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金雞百花影城(原和平里影協電影院) 哪個廳效果最好
從麥當勞旁邊的門進去,上二樓的那個廳不錯。
㈡ 請問影協電影院地址
影協電影院 北三環東路22號 64207759
㈢ 北京18家影院都是什麼
望京星美影城 朝陽區望京國際商業中心A座四層
東都影城 朝陽區東四環中路195號華藤新天地5層
紫光影城 朝陽區東大橋藍島大廈西區六層
金源星美 海淀區遠大路一號金源時代購物中心
金逸影城 海淀區中關村大街19號新中關購物中心B1層
勁松電影院 朝陽區勁松中街404樓
楓花園汽車影院 朝陽區亮馬橋路21號
五道口電影院 海淀區成府路23號
影協電影院 朝陽區北三環東路22號
西城工人文化宮 西城區月壇南街24號
勝利電影院 西城區西四東大街55號
廣安門電影院 宣武區白廣路8號
木偶劇院 朝陽區安華西里一區甲1號
山姆電影院 石景山區石景山路29號
朝陽劇場 朝陽區東三環北路39號
東創電影院 東直門外新中街3號
東四工人文化宮 東城區隆福寺街47號
新街口電影院 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69號
㈣ 珠江電影製片廠是什麼時候改名為珠江電影集團
珠江電影集團由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和廣東省電影公司於2008年6月重組合並成立。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前身是廣為人知的珠江電影製片廠,籌建於1956年,作為新中國誕生初期的六大電影製片廠之一,先後拍攝影片一千餘部,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屢獲「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內國際大獎。廣東省電影公司創建於1953年,是廣東省電影發行放映的龍頭企業和廣東省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㈤ 北京電影院大全
影協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22號
電話:(010)64207759
中影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安門大街156號
電話:(010)62230207
曙光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化工里5號
電話:(010)67364365
首都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磚塔胡同56號
電話:(010)66161701
勁松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勁松四區404-2
電話:(010)67782727
中影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新外大街25號
電話:(010)62254488
紅樓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安門大街丙156號
電話:(010)66013112
首都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北大街131號大悅城購物中心10樓
電話:(010)66161701
五道口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23號
電話:(010)62313624
新首都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北大街131號大悅城10樓
電話:(010)66062266-602
古城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南路
電話:(010)68874790
惠爾曙光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藍靛廠南路25號曙光文化廣場北
電話:(010)88436311
廣安門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白廣路8號
電話:(010)63522472
新街口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69號
電話:(010)62252767
北京音樂廳 - 詳情»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北新華街1號
電話:(010)66057006
北京劇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慧里三區10號
電話:(010)64910516
北京之夜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大雅寶胡同1號
電話:(010)65272672
北京德雲社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北緯路甲1
電話:(010)63040912
北京京劇院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海戶西里30號
電話:(010)67265534
城南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南頂路20號
電話:(010)67223787
天橋電影院
地址:崇文區天橋南大街附近
輔仁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5號
電話:(010)66748075
長安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大街7號
電話:(010)65121856
海工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海淀大街3號
電話:(010)62251919
明星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北大街537號
電話:(010)64040602
豐鐵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豐台南路122號
電話:(010)63251459
電子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6號
電話:(010)64362210
雲崗電影院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
東創影劇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外新中街3號
電話:(010)64169253
兒童電影院 - 詳情»
地址:北京市東長安街23號
電話:(010)84613325
㈥ 北京影協電影院影訊
http://ent.sina.com.cn/movie/dianying/
只到24日的,大概下周會有,你可以打電話尋問一下:
影協電影院電話:64207759
㈦ 北京電影學院是什麼時候建校的
北京電影學院前身是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於1950年6月創建,並於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個大專三年制的演員班38名學生舉行了開學典禮。1951年新學年開始,又招了演員二班、編劇班,演員二班有24名學生入學,編劇班有37名學生。1951年5月,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簡稱電影學校)。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孫明經教授為首的南京金陵大學電影播音專修科、以陳河聲教授為首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電化教育專修科、以錢家駿、范敬祥教授為首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專修科的師生連同三校的教學設備,調來電影學校。至此,電影學校成為具有藝術系科和技術系科的綜合學校。
(7)影協電影院什麼時候改名的擴展閱讀
北京電影學院舉行建校70周年紀念活動:
2020年10月17日,北京電影學院舉行新中國電影教育70周年暨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周年紀念活動。
本次活動由新中國電影教育的歷史演進與發展前瞻暨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周年學術論壇、新中國電影教育七十周年暨北京電影學院建校七十周年 「光影盛典」紀念晚會等紀念活動組成。
㈧ 介紹一下中國的電影發展史
1963年 《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出版
悟歷史於一剎 尋大道於一生
《中國電影發展史》迄今還是電影史寫作的一個高度,並且一如既往地展現著電影作為學術的重量。幾位著者為之傾盡心血,有人甚至因此在「文革」期間遭遇牢獄之災,這些已經沉寂的傳奇故事最終成為我們眼中一個中國電影百年歷史中的事件而顯影。時隔40餘年,也許此刻我們已經能夠具備足夠的冷靜和客觀,來看待這部經歷了歷史沉浮,和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理論研究及中國電影人緊密聯系的著作。
在歷史的荒原中失落想像的翅膀
對中國電影史的研究來說,1966年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之前,中國電影曾經的輝煌尚有據可查,這一年之後,歷史便只能在想像中進行了。這年7月,一場針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運動最終演變為一場浩劫。陳荒煤1980年在再版序言中說:(當時,)被誣指為大毒草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紙型被毀掉,所有已經印好並已發行的書要收繳、追回,打成紙漿,全部銷毀;緊接著,作者經過十多年搜集起來的有關中國電影的資料,也被用數輛卡車全部掠走(至今大部未能查明下落)。
在那些卡車上,應該裝著1913年的《莊子試妻》,1920年的《春香鬧學》,說不定還有1905年的《定軍山》;應該有18集的《火燒紅蓮寺》,13集的《荒江女俠》,6集的《啼笑因緣》;應該有更多的張石川,更多的張善琨,更多的胡蝶,更多的上官雲珠……那些車里胡亂堆著的電影畫刊上,中國電影正在自顧自地熱鬧著……
那才是程季華、李少白們的寶貝,和這兩卷本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比起來,這些寶貝是活著的歷史,是隨時可以說話的歷史,是他們辛苦十數年的真正成就。對於長期困擾於路線之爭的中國電影來說,後世因為它們有了重新評價的可能。它們的失落,意味著中國電影史的失落。
現在我們只能透過《中國電影發展史》附錄的影片目錄來想像歷史。這目錄已經足夠驚心動魄,任何一個人,只要能為1905年以來的中國電影保留這樣一份完整的目錄便已是功德無量了。面對這樣一個包含公司、片名和人名索引的龐大電影目錄,任何研究者無法不嘆為觀止。
僅僅按照這個目錄上所列,從1905年到1937年,中國就有1100部以上可考證的電影(只包含故事片、戲曲片、動畫片,不含新聞片、紀錄片、科教片)。這1100部片子中,至少有1080部是在1920年到1937年的17年間拍攝的。也就是說,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平均每年故事片產量約六七十部;而在1921年到1931年的十年間,中國每年的故事片產量達到上百部。需要注意的是,這上百部影片大部分是民營公司的產品。在1925年前後,中國有175家影業公司,其中拍片的不少於50家。即使和當今中國比起來,民營電影在當時的興盛也是驚人的。
因為這個目錄,我們得以重新理解程季華、李少白們的良苦用心。就好像經過一次紛繁蕪雜的拼圖游戲,一具綉像終於在背景上隱現,透過《中國電影發展史》具有時代特色的言說方式,目錄提醒我們,歷史的輪廓依然清晰。但是也僅僅是輪廓而已。因為失落了那些在卡車上自顧自熱鬧著的圖景,歷史的荒原失去了探索的途徑。我們的想像在輪廓上滑過,重新跌入無法起飛的泥底。
程季華:為《中國電影發展史》披掛「罪名」
遠見卓識的一項決斷
自1950年起,我著手收集中國電影史料,開展電影歷史的研究,這個動議最早是由陳波兒提出的,她創辦了培養演員的表演藝術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前身),並提出應該開設有關中國電影歷史的課程,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教,她決定自己教,找我做助手來整理和收集電影資料。其中還有一個插曲,1950年前蘇聯的《大網路全書》(第二版)需要「中國電影」的條目,宣傳部把這個任務交給陳波兒,我協助她收集並初步整理相關史料,大約一萬多字。後來該書出版後,發現這個「中國電影」的條目被刪去很多,刊出的部分也是錯誤百出,而寄出的原稿至今未能要回。這篇文章其實是第一篇關於中國電影歷史的論文。
「寫作大綱」出爐
收集資料是以文化部電影局的名義,發信給各地的文化局的,於是有關電影的各種資料首先被集中到地方的文化局,然後打包集中寄到我們這里。四間大屋子裡全是書架排滿資料,甚至有些還有副本,當時有條件寫《中國電影發展史》,與資料齊全有很大關系。除了這些書面資料以外,我們還開始嘗試做一些類似於現在「口述歷史」的采訪工作,找了許多當時還在世的中國電影早期的演員,派記者記述他們過去的情況,《中國電影》雜志(《電影藝術》前身)專門有一個欄目叫「昨日銀幕」刊登這些采訪。另外,還約田漢、歐陽予倩、梅蘭芳等早期電影藝術家寫回憶錄,後來也以單行本的方式出版,以豐富電影史料方面的內容。
到了1955年左右,覺得有必要進行一下總結,於是起草了一份「中國電影史寫作大綱」,後來在當時羊市大街的「影協」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和「影協」主席蔡楚生聽取了我的口頭匯報。他們給予肯定,於是這份「大綱」就成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的分期和章節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