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膠片版電視劇
《我們遙遠的青春》是第一部用電影膠片拍攝的電視劇。從視覺效果而言,該劇的畫面清晰干凈,鏡頭和色彩很有電影的感覺,尤其是在一些懷舊片段的處理上非常唯美,這所以達到如此效果,全要歸功於「全程膠片製作」,故該片被冠以「膠片上的青春」的美譽。
然而,業內人士盡知,膠片的成本極高,頂級的導演都不能做到一個鏡頭一次性通過,浪費是必然的!使用膠片拍攝電視劇,製作成本之高可想而知,所以製片方在選擇導演的問題上極其慎重,千挑萬選、最終選擇擁有3000多條廣告拍攝經驗的導演沈嚴。對於這個結果,沈導笑言自己的「老本兒」贏得了對方的信任,「他們覺得我對膠片的使用控製成本有很好的把握,從影片質量上,《中國式離婚》的成功也給投資方吃了一顆定心丸。」
另外,據主創人員透漏,為了降低成本,保證膠片高成本的製作,導演、攝像、美術指導、錄音師、燈光師等主創人員都主動要求片酬減半,這在以往的電視劇拍攝中是很少見的。
2. 膠片電影 特效原理
以前數碼影像不成熟的情況下都是用膠片拍攝電影的,膠片菲林在剪切的時候會降低質量的,
最嚴重的還是特效製作,要用線性編輯的,線性編輯就是要「牽一發而動的全身」,利用膠片疊加的方式把特效加上去,這樣的話就要從頭到尾重復曝光拷貝多次,影像質量直線下降。
進入21世紀數碼影像技術和CG技術的成熟了以後好萊塢的很多公司的作品都是用數字拍攝了,但這種設備(與普通民用DV根本不是一個概念)的售價是國內很多公司無法接受,所以國內的電影大多利用膠片拍攝,這也是很多好萊塢大片的的畫質要比國產片的原因。數字拍攝加上非線性編輯能把後期的特效加工對畫質的影響降到最低。
什麼是線性編輯http://ke..com/view/189708.htm
什麼是非線性編輯http://ke..com/view/189716.htm
3. 關於電影膠片
現在的電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膠片拍攝的
首先,膠片的質感是數碼無法比擬的。膠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層次感、色彩飽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數碼的綜合來講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膠片的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前面已經說過,拍電影的機器與拍電視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會比膠片便宜,但你能想像專業的人士用DV拍電影嗎?而如果使用專業高清的電影設備,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膠片高。
還有,從感情上來講,很多導演也傾向於使用膠片。當很多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錄象時,當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錢欣賞到盜版電影時,也就是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這也是導演會偏愛膠片的深層原因。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數字電影。目前數字電影有兩種規格:一是所謂「標清」(標准清晰度)的電影,是用標准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線,一是所謂「高清」(高清晰度)電影,是用高清晰度錄像帶拍攝的電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線,高清拍攝出來的影片能大體達到膠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數字錄像帶拍攝的電影通常可以直接在電影院用數字放映設備放映,這時就叫數字電影了。當然,用高清拍攝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實際上仍然達不到電影膠片拍攝的電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時也可以把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轉到膠片上,用普通的電影放映設備來放映,這就叫「磁轉膠」。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高清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等等。
所以,正因為數字電影有上面這些優勢,未來高清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來看,數字電影還不能真正普及。將所有電影都數字化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水平(其實其它國家也都一樣)。目前數字化電影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但即使是在美國,也並不是出品的所有電影都是數字化的。一些大製作、大成本的電影往往使用數字攝像機,這樣出來的畫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就沒有必要拍成數字電影了。
在中國,數字電影有時還很尷尬。很多電影在美國本來都是數字電影的,但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影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普及率實在太低,還不得不將這些數字電影再轉化成普通的膠片電影,這樣才能在全國各大影院播放。數字電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體設施卻沒有跟上,這樣的數字電影,即使拍出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數字電影的真正普及還需要加以時日。
4. 什麼是膠片電影
膠片電影電影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製作、傳輸和放映的電影。
5. 如何分辨電影是數字拍攝還是膠片拍攝
1、亮度不一
數字拍攝:數字攝影機的亮度閾值比較低。
膠片拍攝:膠片的感光閾值高。
2、顆粒不一
數字拍攝:數字拍攝幾乎沒什麼顆粒。
膠片拍攝:膠片電影是一定有顆粒的。
數字拍攝:
3、飽和度不一
數字拍攝:畫面的色彩飽和度較高。
膠片拍攝:膠片電影色彩飽和度較淡。
4、特點不一
數字拍攝:數字拍攝色彩冷色調。
膠片拍攝:膠片電影豐富細膩的色彩。
5、效果不一
數字拍攝:數字拍攝效果單調一些。
膠片拍攝:膠片電影效果飽和、柔和細膩。
6.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用彩色膠片成像的電影是什麼電影
1926年,出現了最早的彩色電影《光榮歷險記》,但它採用的是將拍攝後的黑白底片分別染色的方法。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用彩色膠片成像的電影是美國在1935年拍攝的《浮華世界》。
7. 電影為什麼要用膠片拍
膠片能夠更加細膩地體現場景的細節和氛圍,在色彩\光線變化\影調等各個方面都比數碼能夠包容的程度更高;膠片沖印的效果必須要能滿足電影院的大屏幕,數碼在這方面很難與膠片相比;再次,膠片對攝像師和洗印廠的技術要求都相當高,並且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能夠使用膠片拍攝電影,是對攝像師和洗印廠專業技術的肯定,當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對他們專業水準的直接證明.
最後,按照電視節目的采樣標准,按COMPONET復合影象格式採集素材,一般大小為4分鍾一個G.這樣計算下去,一個十分鍾的節目至少需要40-60分鍾的素材,也就是需要10-15個G的空間.這樣你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按照電影的高清晰度標准要求和片比進行數碼攝制,你所需要准備的硬碟空間到底應該有多大,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行得通.
關於膠片與電視品質的區別:
8. 現在還有誰什麼電影是用膠片拍的都是數字的了么
2012年是數字電影和膠片電影的分水嶺,2011年10月9日馮小剛微博宣布《一九四二》是其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膠片電影。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停止發行膠片拷貝,宣告了膠片電影的結束。從2012年起,數字電影拍攝逐漸佔主流。各大影院更是幾乎數字放映。現在的電影幾乎都是用數字電影攝影機拍攝的,很少用膠片拍攝,因為現在國內膠片洗印廠全都關停,國內最後一條膠片洗印生產線——上海電影技術廠於2016年10月關停了膠片洗印生產線。全球可以膠片洗印的地方也寥寥無幾。只有美國諾蘭等極少數導演,才堅持用膠片拍攝,不知以後他會否放棄膠片拍攝。國內影院中放映更全是數字放映。即使原來是用膠片拍的電影,現在也是轉成數字版,用數字放映機放映
9. 中國的電影用的是什麼膠片拍出來的電影
不不不,那是影調的問題,一部電影根據不同的類型和風格,導演會確定影片的影調,當然影調包括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多方面層次,在畫面上,影調決定畫面色彩和色調,你要中國導演拍出來泰坦尼克號那樣的畫面,只要是學這個的,誰都可以,設備和膠片現在全球都是統一的,35毫米和70毫米兩種,基本都用35毫米的,70毫米的除非N億元的大製作,不然沒人那麼拽。《金陵十三釵》就是用70毫米膠片的,畫面絕對牛叉。其他再一般的電影,只要用35毫米膠片拍的,效果是一樣的,只不過導演故意要某種畫面風格,你是看太多不嚴謹的國產電影了,像杜拉拉升職記那種撐死是用數字攝像機拍的,失戀33天更不可能是用膠片機拍的,就算給我拍,我用5D2就能拍出失戀33天的效果,畫面拍的跟MV一樣,從內到外一無是處。其實現在大部分國產片都不是用膠片拍的,只有中大以上成本才用阿萊膠片機,低成本RED ONE其實完全可以搞定,雖然畫面跟膠片機還是有細微的差距,但糊弄觀眾足夠了。要不然現在拍電影又不跟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一樣國家供應,現在不限制你的片比了,但膠片自己去買,拍一分鍾畫面的膠片成本好幾千,搞不好後期製作還要全剪掉,自己看著辦吧。
10. 拍電影所用膠片和電視劇的有什麼不同,,
拍電影攝影用的是膠片,影像直接記錄在膠片上,膠片記錄的影像有清晰度高,層次豐富,色彩還原好等特點。電視攝象機用的是磁帶、光碟、硬碟等媒體,圖象質量目前還趕不上膠片但它有很多優點。拍電影不能把聲音錄在膠片(底片)上,同期聲用同步錄音機錄制,然後經過復雜的音底、套底、轉光最後才以音帶的形式洗印到拷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