與他一起走,並「說出了」他們的名字,但這可能是他在NKVD的壓力下編造的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陰謀。
政治委員們認為,對於部隊中的逃亡事件,「軍官們的粗心大意和慈悲心腸」要負主要責任。但是,「作為一種只針對紅軍軍人不執行命令或從戰場撤退的極端手段」,軍官們運用手中權力槍斃下屬的事件也是數不勝數。甚至當局也極其罕見地認為軍官們過於嚴厲了。「10月17日/18日夜,(第64集團軍204步兵師)兩名士兵失蹤。團首長和政委命令連長槍斃逃兵所在排的排長。」這名十九歲的少尉五天前才來到這個團,根本不了解那兩名逃兵的情況。「連長執行了命令。他到那條戰壕,當著指導員的面,朝著排長的頭就是一槍。」
7. 二戰電影蘇軍阻擊手教她殺喝水的德國人是什麼電影
電影《斯大林格勒》2013
如圖所示有圖有真相。
8. 求一部蘇聯二戰後的黑白電影,開頭內容是:一位德國人在家裡被德國士
聽描述不像是星星,是不是老片子匪巢探密 片名:匪巢探密 別名:戰爭第四年 內容簡介: 「注意,請注意!所有聽到我廣播的蘇聯電台請注意,這里是莫洛茲大尉在報告!19日,非常准確的19日!蘇聯軍隊不要進入格魯赫森林地區!德軍將用水淹沒整個森林!蓄水的位置分別是……記住,19日,非常准確的19日!蘇聯軍隊不要進入格魯赫森林地區!德軍將用水淹沒整個森林!蓄水的位置分別是……」這是〔匪巢探秘(蘇聯)〕女主角最後的聲音。熟悉該片的觀眾一定記得~~~~~ 戰爭第四年。烏克蘭方面軍進攻方向已定,但是前方森林中發現有德軍坦克活動。方面軍司令部先後派出幾個偵察小分隊,但都是一去不復返。情報處集中最優秀的偵察員組成最後一個偵察小分隊,偵察員們穿上德軍軍裝潛入森林。不久,指揮員斯畢林大尉身負重傷,由幾名隊員護送返回,但他們在歸途中遭遇德軍巡邏隊,護送隊員全部犧牲,斯畢林大尉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與此同時,斯畢林大尉的戀人娜捷日達大尉率領小分隊繼續深入敵後...然而德軍早已發現紅軍偵察隊的行蹤——事實上,他們一直在誘使偵察小分隊一步步走進包圍圈。最後,偵察員們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得到了德軍作戰計劃——德軍陰謀在蘇軍裝甲部隊經過森林低地時炸毀河堤。在隨身攜帶的無線電台被炸毀之後,偵察員們機智地截獲德軍無線電測向車,用明碼將情報發出。司令部在電波中聽到了小分隊最後的命運:一陣猛烈的沖鋒槍射擊聲之後,一切歸於平靜... 小分隊無一人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