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 鐵人 觀後感
鐵人》觀後感
今天組織觀影《鐵人》。看完之後很有感觸。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麼。呵~我甚至在想,我怎麼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啊。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寧靜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影片裡面刻畫的那個「劉思成」的角色,跟鐵人的人生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終吃不了苦,當了逃兵。只是他的兒子成了新一代的勞模。在當時的人看來,那人的舉動真的是太讓人憤慨了。怎麼可以那樣?但是今天再來看,這個人物的人生選擇,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世界上不是每個人的思想境界都那麼高,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劉思成,他也想堅持,也曾經真實地努力過,但是最終還是受不了,所以放棄了。作為一個書生,身體條件不適應,最終放棄,對他來說,一輩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了。在那個年代,曾經真實努力過的人,我覺得都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我並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相反的,我覺得導演很厲害,把人性裡面一些真實的東西放到了電影裡面,而不是一味地樹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進步?
我覺得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如何,估計是編劇編出來的吧。不過我覺得寫得很好。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表現了出來;把一個共產黨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現了出來。讓人很受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今天,金錢最大化,物質最大化,變成了我們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卻了國家,忘卻了民族,眼裡面只有自己,只有個人。共產黨員,數量在增長,可是質量卻沒有成正比。在這種時刻,真的應該反思了。
青年一代,學文化,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迫切的,應該是為他們找到一種精神的追求。那樣,才不會出現那麼多學生沉迷網路不可自拔,有那麼多的學生脆弱地走上輕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著,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貴的,可是怎麼樣才能活出意義來,不枉這世上幾十年,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啊!
❷ 求《鐵人》電影觀後感一篇,800字左右!!
鐵人精神——民族復興的巨大財 什麼是「鐵人精神」? 在當代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弘揚「鐵人精神」意義何在?影片《鐵人》將帶給金融危機困境下的人們以怎樣的心靈震撼和思想啟迪?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了《鐵人》這部影片 40年前,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資匱乏,大慶油田擔當起了為祖國供油輸血的重任。在石油大會戰中,大慶涌現了「鐵人」王進喜這樣的英雄模範人物,至今為人稱頌。電影《鐵人》著力表現當年這段感人的歷史,追憶了大慶油田艱苦創業的難忘事跡,塑造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批石油工人的英模形象。「鐵人」愛國愛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震撼人、鼓舞人、感動人」的強烈效果。 愛國精神 ——「國家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 黑白色的影像把我們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落後的設備,艱苦的環境,匱乏的物資都無法阻擋石油工人們的建設熱情,他們就這么為著理想和信念,為著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奉獻著自己的血汗。 國家要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人吃不飽貧血,國家吃不飽也貧血啊!貧血就沒有力氣,沒有力氣就等著遭人欺負吧!」從前的國家積貧積弱,飽受欺凌,新中國的石油工人重任在肩,誓要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面。 影片當中有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工人出身的「大老粗」王進喜,以他樸素的愛國熱情,激情滿懷地道出了這樣一番豪言壯語—— 「我……王進喜!代表我的井隊發個誓……為了讓國家永遠不貧血,我們自己的血已經燒熱了,已經給備下了!為了讓這個家裡的人都能過上好日子,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寧肯少活二十年,拚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 「同志們……都把胳膊舉起來,擰成一股勁兒,把落後的窮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讓瞧不起我們的人欺負我們的人……統統見鬼去吧!」 無論是紅旗下長大的老一輩,還是年輕一代的80後,這樣的話語都會讓人熱血沸騰。當年他們一無所有,當年他們豪情滿懷。支撐他們的是對這個民族的信念,是對這個國家的熱愛,是為了集體犧牲個人的獻身精神。 這樣的一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前輩為這個民族拋頭顱灑熱血,這樣的一種精神支撐著我們的父輩在落後年代戰天斗地、艱難前行,如今,這種精神也必將為我們這個民族的崛起凝聚新的能量。 《鐵人》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當下重提「鐵人」精神,必先要發揚鐵人的愛國精神,國家要強大,社會要發展,民族要團結,都離不開鐵人的這種愛國精神。 奮斗精神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鐵人》劇組以鐵人精神拍《鐵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這部恢宏巨制。影片將40年前的時代氣息、勞動氛圍,極富質感地呈現在今人面前,給了我們年輕觀眾最直觀最強烈的影像體驗。 剛到大慶的時候,由於沒有吊車,大型設備都要人力搬運。在泥漿泵猛然下滑,千鈞一發之際,王進喜抄起一根撬杠插在泥漿泵的底部,用身體死死頂住它,高聲喊到:「挺起來!沒長脊樑骨啊?都給老子挺起來!」石油工人硬是用自己的脊樑,擔起了千斤重擔,挺起了中國的脊樑。 「石~~油~~漢~~子! 一~~聲~~吼~~啊! 地~~球~~也~~要!抖~~三~~抖~~啊!石~~油~~漢~~子!脾~~氣~~大~~呀!老~~天~~搗~~蛋!咱~~不~~怕~~呀!」 氣吞山河的勞動號子響徹雲霄,久久回盪在井場。「偉大的工人階級,是任何困難也壓不垮的!為了建設富強的國家,我們石油工人下決心,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就是鐵人的精神,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是民族的希望。 三年飢荒,生產隊沒有糧食。眾人餓得手腳發軟,癱倒在炕上。王進喜拿著從別處運來的一點糧食煮給徒弟們吃,一邊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你們都聽我一句!餓得腿軟胳膊軟沒關系,心軟了可不行,心一軟多結實的老爺們兒也撐不住……」 沒有設備有血肉之軀,沒有糧食有鐵一般的意志,沒有條件,他們創造條件,石油工人有的是打不垮,累不死的「鐵人精神」。這種「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無數建設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工作。 所以說,《鐵人》也是一部勵志片,影片重塑「鐵人精神」,對當今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意義深遠。中國的崛起需要傳承和發揚這樣的「鐵人精神」,民族的復興離不開這種艱苦奮斗的「鐵人精神」。在隨後的座談會上,全國勞模朱志豪就表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艱苦奮斗是永遠要堅持的。」 楊懷遠說,「鐵人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的,他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為國爭光的精神。」 科學精神 21世紀的世界高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浪潮已經將全球納入一體化世界,當代中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我們祖國的建設者不僅需要愛國精神和奮斗精神,同樣不能缺少尊重知識和人才的科學精神。 影片《鐵人》中,劉文瑞是一個小知識分子,擁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也格外受到「鐵人」的照顧,在眾多徒弟中,「鐵人」最器重的就是他。當有人問起王進喜,為什麼他對劉文瑞時有偏向,「鐵人」說,他有技術,是個知識分子。即使最後他欽定的接班人劉文瑞因吃不了苦而逃跑,「鐵人」也並沒有怪罪於他,而是用一種更富人性關懷的方式來對待。 我們往往被「鐵人」的豪情壯志所震撼和打動,卻很容易忽略他其實也是一個心思細膩,有勇有謀的人,他的這種尊重知識、求賢若渴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必不可少,在那個年代就更難能可貴了。 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鐵人精神」所包含的科學精神越已廣受人們所重視,科學文化作為軟實力,正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更是民族崛起的重要保障。 我們相信,在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國度,這樣的科學精神一定能托起民族復興的希望! 結語:《鐵人》的意義在於它傳遞了一種社會價值、一種在我們這個時代稀缺的精神品質。當市場大潮沖刷整個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被利益所驅使,愛國主義精神、集體意識日益淡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鐵人」為我們的個人提供精神的指引,為我們的國家找到復興的動力。 「鐵人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寶貴的精神財富,青年一代的建設者,要以「鐵人精神」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中去,在「鐵人精神」指引下,開拓進取,艱苦奮斗,以鐵人一樣的勇氣和毅力肩負起建設國家開創新時代的重任。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雖然在過去一百多年裡貧窮落後,飽受欺凌,但相較於人類5000年的文明歷史,這一百多年並不代表什麼。1949年新中國成立使這個民族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開放的春天使中華大地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百年征程,滄桑巨變,中華民族已經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回首往昔,正是一個個王進喜這樣的民族楷模,以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帶領這個國家重新鑄就了一個民族的強國夢想。
❸ 魏翔演的鐵人是哪部電影
電影《羞羞的鐵拳》。
《羞羞的鐵拳》是開心麻花影業、新麗電影和貓眼影業聯合出品,由宋陽、張遲昱聯合編劇並執導,馬麗、艾倫、沈騰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根據同名話劇改編,主要講述了一個搏擊選手艾迪生和一個體育女記者馬小,因為一場意外的電擊靈魂互換的愛情故事。
影片於2017年9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18年6月22日,該片獲得2017年度「無煙電影獎」。2018年8月18日,被評為2017年度優秀愛情影片。
劇情
靠打假拳混日子的艾迪生(艾倫飾),本來和正義感十足的體育記者馬小(馬麗飾)是一對冤家,沒想到因為一場意外的電擊,男女身體互換。
性別錯亂後,兩人互坑互害,引發了拳壇的大地震,也揭開了假拳界的秘密,惹來一堆麻煩,最終兩人在「卷蓮門」副掌門張茱萸(沈騰飾)的指點下,向惡勢力揮起了羞羞的鐵拳。
❹ 電影<<鐵人>>(王進喜)在誓師大會上,王進喜的演講台詞
《鐵人》王進喜誓師大會演講台詞:
同志們,念稿子真累,出汗了,我覺著,比他媽的打井還累。稿子不念了。有幾句話卡在嗓子眼兒,我得把它摳出來。我跟人發過誓,五天打一口井。有人說過,薩爾圖風大,都是這傢伙給吹的,吹牛皮吹漏了。現在井打完了,五天零四個小時。薩爾圖風大,老子順風跑得快,是個第一的速度吧。
還有人說,沒有吊車,你用自己的脊樑骨當吊車,你王進喜就是一個二百五。你小子傻呀,不知道自己的胳膊腿是肉長的?我還真是個傻瓜。五零年的冬天,石油師的軍醫給檢查身體,用聽診器冰我肋骨。我就跟人叫喚,漏電了、你電著我了。檢查完了,軍醫跟我說,你貧血。
家裡的老老少少咋指望你呀!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做啥的,共產黨員是家裡的孝順兒子,是下地幹活的壯勞力,上有老下有小,風里來雨里去的,你就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認了吧同志們!我,王進喜,代表我的井隊發個誓,為了國家永遠不貧血,我們自己的血已經備下來了,已經燒熱了。
為了家裡的所有人,能夠過上好日子,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寧可少活二十年,拚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同志們,胳膊粗的都把胳膊舉起來,擰成一股勁,把落後的窮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吧,讓那些欺負我們的人,瞧不起我們的人,統統見他媽的鬼去吧!
(4)電影鐵人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鐵人》是由尹力執導,吳剛、劉燁領銜主演的電影。該片於2009年5月22日上映。
故事在現代的沙漠石油鑽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鐵人」王進喜和現代「鐵人」劉思成分別進行著他們「鐵」的故事。
故事在現代的沙漠石油鑽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
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鐵人"王進喜戰友的兒子,從小背負著父親的殷切希望。然而隨著事實的被揭開,劉思成原本的世界轟然倒塌。他經歷了思想認識的巨大轉變,重新認識了過去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❺ 電影《鐵人》王進喜喊著什麼號子帶領鑽井工人把鑽機架了起來
王進喜喊的號子是:「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劇情簡介
影片通過講述美國女記者露茜在大慶的所見所聞,揭開了很多王進喜鮮為人知的故事,向世人還原和再現了一個真實的、鐵骨柔腸的鐵人形象。
影片生動刻畫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中國石油人,對祖國、對人民、對事業、對家庭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再現了會戰年代可歌可泣的歲月及大慶50多年的變遷與輝煌,藝術地展示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大慶這座生態、自然、現代、宜居的美麗城市,既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5)電影鐵人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影片演出陣容強大,曾執導過《任長霞》、《毛澤東與斯諾》等影片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宋江波擔任總導演,大慶文化集團一級編劇馬岱山歷時十年創作,北京人藝著名演員張志忠、總政話劇團演員劉勁分別扮演鐵人王進喜和周恩來總理。影片先後在大慶、海拉爾、北京等地取景,拍攝歷時10個月。
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效廉委託,省委宣傳部部務委員趙德信出席首映禮並致辭。
他說,電影《鐵人王進喜》既是一部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優秀影片,又是傳承大慶優良傳統、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生動教材,必將在全省乃至全國掀起學習大慶精神的熱潮,進一步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
作為一部建黨90周年獻禮影片,由省委宣傳部、市委市政府、油田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等單位聯合攝制的電影《鐵人王進喜》,採用倒敘的藝術手法,用現代人的眼光觀照歷史,品讀和感悟鐵人。
❻ 鐵人電影影評
〈中國〉《鐵人》:站在塔里木油田回望東北大慶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被賦予了全國勞模、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崇高精神等等這些關鍵詞,那是主旋律的需要;作為一部當代電影,它也具備了雙線推進、人性掙扎、價值沖突、弱化政治等等的時代語,這是當代的體現。總的來說,《鐵人》確實是一部優秀的當代主旋律電影。 1、能將如此主旋律的題材拍成這么好,導演功不可沒,為了使單調的題材豐富,電影引入了當代煉油工人的平行主線,穿插進行:大慶油田,全國矚目,黑白畫質,上下一心——塔里木油田,無人問津,現代彩色,各自個精彩。 2、主旋律電影的主題都是永恆不變的,但這部電影還能帶給我們與時俱進的思考。 大慶油田和塔里木油田前後50年兩代煉油工人價值觀的轉變、沖突與被侵蝕,單一的價值觀已被多元的價值觀同化,一心效國的理想已被各取所需的現實取代,極端崇高的鐵人精神已被享受為先的物質誘惑。 大慶油田時代除了鐵人王進喜、除了一批又一批的跟隨者、除了萬眾一心的為國捐軀之外,同樣有著和時代不和諧的油田「逃兵」。但正如劉思成為自己的父親辯解那樣,他們為了那口油井也曾忘我的工作過、受傷過、犧牲過,實實在在的付出過,他們實在是熬不住了,選擇了中途退場,裹獎不屬於他們,但他們也沒有害人、沒有賣國、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難道就需要背負著一輩子的不光彩嗎?難道就能夠抹煞掉他們為國家的強盛祭奠出的那份青春嗎?這不是一種平反,這只是一個國家在構建和諧社會、在追求以人為本、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的一種思考與進步。 3、時代不同,大家對責任的擔當和困難的評價也不同。大慶油田年代,煉油成為全國矚目的行業,那是國家翻身走向繁榮富強的發動引擎,在冰天雪地的東北以落後的機器創造了令世界震驚的石油奇跡。而當代的塔里木油田,煉油似乎成為了冷清弱勢的行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靠的是金融、服務、經貿,中石油和中石化只有在股票領域才被時刻關注,而背後的煉油工人已被國家、人們所逐漸遺忘,現在有高科技的儀器設備鑽井煉油,即使在沙漠也不見得有多困難。 然而,電影以真實的鏡頭和坦誠的內心旁白帶出了煉油工人的責任感和困難挫折,前輩千斤重的夢想和不可估量的沙漠折磨都成為了他們的頭號敵人。不可否認,鐵人王進喜前輩是個時勢造英雄的例子,但還有千萬個非鐵人的平凡工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了他們的「英雄事跡」。 同樣的道理,這部電影不會創造「時勢造英雄」的神話,因為它和很多優秀電影相比有著很多先天的缺陷,但在同類型電影中它卻出色的上演了自己的「英雄事跡」。
❼ 電影《鐵人》觀後感1000字
屹立不倒的黨魂——電影《鐵人》觀後感
初中 丨 議論文 丨 2087字
「你知道……鐵人嗎?」知道,小學課本里就有介紹他的課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他的記憶在漸漸淡去。「你熟悉……鐵人嗎?」不熟悉,他顯得很遙遠,有些陌生,他是那個時代的人,是屹立在那個時代的一座雕像,我看不清他。這是我在聽到「鐵人」這兩個字後的自問自答,正如鐵一樣,我的回答冰冷毫無熱度。然而,當我在大遠公司組織下觀看電影《鐵人》,隨著劇情的展開,我震撼了,因為我切切的感覺到,那尊遙遠的雕像活了,他正緩緩的向我走來,帶著堅定的微笑,向我講述發生在過去和現在,「鐵人」的故事……
鐵膽忠心,拳拳赤子報國心。黑白色的場景把人們帶到了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新中國剛成立,全國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了國家的主人,王進喜,解放前他是個放牛娃,在玉門油礦里出過苦力,受盡了舊社會的剝削和壓迫,解放後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心中感到無比自豪,對共產黨、對新中國有一種強烈的熱愛和感激之情。面對新中國沒油、少油的被動局面,王進喜立下錚錚誓言:「我這一輩子,就是要為國家辦一件事情,快快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把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吧,讓那些欺負我們的人,瞧不起我們的人,統統見鬼去吧!」王進喜的這種愛國主義情感在艱苦的工作中得以全面迸發,他帶領會戰工人在一沒有條件、二沒有設備、三沒有糧食,環境極其惡劣的冰天雪地里,硬生生的用人力,創造了五天半打一口井的奇跡。王進喜,他把個人的辛勞和付出與祖國的進步和發展緊密連在一起,這種忠於事業、拳拳報國的愛國心,讓人無限崇敬,王進喜代表了一代中華好兒女!
人格偉大,光輝人性撼人心。鐵人首先是一個普通人,其次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影片中的鐵人閃耀著很多人性的光輝,這種人性中有那個年代石油工人普遍具有的韌性和堅毅,也有工人階級的粗獷和固執。甚至,鐵人也會說粗話,也會踢人,也會向他組隊里的人偏心,這絲毫沒有削弱鐵人精神對後人的鼓舞,反而使鐵人有血有肉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真實。王進喜最器重的徒弟劉天瑞在最困難時選擇了放棄,他發瘋似地到處去找。當終於在火車上找到他,劉天瑞淚流滿面地說「師傅,我熬不住了……」鐵人嘴裡雖然吼著:「熬不住就給我滾!」手裡卻把當時十分珍貴的3個饅頭和一袋干糧塞進徒弟的懷里。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到了鐵人心胸的豁達和人格的偉大;那一刻,王進喜讓我們看到一個有情有義的男子漢。這種人性中最真摯的情感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王進喜是一個帶人情味的鐵人,所以他更可親可敬可愛!
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築黨魂。在那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王進喜喊出高亢、振奮的號子令人激動不已,打井缺水,他帶著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樑當吊車,帶領隊伍將數噸重的泥漿泵拖上井架,「石油漢子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號子聲在雪原上盪氣回腸;壓井噴的水泥散不開,他毅然決然扔下拐杖跳進泥漿池裡,不顧刺骨的冰冷,不顧受傷的大腿,以一種犧牲自己,保衛油井、保衛隊友的大無畏精神充當「人體攪拌機」;在糧食極為匱乏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想盡辦法給他的隊員們尋找食物,自己卻等到最後喝隊友剩下的米湯充飢;在鐵架滾下的危機時刻,他挺身而出,救下了隊友,自己卻被鐵架砸傷……這一幕幕感人的場景,無不向人詮釋著一個共產黨人的無私情懷,無不向人展示著共產黨人勇於犧牲的崇高覺悟!正是有這樣一批像王進喜一樣的共產黨人,才鑄就了我們黨屹立不倒、戰無不勝的黨魂!
朽風不懼,鐵人精神永傳承!影片中還有另外一位主人翁---劉思成。做為一名新時代的石油工人,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慾橫流的新時期,對著茫茫無際的戈壁,不知疲倦的忙碌,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忍受著要命的風沙和難熬的孤獨,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是「鐵人」的精神給他指明了方向,在迷茫掙扎後更加堅定理想和信念!沒有慷慨的豪言,但是在「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巨幅標語下,劉思成忘我地工作著,樸素的愛國之情自然流露;當得知自己的父親曾經是石油工人中的「逃兵」時,他仍然堅守著信念,理解並崇拜著他的父親,在他身上同樣閃爍著人性的成熟與美麗;當朝夕相處、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好友趙一林決絕地離開井隊卻不幸困在沙漠里時,劉思成獨自堅定地尋找趙一林並把生的希望留給友人,他再次向我們詮釋了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黨魂。在劉思成的身上我們清晰看到了鐵人的影子,深切體會到了「鐵人精神」的深厚傳承,正如他習慣擦拭鐵人的塑像,其實鐵人精神早已根植在他的,他的靈魂深處!
「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什麼,是家裡的孝順兒子,是家裡的壯勞力,上有老下有小,風里來雨里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認了吧! 」王進喜在誓師大會上用最朴實的語言詮釋了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本質,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共產黨員,他們就是平凡的一員,但他們無怨無悔地做著家裡的孝順兒子,任勞任怨地
❽ 鐵人的人物簡介
1、王進喜
「鐵人」王進喜,1205鑽井隊隊長,曾不顧腿上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泵,因此被稱為「鐵人」。
2、劉思成
現代「鐵人」,逃兵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一直認為自己的父親是一個病退的兵,直到後來一個老兵告訴他他的父親是一個逃兵。劉思成剛開始很難接受,後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自己是現代的「鐵人」。
3、趙一林
劉思成的好朋友,鑽井隊的一員。得知劉思成的父親是個逃兵以後,因為女友的事情大罵劉思成和他父親是沽名釣譽的偽君子。在沙漠遇到風暴,被劉思成所救,兩人和好如初。
4、劉文瑞
王進喜的徒弟,很受王進喜器重,但因受不了大慶嚴寒的天氣,做了一個逃兵。逃走後時時刻刻想著師父王進喜,告訴兒子劉思成自己是病退,並要兒子學習「鐵人精神」。
(8)電影鐵人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鐵人》主要講述了現代的沙漠石油鑽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鐵人」王進喜和現代「鐵人」劉思成分別進行著他們「鐵」的故事。
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鐵人"王進喜戰友的兒子,從小背負著父親的殷切希望。然而隨著事實的被揭開,劉思成原本的世界轟然倒塌。
他經歷了思想認識的巨大轉變,重新認識了過去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❾ 鐵人講述了什麼100字
故事在現代的沙漠石油鑽探作業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慶石油大會戰之間交替進行。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鐵人王進喜戰友的兒子,從小背負著父親的殷切希望。然而隨著事實的被揭開,劉思成原本的世界轟然倒塌。他經歷了思想認識的巨大轉變,重新認識了過去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也重新構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故事塑造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的堅毅形象,也描繪了新的歷史時代條件下新一代石油工人的風貌和精神世界。影片將展現兩代石油工人之間的精神傳承與對話,生動地表現鐵人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揚。年輕的石油工人劉思成(劉燁飾)是單位的業務標兵,喜歡收藏王鐵人的所有物品。劉思成的父親劉文瑞(張鐸 飾)是和王鐵人並肩戰斗過的戰友。鐵人後輩的身份帶給劉思成無上榮譽的同時 也日益成為他的困擾。 在美麗的心理醫師吳夢夏(馬蘇 飾)的幫助下,劉思成開始嘗試打開心結。與此同時,趙一林(黃渤飾)因和女友的不檢行為被揭發而雙雙被迫離隊。惱羞成怒的趙一林當眾怒斥此事的惟一知情人劉思成,認為劉和他的父親劉文瑞一樣都是只知道沽名釣譽的騙子。父親到底是和鐵人戰斗到底的英雄,還是如趙一林所言半路當了逃兵?伴隨著劉思成的追問,時光退回到半個世紀前……一列破舊的火車把王進喜(吳剛飾)和他的1205鑽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拉到了大慶。作為石油大會戰的主力軍,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著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希望。這只除卻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幾乎一無所有的隊伍在隊長王進喜的帶領下,苦幹5天5夜,大慶第一口油井終於開鑽。房東老大娘見王進喜連續數晝夜奮戰在井架,感慨「王隊長真是個鐵人!」,「王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綳帶連夜回到井隊。突遇第二口油井即將發生井噴,在沒有重晶石粉堵塞井噴的危急時刻,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水泥沉在泥漿池底必須攪拌,現場卻沒有攪拌機,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奮戰,井噴終於被制服,油井和鑽機保住了。三年自然災害來臨,王進喜和他的隊伍面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嚴重的飢餓和高強度的作業下,隊友們意志紛紛崩潰。王進喜省出自己的口糧,甚至不惜犯政治錯誤,想方設法給大家填肚子。看似粗枝大葉的王進喜對愛徒「小知識份子」 劉文瑞更呵護備至,還讓妻子為其縫補護膝。劉文瑞最終還是偷偷踏上了返程的火車,師傅王進喜留下的那袋口糧和孤獨的背影卻成了劉文瑞一生的心債。伴隨著對這段回憶的追惜,劉思成陪父親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此時傳來離隊的趙一林和女友在沙漠遇險的消息,劉思成毫不猶豫地隻身開始他的搜救行動。恍惚間,劉思成的眼前出現了王鐵人父親一樣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