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黑鏡》是後現代影視作品
黑鏡第一集,一如既往的反思科技帶給人類的副作用,科技和人性之間的割裂。科技和人性,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類似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科技進步了,人性跟不上,人就產生各種痛苦,漫長的痛苦之後,人性演化,適應這個科技,人類取得了暫時的平衡。那麼,問題就來了,人性能無限跟上科技的進步嗎?極端的例子比如機器人,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效率遠超過肉體的人的時候,人怎麼辦?自我毀滅嗎? 馬克思哲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可能是人類社會某個階段的真理,到了更高的階段,也許人性需要遏制科技的發展,而不是科技來改變人性。當然,也有比較黑暗的結局,就是科技最終扯斷了無法前進的人性。比如機器人作為更高等的智慧生命取代了肉身局限,大腦局限的人類...這也算是生命的一種進化吧。
❷ 如何評價英劇《黑鏡》
1、三觀沒成型的小朋友不要看哦
2、是對社會現象的映射
3、多角度展示了復雜的人性
4、氣氛渲染效果好,觀看者代入感強
❸ 黑鏡第四季開播,黑鏡系列為何這么受歡迎
經過很多朋友的推薦,才遲遲去觀看這堪稱神劇的《黑鏡》系列。從第一季看到第二季,自己花了一天一口氣看完了,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是失眠了一整晚。才發想,原來比飄來飄去唬人的恐怖片更恐怖的,是一切現實的凝聚和放大化的電影。才覺得自己有必要把壓抑在心裡的東西全都吐出來,也許能換回自己片刻安寧。
如今第3季的《黑鏡》雖然還有查理·布魯克參與製作,但播出平台從英國電視4台換成美國Netflix視頻網站,集數變成6集,每集片長也由40多分鍾變成近1小時甚至1個多小時,參演的演員也更有名。但在不少中國劇迷看來,第三季的質量反倒不如前兩季那麼驚艷。
有趣的是,在主要是美國觀眾使用的IMDB網站上,被部分中國劇迷深深吐槽的第三季,總體評分反倒挺高。平心而論,第三季的製作水準很高,只不過更接了美國的「地氣」,以新番美劇的眼光來看第三季,依然是好看的。
❹ 《黑鏡》這部劇講了什麼
當然對於涉世未深的小屁孩建議在老司機的陪同下觀看,我保證你看完後會思考人生。我這人一般只說實話,從不玩虛的。
這部英國電視劇從首相強奸一頭豬開始,到鍵盤俠用指尖殺人結束。目前一共出了13集,每集都是獨立故事,人物,場景包括劇情。當然你也可以不按套路來,隨意點開任何一集,這完全沒問題,就跟看一部電影一樣一樣的。這些故事大部分描述的是未來世界,諷刺的則是即將邁向未來的當今社會。娛樂,新聞媒體,社交,家庭倫理,犯罪懲罰等等。每一個故事都有刺痛人的點,而每一個故事都有可能成為現實,甚至已經成為現實?!至於劇情,請自行搜索,我又不欠你的,難不成你還想讓我把鏈接也給你貼上來?洗洗睡吧,騷年。
❺ 《黑鏡》是一部怎樣的電視劇
出了三季,都是黑科技神作。這種「黑科技」,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黑科技,即劇中出現的各種凌駕於人類現有科技水平、暫時只能存在於腦洞中的科技成果與系統設定,也是另一層字面意思上的黑/科技——這里的「黑」,是動詞。
科技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我們享受著這份成果,但,由此產生的各類負面作用呢?
前兩季的《黑鏡》都保持著相當高的水準,豆瓣上,第一季17萬人評分,9.3,第二季也高達9.1。
第三季賣給了美國的視頻網站Netflix,顯而易見地畫風開始American了,不同於前兩季一季只有3集,這一季共有12集,口碑也開始有兩極分化的趨勢,豆瓣評分8.8,比前兩季低不少,但還是難得一見的神劇。
因為前兩季是幾年前的太久遠了,十月份剛好看了新出的第三季,所以就說說第三季已出的六集吧。
第一集,Nosedive / 急轉直下。看得我再也不想刷朋友圈了。
推薦指數:★★★☆
最平鋪直敘無懸念的一集,把前兩季中習慣使用的隱喻在此變成赤裸裸的明嘲。盡管看到開頭基本就可以猜到結局,但看下來的樂趣是不一樣的。相對黑鏡前兩季的水準來說中規中矩,但值得一看。
故事誇大了社交網路對人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給別人打分,當然也要接受別人給自己評分。總分5分,這個分數,會影響這個世界的人的生活,比如4.5分以上是上等人,他們無論是買房子還是坐飛機都可以享受優惠和優先權,2.5分以下則是被人瞧不起的下等人。每個人可以通過類似隱形眼鏡的系統一眼就看到對方的分數,看到低分的人會下意識地覺得是有反社會傾向的危險分子。
女主角一開始有4.2分,她跟這個世界中的大部分人一樣,虛偽地和不喜歡的人客套,只為了互相讓對方給自己打高分;
最後,真誠推薦這部劇。
❻ 有點游戲味道的《黑鏡》,業內首創互動式觀影,卻是懸疑片嗎
一部有點游戲味道的懸疑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如果當成一部電影的話,簡直一片混亂,爛如泥淖;但如果玩過類型游戲的話,會覺得還是有點游戲的味道。可以說是業內首創互動式觀影,為全球網路視頻點播平台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影模式,同一個故事,五種截然不同的故事發展與結局,觀影不再是觀影者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雙方你來我往游戲般的體驗!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這一部在令人失望的第四季後重回了《黑鏡》的巔峰:當你花了若干小時(這個時間實在無法確定)沉迷在這樣一個詭譎,奇異的故事裡時,不管世界之外是不是真有一個Matrix,你實實在在被你面前這塊黑鏡奪去若干小時的生命了。雖然題材並不新穎,但作為網劇開創了互動式劇集的先河,打破了第四面牆,還有游戲和劇集的界限。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並沒有一個恆定的世界觀,每個人的身份、每種行為會隨著你的選擇而改變。
❼ 《黑鏡》為什麼要叫「黑鏡」
Look the mirror, you will recognize yourself.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明白《黑鏡》這個片名了。
❽ 《黑鏡》中,男女主通過AI戀愛系統進行約會,現實中AI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約會嗎
真的可以。亞馬遜在近日獲得了「混合現實」智能鏡子專利,該鏡子能把傳輸圖像和反射圖像結合,從而能讓用戶在虛擬位置進行虛擬試穿。
這個想法是基於用戶每一小時的行為都會給系統更多的數據來確定這個人的完美匹配。已經有應用程序收集有關用戶每天的數據,以確定用戶是否真的喜歡它們,或者預測人的行為。去年11月,社交約會軟體Tinder宣布計劃發布面向消費者的AI功能,消除物理和數字世界之間的界限。
美劇里描繪的未來是遙不可及的嗎?我們有可能最終賦予約會app比現在更多的決策權。不難想像,新的Tinder可以根據你和對方的消息頻率來判斷你對TA的喜歡程度,也可以根據過去關於你約會的數據,建議所在地區的哪家餐廳適合第一次約會,甚至也像劇中所說的,再一次次約會之後告訴你誰是那個和你99.8%適合的「終極配對」。
❾ 《黑鏡:潘達斯奈基》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終於有一部電影可以讓我毀掉別人的生活了!《黑鏡:潘達斯奈基》是個人觀影冒險的最佳選擇。雖然形式大於內容,但這種現代拍攝方式給觀眾帶來了一些心理恐懼。今天,我將為大家解讀每一個可能的結局,同時揭示一些電影彩蛋。所以,泡上茶,我們准備開始冒險吧!
結局一:
這算是最簡單地結局。大約影片開始10分鍾後,斯蒂芬與老闆塔克一拍即合,選擇了游戲製作在聖誕節前完成,但由於游戲製作過於倉促,滿分5分的測評得分為0。
同時,它對命運與自由意志的潛在討論也是一大看點。影片中,科林認為命運控制著我們的生活,因此一切都不重要;另一方面,海恩斯醫生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但我們無法阻止過去;紀錄片中的老婦人的說辭,即唯一存在的便是對自由意志的幻覺,也是值得思考的。《黑鏡:潘達斯奈基》並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沉重的話題,而是向觀眾提供了不同的鏡子,讓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生活的世界。但如果說這段經歷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我們的行為會產生後果,我們可以回去改變它們,但生活不像電影,它沒有回放鍵,要是一切都這么簡單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