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較沈從文的《邊城》和汪曾祺的《受戒》
作為沈從文的「弟子」,汪曾祺的《受戒》,和沈從文《邊城》表達的精神內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呈現出的鄉土世界也是基本相同的。
《受戒》和《邊城》開頭描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小島、河水、獨戶、果樹、院子……標準的田園生活。有家,有菜園,園里種滿了蔬菜,院里圈養著家禽家畜,島上果樹隨著季節的輪回開花結果,這些都是人間的煙火氣息。
汪曾祺以清新雋永的筆觸勾勒出了一幕幕田園牧歌的自然風光景象,給人營造出了一種詩意的人生世界。
《受戒》寫於1980年,故事中人物所生活的地方名叫「庵趙庄」,這個普通的小鄉村正是汪曾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原型。
《受戒》小說里的故事其實就是作者的童年回憶,當年,為了躲避戰亂,汪曾祺隨著祖父、父親到高郵北鄉庵趙庄住了一段時日,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體驗,最終讓他有感而發,執筆寫下了經典之作《受戒》。
B. 汪曾祺《受戒》的賞析
源自天性 釋放人性--《受戒》賞析
作者:蔡 立 文章來源:lcceo轉載 點擊數:1739 更新時間:2004-9-21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為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作了一個絕美的比喻。《受戒》中蘆葦的清香輕襯的那塊忘俗的天地,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純美得驚世駭俗的初戀故事,讓人心甘情願地深入深陷於那個"出世"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
《受戒》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許一粒灰塵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說話的故事的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帶著不留餘地的罪惡,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對那種迥然不同的美的遙不可及的遺憾,深沉到傷及人的自信。作為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稱為沖動和錯誤,或是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猛然間停住腳面對一片夢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時,才發現有種天賦很早就被遺棄了。這是來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是個迷惑人的高手,他盡由自己不緊不慢地繭中抽絲,便讓讀者適應了遙遠的故事。在恰如其分的背景中,可愛的男女主人公進行著他們的故事,也許你要驚詫於其中對於世俗倫常的背叛,但作者的本意是假設這樣一個空間,那麼會怎麼怎麼樣,他要帶領我們超越倫理道德造成的誤區,展示給我們一種過濾了種種塵埃的至純至性的生活方式,因為它遠離現實,所以彌足珍貴。它告訴人們應該保護嚮往這種美的能力,這種表達是透過紙面透過文字透過整個簡單的故事情節的,省略去掉了一切修飾,剩下和就是追求美的意圖。讀著這些文字的人們,如何不為其中的執著信仰心神一顫?
作者力求的不僅是內在的美的本質,他還把這種意思組織得和諧生動,輕松靈動的整體,征服的就不僅是人的思想,還有感覺了。他選擇的是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加清新活潑的語言效果。關於高郵水鄉,作者顯然是傾注了熱情,帶著最親切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來描繪她的一切。那裡的風光最自然親切,那裡的寺廟和農家最悠閑最溫馨,那裡有人們總是做著最充實最詩意的事情,連和尚都是有人情味的。其中林林總總的關於"放焰口"、"受戒"的細節描寫都給人好奇和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們很貼切地將整篇小說填充得飽滿豐富意趣盎然。文中的荸薺庵紀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寫幾個和尚,甚至是以輕喜劇的姿態闖入讀者的視線,為故事的順利展開墊定了基調: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覺來說生活,現實和傳統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戲規則是完全不適用的。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不過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馳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朴實"的菁華,他們是簡單自由的,卻更尊重天性。我們不妨這樣看待《受戒》: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既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
作者在全文營造的一種輕松活潑、讓人賞心悅目的情感基調,是和他選用的幽默清麗的語言風格分不開的。他慣用一些不以為然的筆調來敘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給人的心理和視覺都是一種全新的不大不小的沖突,讓這篇皈依美的文字從頭到腳都充滿了吸引人的氣質,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並非完全脫離現實,像沒有沾煙塵的野外的風,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這樣一股不合時宜的空氣,它告訴我們:生活還可以是這樣一種樣子。
(二)
人對於愛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它不會因任何環境的束縛而消逝;相反地,只要一點真情的觸動,這種人性便會蓬勃地蘇醒。無論是未受禁錮的常人,還是消心寡慾的出家人,都擁有著最原始的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和對精神生活的渴望。人正是由於認識到了愛和被愛的美好,才能讓自己和別人的世界亮麗多彩起來。相反地,若只有對人對事只有怨恨,他的世界將會漆黑一片。
讓我們看看《受戒》里的生活吧:二師父仁海公接師母住在荸薺庵里消夏;三師父仁渡因為要飛鐃的絕技而使相好的不止一兩個;就連資深的老方丈,也在綉花方丈里藏了一個19歲的小老婆。在這種解放人性、和諧溫婉的環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戀情的誕生也就顯得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慾望和索取,但同時更有最簡單的付出和給予。為什麼要用看不見的東西,即所謂的論理道德來捆住它呢?人與人的交往中,人的生存中,若沒有人性的自由來參與,則再自由的物質世界也無法填補這種心靈世界的虛空。人的臉上始終是面具,看不見下面真實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野獸,即使給它最鮮最美的肉,也無法比擬自由給它的無上的快樂。
或許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被束縛的,但人性卻是永遠無法被束縛的,它會用盡所有力量沖破一切阻礙,尋找到心靈的歸宿。這是它的天職,是它歷盡困頓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標。有時,情感會戰勝理智,或許這就是人性蘇醒的時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氣,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這種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這種人性下的勝利,才是正義的勝利。
人性之善,是世間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會靈魂的樑柱。宣揚著復甦的人性,引領著人性的復甦,這正是《受戒》的偉大之處。
http://www.sre.net/Article/Jiaoshi/Shuoke/Class48/200409/822.html
http://www.szsyzx.net/jshome/zhaoyan/s_web/wzq/page5-3.htm
C. 汪曾祺的受誡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受戒》是一篇飽含詩情的小說,表現的是純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小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荸薺庵的小和尚過著很清閑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喂豬。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里里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里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在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後,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為中心,展開了明麗的田園牧歌式的水鄉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社會,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盡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綉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著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裡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劃船回家時,兩人表白愛情,把船劃進了蘆葦盪。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著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著一種內在的歡樂,浸潤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贊歌,贊頌了純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本文與 與《大淖記事》類似,《受戒》採取的是民間化的敘事方式,與民間文學常用的敘事方式如出一轍。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D. 適合微電影改編的小說有哪些
我倒是看過一部適合改編成網劇的叫做特拉福買傢俱樂部。類似於八號當鋪的這種小說呢!個人覺得小說寫得不錯。
E. 誰知道中國著作權法關於合理使用案例的判決的原文在哪裡找
就本案而言,吳瓊將小說作品《受戒》為完成作業改編成電影劇本,屬於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規定的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因為,在此法律未對「使用」一詞進行限定,所以吳瓊的改編也是合理使用行為,當然,吳在本案中也未被列入被告,這是正確的。但是作為不是個人的電影學院情形就復雜了,電影學院根據吳瓊改編的《受戒》劇本拍攝了電影,是否屬於著作權法第22條第(6)項規定的合理使用是大有疑問的,這也是本案爭議的焦點。從法律條文的字面規定來看,著作權法第22條第(6)項規定的合理使用僅限定在翻譯或者少量復制,而不包括「拍攝成電視電影等」。從理論上看,攝制權與復制權、翻譯權等是完全不同的權利,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第10條對此也新作出了明文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權利類型。該案的一、二審法院均認定被告將小說攝製成電影的行為為合理使用,實際上是參照了美國著作權法第107條的精神,在情理上堪可贊同,但畢竟與我國成文法不符,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第(6)項規定的內容相當明確,並非文義過窄不足以表示立法原意而需要作擴大解釋。2001年修訂時雖在第lO條明文確立了攝制權,卻仍未將攝制也歸入合理使用中,這實際上是很值得探討的,如果為學校教學或科研方面的合理使用仍然僅僅局限在翻譯或少量復制上,而不能包括攝制,那麼同樣地,改編、放映等行為也無疑被排除在外的,而這些恰恰是學校的教學科研所必須的。
F. 關於著作權法的問題,急啊!謝謝啦!
1.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甲的訴求成立。因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主體是創作作品的創作者(即作者),這里的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甲在A公司擔任的是主要策劃、劇情策劃,直接參與了游戲的創作。而創意策劃與主要策劃、劇情策劃不是同一概念,未能准確體現甲的工作性質和成果。
2.某學院在校內組織拍攝、製作完成並用於教學觀摩的行為屬於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合理使用,不購車過侵權。但某學院將《受戒》用於參與法國郎格魯瓦學生電影節,觀眾主要為參加電影節的各國學生及教師,電影節組委會對外公開銷售過少量門票,影片的放映場所系對外公開售票的電影院中的某一放映廳,這樣的行為已超出了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范圍,已構成對北影公司的侵權。
G. 幾個關於知識產權的問題,望高人解答。在線等
人比較懶,先做第一題吧。
1.無權改編,要改編需要經過作者同意
2.著作權中合理使用制度:是指在法律規定或作者無保留相關權利的條件下直接無償使用已發表的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而無須經著作權人許可的著作財產許可權制制度。
理論依據(1)平衡作者與使用者、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消除作品創作者、作品傳播者、作品他用者之間的沖突。(2)維護作者權益基礎上利益的均衡,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繁榮與文化進步 . (3)滿足社會公眾對各種信息的大量需求。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蛋糕不能讓版權人獨享。
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12種合理使用的方式:
(1)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2)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3)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節目或者新聞記錄影片中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4)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已經發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
(5)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6)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7)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8)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9)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
(10)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11)將已經發表的漢族文字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在國內出版發行;
(12)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以上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3,不屬於合理使用,不排除有當地群眾。電影節組委會曾對外公開銷售過少量門票。這些就是以盈利為目的,非合理使用
H. 《受戒》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1.簡析《受戒》的主題意蘊
《受戒》通過一個世俗化的佛門故事,描寫了普通人的人生歡樂,表達了對純朴的民間日常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同時也含蓄的表現出對清規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小說是農家孩子明子當和尚及其朦朧的愛情故事以及菩提庵和尚的日常生活的描寫表達這一主題的。在小說中的人們包括和尚們看來,做和尚和種地、經商、做工一樣,不過是一種職業,並不把和尚看作是一種異常的事件。菩提庵(叫訛為荸薺庵)的和尚們,也和常人一樣,娶妻生子、賭錢吃葷,率性隨意的生活。對待佛事,也只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明子當小和尚很自由自在,老往鄰居小英子家跑。兩小無猜,性格都純朴可愛、樂觀開朗。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共同勞動中萌發了朦朧的愛情。尤其是小英子,個性活潑,一天到晚嘰嘰呱呱像個喜鵲,對愛情大膽追求,要明子將來不要做方丈,「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作者對小和尚明子和英子的純真熱烈的愛情,做了細膩的詩意描繪,表達了由衷地贊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門子弟一對小兒女的這種普通人的感情、慾望。
2.簡析《受戒》的風格特色。
《受戒》具有一種清新獨特的田園抒情風格,有點像陶淵明的詩。這種風格的形成,是由於《受戒》在文體風格上,追求小說與散文、詩歌的融合,淡化情節和人物性格心理。他沒有一般小說的情節完整性和很強的故事性,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會有什麼矛盾、波折,會有怎樣的發展和結局,小說全不作交待。《受戒》將散文筆調和詩歌的意境營造手法引入小說創作,以純朴淡雅的語言、自然灑脫的筆調,充滿感情地抒寫南方水鄉的自然風光,寫人的美(明子和小英子母女三人),寫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寫明子和小英子的富有情誼的共同勞動,薅草、車水、打場、看場,掰荸薺和他們萌發的朦朧的愛情,從而構成一幅原始渾朴的南方水鄉生活的詩意化圖景,形成了清新的田園抒情風格。
3.簡析《受戒》是怎樣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現主題的。
《受戒》以平淡的方式敘述佛門故事。情節結構是平淡的,敘述態度也是平淡的,情節是明海出家當和尚的故事。敘述明海當和尚的地點荸薺庵,介紹荸薺庵的自然地理環境,庵內建築設施,庵內的幾個和尚的性格特點,庵內和尚們的日常生活;敘述明海當和尚的生活,掃地燒香學念經,和小英子家的交往,和小英子一起干各種農活,萌發了朦朧的愛情;敘述明海的受戒,小英子送接和對愛情的大膽追求。情節是平淡的,並無緊張曲折的矛盾沖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波瀾,結構是平淡鬆散的,沒有環環相扣首尾呼應有開頭有結尾的那種嚴謹和完整。表現方式是平淡的,沒有細膩的描寫,沒有象徵隱喻、比喻比擬、對比烘托等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敘述和尚唱情歌有相好有老婆,在大殿上殺豬賭錢,敘述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也並不以為是違背戒律而大驚小怪或不以為然,也是像對世俗人一樣以平淡的態度進行敘述。
這種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種含蓄的方式。佛門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樣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種職業,和尚也有七情六慾,會有愛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敘述和尚們的這些故事,敘述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敘述和尚們作為普通人的人生歡樂,這就含蓄地表達了對原始淳樸的民間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贊美,含蓄地表現出對清規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4.為什麼說《受戒》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說?
《受戒》是一篇散文化詩意化的小說。這表現在:(1)淡化情節的人物性格心理,並不講究情節的完整性和很強的故事性,並不注重典型性格心理的塑造。(2)以散文的灑脫自然的筆調寫佛門的世俗生活,寫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3)在江南水鄉普通人(包括佛門子弟)的日常生活當中挖掘和表現詩意,寫水鄉的美,人的美,尤其是明子和小英子,聰明美麗、天真爛漫、感情純朴熱烈,整個作品是一幅原始渾朴的南方水鄉生活的詩意化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