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坦克為什麼要用履帶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坦克裝上履帶,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少壓強。履帶與地面的接粗面積比輪子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要大得多,用履帶,走泥濘或沼澤也不會陷下去。 走泥濘或沼澤會陷下去的.
裝履帶主是在越野能力比輪式的強,可以過溝,過矮牆,爬坡能力也很好,這些是輪式所不能比的.但在公路上坦克就跑不輪式的了,各有所長嗎! 增強越野能力和防護性能,想想啊輪式車輛的越野能力遠不如履帶車輛,防護性能也不行,輪胎總比履帶容易打吧.
永遠記住啊朋友們坦克生來就1個作用擺在前面被打,要受到小到手榴彈手槍大到榴彈炮導彈的各種武器的打擊防護要求是很高的 1、減小車輪對地面的壓強,利於增加防護性;
2、適用地形廣,便於野外機動;
3、保持車體的平穩,提高射擊精度。
Ⅱ 二戰坦克t 34對虎式 履帶斷了怎麼辦
在那裡面是不能自動維修的。太真了。只能在原地當固定炮塔了。
Ⅲ 為什麼二戰時期打坦克時不打坦克履帶
坦克履帶側面只有薄薄的一層,正面露出的一段也比較小,直接瞄準射擊比較困難,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一般從正面或側面就可以擊穿坦克了,打履帶沒必要。一般主動攻擊履帶的是缺乏反坦克火炮和無空中支援的步兵的無奈之舉,一般用巴祖卡打擊坦克的側後裝甲或腹部,或者用反坦克手雷、燃燒瓶攻擊發動機。如果連巴祖卡之類都沒有的話用地雷,炸葯包炸履帶是最後,最無奈的辦法。
坦克正面有固定機槍,炮塔上有火炮、同軸機槍或車頂機槍、可能還有反步兵榴彈拋射器組成的火力網,如果後面有步兵跟隨,基本上是無法靠近坦克的。就算履帶被炸了,其自身火力沒有被毀,依然可以充當炮台來支援戰斗,修復也是很快的。
Ⅳ 號稱二戰鋼鐵洪流的T34坦克,它在當年究竟有多厲害
T-34坦克是蘇聯軍隊在二戰中使用的一型坦克。筆者打個比方,如果我是一名車長,我會選擇開著虎式坦克去和敵人纏斗。如果我是一名營長,我會選擇豹式坦克。而如果我是一名師長,我一定會為我的部隊裝備T-34坦克,從而實施大規模的戰略進攻。T-34坦克的強大之處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從機動性方面,T-34的戰略機動性和戰術機動性都非常優秀。其次就是從防禦力方面,傾斜裝甲讓T-34的防禦力非常強大。最後就是火力方面,在火力上,T-34一直對德國坦克形成了優勢。
最後就是T-34的火力實際上非常強大。之所以T-34總是給人防禦力低,火力弱的缺陷,原因就是比較的對象發生了偏差。作為一型主力中型坦克的T-34,根本和虎式,豹式坦克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就像把一個輕量級選手放進了重量級的賽場比賽一樣。但是在中型坦克中,不管是T-34-76還是T-34-85都是非常強大的存在。
Ⅳ t34vstiger虎式被打斷履帶了怎麼辦
這是一個真實度非常高的模擬游戲,所以……答案是無法修復。
遇到這種情況運氣好可以當固定炮台原地完成任務,否則……多數情況就只能重新來過吧
Ⅵ T-34坦克如何穩定驅動履帶
T34的主動輪沒有輪齒,是由主動輪上的幾個滾輪撥動履帶板上的爬齒驅動坦克,所以T34的履帶板是沒有齒孔的,而是分為帶齒和不帶齒兩種,我們把它叫做公、母。
你隨便找張T34的側面圖,基本都能看到履帶板上爬齒,這就是公履帶板;
至於你說的那就是母履帶板了,是戰時產品,當時為了產量和成本已經顧不上細節了,加上毛子的指導思想是,坦克就是開三炮就損失的消耗品。。。另外之前的戰斗中似乎還有把公履帶板反過來用的先例。實際效果,母履帶板也能湊合使用,可能是因為自重原因保證了一定的穩定性。
Ⅶ 二戰蘇聯T-34坦克技術先進,為何還要使用死亡沖鋒戰術
在戰爭初期,T34/76較之德國的3號4號坦克確實很先進,造成德軍中的T34恐懼症。在戰爭初期T34裝備的數量很少,二百有餘,大部分都不在一線戰斗部隊的手裡。加之蘇軍戰術陳舊,指揮失策,還有經歷了大清洗後的蘇聯缺少有經驗的指揮員(在蘇芬戰爭中有所體現),在數量上占優勢時還被德國圍殲(在「巴巴羅薩」行動的初期,蘇聯抵抗德國入侵的主力坦克是T26,皮很脆)。但是T34的出現也迫使德國換裝3號4號坦克的裝甲和火炮,加快了新一代坦克的研製。這足以說明在戰爭中T34的出色。德國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就是為了應對T34而研發的。其中豹式和虎王坦克都借鑒了T34的斜面裝甲。說明T34還是很先進的。德國人比較喜歡把東西造得很極端,虎式坦克和豹式的改進型坦克都用了88毫米的反坦克炮,T34的裝甲在正中的情況下,只能經受一下炮擊,就廢了。而且德國的機械製造很發達,虎式坦克有先進的觀瞄設備,有過在1000米外打爆T34的紀錄(在當時算很神奇的事件)。所以在戰爭的後期,T34/76和T34/85在先進的虎式,豹式,虎王,還有黑豹,大口徑殲擊車面前已經處於劣勢了。加上88防空炮這么牛的東西。T34想要靠單挑勝德軍,希望渺茫,除非包抄了德軍,從後部擊穿裝甲。在質量不行的情況下,怎麼辦呢?某人說過:有數量就會有質量。用數量彌補數量來彌補質量,用火力彌補裝甲,其實也是無奈的選擇。而且T34的製造相對於德國的豹式,虎式,虎王而言,製造還是比較簡單的。但T34能在數量上比德國先進坦克多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技術,因為當時德國控制著大半個歐洲,還都是工業發達地區(比如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這些國家的工業基礎都很強,加上德國本身的工業基礎就很好),人口近1億。造幾千輛坦克還是不成問題的。但為什麼虎式就產了千餘輛?主要源於,在二戰後期,美國參戰,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生產飛機和坦克的主要重工業地區)被美國陸軍航空隊轟炸,海上被封鎖,加之德國本身缺乏石油,在美國的轟炸下,戰略資源短缺。造成坦克難以生產。致使東線不濟,蘇聯T34在數量上佔了絕對的上峰。另個原因是後期T34的工藝水平確實不大好,為了提高數量,炮塔改稱了鑄鋼,還出現了存在氣泡的次品直接推上戰場的局面。所以T34的製造數量可以達到幾倍於德國。貌似跑題了。。罪過。T34用集團的大規模沖鋒,也是為了發揚優點,T34本身速度比較快,有利於穿插包抄。以群毆的方式圍殲德軍。二樓的那位同志說得也很有道理,蘇軍由於通訊方式的落後,也是不得已用集團沖鋒,這樣便於指揮。但是3號坦克追著T34打,實在是不可能,還擊毀多輛。除非此輛是披著三號坦克馬甲的虎式。三號坦克的的主炮口徑太小了。綜上所述,可以回答你的問題了。T34的技術先進,是相對而言,也是在很短時間內的局面。使用死亡沖鋒戰術,是用數量彌補質量的不得已之舉。而且,死亡沖鋒未必會造成裝甲兵很大的傷亡。很過坦克被擊中後,或是起火,或是履帶沒了,不能開了之類的戰損,這些情況下,裝甲兵大多可以倖存下來。很多在戰場被擊毀的坦克通過搶修都還可以重新投入戰斗。如果坦克被擊穿,引發了內部彈葯爆炸,裝甲兵就不會生還,但這種可能比較低,畢竟,坦克對戰需要很高技術的事情。所以說,死亡沖鋒也不失為一個最好的方案。戰爭的勝利才是最重要的,至於付出的代價,勝利者會讓失敗者償還的。 部分數據引自《東線——第三帝國的黑洞》,其餘原創。
Ⅷ 有一部國外的電影,應該是美國的,講的是二戰的坦克戰,最後是坦克履帶被地雷炸壞,於是裡面的人就躲在坦
《狂怒》是由大衛·阿耶執導,布拉德·皮特、希亞·拉博夫、羅根·勒曼、喬·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戰題材電影。影片講述了在1945年二戰硝煙即將消散之時,同盟國軍隊准備在歐洲戰場發動最後一輪猛烈攻擊。在以寡敵眾、彈盡糧絕的不利條件下,謝爾曼坦克的幾名坦克手深入納粹德國的中心地帶執行一項死亡任務。該片於2014年10月17日在美國上映,2014年11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Ⅸ t34 vs虎式如何修復被打斷履帶
一般的坦克都有備用的履帶,當然不是一整條,履帶和自行車的鏈條一樣是一節一節,只要將被炸毀的卸下換上備用的就可以。當然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觸雷的狀況,炮戰的話基本就不用修了,等死吧。
Ⅹ 坦克T34白板 直接掛炮台 不上履帶 能掛上不
坦克履帶主要作用是1、增加負重。2、增加靈活性。
正常情況不上履帶是裝不上炮塔的,因為你負重不夠。
想裝炮塔解決方案有兩種:
1、缺錢不缺經驗前提下,研發履帶,裝履帶——換炮塔——換炮——升發動機。
2、不缺錢缺經驗前提下,買重坦負重配件(50W)——換炮塔——換炮——升級發動機——升履帶
要注重重坦靈活性和火力輸出 才不至於及虧錢又掙不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