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電影敘事
電影敘事學
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
20世紀70年代,建立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基礎之上的電影敘事學,突破了傳統電影敘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電影敘事的量化系統模型,為文本分析奠定基礎。電影敘事學從文學敘事學中獲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學敘事學推動了電影敘事學的研究和發展。
電影敘事學借鑒和自創的理論模型包括:普羅普從俄國民間童話中總結出的31種功能和七種故事角色;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素」和二元對立邏輯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敘事作品三層次(功能層、行動層和敘述層);傑拉爾·熱奈特的五個敘事概念(1.敘述時間的「順序」;2.省略或連貫的「時間延續」;3.重復或單一的「頻率」;4.敘事「語式」,包括選擇的「視角」或「視點」;5.表示敘述者與被敘述者關系的「語態」)和「調焦」分類(全知型的零調焦、敘述者所見的內部調焦、敘述者只能觀察人物外部表象而不潛入人物意識的外部調焦);阿·格雷馬斯的敘事學模型;克·麥茨的八大組合段;美國電影理論家愛·布拉尼根的視點論;弗朗索瓦·若斯特的「目視化」系統(攝影機與人的目光相關的內部目視化和與人的目光無關的零目視化)等。
B. 電影的八大敘事手法是什麼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2》(愛情賞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套層性敘事:這類電影的敘事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形成一種套層結構。此類典型電影當屬《盜夢空間》。
(2)電影的敘事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電影敘事〈cinematic narration〉,負責將電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現或描述出來的論述活動。起源於六零年代,是結構主義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用於文學作品而非電影作品之研究,用於文學作品分析的時候,是利用文字串聯出行動,完成故事敘述。
而電影的敘事與其他敘事藝術相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異性,用敘事學分析電影時,電影的視覺性和展示性透過情節創造出畫面,延伸出更多畫面的意義所在。
在符號學廣泛用於其他領域之後,將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在符號學和敘事學之前的電影研究是電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為主,而符號學和敘事學研究開始把重點放在論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電影的整體研究,甚至於跨越並結合其他領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社會學研究。
電影敘事學多元存在,無法給予單一定義。有些電影(包括當下常見的主流電影)屬於古典敘事的基本樣態,需要空間和時間,一連串因果論的事件,完成情結論述, 相反的,對立於古典敘事電影的現代和後現代電影,則是利用更多拼貼或特殊敘事電影手法運用,顯現主角內心狀態,創造新的敘事邏輯。
由於電影敘事樣態多元化,所以分析電影敘事學不僅沒有一個確定的規則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經常必須隨著影片建立。
以通論來看,決定我們依該如何分析一部敘事電影的元素,實在難以盡述,但是如何解讀一部敘述電影,並將它建構成為一個分析的客體,卻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點。
C. 敘事片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越詳細越好
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是對於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學、符號學等領域成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義,並發展出專門探討敘事相關問題敘事學這門學科。
所以敘事片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一部電影。
但是在真正的電影分類里並沒有敘事片這一說。
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有多極(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個層面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第三個層面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總之,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結構只是形式,與它同樣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內容,因此分析結構模式離不開對內容的理解。
1、把握敘事結構之前,必先把握敘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敘事(第三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熱奈特稱為「零度調焦」。敘述者是萬能的上帝,多數電影取此視角,如《卡薩布蘭卡》。傳統電影偏愛此類。
②、限制敘事(第一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內部調焦」,如《城南舊事》、《蝴蝶夢》(敘述視角不變)、《公民凱恩》(敘述視角轉換)。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③、純客觀敘事(第三人稱或無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外部調焦」。紀實性電影多屬此類,如《偷自行車的人》、《小武》,展現客觀的生活流。後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以上區分只有相對性,因為敘事角度可以轉化或交叉,如《羅生門》、《公民凱恩》。
2、傳統敘事與當代敘事的區別:
傳統敘事指古典的、現實主義的原則,當代敘事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原則。主要區別有四:
①模仿論—關系論。前者看重「講什麼」,後者看重「怎麼講」;前者注重語言、寫照,後者注重言語、語境和游戲規則。
②作者論—本文論。前者強調作者對作品的權威性和生產性,後者強調作者被語言(規則)書寫、本文自述性和讀者接受性。
③單本論—互文論。前者強調作品的單一性和獨創性,後者強調本文的改寫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義性。
④封閉論—開放論。前者認為意義現存,結構完整自足,後者認為意義可讀可寫,提倡誤讀,結構殘缺或開敞,可供選擇。
3、五種常見電影結構模式類型:
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②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③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④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以上並非全部結構模式,也不純粹,模式交叉變異也較常見,它們並無高下之分,只有更適合於內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種模式形成了強大的敘事傳統,受戲劇和古典小說影響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電影擺脫傳統敘事影響而成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努力之一,故可統稱「非戲劇式非線性結構」。
D.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風格
電影的敘事風格是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等方面,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
相關介紹:
電影敘事結構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
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4)電影的敘事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
E. 文學作品和電影中的循環敘事分別是什麼意思那麼重復敘事呢請高手作答,謝謝!
二者有一定聯系。一般而言,重復敘事是指敘述過程中語言和事件的反復重復,注重的多是事件和情節的反復性。而循環敘述往往更強調結構上的回歸,打破小說中發展無止境的模式,強調事件經過一個過程後重新回到原點上的循環(見《循環敘述的類型性分析——以余華小說為例》),強調事件的相似性,類似魯迅所說蒼蠅飛一個圓圈的道理。
敘事的幾種類型: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唐山大地震》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泰坦尼克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F. 什麼是敘事性
記敘文的一種
我們從小學接觸作文開始,最早寫的就是記敘文,一直到初中,我們還是不斷地在寫記敘文,記敘文可以分為寫人記敘文和敘事記敘文。
記敘文以敘述和描寫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議論,是一種形式多樣,筆墨靈活的文體,也是最廣泛的文體。記敘文寫作,是把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給讀者。
在記敘文寫作中,敘述好一件簡單的事,這是一項基本功。練好這個基本功,以後進行復雜的敘事,也就有了基礎。德國大作家歌德曾經說過:「一個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說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許多事都說得清楚了。」
1、●那麼,怎樣記敘好一件簡單的事呢?
1、要交代清楚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要把事情的經過、因果寫明白。一件事,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六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只有把這些方面寫清楚了,才能使別人明白你寫了一件什麼事。
然而,交代這六個方面內容不應該呆板,要根據文章的需要靈活掌握。時間、地點也並不是非要直接點明不可的,有時候可以通過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徵及其變化,將它們間接表示出來。 如「雞喔喔叫了起來」,就是指天將亮了;「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經過寫具體,並做到重點突出。在 記敘文 六個方面的內容中,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構成事情最主要的環節。為了把事情寫得清楚、明白,在記敘中一定要寫好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特別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給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G. 什麼是敘事結構 比如電影和電視劇的敘事結構 的解釋
電影敘事結構 隨著形式主義批評方法的出現,尤其是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符號學理論的擴張,傳統的情節結構的研究得以與敘事學研究相結合,並被納入到敘事結構理論的總體框架中,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敘事結構和分析方法。[1]具體到電影敘事學的領域講,雖然電影的敘事結構和文學理論中的敘事結構一樣復雜多義,但是總體上說它們都是表示著一部作品的架構方式,是一部作品的骨骼和脈絡,電影的敘事結構更是觀眾從影片獲得審美愉悅、感知影片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的重要基礎。
電影的敘事結構是一種較之文字敘事結構更為復雜精細的敘事結構,它需要創作者對事件的安排和情節的設置更為巧妙,這種特點不是僅僅指那些有著嚴密因果聯系或是很強故事性的影片本文,也包括著那些看似無序、鬆散的影片本文,因為無論什麼樣的影片本文,都是由它自身的敘事結構所支撐的,沒有一部影片是沒有結構的,就好像人不能失去了骨骼的支撐。
電影敘事結構的研究是復雜的,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一部影片的敘事結構是與另一部完全相同的,戲劇性沖突的安排,因果事件的發展,講述人的角度等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電影敘事結構的模式也只是一個相對化的概念,即便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電影敘事模式,它們也不可能是純粹的單獨個體,它們之間依然會具有著一些融通的交匯點。
[1] 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第322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H. 電影敘事與文學敘事有什麼不同
電影敘事和文學敘事的介質存在一定的差異:
電影敘事的圖像介質具有時空二元特徵,付諸於人的視聽二元結構,產生圖與像的二元分立,擅長展現動作化的場面。
文學敘事藉助一元化的語言介質,擅長敘述超時空的柔情體驗,拓展接受者的自我想像,形成了互為主客或主客不分的「時空一體化」敘事。
雖然電影敘事與文學敘事的介質不同,但是他們的發展趨勢不是對立、分裂,而是跨越,融合。形成跨媒介敘事,並統攝於廣義敘述學之下。
電影敘事的結構層面:
第一、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第三、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
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結構只是形式,與它同樣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內容,因此分析結構模式離不開對內容的理解。
I.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模式 評論電影鋼的琴的敘事特點
電影的敘事模式,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講故事的方式。
也就是說講一個故事或者一個事兒,我們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講述方式。
例如平鋪直敘(順敘),按照時間順序講述。
也就是說基本上都可以從字面理解。
還有倒敘,插敘,夾敘夾議,平行敘事,第三人稱敘事等等等等。
鋼的琴是很久之前看的了,貌似是直敘。一點點的醞釀和積壓感情,使感情表達得朴實真切,震動人心。
J.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模式
就是導演講故事的方式,為了把一個故事講的更連貫更緊湊,通常會有一個主線,導演通過這個主線,把零零碎碎的情節串起來,有直接的順序,像頭兩天的錢學森,有倒序像拯救大兵瑞恩,有插序像阿甘正傳,這些裡面也有細分和混合使用,總之都是要讓故事更有吸引力更有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