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黃梅調電影為什麼流行

黃梅調電影為什麼流行

發布時間:2022-07-26 16:12:04

A. 你覺得黃梅戲會爆火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黃梅戲是桐城的地方戲,乃至發展成為原有省府安慶市級地方戲,唱腔優雅、園潤,通俗易懂,又容易好學。桐城市區大街小巷,處處有愛好唱黃梅戲的愛好者,他們平時在市府廣場文廟前的場地專場演唱。唱者專心至知,如痴如醉。聽者特別認真,基本雅雀無聲。所以黃梅戲如此受百姓火爆捧愛,時不時哼上一段黃梅小曲,也是桐城人的一大愛好性趣。

B. 黃梅戲為什麼在上個世紀中期,火遍了兩岸三地

發源於安徽省安慶市的黃梅戲一直以來都備受海內外華人的關注。聽聞該市擬以「戲」為媒,建設海峽兩岸關系交流基地,香港冠和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蘇永友先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蘇永友專程趕來安徽安慶市實地考察了當地的黃梅戲發展和兩岸關系交流基地的建設。

如今,他又打算投資發展安徽黃梅戲,更好地利用戲曲藝術為海峽兩岸發展服務。這是蘇永友支持弘揚中國國粹,凝聚中華民族精神的又一力舉。

為支持安慶市黃梅戲藝術的發展,蘇永友當即捐贈了十萬元人民幣,以實際行動支持黃梅戲走向世界,並決定要大力支持參與共建兩岸關系交流基地。他認為,海峽兩岸民眾通過戲曲藝術蘊含的中華魂拉近彼此的心,有了親切感,兩岸關系自然能夠更加和諧和進一步發展。

C. 黃梅戲的發展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下面的網站可以參考看看

D. 黃梅戲何時,以什麼途徑傳入安徽的又是如何發展成徽戲的

黃梅戲源於湖北省黃梅縣.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一般人習慣認為,黃梅戲發源地是安徽,這是不確切的。黃梅(縣)本身就在湖北,不過,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一百多年以前,這里流行「黃梅調」也叫「採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後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地的民歌小調直接搬上舞台,表現當地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觀燈》,通過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不久,黃梅戲在搬演大戲上也有了成績。這些大戲主要是受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戲,像《烏金記》,《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幾經磨礪修改,最終定為《天仙配》,成了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黃梅戲,基本上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

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志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了專業班社。懷寧素有「戲鄉」的稱號。這里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觀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於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於安慶市區,此後在這里紮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後,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國家陸續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並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鑒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出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雪梅弔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數。 其中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黃梅戲藝術,就不能不提起為黃梅戲藝術作出巨大貢獻的一批老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以嚴鳳英最為突出。至今,人們只要提起黃梅戲,就會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會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嚴鳳英。試想,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會唱嚴鳳英那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呀!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成了流行歌曲,萬人傳唱,嚴鳳英功不可沒。

嚴鳳英1930年出生在安慶一個貧苦的人家,13歲時開始向嚴雲高老師學唱黃梅戲。由於嚴鳳英嗓 音清脆甜美,扮相秀麗端莊,有很強的藝術領悟能力,因此她的演出受到觀眾歡迎。她在《小辭店》中的表演,尤其享譽一方。《小辭店》是全本《菜刀記》中的一折。說的是青年商人蔡鳴鳳外出做生意,住在劉鳳英開的店中。劉鳳英的丈夫是個賭棍,整日賭場鬼混,不顧家庭。劉鳳英對丈夫極不滿意,卻與忠厚老實的顧客葵鳴鳳感情相投,二人產生了愛情。但葵鳴鳳終究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分別之時,二人悲痛欲絕。劇中在劉鳳英得知葵鳴鳳家中還有妻子,而且決意辭店回家,分別之際,嚴鳳英用曲折哀婉的三百二十句唱腔表現了人物撕心裂肺的悲痛情緒,演出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量。這一時期,嚴鳳英演的《送香茶》、《勸姑討嫁》、《西樓會》、《打豬草》、《私情記》等,都成了深受觀眾歡迎的保留劇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嚴鳳英的藝術生涯面臨了一個巨大的轉折。這個時期,嚴鳳英對劇目進行了刪汰增益,特別是排演了《江漢漁歌》、《木蘭從軍》、《兩朵大紅花》、《柳金妹翻身》等新戲,使黃梅戲的表演水平、藝術規范、題材領域有了很大提高和拓展。

1955年底,由桑弧執筆改編劇本,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攝制完成。這期間,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觀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為戲中的情節所吸引,不知有多少人為嚴鳳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傾倒……可以說,《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國掀起了「黃梅戲熱」,「嚴鳳英熱」。二十幾歲的嚴鳳英,一下子成了億萬人民愛戴的表演藝術家。

《天仙配》之後,嚴鳳英主演的《女駙馬》、《牛郎織女》也拍成影片,影片在國內外放映,為黃梅戲的傳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嚴鳳英受到了肆意侮辱和人身摧殘。她不堪忍受無端的攻擊,不肯屈服邪惡的逼迫,1968年4月8日,37歲的嚴鳳英服葯自盡。

「文革」之後,人們懷念這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在她的故鄉安慶,塑造了嚴鳳英的漢白玉雕像,讓美麗、善良的「仙女」永留人間。

值得慶幸的是,十年浩劫之後,黃梅戲非但沒有衰落、消亡,反而以更強勁的態勢在國內外流傳開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黃梅戲從人才、劇目、表演風格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黃梅戲人才不斷涌現。老一輩藝術家王少舫等依然活躍在舞台,而馬蘭、吳瓊、韓再芬、陳小芳、江麗娜、馬自俊、黃新德、吳亞玲、蔣建國、周莉、陳兆舜、楊俊、張輝、劉紅等一大批新人迅速成了舞台中堅力量。與此同時黃梅戲在整理傳統劇本的同時,上演了一大批立意新穎、主題鮮明的新編劇目,如《紅樓夢》、《於老四與張二女》、《柯老二入黨》、《未了情》、《雙下山》、《劈棺驚夢》、《珠門玉碎》、《龍女》、《羅帕記》、《西施》、《朱熹與麗娘》、《風雨麗人行》、《啼笑因緣》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有《紅樓夢》、《鞦韆架》和《徽州女人》等。

《紅樓夢》是1991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推出的新戲。這個《紅樓夢》不同於以往的演出本,它沒有沿襲寶玉、黛玉、寶釵三人戀情婚姻糾葛的窠臼,而是以寶玉的個人境遇為主線,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惡,倡揚個性解放的必然。馬蘭是旦角演員,這次卻一改女兒姿態,扮演賈寶玉。反串小生的表演,使馬蘭的藝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峰。戲的導演馬科認為:「我覺得從來沒有一個《紅樓夢》比這個本子的品位更高」。「在臨近綵排時,我為寶玉哭靈這一場連夜寫了四十多句唱詞,」「作曲者馬上譜曲」 ……《紅樓夢》的演出,使黃梅戲更上一層樓,也確立了馬蘭在業內舉足輕重的地位。
引起關注並有爭議的是90年代後期,馬蘭推出的《鞦韆架》和韓再芬推出的《徽州女人》。

《鞦韆架》是著名學者余秋雨為她的妻子、黃梅戲藝術家馬蘭度身定做的一出戲。這是借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而伸發出來的一個傳奇故事,說的是才女楚雲,女扮男裝,參加科考,屢試屢中,考中了狀元。皇帝決定把女兒嫁給楚雲,楚雲正無可奈何的時候,另一位才子千尋闖宮相救。千尋、楚雲以欺君之罪被處死刑。面對死亡,千尋、楚雲舉行訂婚儀式。這感動了本來生氣的公主,三個年青人互通心曲,緊緊擁抱,事情以喜劇告終。在這個故事裡,科舉考試成為兒戲,它只是故事的扶手,故事的指向,是一個有象徵意義的鞦韆架。

《鞦韆架》一出現,業內外人士給予了熱烈的關注。叫好和批評聲並存。

安徽戲劇理論家王長安撰文盛贊《鞦韆架》說:

封建科舉制度是中國舊文化的悲哀。其扼殺天性,窒息生命,葬送人的創造力。然而由於取士,無數學子,皓首窮經,磨穿鐵硯以應考,是他們「只能如此」的無奈選擇。這就必然導致生命的爛漫與現實的僵死之間的巨大矛盾。盪慣了鞦韆的女子楚雲,鞦韆架下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和自由的價值,感受到了自主沉浮的意義。而這一切又都必須以「玩」的方式去獲得。唯有「玩」,人才真正成為自身,成為標志理想人格的、超凡脫俗的「仙」。

於是,她用「玩」,代父完成了鄉試。由此,她得到的不是鄉試頭名那成功的滿足和榮譽的喜悅,而是玩本身的樂趣,嘗到了自由的甜頭。原來,一切看似神聖的事物都可以調皮待之。當她與千尋私訂終身之後,她贈與情郎的信物不是玉佩,不是汗巾,也不是詩賦,而是一隻蟈蟈。這是她對生命的關注,是她天性的留存。她不僅希望自己、而且也希望她的心愛之人,在這人慾橫流、禮教吃人的社會里多保存一些天性,給自己留下一塊哪怕是籠中的空間。而這種自由和天性卻不能靠克已復禮、就正統文化的范來獲得。只能靠玩、釋放天性來爭取。

一架鞦韆,盪來一個無奈的選擇;一個玩笑,顯示了一種自主沉浮的歡樂。天性與正統文化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人類文明的進步,最終會給我們提供更多元的選擇,實現消解與快樂的統一,必然會使天性的山野化為天性的社會化所取代。

《鞦韆架》編織了一個童話;《鞦韆架》展示了一個寓言;《鞦韆架》讓我們換一副感官去觀照世界,換一番心境去體味從前……

《北京晚報》的資深文藝批評家解璽璋對此劇進行了剖析和批評,他說:

人的生命體驗被簡化為「鞦韆架上的晃盪」是否恰當有待別論,而如果僅僅為了表達這么一點意思,余秋雨教授寫一篇散文也就夠了,大可不必勞民傷財搞一出大戲。既然是戲,那麼舞台所呈現的應該比它所要闡釋的思想重要得多。關於戲曲的現代化的探索已經進行了多年,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戲曲的出路絕不在於對傳統文本的現代闡釋。

事實上,馬蘭沒有在這出戲中得到很好的發揮,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甘寂寞的余秋雨不適當地凸現 到前台來了。本應成為背景的文化的前置常常使舞台所呈現的東西顯出某種游移和尷尬。譬如洞房花燭夜讓一位小姐和一位公主大談「女人是什麼」,讓一對相互愛慕的青年男女在刑場上大談生命的價值,再上演一幕「刑場上的婚禮」,這種對傳統文本的現代闡釋,明顯帶有一種主觀隨意性,是很難得到戲曲觀眾認同的,甚至破壞了敘事的合理性。

與《鞦韆架》不同,安慶市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徽州女人》完全是另外一種風格。《徽州女人》由黃梅戲藝術家韓再芬主演。故事通過一個女人「嫁」、「盼」、「吟」、「歸」的四個過程,表現了封建社會中最底層的女人的生活悲劇。版畫似的舞台美術、創新的導演手法,韓再芬惟妙惟肖的卓越表演,使《徽州女人》一反傳統黃梅戲小、巧、輕、喜等風格,代之以深邃、凝重,催人淚下,啟人思辨,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評論家棠樾以《曲高未必和寡》為題,在《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撰文,他是這樣說的:

黃梅戲舞台上的主角位置原本被「小家碧玉」佔領,而《徽州女人》則在黃梅戲人物畫廊里隆重推出一位「大家閨秀」。小家碧玉輕盈流麗,率真活潑,與通俗戲曲秉性多有相通。大家閨秀的端莊持重別是一番風景,與「小家碧玉」本無高低。但在端莊持重的形象之中能夠多有幾分內涵,那就不失為品位的提升了。《徽州女人》著實稱得上內涵豐厚的女人,她的漫長人生在清淡如水和飄忽如雲的情節進展中緩緩延伸,包含了對孤獨和迷惘的深刻體驗,包含了對有愛無恨和有怨無悔的精闢詮釋,包含了對生活信念和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爆發出堅強而深沉的人性力量。

對於《徽州女人》的批評,比較集中地是對戲像「劇」而淡化了「戲」的本體,亦即「以歌舞演故事」。尤其是全劇的最後一場,主要人物竟然沒有一句唱詞,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劇組還專門以「沒安排一句唱」來自我欣賞。這顯然與戲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本體美學特徵相悖。人們可以說,「《徽州女人》是一出好戲」,但人們難以說「《徽州女人》是一出好的黃梅戲。」因為不唱就不是戲曲,不唱黃梅調就不是黃梅戲,這是定而不可移的基礎特徵。

當然,瑕不掩瑜,人們包括持批評意見的人們,對《徽州女人》的總體「打分」都不低。

同許多戲曲劇種一樣,在新世紀中,黃梅戲的生存、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像劇團改制、劇目的繼承與創新、青年尖子人才的培養、戲曲市場的開拓與發展、成名人才的流失與保護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創造美好的明天,黃梅戲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參考資料: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3/03/06/000264702.shtml

E. 黃梅戲好聽嗎為什麼老年喜歡戲曲而年輕的喜歡流行的

我感覺老人喜歡黃梅戲有幾個原因 1是如樓上所說,當時娛樂生活比較少。 2是相對老戲劇來說,當時黃梅劇在建國之後比較會發展。比如文革前的電影,好多是黃梅戲曲電影(當時不流行咱現在這種電影)。比如《牛郎織女》,都紅到台灣去了~李安都說他小時候看了大陸那時候的黃梅電影對他以後從影有很大影響。安徽黃梅劇團去香港演出啦~比如老版本紅樓夢的襲人就是黃梅劇演員啦(演員紅了,大家當然就樂意看她唱的戲了)。 就是它和電視、電影這些那個時代的新流行的東西結合的比較成功。所以在那個時代特別紅,留下很多經典唱曲 3是它比較適合老年人,唱得慢慢的、咿咿呀呀的,消磨時間、適合老人聽。現在那些流行歌曲重鼓點、跳來跳去的,老人喜歡聽的比較少。 現在年輕人不喜歡有幾個原因: 1是聽不懂啊,正宗黃梅戲都是安徽話……反正沒字幕我就看不懂,我覺得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老年人聽習慣了聽得懂,年輕人聽不懂。 2是樓上說的現在娛樂活動比較多 3是那種咿咿呀呀慢吞吞的東西可能不太符合很多年輕人的個性。

F. 黃梅戲的由來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


知識拓展: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廬劇、徽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著名的黃梅戲有《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等。到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黃梅調電影為什麼流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載騰訊電影如何剪輯 瀏覽:155
拍出電影的感覺是怎麼拍的 瀏覽:353
王千源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517
移動硬碟里的電影播放不了怎麼辦 瀏覽:47
電影拯救瑞恩免費版 瀏覽:286
2013彼岸島電影免費 瀏覽:313
劉星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974
為什麼小李子電影這么少 瀏覽:670
劍川電影院門票多少 瀏覽:825
微信不讓退電影票怎麼辦呢 瀏覽:773
拍電影的視頻怎麼處理 瀏覽:586
2018年好看的動畫片電影 瀏覽:146
電影劇本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瀏覽:70
攔不住風什麼電影 瀏覽:439
美團上怎麼買不了電影票房 瀏覽:869
2018下半年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107
免費看陸行鯊電影 瀏覽:495
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多慢鏡頭 瀏覽:778
有哪些講希臘神話的電影 瀏覽:727
電影威震八方2免費看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