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民族電影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民族電影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0 13:14:41

❶ 根據電影《茶館》分析其中的民俗表現及其原因

創作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就是影片的完整歷史背景,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分別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茶館》的作者老舍選擇了從「側面」,從「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入手的角度,並把對他們的表現范圍,限制在茶館這個「小社會」中。沒有運用中心情節和貫串全劇的沖突——當代話劇常見的結構方式,而採用被稱為「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創新形式。眾多的人物被放置在顯現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會的「三教九流」:茶館的掌櫃和伙計,受寵的太監,說媒拉纖的社會渣滓,走實業救國道路的資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務、打手,說書藝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勞動者……其中,常四爺、王利發和秦仲義貫串全劇。

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從他們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爺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秦仲義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掌櫃王利發則「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但最終都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劇中的悲涼情緒,人物關於自身命運的困惑與絕望,透露了與現代歷史有關的某種悖謬含意,無奈與悲戚!

總得來說,作家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而作為電影,《茶館》中的一代卓越藝術家他們卓遠的演出,對確立該影片在當代的「經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個也是不容置疑的。

❷ 真正好的電影之所以能引起一個民族共鳴是什麼原因

真正好的電影之所以能引起一個民族共鳴是因為他具有史詩性的特點。

填補了大部分人對內心深處的一種美好的嚮往,或是在某一個瞬間引起人們的共鳴。當大多數人不由自主落淚或者振奮時,那這部電影就成功了。

一部好電影必須引起觀眾的共鳴,電影中必須有一種人生哲理。事實上,這不僅僅是電影,而是任何藝術形式。好詩還必須包含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哲理。

電影的好在哪兒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

他曾在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

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

在歐洲,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❸ 為什麼說難夫難妻等電影是中國民族電影的確立之路

中國人太浮躁了

❹ 新中國成立後17年,到20世紀70年代電影觀念變化原因

1、革命歷史、英雄主義影片(軍事題材影片):20世紀五十六年代是英雄模範輩出的時代,也是英雄電影創作的大好時機,宣揚革命英雄主義的「十七年電影」不勝枚舉,尤以軍事題材居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戰》、《中華女兒》、《鋼鐵戰士》、《翠崗紅旗》、《風暴》、《老兵新傳》(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影片)、《紅色娘子軍》、《紅日》、《燎原》、《霓虹燈下的哨兵》、《上甘甘嶺》、《戰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兒女》、《回民支隊》、《海鷹》、《戰上海》、《東進序曲》、《苦菜花》、《南海潮》等,英雄人物傳記則有《雷鋒》、《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白求恩大夫》,表現歷史人物事跡或歷史事件的有《聶耳》、《林則徐》、《甲午風雲》等。在戰爭敘事中融入健康的抒情場景,是「十七年電影」不少軍事題材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奧秘」。如由新中國第一位女電影王蘋執導的《柳堡的故事》,以女性的視聽語言,述說了一段兵民之間的經歷,從而使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溫和溫馨。

2、名著改編的影片:這是「十七年電影」的主流之一,如《祝神速》(魯迅原著)、《林家鋪子》(茅盾原著)、《家》(巴金原著)、《龍須溝》(老舍原著),以及《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紅旗譜》、《革命家庭》、《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其中《林家鋪子》是「十七年」諸多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影片傳達原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始終是研究者們饒有興趣的。

3、驚險片:驚險片歷來是中國各時期電影創作最精彩的樣式之一,是當代中國形態較完備的「類型片」,「十七年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出現了《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秘密圖紙》、《跟蹤追擊》、《鐵道游擊隊》、《羊城暗哨》、《51號兵站》、《國慶十點鍾》、《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冰山上來客》等一批作品,與現在大量的驚險動作片不同,「十七年電影」中的驚險片少有追逐和格鬥場面,但也出現了少數武術功夫片,如《飛刀華》、《林沖》等。

4、愛情片:這無疑是「十七年電影」中最為優美抒情的一個板塊,與當代愛情片相比,更顯得細膩、精緻、盡管有些「保守」,但十分動人,給人以美好向上的追求。代表作大多以民間傳說為題材,以喜劇、悲劇或音樂片的樣式出現。比如:集音樂、舞蹈和詩歌於一身的《阿詩碼》(楊麗坤主演)當屬中國愛情電影的巔峰作品之一;《劉三姐(黃婉秋主演)、《畫中人》(李憶蘭主演)等也是詩情畫意的精品之作。同時,一批現實題材的愛情片大量涌現,如《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5、兒童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兒童形象從不「失真」,既堅強勇敢又天真可愛,其影片甚至吸引了許多的成年人,如:《祖國的花朵》、《小兵張嘎》、《雞毛信》、《小鈴鐺》、《英雄小八路》等。

6、體育片:競技體育的魅力被眾人傾倒,體育電影則藝術地再現了運動員的風采,如《女藍五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跳水隊員》等。

7、喜劇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喜劇片以輕喜劇和諷刺喜劇居多,演員表演到位,無矯揉造作,幽默詼諧,如《游園驚夢》(侯寶林主演)、《今天我休息》、《喬老爺上轎》、《李雙雙》、《魔術師的奇遇》(中國第一部立體故事片》、《女理發師》《錦上添花》、《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滿意不滿意》、《哥倆好》、《抓壯丁》、《七十二家房客》(「十七年電影」中唯一的內地與香港合白的故事片)等。

8、戲曲片:屬中國獨有的影片樣式。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的舞台藝術》(上下集)、《紅樓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群英會》、《梁山泊與祝英台》(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織女》、《天仙配》、《楊門女將》、《鍘美案》、《花木蘭》、《花為媒》、《劉巧兒》等。其中多部與香港合拍。

9、藝術性紀錄片:這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故事影片樣式,是紀錄片與故事片結合的產物,其大多產生於「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至1959年,代表作是由真人真事改編,並由本人扮演的《黃寶妹》。

10、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中國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意義,除了具有影視人類學的意義(即紀錄或表現少數民族的真實生活狀況)以外,還可以以其奇觀性而具有對非少數民族觀念的娛樂性意義。代表作品有《阿詩瑪》、《劉三姐》、《農奴》、《達吉和她的父親》等。其中,反映===========民主進程的《農奴》,以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一個極佳例證。

11、其他:舞台藝術片《東方紅》、動畫片《大鬧天空》(上下集》等。

❺ 什麼是民族化,怎樣理解中國電影民族化的探索

首先,民族電影不是一個凝固、靜止的范疇。它是一個隨著時代前進而變化發展的概念。新電影獲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回應時代的要求。
其次,民族電影也不是一個單一的范疇。它具有多源性和包容性。後第三世界主義電影理論在分析早期第三世界主義關於「民族」概念的局限時指出:首先,統一的民族常常包括了各種地方民族。一些民族性國家事實上應該稱為「多民族國家」。第二,所有國家,包括第三世界國家都是多源的、異型的,同時是城鎮的和鄉村的、男性的和女性的、宗教的和世俗的、原住民的和移民的,等等。單一的民族概念壓制了多源文化中不同的社會和種族的聲音。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特別強調了第三世界民族主義革命的主體被無形中被表述成是男性的問題。
第三,民族電影並不排除外來文化的影響,也不可能排除。關鍵是進行分析取捨,以建設一個積極、進步的民族文化為目的,採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簡單、狹隘的排斥只會進入另一個誤區。九十年代中期的批評中,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許多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被指責為是後殖民主義時期東方主義的產物。其理由是認為他們的一些電影迎合了西方人對東方的想像。這一批評的立論雖然很尖銳,但是它的偏頗也很明顯。從事實看,陳凱歌、張藝謀當初拍《黃土地》、《紅高粱》未必想到要迎合西方人對於東方的想像。他們的根本目的是想對中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想像發起沖擊。從理論上看,把西方人的讀解(看到一個神秘、落後的中國)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讀解,而把中國人的讀解(對民族文化的反思)看作是無足輕重的,這種讀解模式本身就是歐洲中心主義的。任何一個民族對外來作品都可以產生一種「投射性欣賞」的閱讀模式, 即把自己的理解、想像放到該作品中去,而不顧及該作品的原意(中國人則把此稱之為「創造性誤讀」)。就中國人而言,自然不必把西方人的這種投射性讀解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讀解;而是應該相信自己讀解的合法性,應該根據這些作品和產生這些作品的本民族文化背景之間的動力關系出發進行讀解。

❻ 什麼是民族電影

民族電影是反映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影片,一部好的民族電影不僅可以幫助國外的朋友認識和了解我們的民族還可以使我們自己的國人體會到自己民族的偉大,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青年一代的人們很是需要一部催人奮進的民族電影,因為我們這一代已經越來越西化,忽視了民族教育和民族責任感、榮譽感。舊社會那些反映抗日題材的影片就可以成為民族電影,它讓那個時代的青年人奮起抗敵,為保護民族尊嚴而斗爭,這就是一部優秀民族影片的可貴之處。在民族電影研究方面,你可以通過研究各個國家的民族電影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歷史以及國民修養,一個國家的民族意識的地位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強大程度。也可以通過深入研究我國的民族電影更多地了解到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不是我不愛國,這一點日本就比任何一個國家要做得好,他們從小就被教育出很強的民族意識,一直堅信自己的民族是最強大的,同時日本人的愛國意識也值得我們學習。

❼ 國家為何要大力發展支持民族動漫電影

我最近聽說國漫發展迅速崛起,但是為什麼要大力發展動漫產業呢?直到我在知乎發現有說法。

謝邀。

不要小看文化藝術的力量,搞好文化建設,和搞好經濟建設一樣重要。
不要否定國產動漫的努力,這幾年終於有希望之光了。

喜羊羊的內容不受待見很正常,但從商業的角度,它成功構成了一條產業鏈,能提供多少就業機會你知道嗎?
既然國產能夠不斷探索,重拾中華文化特色,為什麼我們不去支持呢?
不要啥事都噴文化部和廣電,他們怎麼做不用看你的臉色,他們做什麼,我們也管不了。你也知道現在是網路時代,真想看什麼會看不到?真想下載什麼會找不著?

日本不知道中國市場?做生意這么多年了還不了解對方么?現行的教育體制這么差,如果上面不用高壓政策,年輕一代還要出多少腦殘?日本動漫良莠不齊,產生的影響是好是壞誰能保證?

艦娘本來別人就沒想讓你玩,拜託別想太多。
放縱百姓看盜版很好?盜版不用錢好啊,地溝油也不用錢,好不好?

國家有錢,但錢用不好,不是領導的問題,是下屬的問題。從古到今,有多少由上而下的政令是能切實有效獲得執行的呢?食能果腹,衣能蔽體,有瓦遮頭,人不能太貪心。
中國的媒體是不健康也不友善的,最擅長的就是找錯誤,百姓獲取這些信息多了,心裡對政府是什麼想法?當然政府有很多工作沒做到位也是事實。

一個人的問題是小問題,13億人的問題呢?越往高處走,越要有一種大局觀,領導這么容易做么?最辛苦的就是領導。
作者:叛變特工-亞倫基納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18505
出處: bilibili

❽ 國產電影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認為,國產電影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現在我們國家影視製作和演員都非常的有潛力,而且他們能發揮出了自己的潛力,其次,有些影視投入也非常大,那麼,經過大手筆的投入,就會有大製作,從而影響就非常的巨大,所以,國產電影就能夠崛起,而且在世界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❾ 民族電影的民族電影

民族電影是一個反映國家民族精神的影片,一部好的民族電影不僅可以幫助國外的朋友認識和了解我們的民族還可以使我們自己的國人體會到自己民族的偉大,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
青年一代的人們很是需要一部催人奮進的民族電影,因為我們這一代已經越來越西化,忽視了民族教育和民族責任感、榮譽感。舊社會那些反映抗日題材的影片就可以成為民族電影,它讓那個時代的青年人奮起抗敵,為保護民族尊嚴而斗爭,這就是一部優秀民族影片的可貴之處。在民族電影研究方面,你可以通過研究各個國家的民族電影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歷史以及國民修養,一個國家的民族意識的地位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強大程度。也可以通過深入研究我國的民族電影更多地了解到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不是我不愛國,這一點日本就比任何一個國家要做得好,他們從小就被教育出很強的民族意識,一直堅信自己的民族是最強大的,同時日本人的愛國意識也值得我們學習。 ——再與鄭雪來先生商榷
鄭雪來老前輩1月8日《應該大力扶植民族電影》一文對晚生多有教誨批駁,晚生理應無條件接受。但鄭老先生所說的這一種「民族電影」,更讓晚生不懂,只好在此繼續「書生氣十足」地多問幾個為什麼,萬望前輩包含。 一、為什麼一定要將「資金來源」與民族電影混為一談?
本民族藝術家為本民族創作、製作的電影,無論其創作題材、體裁;風格、樣式……均應當歸屬為民族電影,這道理本來極其簡單,不該有什麼可爭議的。而扶植民族電影也是每一個關心中國電影發展的人原本就有的願望和責任,這常識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讀鄭老先生的文章,這些道理都不是道理了,這些常識都不是常識了,這些無疑的事都讓人疑惑了。因為按鄭老先生的觀點,民族電影「亦即」他或者部分金雞獎評委們指稱的 「純粹國產片」, 也就是他們按資金來源的「境內」和「境外」區分出來的那種電影。照此區分法,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和他以後拍攝的若干作品,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以及他近期完成的《荊軻刺秦王》,還有黃建新的《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周曉文的《二嫫》、《秦頌》;吳天明的《變臉》;姜文的《鬼子來了》等等一大批國內國際知名的優秀導演和他們的影片,也都被排斥出了「民族電影」之列,更不要說香港和台灣的電影了。這樣的區別劃分,是否過於狹隘,過於苛刻,過於自閉?如果說鄭老先生先前提出的「純粹國產片」觀點還只是叫人有點啼笑皆非的話,那麼,這回又將此上升到「民族電影」的高度,就只能是聳人聽聞了。 為什麼一定要將「資金來源」與民族電影混為一談呢?拿外國人或者港台同胞的投資拍出來的電影就不屬於民族電影,這是個道理么?在我們中國,電影本來就是舶來品,和昔日的鐵路、今日的電腦一樣,熔入了我們這個民族之後,就應當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產業了。昔日造鐵路的詹天佑,今日產電腦的求伯君,其事業成就恐怕都與「外資」有關。難道我們會認為他們的成就不屬於我們民族?還有,當年孫中山先生組織革命黨推翻清王朝,其「資金來源」更是五湖四海、六方八國。誰又會說孫中山不是「純粹」中國人?
鄭老先生的這個「民族電影」,讓我感受到某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盲目地自誇自大又盲目地排外懼外。這種觀念滲透於我們的電影生產、市場和評獎的各個環節當中,對國產片的不景氣現狀不是對症下葯,而是喬裝打扮強作遮掩。對真正的民族電影是有益還是有害?恐怕就不僅僅是「降低對國產影片的藝術質量和技術質量要求」了吧。

閱讀全文

與民族電影出現的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影咖一個電影多少錢 瀏覽:796
迅雷的電影怎麼刪除不了怎麼回事 瀏覽:53
電影票買完不能退怎麼辦 瀏覽:395
湖北電影製片廠常凱哪些電影 瀏覽:627
五月上映電影有哪些 瀏覽:202
電影手機愛奇藝視頻怎麼下載電影下載 瀏覽:419
手機微信網頁電影如何下載 瀏覽:614
電影院卡的密碼一般是多少錢 瀏覽:360
韓國2019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2
電影開頭紅色的n是什麼公司 瀏覽:883
外國電影如何確定國別 瀏覽:78
人變大放屁毀城市是什麼電影 瀏覽:742
長城這部電影如何 瀏覽:100
電影如何推送至電視端播放 瀏覽:535
電驢資源如何能夠快速下載電影 瀏覽:604
茄子電影免費 瀏覽:191
飄花電影下載軟體兒免費下載 瀏覽:427
電影院溫度濕度標準是多少 瀏覽:331
泰國女孩泰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937
y7000斷電看電影能看多久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