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生門》講述了什麼
內容簡介:
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
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
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他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
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僕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他。
人物介紹
1、僕人
羅生門下的僕人尚存善良,猶疑不定。爬上門樓看到老婦拔死人頭發的一瞬間,內心的正義感達到最高值,他大喝一聲拔刀相向,要懲戒做出這樣卑鄙無恥之事的老婦。但是老婦慌亂之下一番陳述,即所拔的這具死屍,生前也是做些以蛇肉充魚肉販賣勾當的壞女人。「不錯,拔死人的頭發這事不知有多麼糟糕。
可話又說回來,這些死人個個都是罪有應得的。」這種「雖然我很可惡,但是我作惡的對象也是惡人,所以我的惡亦是可以原諒的」的思維模式顯然對僕人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2、老太婆
「老太婆」則只有身體特徵的描寫。大量的動物比喻與其說使得「老太婆」這個人物形象生動,豐滿起來,倒不如說這樣一個象動物一樣的怪異、醜陋的老太婆融入荒涼恐怖的外部環境中,對整個作品的陰森氛圍起到烘托作用。這個怪異的人物形象和羅生門上的屍體一起只是「僕人」心理變化的背景。
B. 《羅生門》在敘述上的特點和敘述手法
《羅生門》巧妙改編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影片中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經過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讓這些獨白的本身變得不可靠,同樣的道理,轉述這些獨白的敘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
影片從深層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死亡使人的可悲與渺小、人的偉大與真誠都暴露在夏日的陽光下。
(2)羅生門電影開頭場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羅生門》通過多襄丸、真砂、武弘三名當事人風格迥異、看似互相矛盾的敘述,可以看到兩性之情的微妙和脆弱,承載著忠貞、信任、責任的它很難抵抗局外人的刻意破壞,一份原本美好的愛情,可以在瞬間被摧毀。三名當事人對事件的敘述,符合他們各自的身份和境遇,不是刻意的撒謊,而是片面的真實。這種片面的真實,往往就是人性寄居的載體。
若將電影結尾解讀為黑澤明對個體無法脫離社會、以提耳離地的方式構建人性的無奈和悲憫,亦未為不可。當剝掉嬰兒衣服的路人惱羞成怒,斥責樵夫偷盜了匕首,樵夫啞口無言,影片似乎凸顯了事實的不確定與人性的令人失望。
C.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反映了什麼主題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羅生門》是由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於1950年拍攝完成。故事的主要情節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敘述了一個武士和其妻子在遠行途中被強盜攔截並捆綁,其妻被強盜強奸,之後武士又不明原因地死去的故事。發生的場景和部分情節則來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電影通過多人對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表達了人之不可信這一內涵。
影片《羅生門》是一部黑白電影,其中並沒有應用什麼高科技技術、CG特技等。它描述的是當時社會人們的自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不信任的一種極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整個故事都以黑灰色調為基礎,表現出一種嚴肅、神秘而又凄涼的氛圍。
《羅生門》中多採用平衡構圖法,人物多出現在畫面中央。人物單獨出現時,特別是他們在糾察署提供證詞時,不管是樵夫、雲游和尚、衙役、強盜、武士妻子都出現在畫面的中心。即使是衙役和強盜同時出現時也是一左一右構成畫面主體,是一種對稱性構圖。
其次也採用了主次法則,在糾察署和女巫做法時,樵夫和雲游和尚總是端坐在後面,是畫面的次要主體,構成畫面的背景。也有開放式構圖、「黃金分割」構圖和三角形構圖等等。
每個人的審美是不同的,要根據喜好來決定:
淺議《羅生門》敘事特點
內容概要: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羅生門》,展現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軟弱和謊言.黑白,粗糙,淳樸,直入人心.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本文就《羅生門》的敘述內容、話語、動作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場景 倒序 情節 敘述話語 視角
電影開篇,磅礴的大雨,嘩嘩的水聲,突兀的聲音,水的凶暴,恰似這個世界的冷酷無情.因為大雨,乞丐與在羅生門中避雨的樵夫和僧侶不期而遇,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語「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了乞丐的好奇心,於是樵夫道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首先,出現「羅生門」這個場景,乞丐、樵夫、僧侶在此分析一個社會事件.羅生門作為一個殘酷自私的現實世界的意象,揭示了「為了生存,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這一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在電影此後的敘述中,不斷地出現「大雨中的羅生門」這一場景,每當事件的當事人陳述完自己的經歷後,乞丐、樵夫、僧侶在羅生門前質疑、探討、分析.在羅生門前挖掘事件的真相,對應著在人性面前思考人本質的弱點,兩者有著隱約的聯系.
在後面的敘述中,場景轉換到事件的發生地點,山林.在這一場景中,武士與強盜決斗,強盜玷污妻子……每個人在敘述中,從有利於自己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美化,掩飾真相.茂密的樹林,植物叢生,亦如人的心思,復雜,難以捉摸.黑澤明將大雨的場景轉換為陽光燦爛的晴天,面對著太陽犯罪,面對著太陽從犯罪中獲得愉悅,並且這種愉悅達到極致,把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耐人深思.大雨和晴天場景的不斷轉換,也讓觀眾在兩種極致的心情背景下,思考人性.
這個犯罪事件,運用倒序手法,在樵夫、強盜、妻子、武士的口中,敘述多次,每一遍都不一樣.觀眾在接受了幾次重復敘述之後,原本清晰的思路變得混亂,不禁思考,「到底誰的話是正確的?」電影通過倒敘,還原事實「真相」,又通過幾次重復的還原,讓人產生思維的錯亂,於是觀眾開始質疑、反思,從而揭示人性的罪惡.同時,樵夫、僧人、乞丐也在探討真相,這種倒序結合插敘的手法,讓真理在重復思考中漸漸清晰,同時,多樣的敘述方式,也不會讓觀眾產生疲勞,觀眾與電影中的角色一起思考.
影片視角獨特,通過非當事人的旁觀者的目光,來一步步推進故事的發展.樵夫、乞丐、僧人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立場進行敘述,但他們並非傳統的敘述那樣無視角限制.這個旁觀者非全知全能型的角色,他們也是在不斷的疑問、重復、分析中,一點一點揭開真相.而在當事人的敘述中,則採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手法,以「我」的語氣回憶,「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通過獨白、心裡活動等任務語言的聲音,很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強盜說他為妻子的美貌所傾倒,於是便用詭計將武士騙到叢林深處,與其搏鬥中將其縛住,佔有了妻子後,本不想殺害武士,但妻子堅決要他倆決斗,在決鬥了23回後,他殺死了武士.強盜以此來誇耀自己的武藝高強.妻子說她受到蹂躪後,又受到了丈夫的蔑視,這讓妻子感到受了極大的刺激.於是悲憤之中,妻子就晃晃悠悠地撲向了丈夫……可等她醒過來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經死了.後來她想自殺,但終於怎麼也沒有死得成.每個人站在利於自己角度,敘述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故事.把幾段不同的主觀敘述內容放在一起比較,便形成一個無奈的諷刺,留給觀眾思考.
黑澤明在電影中揭示人性的弱點,但還留給觀眾一絲光明和希望.故事敘述到最後,導演運用一個事件外的事件做結尾:幾個人正感慨著,隱約聽見嬰兒的哭聲.循聲找去,看到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雜工上前剝去嬰兒的衣服,樵夫與雜工為此爭吵不休.雜工走了,深受觸動的樵夫收養了嬰兒,僧侶深受感動,「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在描寫人性「惡」的一面之後,結尾的人性化轉折又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變成為最終強調人的可信,贊揚人道主義的勝利.這也正是一切文學作品的意義,批判現實之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所謂文學「鏡與燈」的使命,反思之後,為世界點亮一盞明燈.
雜 役代表的正是對這個世間的丑惡已經見怪不怪,為了生存隨波逐流,而且心裡不 存在罪惡感的人;僧人代表的是這世間少數還相信真善美的人,他們心中有某種 堅定的信念;而樵夫則代表了那種還在善惡之間徘徊的人,做了惡事他們會有罪 惡感,但往往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僧人言語中表示著對人性的質問,對丑惡世界的痛心,以及對信念的迷茫.1950 年,人類剛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久,整個日本乃至世界都彌漫著對客觀 世界的失望,對人性的探尋,迷茫無措.影片最後樵夫帶走並撫養被遺棄的小孩,僧人說:多虧了你,我可以繼續保持對人類的信心.黑澤明告訴我們,人,還是 可信的.
E. 電影《羅生門》現實意義
關於這部電影,我覺得應該從它不是偵探電影說起。
像我們所熟知的《尼羅河慘案》這一類的偵探電影,都有一個繁瑣且縝密的推理過程,然後一步步抵達最後的真相。《羅生門》全然不是這樣子的。它只是將各種撲朔迷離的解釋客觀地展現出來,甚至影片中根本就沒有表現「審判者」這一形象,對每種解釋也沒有給以肯定或否決。可以說《羅生門》是對一個故事多個版本的表現,但它又不同於《羅拉快跑》。《羅拉快跑》是在不可能中追求可能的多樣性,其中的各種因素的變化是相對客觀的;而《羅生門》是在不真實中探尋真實的可能性,由於有人介入這種因素選擇中,所以導致各種變化主觀且功利。
說《羅生門》不是偵探電影,最重要的是導演沒有把真相告訴觀眾,或者說事情不存在真相。因為黑澤明與芥川龍之介都知道這個世界拒絕真實,就像這時代拒絕深刻一樣。每一個敘述者對武士之死的敘述都各不相同,他們都只是站在各自的觀察點上,恬不知恥地維護自己的形象與尊嚴。導演已經不想去捅破事情最終的秘密,因為這個秘密已經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不同解釋中所反映的人性的可怕與可悲。
影片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卻以他另一篇小說《羅生門》為名。有趣的是,電影《羅生門》與小說《羅生門》的開頭都有一場大雨,芥川是惜墨如金,僅用了一句話便把這場大雨帶過,而黑澤明則是把這句話展開了來表現,可謂是驚心動魄。大雨首先給雲游僧、樵夫以及雜工創造了一個交談的契機。當然在晴天碧日下這種契機也能夠達成,但不同的是大雨無形中將空間阻隔了,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在東方文化中,廟宇一般都是精神文明的象徵,而這所避雨的破廟正是破敗不堪的精神文明的一面鏡子,而且它正在經受大雨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沖刷。
影片主要以對話內容作為敘事主線,導演是以樵夫和雲游僧相對客觀的觀察點來敘述多襄丸、真砂以及武士的解釋。故事本身發生在現在進行時,而對武士之死的三種解釋發生在過去時,至於武士之死則發生在過去完成時。各種不同的時態以對話的方式來連接,從而使得原本很小的故事格局發生了奇妙的化學效果,衍生出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視點。
樵夫對這件事情的解釋屬於旁觀視點。在武士之死的事件中,樵夫可以說是局外人,那麼樵夫的解釋應該真實了嗎?但是我之前說過這部電影有「人」介入了各種因素的選擇,所以同樣給事件帶來了不可知性,只是相對主觀視點來說,視野又擴展了。
武士之死事件本身就是客觀視點。在電影中,黑澤明根本沒有表現這一層世界,但是導演通過對事件各種不同版本的闡述,給觀眾挖掘了一條通往客觀世界的隧道。但這條隧道是個無底洞,我們只能無限的接近客觀存在。
很多人認為結尾嬰兒的出現是影片的轉折,預示著一種新生和希望。我卻覺得他只不過是跟魯迅先生的《葯》結尾那樣憑空添了一個花環。當然積極的意義是有的,但是樵夫收養嬰兒的意義遠沒有那麼重大,它只不過是為我們的生存找到了一個支點,讓我們不必太灰心,讓我們至少能夠相信有那麼一縷光線存在。
F. 觀看《羅生門》從結構手法角度分析這部作品的手法
淺議《羅生門》敘事特點
內容概要: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羅生門》,展現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軟弱和謊言。黑白,粗糙,淳樸,直入人心。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本文就《羅生門》的敘述內容、話語、動作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場景 倒序 情節 敘述話語 視角
電影開篇,磅礴的大雨,嘩嘩的水聲,突兀的聲音,水的凶暴,恰似這個世界的冷酷無情。因為大雨,乞丐與在羅生門中避雨的樵夫和僧侶不期而遇,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語「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了乞丐的好奇心,於是樵夫道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首先,出現「羅生門」這個場景,乞丐、樵夫、僧侶在此分析一個社會事件。羅生門作為一個殘酷自私的現實世界的意象,揭示了「為了生存,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這一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在電影此後的敘述中,不斷地出現「大雨中的羅生門」這一場景,每當事件的當事人陳述完自己的經歷後,乞丐、樵夫、僧侶在羅生門前質疑、探討、分析。在羅生門前挖掘事件的真相,對應著在人性面前思考人本質的弱點,兩者有著隱約的聯系。
G.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你怎麼看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你怎麼看?我個人認為我們要心存希望,即使這是個謊言的世界,但是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就算生活在黑暗,也要相信這世界還是有光明的。
H. 《羅生門》是誰的作品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羅生門》是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1915年11月發表於雜志《帝國文學》上。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1950年黑澤明所拍攝,並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電影《羅生門》,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及另外一部小說《竹藪中》改編,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為一部電影。受到此部電影影響,「羅生門」成了眾人各說各話,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這種現象是《竹藪中》的故事情節。
這些劇情橋段,開始廣泛用在電視劇及電影上,把矛盾逐步升華,讓劇情緊張,類似情況「法庭」、「警局」、「偵探」題材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