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就《認識電影》課程的學習寫一篇心得
關於影視鑒賞的感想
通過一個學期的影視鑒賞課程的學習對電影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對電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這學期的課程馬上就要結束了,回想起得到的東西讓我心潮澎湃。
我覺得一部電影就像是一本書,每個人看一本相同的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感想,每個人從中獲取的道理和知識也不相同,但是通過影視鑒賞可以提高我們看待世界的看法和認識則是不禁相同的。
通過影視鑒賞的學習我對電影又有了新的認識,以前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後只是說好看不好看,沒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見解。現在,我不敢說我能評價一部影片,但是最起碼我可以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一部電影,去體會作者的思想和想要表達的主題,去欣賞影片的內涵。
Ⅱ 你看過的最顛覆你認知的電影是什麼
我覺得最顛覆認知的就是《西遊降魔》,以前一直看電視劇版的西遊記,對裡面的孫悟空等人的形象早已定型,但西遊降魔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Ⅲ 請問《認識電影》和《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這兩本書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呢
我說了,兩本都是入門教程,我買的是《認識電影》。
當時我將要買書是我也很猶豫,但最後還是買了《認識電影》。
我看過很多遍,它是美國電影學院的經典教材(《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是後來出版的),不過在技術方面沒有多大的指導意義,只能是對涉足電影方面的基礎教程。後來我也看了《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兩本書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電影基礎教程。我個人推薦《認識電影》,價格好像是前者便宜一些。
簡介
《認識電影》作為電影入門書中的經典之作,用深入淺出的筆觸,告訴我們影視傳播的手法,並逐項解析其復雜的語言系統與要素。問世幾十年以來,此書始終是世界各地影視從業人員和主流專業院校的必備之選,更是電影愛好者不可或缺的手邊書。
本書從電影理論的典型視角出發,簡明扼要地評論了電影藝術的方方面面。書中提及的影片包羅萬象,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電影人的經驗光譜,其中有我們熟悉的面孔如美國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英國的麥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國的李安等。作者對歐美影片和導演了如指掌,尤其對美國影片和美國導演做了全面而詳細的介紹。同時,作者也很關注第三世界國家電影,書中廣泛涉及了伊斯蘭電影、新亞洲電影以及非洲電影。作者以鞭辟入裡的分析,新穎獨到的見解和紛繁多樣的視覺沖擊,呈現給讀者一個全新的電影世界。
全書圍繞電影製作的核心要素組織架構,其中穿插以數百幅精美圖片和精闢的說明,再加上綴於各章後的延伸閱讀和書末的重要詞彙表,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最專業的電影知識,從而真正「認識」電影。
Ⅳ 如何認知張藝謀電影《歸來》的意義
無論人們喜歡還是挑剔,都承認《歸來》的演員隊伍無疑是精準選擇而發揮超常的。陳道明、鞏俐和小「謀女郎」在角色意識的沉入和性格展現上都相當出色。鞏俐飾演的馮婉瑜對危難中的丈夫那份情感的執著,在深夜做饅頭,遺忘後依然要按時接站,信賴所謂的每一封信以及無法封存的對二人共同擁有的那段音樂的感知中,都有細致的表現。在鞏俐的演藝生涯中,對這一形象的難度表現和深度把握都是前所未有的成功。而丹丹飾演者張慧雯在表現少小無知的跳舞夢和成人後超乎尋常的成熟上,都體現了導演和演員共同呈現的精緻。
陳道明所飾演的陸焉識完整的體現了影片的內在精神。陸焉識,一位被摧殘半生的大學教授,人鬼難分的潛伏回家,卻被家人拒絕。「見面」既是帶來自身的危機,又可能傷害家人。他雨夜探家的遭遇是一種無言的暗示:熟悉一切地形,卻不熟悉家人的變化。此刻妻子已經深陷矛盾中,見與不見的掙扎在這一刻(在自家門外卻不得入)顯得淋漓盡致。演員極為細微地把握了角色在這一刻的謹慎、急切、恐懼、期盼等心理,在傾聽、判斷以及低下頭看門縫下的光影等細節處理上,分寸感極強,令人揪心。邂逅女兒的場面突如其來,是因為她喊出一聲「陸焉識」,讓他頓然憑直感意識到是親人,在意外的瞬間,慈愛和驚訝是混合的。但孩子的拒斥和環境的緊迫讓他不能遲疑,畢竟見到妻子是第一位的任務,故此不管孩子如何警告在先,他依然不加防範的囑托孩子轉達明日見面的地點時間。
這一段落中,陳道明的光彩每一刻都那樣得體,讓人感同身受。第二天橋洞下的遭際想起來都酸辛,但他飾演的角色卻充滿著期望——我們觀影時一定是寧靜的看著他探頭、洗臉、期望的種種神態,但無論如何心裡都急切地擔心著將要發生的危機。藝術作品和藝術表演的真實感不是所謂「放鬆」,所謂的「生活性」,而是自然中凝聚著內在爆發的可能預期。我總是在陸焉識歇斯底里的沖向愛人的無畏中看到真正人性自然沖動的美妙,而那一刻演員對於殘暴摧折人性的憤怒也不可遏制的爆發。而那種誓死也要向前的犧牲精神,那種從人心深處煥發出的愛,猶如危難時母親本能推開孩子一般具有真正的高尚。而此時,對於歷史的思考就在其中,哪裡是要求「顯示出來」,或者是挑剔「歷史深度」不足之類的高見可以比擬的?
回到陸焉識性格上來。在車站,忽然被釋放歸家的落魄無人理睬,卻見到變了樣的女兒。在女工宿舍,女兒欲言又止的微妙卻沒有被這大男人所感知,他的忽略是因為心理完全被歸來的喜悅所籠罩,一直沉浸在速速歸家的氛圍里。見到慢悠悠有條不紊回來的妻子,一種不明就裡的疑惑開始逐漸加碼,在眼神掃過的一張張留言中,既給觀眾留下了懸念,也折射出他心裡的不解和猜疑。妻子的歸來讓他興奮異常卻忽略了異樣,當按照幾十年前的習慣鋪開被褥卻被驅趕出門的時候,依然懵懂沒有明白這里發生了什麼是的,誰都沒有明白的理由,陳道明的驚訝正是我們的驚訝,他的不解正是我們的不解,一切的張皇失措,一切的疑惑眼神都是我們的心聲。這時代讓她發生了什麼?隨後的發生是邏輯的進展,他拒絕了街道安排的工作,是因為妻子都這樣了還何談工作?合理的是性格。而盡管一再遭到誤解卻想盡方法就近照顧妻子的舉動也是一種情感邏輯的延伸。
Ⅳ 什麼是電影,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的意義在於它的出現只是讓世界在你眼裡出現的更真實,沒有遮遮羞羞的蒙蔽與掩蓋,讓人的視角層面拓展的更加曠遠與寬闊,豐富觀影者的思維角度,使之與原生蘊存的思想、觀念得以多元交匯,收獲新生精神的啟蒙,世道艱深,誰看到的維度越多,世界在誰的眼中便越真實。
(5)認知電影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電影的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2、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了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就在道里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這也就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Ⅵ 我們怎樣看電影:影片的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簡
任何涉及觀影活動的理論都必須以感知與認知的一般理論為基礎。這就是探討心理活動的構成理論(Consturctivist Theory):它是自Helmholtz已降,1960年代以來,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的主流。根據構成主義的解釋,
感知與思考是一種主動的、目的取向的過程
。Karl Popper稱之為心靈的「探照燈」(search light)。感覺的刺激本身並不能決定知覺,因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
生物體乃是根據非意識的推論而構成知覺的判斷。
推論的形成是構成心理學的中心概念。有些情況下,推論主要是「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進行的,結論的確立根據的是感覺的輸入,色彩的感知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有些過程,如熟面孔的辨識,則是「由上而下」(from the top down)進行的。
感覺資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預期、背景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其它認知作用所決定。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處理之所以是推論的,在於感知的「結論」是以資料、內在理路或先驗知識形成的「前提」為基礎所歸納出來的。
在構成理論中,感知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簡單說來,
典型的感知活動是根據提示,來認定三度空間的世界。感知成為一種主動的假設-檢驗的過程。生物體會從環境中獲取資料,而感知則具有先發的能力,多多少少會去捕捉預期中的事物。
貢布里希說:Groping comes before grasping,or seeking before seeing。生物體先偵查環境中的資料,再由感知的假設檢驗之。假設不是被確認,就是被推翻,再代之以新的假設。由下而上的感知過程,比如觀看移動的物體,是以快速、無意識的方式運作的,但仍然類似於其它的推論過程。由上而下的過程則明顯依據前提、預期和假設為之。當我們在人群中尋找朋友,找到的可能性因為環境的熟悉程度和過去的經驗而增加。認知過程則經由對情境與過去經驗的可能性評估,協助感知假設的修正。典型的認知活動,如事物的分類和記憶,皆依賴於推論的過程。
無論我們稱之為感知與認知的所有活動,都有一群經過組織的知識在其中主導著我們做出假設,我們可以將之稱之為「圖式」或「圖模」(schemata)。鳥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視覺認知的圖模,對一個完整文句的概念則可作為理解談話內容的圖模。圖模的種類包括:原型式的(Prototype,如鳥的形象)、樣板式的(template,如文檔系統)、步驟式的(proceral pattern,一種熟練的行為,例如學習如何騎自行車)。
構成理論的動態本質,使其具有高度吸引力,實際的感知者會憑籍其認為最有可能的感知來假設。感知經驗就像所有的推論一樣,都會有風險,必須經得起新環境和新圖模的挑戰。感知假設在一段時間後,會被確認或推翻;如有需要,生物體也會改變假設或圖模。這種感知-認知活動的循環,解釋了知覺基本上具有不斷進行的、修正的性質。該理論也解釋了何以感知通常是熟練得、學習的活動;因為個人的知覺能力會隨著圖模的擴大、情境的改變及新資料的加入而逐漸變得細致而富於彈性。
視覺可作為構成心理學理論的經典示例。若就純粹的感覺經驗而言,視覺是印象的炫目震動。眼睛以快速而短暫的運動(即saccades),做每秒數次的定像,它會轉動以配合頭部與身體的運動,並且會不由自主地顫動;而我們所接受的視覺信息卻都是片面的。但是,我們不會感覺視覺對象的閃動或模糊,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穩定的世界、流暢的運動和固定形態的光影。視覺系統的組構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進行推演,因此,可以說,觀看是一個「由下而上」的過程。在三度空間構成的一列物體會「立即」進入眼簾,想要不見也難。這種自動的建構也會受到圖模的影響,圖模根據相繼而來的視覺資料來檢驗假設。Julian Hochberg認為,由於只有眼球能見細節,圖模便主導眼球的快速移動朝向最豐富的所在望去,看的動作因而是以有目的的方式發掘環境。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時時對照著主控的「認知地圖」,連續的觀看則組成了我們的視覺世界。認知地圖讓我們忽略眼睛的生理性顫動,只將最重要的部分帶入視覺;圖模則對接下來所見事物形成假設。因此,
眼見並非被動的接受刺激,而是一種構成的活動,涉及迅速的計算、既存概念的作用,以及多重目標、預期與假設的運作。我們也可以根據聽覺進行另一個可茲比較的解釋。
至今尚未有人提出一套解釋美學活動的構成理論,然而其輪廓已經浮現。藝術作品必然是不完全的,需要觀者主動的參與,將之整合、賦予血肉。藝術作品多多少少發揮了由下而上過程的主動性;它確實會製造幻覺。但藝術也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過程,觀眾有所期待,並將圖模形成的假設帶入藝術作品中,這些期待與假設來自日常生活經驗、對其它藝術作品的認識等等。藝術作品也為觀眾設下界限,感知的重要特徵與藝術作品的整體形式相互引發、互為限制。藝術作品鼓勵圖模的運用,縱使感知活動最終必須將之揚棄。
那麼,美學的感知和認知活動,與非美學的有何差異?在我們的文化中,美學活動運用的技巧並非以實用為目的。
我們在接觸藝術時,焦點不在於感知的實用結果,而會將注意力轉移至美學過程本身。在日常心靈生活中視為無意識的部分,卻被有意識地對待。圖模常被形塑、延展、超越;假設-確認的工作也因之延緩。美學活動如同所有心理活動一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力,藝術會強化、修正甚至攻擊正常的感知和短期認知方式。
因此,構成理論認為觀影活動是一種能動的心理過程,操控著以下種種因素:一、感知能力。
電影媒體依賴視覺活動的兩項生理缺陷。首先,視網膜無法順應光線快速的明暗變化。在
臨界「融合」(fusion)頻率
下,每秒超過50次的閃光便會產生穩定的印象。其次,當眼睛面對一連串畫面一個個地出現,會出現
表面運動(apparent movement)的現象
。(1)此效果的出現,乃因眼睛會將間歇的輸入當作是運動,只要跳動不至過大。閃光的融合與表面運動代表了自主與強制性的由下而上的過程;雖然我們知道電影只是定格畫面的頻閃呈現,但視覺卻一定能建構出連續的光影和運動。電影是一種幻覺的媒體,依賴我們做出「錯誤」的推論。再者,
影院的情境也有助於控制我們對刺激的誤測。
黑暗掩蓋了令人分心的景物,讓我們專心於影片。當觀眾適應低亮度後,閃光融合與表面運動的效果就更加有力了。
其它由下而上的過程也會影響我們的感知活動,比如觀看銀幕上的色彩。至於要透過景深的提示來建構敘述空間,則必須同時啟動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兩種過程。二、先前的知識與經驗。
我們觀看電影所憑借的圖模,來自日常生活和其它的藝術作品。基於這些圖模,我們形成假定、建立期待、確認或推翻假設。有辨識物品、了解對白乃至理解整個故事,都需要運用過去的知識。三、影片本身的內容和結構。
在敘事電影中,影片提供了資料結構——包括敘事系統和風格系統,並鼓勵觀眾進行建構故事的工作。影片呈現各種提示、形態與缺隙,讓觀眾動用圖模,測試假設。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常常將各種因素抽離開來討論,其實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試想觀影時時間的角色:觀眾在觀看敘事電影時,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將事件以時間順序排列。先前對敘事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經驗,使我們期待事件會以某種固定的順序出現,影片中的提示也會讓我們假設各事件是接續出現的。如果敘事不以時間先後呈現事件,我們就得動用一己之力,依據圖模重新安排;但這類電影得冒著讓觀眾看不懂的風險。再者,電影的觀影條件更增添了一筆限制:正常情況下,看電影不能如翻書一樣回頭再看。過河卒子般的步伐更加強了觀眾記憶力和推論過程的重要性。因此,導演若不以順序說故事,觀眾不是得重新建構故事順序,就是弄不清正在上演什麼。這也許是大部分電影避免時間跳躍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我們也看到,近幾十年來,有著復雜時間形態的影片能提供觀眾新的圖模,或吸引觀眾一看再看。電影形態式的歷史發展因而可以改變觀眾過往的經驗。
因而,不同於所有被動的觀眾理論,我們認為觀影是一種復雜甚至具技巧性的活動。看電影似乎如同騎自行車一般,不費吹灰之力,但兩者都必須經過練習。這或許是觀眾與讀者最重要的關聯。我們習慣上認為閱讀印刷品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即使語言早已學成,閱讀也是一項極度復雜的工作,需要挑選線索、消化大塊文章、決定如何抽閱文本、預先設想、理解豐富的語意。理解一幅畫的工程似乎同樣浩大。貢布里希表示,觀者必須認識媒介的局限和慣例,了解繪畫的目的、具備增補的能力,並且能夠以人生經驗與畫作相參照。以電影如此富含視覺、聽覺和語言內涵的媒介而言,若無需經由主動而且復雜的建構,的確會令人驚訝。
Ⅶ 如何正確地認知什麼是科幻電影
一些典型的硬科幻片,主旨就是基於科學技術的理解,演繹出相關的場景,故事。剝掉各種幻想和情節,骨子裡都有相對嚴肅的理論依據。諸如海底兩萬里,星際旅行,三體,普羅米修斯,黑客帝國等都是很經典的硬科幻片。
Ⅷ 《認識電影》《電影是什麼》《電影藝術形勢與風格》這三本書該按怎樣的順序開始看
就是目前的順序。
Ⅸ 《認識電影》這本書好嗎
我很喜歡《認識電影》,已經買過三個版本的了,這本書通俗易懂,對欣賞電影很有幫助,學會看電影可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Ⅹ 提高認知的電影
提高認知的電影,那就是有知識性的或者是有一個實際的意義的,這樣的一個電影就能夠提高我們的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