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什麼科技推動有聲電影

什麼科技推動有聲電影

發布時間:2022-07-08 04:26:12

⑴ 有聲電影是愛迪生發明的嗎

是他發明的~~有歷史資料記載的!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自學成材的愛迪生有著不平凡的經歷。此前,他已經發明了自動電報發射機和接收機(1874),留聲機(1877),炭粒話筒(18 77-8),並於1879年成功地發明了第一種可供出售的白熾燈。愛迪生利用在他名下的幾百項科學發明,建立了「愛迪生電氣公司」, 1892年改為「通有電氣公司」。

麻煩採納,謝謝!

⑵ 有聲電影 誰發明的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有聲電影發明者--愛迪生
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⑶ 早期的有聲電影機技術包括哪些

有攝影機,留聲機、放映機。
真正的有聲電影是1928年7月6日好萊塢一家電影公司拍攝的《紐約之光》,同年有聲電影進入中國的高級影院。其實在真正的有聲電影誕生前,我國就進行過有聲電影的實驗放映,並對有聲電影的前景進行過討論和論辯。
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或動態畫面,即「映畫」,是作品視覺藝術形式,通過使用移動圖像來表達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價值觀,或各類大氣模擬體驗。這些圖像通常伴隨著聲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的縮寫,通常用於指代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⑷ 為什麼電影是以科技為支撐的一門藝術

昔日人類社會出現的多次技術浪潮,在電影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濺起了無數朵美麗的浪花。其中有三朵最為關鍵最為美麗的浪花,標志了電影發展歷程中的三次偉大的飛躍。藝術,對於我們普通的欣賞者來看,如果感悟能力不強,一般只能從視覺上感受。這就直接引導出了技術的重要性,從一開始的黑白到彩色,再到現在的3D等,如果不是技術根本就不會有這些表達的方式,當然就不會給我們帶來視覺的感受和震撼。

電影的技術發展不會停歇,它只會更加的完善,電影的製作和發展,她的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技術的幫助,在技術的領導下,電影之路將會越走越遠。電影是一項造夢的藝術。而科技的進步,讓電影之夢越發至真至美!電影是一種與科技結合得最為緊密的藝術。人類在科技方面一個微小的動作,就很有可能把電影向前推進一大步。

⑸ 有聲電影的發明過程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 ,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後來,有人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曾風行了將近三十年,直到有聲電影產 生才結束。畢竟這些辦法只是彌補了觀眾的聽覺缺憾,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觀眾對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問題。於是,有聲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的需要應時而生 了。
真正的有聲電影是 1928年7月6日好萊塢一家電影公司拍攝的《紐約之光》,同年有聲電影進入中國的高級影院。其實在真正的有聲電影誕生前,我國就進行過有聲電影的實驗放映,並對有聲電影的前景進行過討論和論辯。
1914年,上海維多利亞戲院放映了一次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因屬實驗性的,故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 1、對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影響。
2、即興表演幾乎完全消失。
3、戲劇電影牢固確立了發展優勢。
4、歌舞片的出現。
5、影響了好萊塢電影的擴張。 有聲影片的發明歷程
有聲影片並不是一種新鮮的事物。遠在1899年,電影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已經能夠發出一些聲音。盧米埃爾、梅里愛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經天真地利用在銀幕後面說話的辦法,使得電影帶有聲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經舉行過幾次歌唱片的放映會,同時,巴隆和勞斯特則設計了一種巧妙的聲畫同步方法。
在20世紀開始的第10年代裡,法國亨利·約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經有了成就。同時愛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國,海普華斯、勞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國,麥格努森和保爾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也獲得同樣的成果。
但是,此時電影還始終停留在無聲藝術的階段。人們已知道如何將動作和台詞同步起來,利用壓縮空氣來擴大聲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劇院的6000觀眾都能夠聽見,可是,發出的聲音卻帶有濃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員必須將他們嘴唇的動作同留聲機唱片「重現」的聲音設法配合起來。到1914年,有聲電影幾乎已被放棄了。
留聲機是從電話機產生的,而電話機本身則又是從電報機發展出來的。無線電報——和電影幾乎同時發明——和以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使有聲電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能通過「擴音器」的電氣錄音和「三級真空管」(李·德·福爾斯特發明)的音響放大辦法而獲得解決。製造無線電器材的大電氣公司於是成了有聲電影機專利權的佔有者。
這些專利權當時被兩大集團,即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西方電氣公司」集團和德國的「A.E.G.——托比斯公司——克蘭影片公司」所壟斷。
「西方電氣公司」曾向一些同樣受摩根銀行控制的美國大電影公司提議用它的錄音方法。但這些公司對這種危及好萊塢霸權的有聲電影不願接受。
「西方電氣公司」在失望之下,轉而向華納兄弟接洽。後二人創立的小影片公司當時方收買了「維太格拉夫」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個由15家影院組成的小放映網。
這兩位製片人對於在電影院里用擴音器來代替管弦樂隊的方法很感興趣。在他們初期攝制的有聲片中,用「維他風」有聲電影機發出的音響還只限於一些音樂和一些喧鬧的聲音。
「華納公司」雖然和它的兩個明星——男演員約翰·巴里摩爾及狗明星林丁丁——訂了合同,當時仍處於將要破產的狀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家公司決定冒險攝制一部由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這部有聲片的成功,對繼續製作這類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華納兄弟當時用最後的資本來拍攝這部影片,它聘請了游藝場的著名歌手阿爾·喬生,由沒有什麼名望的阿蘭·克勞斯蘭德來指導他的演出。影片劇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魯希》有些類似,敘述一個貧窮的猶太歌手成名的經過,借這個主題,片中穿插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調。
這部影片獲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國的上映收入達350萬美元,幾乎接近於《賓虛》一片所創造的紀錄。但後一紀錄,不久就被華納公司另一部由阿爾·喬生主演的新片《歌痴》所打破,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達到了500萬美元之巨。好萊塢其他公司看到這種輝煌的成就,也開始尋求有聲電影的專利權。威廉·福斯已經有了一種根據德國的發明轉化出來的「摩維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電氣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條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無線電公司也研究出一種「福托風」有聲電影機,但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財團為了利用這種有聲電影機,特地在好萊塢設立了一家新的電影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這是把「百代影片貿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這些舊公司和一個很大的過去經營游藝場的聯營公司——「凱斯—奧芬公司」合並在一起、並由各無線電公司(如「C.B.S.」、「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⑹ 支撐電影發展五次變革的科技手段

摘要 一、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的第一次變革 今天,我們毫無疑問地認為電影、電視是視覺、聽覺符號組成的視聽藝術,但在電影誕生後的三十多年時間內,它一直都無法開口說話。在這一默片時代,經由盧米埃爾兄弟、梅里愛、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電影工作者的探索創新,初步確立了電影的敘事模式,豐富了電影的視覺表現手段,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創作方法,使電影由發明之初的雜耍、玩具轉而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但是,將聲音加入影片中依然是許多人的夢想。最初,人們只是以放映電影時同時播放唱片、請人配以解說或請鋼琴師和樂隊現場伴奏來實現這一願望. 直到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技術、感光材料的發展和光電管的研製成功,聲音由聲學符號轉換成電子信號,再轉換為可以附著在膠片上的光學信號,畫面和聲音終於可以同時記錄在膠片上。 第一個將這種新穎的錄音、還音技術用於電影之中的是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1928年,華納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1929年9月,美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轉型全面完成,光和聲音共同成為塑造銀幕時空的手段之一。 二、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電影的第二次變革 電子工業的發展給電影帶來聲音是電影的首次重大變革,彩色技術的使用是電影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進展。 既然現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發明家們就力圖使它還原在銀幕上。早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即1896年,英國光學器械製造商威廉??保羅就讓人各自手持畫筆,給膠片逐幅上色,以豐富畫面的視覺表現力。但這種復雜繁瑣的方法只能適用於少數場景或少量短片。經由人工著色法、機械著色法、兩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嘗試的過程,1932年美國的特藝色公司成功地開發了「三色染印法」,1935年,美國影片《浮華世家》的拍攝,標志著彩色電影時代的來臨,絢麗繽紛的客觀世界呈現在觀眾眼前,誠如巴贊所言:電影已經「與完整無缺地再次現實等同」。有聲有色的電影終於構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聽語言藝術體系。 之後,可達公司又生產出了彩色膠片,用化學構色法取代了傳統的染印法,使色彩的還原和表現效果更為突出,電影進入了它的繁榮發展時期。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之後,電視的普及、家用錄像機的發明、激光光碟等的 運用,強烈地沖擊了電影的地位,電影作為唯一記錄活動影像的媒體的時代結束了。 三、從模擬電影到數字電影――電影的第三次變革 計算機的發展使數字技術介入電影,為電影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雖然

⑺ 第一次大變革從無聲到有聲電影是因為什麼發明了留聲機

工業革命。電唱機又叫留聲機誕生於1877年,當時正值西方革命爆發期,受此思潮及先進生產力的影響,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影響了電影的進程。

⑻ 德福雷斯特的什麼發明,為有聲電影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三極體的價值被社會廣泛認可以後,德福雷斯特並沒有停止自己從事科技發明的步伐。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德福雷斯特研製出了一種「輝光燈」,它能把聲波轉化為按同樣規律變化的電流。電流的變化又引起燈泡亮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和活動影片一道加以照相,在膠片的一側形成亮度不斷變化的聲軌。放映這種活動影片時,再按相反的過程,把聲軌記載的聲音變化復原出來。這就可以放映有聲電影了。要知道,當時人們能看到的電影,都是無聲的,而德福雷斯特的這一發明,為有聲電影的出現奠定了基礎。1923年,德福雷斯特用他的第一部有聲活動影片做了示範表演,接著,不到5年,有聲電影開始盛行起來。

⑼ 請簡述聲音對電影的影響,數碼技術對電影的影響

聲音方面如下:

在討論聲音對影視藝術的影響時,我們更願意以電影聲音為例加以探討。這不是因為我們對電影聲音的偏愛,而是由於電影聲音經歷了比電視聲音更加曲折的歷程,同時也由於電視聲音與電影不僅在類型上而且在創作上都十分類似。

為了討論電影聲音對電影藝術的影響,我們可以粗略地將電影聲音分成以下幾個歷史時期:(1)在電影史上稱之為"無聲電影"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從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製造出的第一部"電影放映機"起,到1927年美國黑人歌手阿爾。喬生在銀幕上向觀眾大聲喊"朋友,你們並不是什麼都聽不到了吧!''止的32年; (2)以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在1928年7月20日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為標志的"經典聲音理論"時期;(3)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現代聲音理論時期。我們進行這樣劃分,僅僅是為了便於問題的討論。事實上,嚴格的界限是難以確定的,除了受到我們所掌握的材料限制外,一種思潮或創作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的。此外,我們還不能忘記聲音製作技術對電影聲音的巨大影響。

盡管在電影史上存在一個"無聲電影"時期,但從電影聲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並不存在真正的"無聲"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聲音仍然對"電影藝術"

產生巨大影響,只不過她對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帶來的麻煩比幫助要大得多。

嚴格地說,在電影誕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藝場的新奇節目,即使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雜訊始終是干擾受眾觀影的首要因素。這時人們就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聽覺掩蔽效應,採用樂師或樂隊臨場演奏的方式消除這種干擾;後來,這種現場配樂或配音逐漸與影片內容相關。大約從20世紀初開始,為了改變現場音樂伴奏隨意性大的問題,歐美音樂出版商專門為電影院編印"情緒音樂曲選",為各種情緒主調的場面選定現成的樂曲,供電影院樂師或樂隊根據上映影片的內容事先編妥配曲系列。

音響效果一般採用事先錄制唱片的方式,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常常出現聲畫配合不準確的笑話。由演員或歌手在銀幕後面配合畫面臨場念詞或唱歌的做法則比較少見。

初期的聲畫同步影片使用的是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發明的"維他風"系統,即用大型唱片錄音並利用機械連結裝置造成聲畫同步,猶如當今的雙片放映。這種方法很快就被德國托比斯公司的光學錄音還音系統所代替,有聲電影的初步技術准備始告基本完成。這時的有聲電影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一種技術發明。只有在愛森斯坦、克萊爾等一些電影藝術家發展了聲畫關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畫對位、畫外音等)之後,聲音才真正成為電影的基本藝術元素。純視覺藝術的無聲電影開始蛻變為視聽藝術的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是技術與市場結合的產物。在電影創作和電影理論方面,卻遇到種種阻力——事實上,這種阻力至今在某種程度上還嚴重阻礙著影視藝術的健康發展。

固守電影是視覺藝術的人們認為,聲音進入(無聲)電影,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法國電影理論家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電影正是因為無聲,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藝術效果的動力與力量。"因此,他主張重要的是要"去追究聲音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這樣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他尤其反對聲音中的對白,認為"……對話一旦佔有統治地位,就會導向戲劇","……

縮小了電影的世界".法國導演雷納。克萊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種觀點。他在1929年寫道,"由於這種進步,電影是得不償失的。它佔領了聲音的世界,但是,它卻失去了無聲電影所統治的夢幻世界。"他同樣極力反對電影中的對白,並指責一些劇作家說:"他們的職業偏見使生活在他們眼中被簡化成一連串的對話","拙劣的對話。……將成為對白片的大禍害。"①盡管如此,電影聲音並沒有因此從電影中消失,而是以不可阻擋之勢,越來越受到市場(受眾)的歡迎。

= 據報道,美國好萊塢在有聲電影出現後的1929年比1927年的觀眾幾乎猛增了1倍,從6000萬增至1.1億。這種趨勢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而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以愛森斯坦為代表的(前)蘇聯電影學派奠基人,對聲音進入電影表示了極大的熱情。他在與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洛夫簽署的《有聲電影的未來(聲明)》②(:1928年7月20日)中一開始就歡呼:"朝夕思慕的有聲電影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他們在肯定了蒙太奇是電影的基本與惟一手段後,明確指出,"……與聲音的巨大意義比較起來,色彩電影和立體電影的意義則是微不足道的。"盡管他們在《聲明》中不恰當地強調了聲畫對位的作用,但已經提出了聲音蒙太奇、畫面蒙太奇(他們稱之為"視覺"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的重要概念,並且清醒地看到了它們的巨大作用。《聲明》指出:"主題和情節的課題日益復雜,試圖僅僅用'視覺'蒙太奇的手法來解決這些課題的做法,或者導致完不成任務,或者導致導演使用別出心裁的蒙太奇結構,而這種蒙太奇結構是會使人對莫名其妙的手法和反動的頹廢藝術害恐怖症的。

"作為新的蒙太奇成分(作為同視覺形象組合在一起的一個獨立部分)來加以處理的聲音,必然會帶來一些具有巨大力量的新手段,幫助我們表達和解決那些極其復雜的任務,此前我們一直苦於找不到克服這些任務的辦法,因為電影的方法不完善,它只能利用視覺形象。"他們的影片《戰艦波將號》和《母親》等,不僅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並且豐富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論,盡管這篇t聲明'有它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實踐證明它不僅在有聲電影初期,並且直到目前為止,仍對有聲電影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影響。"

數字技術如下:

電影是一門結合了科學技術與藝術,並以商業形式體現其自身價值的文藝作品,其起源,發展過程無一不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始於1895年的法國,聲音經歷了無聲電影、有聲電影、單聲道電影、立體聲電影、杜比立體環繞聲立體聲電影、DTS數字音頻電影,圖像上經歷了黑白電影,寬銀幕彩色電影,立體電影等,承載介質及拍攝手段上經歷了從傳統膠片到數字介質的過程。數字技術在上世紀末以萬川歸海的氣勢席捲全球,給整個工業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影響了工業生產的幾乎所有領域。本文對數字技術給電影工業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進行一些淺顯的闡述。

社會的發展過程一直都受科學技術的影響。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其記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又反映科學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就其自身來說,其表現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對應不同的電影藝術。電影工業曾發生過三次革命,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我們現在正處在第三次革命中,從傳統到數字。顯然,這三次革命都是技術不斷創新的結果。Freeman定義的四種技術創新中有一種是「重大技術創新」。我認為,這種技術創新是一種從無到有並且在時間上非連續的技術創新,就像數字技術從無到有,這個過程是長時間研究開發的結果。重大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影響是四種技術創新中最為深遠的。數字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解決了電影從製作到放映過程中的許多難題,之前無法拍攝或很難拍攝的鏡頭應用數字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而且可以大大節約製作成本。重大技術創新在投入生產後,就出現「漸進性技術創新」,這種技術創新在時間上連續,是短期的技術進步。具體體現在數字技術更加廣泛地應用於電影中,如DVD、網路電影、手機電影等。這兩種技術創新的結果就是技術—經濟範式的變革,這也是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新的技術最終就應體現在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上。技術是手段,經濟是目的,技術為經濟服務。

應用數字技術,可以給電影帶來很多好處,在圖象方面,RGB共256×256×256甚至更多的顏色組合使畫面色彩豐富逼真,24禎/秒的放映速度使圖象流暢連貫。南京國際影城15米寬的數字電影銀幕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圖象清楚得甚至可以看清皮膚上的細節,秋毫畢現。其效果與傳統膠片電影不可同日而語。CG技術的充分應用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製作水平。《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大片在數字技術之前只能出現在導演的腦子里。《侏羅紀公園》里一隻只逼真的恐龍似乎要把觀眾帶回到侏羅紀時代,《星球大戰》中炫目的太空戰又把人們送到了未來世界。藝術家們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不受邏輯思維的束縛,數字技術讓天才導演們能隨心所欲地表現他們的藝術情感。在電影的聲音方面,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及數字音頻的過程。電影藝術是在記錄社會生活的,生活是充滿語言和音符的。對於語言,《聖經》里有語言統治一切的教義;對於音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凈化人類靈魂的手段。沒有聲音的電影是不完美的。電影是不該沒有聲音的,只是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剛開始時的電影只能是默片。上世紀20年代開始聲音被加入到電影中,到70年代,美國杜比實驗室成功地將立體環繞聲應用到《星球大戰》中。炫目的效果,震撼的聲音,《星球大戰》讓美國觀眾嘆為觀止。我曾一次又一次去南京的五星級影院----華納影城仔細聆聽他們的瑪田音響,其聲音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干凈有力。高頻嘹亮甜美,極富顏色感,中頻人聲亦幻亦真,定位分毫不差,低頻量感似春雷涌動,讓人熱血沸騰。這些美好的音符只有數字技術才能充分演繹出來。70年代的《星球大戰》票房紀錄直到90年代才被另一部數字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所破,後者又被《泰坦尼克號》所破。歷史票房前三甲都是科幻電影,科技含量高,充滿未來感,這也許反映了美國人的超現實主義思想。可以看出,這三部電影都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沒有數字技術,就不會有這樣的超級大片。正是這些超級大片激勵一批又一批的電影人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高品質的電影。他們的努力同時也促進了電影的進步。這是對技術進步的一種正反饋,雙方相互激勵,共促發展。

也許有人認為,電影的本質是內容,而非影音效果。對於這一觀點,我持堅決反對的態度。電影的本質是內容,這點沒錯,藝術家訴諸情感,把電影作為情感的載體,以此喚起觀眾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如果把內容看作事物本質,那麼,影音效果可以看作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認識事物的過程是透過現象上升到本質。試問,一部電影的影音效果很差勁,圖象模糊,聲音缺乏質感,現象如此不清楚,無法進行細致的觀察,連現象都無法充分認識,又談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呢?技術的革新不斷提高畫質,改善音質又還有什麼意義呢?認識藝術背後的藝術家情感是目的,欣賞電影是過程,目的固然重要,但不該忽視過程。中國人向來講究實用,求功利,重目的,卻往往忽視了過程,究其原因,我想是理性精神的缺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英文名是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ivity是聯系的意思,其本質在於揭示物質與運動,與時間,空間的普遍聯系,洛侖茲坐標變換導出的結果是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我們就把其翻譯成相對論。普遍聯系是本質,相對是結果。我們只重結果,卻忽視過程本質,這一翻譯就體現出理性的缺失。這種理性精神的整體缺失使工業社會中的技術創新往往都出現在西方國家,其結果,技術—經濟的變革大大促進其經濟的發展,這也許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領先於中國的原因之一吧。

在電影文化的傳播渠道方面,數字技術使看電影成為一件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的事。在數字技術之前,電影幾乎只能在電影院看,雖然有錄象帶可以在家觀看,但其不菲的價格使之難以普及。有了數字技術,可以在網上看,買廉價的影碟看,甚至可以在手機上隨身看。還有一點很重要,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引進美國大片後,好萊塢電影開始沖擊中國市場,讓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看到更多更優秀的電影作品。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價值觀念,文化傳統,政治體制上畢竟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電影總局對許多美國電影進行「閹割」,甚至封殺,這種對藝術民主不尊重的行為使我們錯過了許多好電影,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電鋸驚魂〉〉等這些看似變態實則內容深邃的電影無緣中國銀幕。通過網路,通過盜版我們仍可以觀看這些優秀的電影。盜版問題在中國已成為一大公害。但我個人看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具體的,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就目前而言,盜版在中國市場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首先,如前所述,通過盜版可以觀看到一些正版或電影院看不到的好電影。其次,藝術不該僅僅重視其商業屬性,盡管商業是目的,但作為一種文化,就該讓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在美國,2006年電影平均票價是6美圓,但在中國,就南京而言,看一場電影均價在50元左右;在紐約時代廣場這樣的黃金地段的頂級影院看〈〈碟中諜3〉〉只要10美圓,南京華納影城票價是50元。這樣很顯然使電影成為一種高消費的活動了,大部分人在這種情況下就選擇盜版,因為藝術欣賞、文化交流不應該是富人的專利。最後,中國的正版片大部分粗製濫造,良莠不齊,遠比不上原版復制的盜版,而且價格很高。所以,喜歡電影的人痛恨盜版,但又不得不買盜版。總之,數字技術在電影文化的傳播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和壞的兩面性。數字技術在帶給我們高品質的電影,給電影公司帶來豐厚的票房時也帶來了技術的異化問題。在電影製作過程中,數字技術取代了部分真人的表演,人的情感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替代的,這多少是對藝術欣賞的誤導。電影〈〈西蒙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成熟的數字技術運用到電影上更是勞民傷財,褻瀆藝術,一片罵聲中的〈〈無極〉〉就是這樣故作深沉,自食其果!數字技術最大的負面影響就在於其傳播方式上,盜版問題嚴重,尤其在中國,因為數字技術使一張高質量的盜版光碟製作成為一件成本低、操作簡單、利潤高的事情。這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與偷盜無異。電影公司的巨大投資常因盜版而無法收回,電影公司逐個虧損,逐漸倒閉。這些現象在香港尤為普遍。長此以往,盜版勢必拖慢電影工業的發展,甚至使之毀滅。還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喜歡從網上下載電影,這會使他們進入一個認識誤區,因為數字時代的電影應該是畫面艷麗,音效震撼的數字電影,而那些網上下載的電影由於網路容量的限制使其圖象、聲音品質大打折扣。這些都是技術的異化。我們應充分認識其危害性,揚長避短,正確處理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閱讀全文

與什麼科技推動有聲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方岩最近拍的什麼電影 瀏覽:980
深海異形電影好看嗎 瀏覽:888
考研拿不起放不下看什麼電影 瀏覽:902
電影免費的的軟體 瀏覽:401
如何無痕去處電影右上角 瀏覽:584
手機播放的電影如何投影電腦看 瀏覽:664
僵屍當男朋友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509
電影武林怪獸片長是多少 瀏覽:615
伴侶型機器人a16是什麼電影 瀏覽:253
三個死鬼老公叫什麼電影 瀏覽:592
有什麼電影在線看網頁版 瀏覽:668
穿越時空的好看的電影 瀏覽:345
怎麼把視頻轉為電影格式 瀏覽:200
電腦如何復制電影到手機 瀏覽:895
好看的超級恐怖的國產電影 瀏覽:525
嚴刑拷打的電視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741
復仇者里英雄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9
有什麼好看狼人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674
郭富城撞人放進後備箱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322
越南的好看電影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