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尋找類似於沖出亞馬遜之類的電影...
【影 片 名】:《 我們曾是戰士 》 &
【類 型】: 戰爭片 C? T1"
【主 演】: 梅爾·吉布森3
【內容介紹】: W-9
1965年在越戰中,第一場美軍與越共最慘烈的戰役。四百名美國大兵,第一次利用美國首創的直升機空中機動任務,空降至德浪河谷的敵軍陣營之中,發現他們被2000名敵軍包圍,第七騎兵隊第一營營長穆哈爾(梅爾吉勃遜飾)帶領著他的弟兄面對這場充滿劣勢的戰爭,在那裡,他們以生命中最漫長的一個月堅守陣營,只為了堅持到最後一刻、最後一人、最後一顆子彈。而穆哈爾堅信在這次戰役中,他將是第一個踏上敵陣,也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而且每一個人都要活著回來!;
片名:珍珠港
又名:
英文片名:Pearl Harbor
國家/地區:美國
區域:歐美
出品:
發行:
類型:愛情 戰爭 歷史
導演: 邁克爾·貝Michael Bay
編劇:
主演: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 喬什·哈奈特Josh Hartnett 凱特·貝金賽爾Kate Beckinsale 亞歷克·鮑德溫Alec Baldwin 小庫珀·古丁Cuba Gooding Jr. 喬恩·沃伊特Jon Voight 詹妮弗·迦納Jennifer Garner
分級:美國PG-13
上映時間:2001年5月21日
詳細劇情
雷夫與丹尼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兩人對於飛行從小就十分有興趣。長大之後,時間正值二次大戰時空,兩人一同加入美軍飛行的隊伍。受訓期間,雷夫結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凱特·貝金賽爾飾),兩人迅速墜入愛河。
此時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陸,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於是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之後,歐洲傳來噩耗,雷夫的座機在空戰中不幸遭德軍擊落,生死未卜。 伊弗琳與丹尼得知噩耗後,只能互相勉勵對方。但是愛情的幼苗卻悄悄地萌芽。
就在1941 年12月7日,雷夫突然出現在伊弗琳與丹尼駐扎的珍珠港。正當三人不知如何面對這個難題時,日軍也悄悄地准備偷襲珍珠港。 雷夫與丹尼這對好朋友又是情敵,還得一起並肩作戰,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 開打,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黑鷹墜落》
基本資料
導演 雷利·史考特
監制 傑瑞·布洛克,海默雷利·史考特
編劇 馬克·包登肯·諾倫
主演 喬許·哈奈特,伊旺·麥奎格,湯姆·哈帝,湯姆·賽斯摩,威廉·費區納,艾瑞克·巴納,山姆·薛帕德,奧蘭多·布魯姆
音樂 漢斯·季默,丹尼茲·布萊傑
攝影 史拉瓦米爾·伊札克
剪輯 皮卓·史凱利亞
發行商 哥倫比亞公司
上映日期 2001年12月28日
片長 144分鍾
語言 英語、索馬里語
製片預算 9千2百萬美元
票房 全美$108,638,745,外地$64,350,906,全球$172,989,651
各地片名翻譯
中國大陸:黑鷹墜落
港澳:黑鷹十五小時
台灣:黑鷹計劃
《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是2001年的戰爭電影,由雷利·史考特執導,描述1993年索馬里戰爭,美軍因為情報錯誤而與索馬里武裝民兵進行持久的巷戰過程。影片改篇自馬克·包登出版的《黑鷹墜落》(Black Hawk: A Story of Modern War)[1],該部片獲得第七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及最佳電影剪接獎項。
劇情
本片描述1993年的摩加迪休戰爭的戰爭情況,片中描述美軍由三角洲特種部隊以及游騎兵特種部隊所組合而成的戰斗隊伍,與索馬利亞千計的武裝民兵纏斗的故事。
1993年這支特種部隊任務是要捉拿當時在索馬利亞軍閥艾迪德兩位重要手下的任務,原本任務預計約半小時,由三角洲部隊先逮捕兩位目標後,再由丹尼·麥奈中校 (湯姆·賽斯摩飾演)所指揮的悍馬車隊護送回營地。不料由克里夫頓·威考駕駛的「超級61」黑鷹直升機遭到索馬利亞民兵RPG-7火箭的攻擊而墜機,使得在目標建築物附近建立防線的游騎兵部隊,必須前往墜機地點檢查有無生還者,結果最後演變成15小時的持久戰斗。
游騎兵的小隊在第一架黑鷹直升機墜落後,紛紛趕往墜機地點建立防線,其中包括艾佛斯曼上士所率領的游騎兵第四小隊 (Chalk Four),最後只有一名生還者在掩護下被送走。而麥奈中校的悍馬車隊則因為遭到強烈攻擊而先返回營地,但同時卻又有另一架黑鷹直升機遭到攻擊,由麥可·杜蘭特所駕駛的「超級64」也墜機,在其他小隊無法立即支援的情況下,三角洲軍士蘭迪·舒哈特以及蓋瑞·高登則自願前往墜機地點保護現場,他們找到了生還的駕駛杜蘭特,但三人還是無法敵過數以百計的索馬利亞民兵及居民的攻擊,蘭迪以及蓋瑞殉職,杜蘭特則被索馬利亞軍閥艾迪德所俘虜。
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駐扎在「超級61」墜機地點附近的游騎兵 (艾佛斯曼上士)以及三角洲小隊 (傑夫·桑德斯士官長)遲遲無法脫離敵營,蓋瑞森少將最後則請求美軍第十山地師和巴基斯坦維和部隊幫忙,另一方面,三角洲士官長胡特則逕自率領士兵前往「超級64」墬機地點檢查有無生還人員,最後胡特與艾佛斯曼上士會合,在敵人猛烈的炮火攻擊之下,這一群被困在敵營的士兵們,被迫要再度與索馬利亞民兵決一死戰,另一方面,麥奈中校的悍馬車隊在度重回戰場,護送受傷以及死亡的隊員回到營地。最後艾佛斯曼上士與桑德斯士官長的小隊安全的回到了營地,這場15個小時的激戰算是暫時結束了。但是這場戰斗一共造成了19名美軍死亡,可說是相當慘烈的戰役之一。
票房
《黑鷹計劃》最初於2001年12月28日於美國4家戲院上映,開幕首周僅有179,823美元。然而2002年1月18日全國聯映後,一共計3101間戲院上映,首周以28,611,736美元勇奪當周票房冠軍,隨後蟬聯了三周的票房冠軍。總計在美國下映後當地票房為108,638,745美元,全球票房為172,989,651美元。
獎項
得獎獎項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獎(皮卓·史凱利亞)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獎(Michael Minkler、Myron Nettinga、Chris Munro)
2002年金帶獎
2002年Harry Award
提名獎項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雷利·史考特)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史拉瓦米爾·伊札克)
2002年美國電影協會年度最佳攝影獎(史拉瓦米爾·伊札克)
2002年美國電影協會年度最佳導演獎(雷利·史考特)
2002年美國電影協會年度最佳影片獎(傑利·布魯克罕默、雷利·史考特)
2002年美國電影協會年度最佳剪接獎(皮卓·史凱利亞)
2002年美國電影協會年度最佳製作獎(亞瑟·麥克斯)
風語者
導演
吳宇森 John Woo
編劇
John Rice .....(written by) &
Joe Batteer .....(written by)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就是一名譯電員保鏢,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卡爾·亞茲(亞當·比奇飾;另有資料說這個角色的名字叫本·亞茲,筆者也無從判斷那個正確,請以影片為准)的納瓦霍士兵。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被俘的命運就在眼前,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演員
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Sergeant Joe Enders
亞當·比奇 Adam Beach .....Private Ben Yahzee
彼得·斯特曼 Peter Stormare .....Gunnery Sergeant Hjelmstad
馬克·魯弗洛 Mark Ruffalo .....Private Pappas
布萊恩·范·霍爾特 Brian Van Holt .....Private Harrigan
馬丁·亨德森 Martin Henderson .....Private Nellie
弗蘭西絲·奧康納 Frances O'Connor .....Rita
克里斯汀·史萊特 Christian Slater .....Sgt. Pete 'Ox' Anderson
Ⅱ 電影 誰有美國的好看的戰爭片 說說名字給我
《我們曾經是戰士》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OHjCFmEmvOGOKZEIBYP8Q
《我們曾經是戰士》是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戰爭片,由蘭道爾·華萊士自編自導,梅爾·吉布森主演,於2002年3月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哈爾·摩爾與約瑟芬·蓋洛威合著的回憶錄《一個美國大兵親歷的越南戰爭》,講述了1965年越戰初期,美軍入侵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即德浪河谷戰役。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Ⅲ 真實的戰爭電影有哪些
美國的《孤獨的倖存者》描述了美國海豹的最大慘敗
Ⅳ <勇敢的心>主角是誰他還演過什麼電影 這電影里的人物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么,
梅爾.吉普森,那片子也是他導演的,我還看過他演的《傾聽女人心》,很有意思,探討男女心思的電影
是真實的,人物原型,威廉姆.華萊士 ,1304年八月,由於蘇格蘭人,華萊士信任的夥伴,叛徒約翰·曼提斯的出賣,華萊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判處死刑,而且沒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比較可信的是一些規模較大的戰斗。譬如羅頓山伏擊戰。華萊士的妻子梅倫死於老愛委派的拉那克郡長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華萊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長的府邸。。《BH》中,這一事件被編排成捍衛「初夜權」的官逼民反,並作為大起義的導火索。或許梅爾看過《逼上樑山》。洋人不認為「沖冠一怒為紅顏」有什麼不光彩的。
電影當然有虛構,很多歷史學家都批判過這個電影的失實,但他依然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有興趣可以去網路搜下相關方面的東西。
Ⅳ (我們曾是戰士)這部電影是根據二戰的真實故事改編的嗎
《我們曾經是士兵》一片是根據一本名為《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的暢銷書改編的,該書由當時的第7騎兵團第1營營長哈羅德·摩爾(Harold G. Moore)及戰地記者約瑟夫·蓋洛威(Joseph L. Galloway)合著,詳細記錄了從1965年11月14日至18日期間在越南中部德浪河谷(Ia Drang)戰役的詳細過程,及戰役後發生的事件。這兩位作者不僅采訪了許多倖存的美軍官兵及陣亡官兵的家屬,還到越南采訪了好幾個經歷過此戰的北越人民軍指揮人員周輝敏、黃鳳、阮友安(均為音譯)等人,既從美軍的視角,也從越軍的角度去描述這次戰役。原書名字的意思是要紀念交戰雙方陣亡或仍然生存的士兵——「因為大家都曾經是年輕的士兵」,目前國內吉林出版社出版的中譯本書名改得比較難聽,叫做《一個美國大兵親歷的越南戰爭》,想尋找這本書的朋友要注意這個書名了。
Ⅵ 美軍在越南的第一場戰役是什麼結果怎樣
這是一篇有關美軍在越南的第一次作戰行動"Operation Starlite"的文章,很奇怪的是即使是美國人對這次戰斗的了解也不是很多,由於"We were Soldiers"這部電影的出名,許多人,包括美國人都把德浪河谷之戰當作美軍在越南第一戰,這無論如何是不正確的。我的意圖是比較簡略地向朋友們介紹一下這次戰斗的,如我以前的文章一樣,我盡可能地不包任何偏見地敘述這次戰斗。令我深感可惜的是,我手中有關這次戰斗的所有情況幾乎全部是來自美軍資料,原因很簡單,我不懂越南文,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有關越南軍隊的情況只能是來自美方,雖然美國人根據手頭掌握的情報盡可能地「還原」越軍的情況,但無疑其中有許多不準確的地方,比如我在許多地方看到美軍在越共第1團的序列里列有第80營,實際上應該是第90營,這些明擺的地方的錯誤容易糾正,但許多細節方面,比如越軍在戰斗中的意圖,在不同的時間里作出的反應等等等等,我們都不可能知道。作為越軍和美軍之間第一次大規模交鋒,越南方面肯定對此出版了不少書籍,也可以肯定在這些書籍中,越南人對於美軍的意圖,戰場中作出的反應等等方面的作出的敘述中也必然有許多不正確或不準確的地方,奈何我無法同時參考雙方對這次戰斗的敘述,從而能夠更加客觀和准確地描寫這次戰斗。好在在戰爭結束30多年後,美越雙方的敵意已經逐漸消失了,我知道在民間已經有了雙方老兵聯誼(包括參加這次戰斗的雙方老兵)的行動,也許有一天,越南和美國的史家能夠聯手合作,寫一寫越南戰爭,這樣必然會非常精彩。 1965年,當美國政府認識到即使在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的情況下,南越政府面臨的局面仍然每況愈下,於是美國決定直接捲入越南南北的沖突。在1965年前,美國軍事力量在南越的存在主要表現在派遣在南越軍隊中的顧問人員和特種部隊,但從65年2月起,美軍的正規部隊開始進入越南南部,幾乎是立刻,美軍與越共武裝發生了交火,就這樣拉開了長達10年的血腥戰爭的序幕。作為美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海軍陸戰隊從65年3月進入越南南部,到8月,陸戰隊的步兵部隊在越南的兵力已經達到了7個步兵營和1個對空導彈營,這些部隊駐扎在Danang和Chu Lai這兩個基地以及其他一些次要據點中,其中駐Chu Lai的陸戰隊為兩個營第4團1營和2營以及第3團3營,這些海軍陸戰隊部隊被統編為第3海軍陸戰隊師,師長是Lewis Walt少將,更多的部隊仍在路上,陸戰隊第7團1營於8月中旬抵達越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抵達越南不久,陸戰隊就開始在基地周圍進行作戰巡邏,在美國人到來前,這里附近基本上已經是越共武裝的天下,屢次受到打擊的南越軍隊已經基本放棄對於鄉村地區的控制,陸戰隊的到來使得局面有了好轉,從3月到8月,陸戰隊的巡邏區域已經達到了600平方英里,對於美軍,越共至今還在採取避戰的態度,雖然在這5個月里,陸戰隊和越共有過多次交火,但大多數情況下遇到的越軍人數只有個位數。同時越共並沒有放鬆對南越軍隊的襲擊,在這一地區的越共武裝主力越共第1團在近幾個月對南越部隊發動多次攻擊,屢次得手,從這個現象看,越軍在戰斗中迴避美軍只是個暫時的現象,雙方大規模交鋒只是個時間問題。 從8月初起,美軍一直在跟蹤越共第1團的無線電信號,通過這個渠道以及在被打死的越共身上繳獲的文件上,美軍在8月中旬將越共第1團的定位於Van Tuong半島上的幾個村莊內,距離Chu Lai基地只有15英里。8月15日,南越軍第2師師長親自來到陸戰隊第3師師部,向Walt將軍通報了一個重要情報,一個屬於越共第1團的士兵叛逃,在接受訊問時,他告訴南越人越共第1團正集結於Van Tuong半島Van Tuong村周圍,並且越軍正在作準備對Chu Lai發動一次大規模攻擊。這里要事先說明的是按照越共事後的說法第1團當時是在實行多次對南越軍隊攻擊後,雖然每戰皆勝,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所以退到Van Tuong進行休整,他們並無對Chu Lai發動大規模攻擊的計劃,那個「越軍即將對Chu Lai發動攻擊」的說法只是那個變節者的孤證,那個變節者只是個普通士兵,很可能他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重要性而編造出這個故事的。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越軍也從沒有對Chu Lai發動過大規模攻擊,以越軍的兵力和裝備看,也很難想像他們會如此不自量力,而去當時美軍和越軍已經處在戰爭狀態下,而Chu Lai作為軍事基地,在戰爭時也完全是合法的攻擊目標,越南人也無必要對此說謊。而且陸戰隊在此以前也曾多次主動尋找越共主力,在一個星期前陸戰隊4團2營和南越軍第5團就共同發動了代號「Operation Thunderbolt」的對越共的掃盪,這次行動基本上是空手而歸。並非是因為得到要受到攻擊的情報才決心發起攻擊的。 得到這個情報的第二天,8月16日上午,Walt將軍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參加這個會議的只有正副師長,第4團團長James McClanahan上校和剛到越南的第7團團長Oscar Peatross上校以及師部的幾個參謀人員,在通報了情報以後,Walt將軍指出,在目前這個情況下有兩個選擇:一是命令部隊加強戒備,准備挫敗越軍對Chu Lai的進攻,然後轉入反攻,二是先發制人,在越軍還來不及發動進攻前,率先對其攻擊並消滅之。實際上沒有人會選擇第一個方案,這種待在原地被動地等待敵人攻擊的方法完全有悖於陸戰隊的傳統,第二個方案才是眾人討論的重點,很快獲得了一致的決定,立即計劃對越共第1團進行一次直升機空降和兩棲登陸的聯合作戰行動。那麼由誰具體指揮這次行動呢?經過短暫考慮,Walter將軍指定剛抵達越南的第7團團長Peatross上校,一個參加過太平洋戰爭和朝鮮戰爭的老兵。 為了確保這次行動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保密和行動迅速,必須在越軍查覺以前發動這次攻擊,所以Walter將軍反復強調,不要將這次行動通報給南越軍隊,即使在陸戰隊內部,也只通知到營一級軍官。這次行動的開始時間被定為8月18日0630時,也就是說從拍板進行這次行動到戰鬥打響只有大約40個小時時間,而這時除了確定要打這一仗以外,指派的步兵部隊,擔任配合的裝甲,炮兵,運輸和後勤部隊,運送登陸部隊的船隻,擔任機降任務的直升機部隊都還沒有著落呢!陸戰隊只所以敢於在如此短時間內計劃發動一次團級規模的攻擊行動是因為1965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一支精兵,我讀過很多美國越戰老兵的回憶,在談到那支「戰前」的軍隊時,我總是可以感覺到那些老兵們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豪,當時的陸戰隊完全由自願者組成,中級以上軍官大多數有至少經過一場戰爭的經驗,他們的士官階層中,同時參加過二戰和朝鮮戰爭的人比比皆是,甚至一些資深的士官是參加過瓜達卡納爾之戰的老兵(順便說一句,我曾讀過幾個101空降師老兵的回憶,他們也談起65年時,他們師的一些士官參加過諾曼底空降和巴斯通之戰),即使那些最資淺的士官和下士,大部分也已經服役4年,大部分官兵相處已經長達兩年,官兵之間由於長期在一起服役,相互間的配合非常默契。長期以來,他們經歷嚴格和正規的訓練,使得他們成了世界上第一流的精銳部隊,「每個士兵都被要求能夠熟練使用連隊里的任何一種武器,除此以外,每一個士官都被要求能獨立指揮小部隊作戰,能駕駛任何一種軍用車輛,能夠讀懂軍用地圖,能夠通過無線電引導炮兵轟擊敵方目標」。所以Walt將軍相信他的陸戰隊按時做好戰斗准備。
Ⅶ 美越戰爭溪山戰役改編成電影叫什麼名字
美越戰爭溪山戰役改編成電影叫《我們曾經是戰士》。
《我們曾經是戰士》是蘭道爾·華萊士執導,梅爾·吉布森 等主演的電影。
描寫1965年11月美軍在越南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情節以美越經典戰史,德浪河谷遭遇戰為背景改拍。美軍為扭轉越南戰局,創出新的山區戰術:蛙跳戰術空中騎兵營進行突襲。影片中美軍以空中騎兵一個營的兵力對越軍一個師約兩千人軍力的遭遇戰,最後美軍靠「斷劍行動」而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