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一個電影的名字
上帝也瘋狂
上帝也瘋狂》系列講述的是在非洲的卡拉哈里地區,生活著一群生性樂觀、知足自在的布希族土人,兩萬年來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雖然距離現代化大都市僅六百哩,但他們對於現代化的事物卻一無所知。卡拉哈里是個半沙漠地區,一年中有九個月乾旱無雨,許多動物都因為無法適應那裡的環境紛紛離開,而它卻是布希族人眼中的天堂——他們無須依靠地表水就能生活,擁有豐富的生存經驗。
這個半原始的人類社會沒有所有權,布希族人與世無爭,過著單純快樂的生活,卻因為一隻從天而降的可樂瓶發生了改變。這個來自文明世界的產物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方便,也引發了嫉妒和仇恨,為了丟掉「上帝賜予的」「邪惡」禮物,部族成員基踏上了漫漫路途,也由此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引出了種種故事……
《上帝也瘋狂》系列每部均有三條人物線索,如:第一部里的基、生物學家史帝和教師凱特以及恐怖分子波嘎,第二部里的奇哥、生物學家史蒂芬和律師泰勒以及奇哥的兩個孩子。三條線索各自張弛有度地發展著又有條不紊地穿插著。
《上帝也瘋狂》系列成功而難得地兼具了多種風格:既有嚴肅深入的思索又有輕松質朴的趣味,既有出自藝術手法的虛構與誇張又有基於人文視角的寫實與細膩,既幽默逗樂又感人淚下,真真是回味無窮。
一方面,觀眾會為劇情樂不可支:政府軍逼問口供的方法、香蕉林里勞娛結合的混戰、破吉普車引發的種種麻煩……很多都是基於非洲特有的地理環境和動物習性、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花費心思設計的誤會與笑料,匯聚在一起就製造出了精彩紛呈、喧鬧而富有層次感的喜劇效果。當然,其中不乏刻意製造的噱頭,有些在今天看來已經很老套了,卻被演員演繹得渾然天成,既在意料之中又有意外之喜。
另一方面,《上帝也瘋狂》系列就像一部活動著的人類文明簡史,生動、直觀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片中有原始部族也有現代社會、有發展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多種社會形態縱橫交織在一起,多種文明集中地沖突著又溫和地共生著。來自各個地域、階級與國度的人們彼此好奇地觀望著、謹慎地試探著、滑稽地碰撞著、真誠地感動著,所有矛盾都被處理得並不那麼激烈,反而極富趣味與人情味,比如硬是要求交戰國士兵、兩個冤家對頭手牽手才能擺脫困境。
在《上帝也瘋狂》里,隨處可見導演對人類自身發展的思考:文明在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還附帶了些什麼?為什麼我們想方設法節省人力、改進環境,反而使生活變得更加復雜、緊張?不甘屈服於自然、反要它來遷就我們卻又必須每時每刻去適應自己創造的環境……所有這些都具體化在了一隻可樂瓶上。無疑,可樂瓶再適當不過了——它是原始部族接觸現代社會的媒介、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也最能夠代表美國對他國的文化侵襲。與其說它是上帝賜予的,不如說它是上帝授權人類製造的。
童話作家Edith Nesbit(伊迪斯·涅絲比)在其作品《The Magic City》(魔術城市)里描繪過這樣一幅景象:「里頭有一條因為一時疏忽而訂下的可怕律法——任何人只要開口要求使用機器,就會得到那部機器,但是必須一直保有並不停地使用它。」聽起來很熟悉吧?這一具有寓言性質的律法在電影《Jumanji》(勇敢者的游戲)里同樣得以體現。上帝訂立的規則也是如此:人類製造物品,享受其便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後果,比如喪失節制、產生依賴與環境惡化。人造物本身是無罪的,有罪的是人的貪欲。上帝不會收回一切,人類發展進程本身就是一條不歸路。
於是,像布希族人爭奪可樂瓶那樣,一切都從不必要變成了必要。正如片中所說「(奇哥)很難描述外界的人,最後只好說他們會變魔術、讓東西或跑或飛,但他們不夠聰明——因為缺了那些東西之後,他們便無法生存。」基執著地要扔掉那隻可樂瓶,莫若說是人類堅持要拋棄某些自身的罪惡,然而消除物品就能根除人性的弱點嗎?退守到原始社會就能解決發展帶來的種種弊端嗎?
影片流露出對人類社會初始狀態的贊美。卡拉哈里地區是地球上最後的伊甸園,布希族是原始的烏托邦,沒有私有財產、生活無憂無慮,導演Jamie Uys(傑米·尤易斯)毫不掩飾對這一理想國度的嚮往之情。正因為如此,基打了獵物要與人分享卻被指控侵犯了私有財產,在獄中呈現出的呆滯與深受傷害的表情令觀眾印象深刻。
當然,這一切都只代表了導演個人的價值取向。對於私有制和階級出現前的那段時期,人類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慕情結。比如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將人類的發展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和黑鐵時代四個階段,越到後來越黑暗;印度史詩里的好些詩節熱情謳歌過去那沒有等級差別的社會;中國也有描述上古時代如何美好的神話傳說。這種情結延伸出去就成為:篤信過去的一切總是比現在美好。出於對現實的不滿又對未來充滿困惑,只有通過美化、懷念過去以尋求安慰,卻忽視了那個「過去」後人並沒有經歷過,或是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美好,或是忘記了所有的「過去」都是「現在」的累積。
在《上帝也瘋狂2》里,依然可見導演延續著第一部的反思:如果人類當初是從非洲走出來的,當他們重新回歸非洲時,表現出更多的卻是驚恐、笨拙與手足無措;在那裡,所有的行程安排都得聽命於上帝的規劃;文明人讀取電腦里的信息,土著居民閱讀沙上的新聞。
兩部影片都有對戰亂的控訴:非洲大地上雞飛狗跳、民不聊生、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而八年之後拍攝的《上帝也瘋狂2》更是將視角更多地投射到了環境和動物保護這一主題上來,增加了偷獵的社會現實和更多的動物趣聞。與偷獵者的貪婪、冷酷、自私和無所顧忌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布希族人知足、善良、無私地救助陌生人、真誠地敬畏大自然,這也體現出導演對於同自然和諧共處的期待,那才是天堂里應有的景象。攝影技師Buster Reynolds(巴斯特·雷諾茲)猜測,對導演傑米·尤易斯來說,基和奇哥都是英雄,我卻認為他們是至真至純的真正的人。
其實,文明究竟該不該發展?由不由我們控制?它將走向何方?所有這些問題都是人類自身無法也無力解答的,那就調侃著推給上帝好了,讓他和我們一起瘋狂吧。
在我的印象中,廣袤的非洲大陸是神秘而可怕的,那裡有密集的熱帶雨林、數不清的毒蟲猛獸;同時,它又是親切而令人神往的,那裡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物種、最奇麗壯美的景色。
那裡經歷過富庶與貧瘠,飽嘗了戰爭、疾病、飢餓、貧窮與部族屠殺等種種天災人禍,至今還在同環境惡化、經濟掠奪和種族歧視作著斗爭。那裡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又似一位歷經苦痛與磨難的母親。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不知他是否會在天堂里靜靜俯瞰著自己創造的眾生萬物?包括那些叫作「人類」的子民。不知他是否會為他們的愚蠢、自私、貪婪與無知而頻頻皺眉、搖頭嘆息,又是否會為他們的善良、真摯、悔悟與思考而連連點頭、暗自發笑?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不知他會賜予地球多少年的生命?在那時間的盡頭,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The Gods Must Be Crazy I&II》(上帝也瘋狂1、2)這套由美國、南非、波札那三國合拍的影片分別攝制於1980年和1988年。據說此後又拍攝過《The Gods Must Be Crazy III》(上帝也瘋狂3),可惜我無從看到——市面上的碟片都只是前兩部的合集,對於第三部的內容、相關信息及水準都無從了解。
導演傑米·尤易斯同時擔任編劇、製片、剪輯和第一部的攝影。對於他的生平及作品我所知不多,只有通過《上帝也瘋狂》系列窺測一二:傑米·尤易斯是一位思維獨特的電影全才,兼具純真的心靈和銳利的眼光以及不凡的掌控力,非常善於說故事。他的智慧都包裹在層層笑料里,使人非常樂於接納。
我喜歡傑米·尤易斯的,是他提供了用另一種角度看世界的方式。於是,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理在布希族人眼裡看來都變得新奇而滑稽了。基眼中的白種人就像神仙一樣,而神仙或許就是掌握了更為先進技術的未知生命。其實,基在那隻人猿眼裡又何嘗不是神仙呢?
John Boshoff(約翰·波索夫)和Charles Fox(查理·福克斯)分別擔綱了《上帝也瘋狂》系列的配樂。兩位作曲家的創作雖然相隔八年卻風格統一,多採用簡單的吹奏和打擊樂器,時而憂傷、時而幽默,古樸、靈動、似拙實巧。約翰·波索夫為第一部所作的配樂,就像悠然行走在史前的大地上,令人聞之忘俗;而查理·福克斯為第二部所作的配樂則更加寬廣、恢弘,猶如面對著磅礴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當然,在這樣的影片里,馴獸師的功勞是不可小覷的。這個能與動物良好溝通的團隊是由Viv Bristow、Jack Seale、Brian Boswell、Cheetah Research Centre、Tony Bristow、Wayne Sesle、Highgate Ostrich Show Fram七人組成的。透過鏡頭,觀眾可以領略到非洲大草原上壯麗的景色與奇異的生物,感受到生命的神奇、美麗以及攝制組對這片大地飽含的深情。
演員服飾雖然簡單、普通卻頗符合角色的身份,比如非洲女孩喜歡鮮艷色彩,披的棉布就非常槍眼;凱特裹得嚴實而基僅著寸縷,反襯有趣。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二部里泰勒博士所穿的柔粉色洋裝,既柔美又很好地配合劇情製造出喜感。此外,字幕也翻譯得風趣而傳神。
如果吹毛求疵一些的話,我得說我不太喜歡第二部結束時兩個小孩子側臉相抱的鏡頭——那顯然是為了服務於畫面構圖而不符合常人的擁抱習慣。當然,誰也不會計較這點小小的「作秀」心理,因為父子三人為團聚而歡笑流淚的畫面足以感動每一位觀眾。
碟片里分別附有Daniel Riesenfeld(丹尼爾·瑞森費德)於2003年製作的一個記錄短片和幾段訪談。訪談包括演職人員對導演傑米·尤易斯的評述、拍攝過程的介紹以及他們對影片的理解,這不足為奇,真正打動我的是那個名為《Journey to Nyae Nyae》(Nyae Nyae之旅)的記錄短片。
短片里,丹尼爾·瑞森費德出於對《上帝也瘋狂》系列的喜愛、好奇與迷惑,於1990年、2003年數度深入卡拉哈里沙漠,探尋主演真實的生存狀態。
在《上帝也瘋狂》系列中飾演Xi(基)和Xixo(奇哥)的,是一位名叫N!xau(尼蘇)的非洲演員。他依然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中—— 一個位於納米比亞北部、同波札那交界、叫「Nyae Nyae」的地方。「N!xau」不易發音,丹尼爾·瑞森費德仍習慣於用影片里的名字稱呼他,只是在短片里它們被寫成了「G」和「qa'o」,估計是根據發音拼寫而成的。
《上帝也瘋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尼蘇也成為了影史上最著名的非洲男演員——雖然此前他從未拍過戲。據說尼蘇的本色表演為不少人帶去了歡樂,他敬重電影但並不渴望一直做演員,最大的願望是回家鄉過他所熱愛的生活。為了影片的宣傳,尼蘇環遊了世界,也羨慕法國和日本的生活,卻甘願同家人守在貧瘠、飢餓的非洲,甚至飽受肺結核的折磨,與片中他飾演的角色頗為相像。唯一不同的,是影片中田園牧歌似的生活並不存在,他們每天都要為生存而奮斗。
丹尼爾·瑞森費德記錄了尼蘇的生活:遷徙、狩獵、娶妻、生子乃至死亡,也曾邀請他去當地學校給孩子們講述他的電影生涯。透過電腦錄像,尼蘇看到了死去的前妻並淚流滿面,而曾經令片中孩子開懷大笑的情節又無一例外地為片外的孩子們送來了歡笑,那一刻,相同的笑靨令我深切感受到了電影的魅力。
我相信,尼蘇在天堂里也會逗得上帝開懷大笑的。
2. 《上帝也瘋狂》的觀後感怎麼寫啊急…
《上帝也瘋狂》——觀後感
《上帝也瘋狂》!初聽到這部電影的名稱的時候,一個披頭散發,怒笑狂吼的瘋狂的上帝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懷著好奇的心,在歡笑聲中看完了《上帝也瘋狂》。看完影片後,雖然由始至終上帝都沒有出現過,我個人覺得影片要展示的是文明VS野蠻,讓人重新去審視現代文明發展至今對人類自身的影響,這部電影卻帶給了我幾點思考。
片子開頭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畫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們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熱美好的非洲風景。動物們在陽光、乾草、河流邊奔跑,跳躍。那麼悠閑的世界,和諧無處不在。然後鏡頭轉到繁忙的現代文明。城市飛快地奔跑,人們彼此忙碌。歷蘇的旅行讓兩種文明有了交點,兩條彼此分開的平行線,相互交匯,撞得我心中強烈的不安和羞恥。和那些純潔的部落首領相比,我們的文明得到了電,汽車,搶,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誠,團結。我們自私,暴力,狹隘。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文明」所帶來的是權力的爭斗,是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敵對……對於「現代文明」我們該如何反思?
《上帝也瘋狂》中主要的人物有奇哥和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奇沙和小兒子奇爾,還有來自現代世界的老闆,史蒂芬。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離紐約市中心只有6000多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人和現代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雖然那些布希族人沒有我們現代人的文明,他們過著簡單的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沒有飛機大炮,沒有汽車輪船,也沒有混凝土做成的樓房、別墅。但是他們有著善良的品格,愛好和平,愛護家人的心。他們沒有經過石油時代,沒有經過信息時代,住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的他們,只有靠沙上的一切印跡來判斷發生的一切。他們一年將近有九個月是沒有地表水生活的。但是,面對殘酷的自然,他們知道怎麼生存下去,他們珍惜每一滴水,他們也懂得怎麼樣去取得一滴水,去維持他們的生活的需要。
在電影中,我們最深惡厭絕的就是那個為了求財而不顧一切的老闆了。他也算是我們現代人的一種代表了。獵殺大象已經是一件違法了的事情,而在返程中,為了趕時間,他竟然可以不顧奇沙和奇爾的生死,為了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象牙運出去,他不惜放火燒山,謀殺同伴和無辜人的性命。這些行為都是不可以為而為之的行為。但受到利慾的引誘,老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我們現代文明人的代表之一嗎?放眼中國,放眼世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少嗎?答案是不少。不但不少,還多得很呢,放手抓去就是一大把。現代人文明了嗎?執法嚴格了嗎?為社么還有這么多的人提著腦袋去鑽法律的空子呢?為社么還有這么的人為了經濟的利益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了呢?為社么為了利益可以連自己的人格、良心、美德都放棄了。中國,究竟還要出現多少個三鹿奶粉的事件呢。……
原始部族中人的純朴、善良,人與人之間其樂融融,這是一種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我們也看到影片中凱因與外界的人無法溝通,帶來了諸多的「麻煩」。這裡面有個問題同樣要思考,在現代社會中「他們」該如何既保持自身的優良傳統,又能融入到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認,文明的步伐需要繼續向前邁進;另一方面,現代文明不能成為埋葬人類自身的銳利武器,所以在人類越來越文明化的同時,更要保持人類的本性。
那些土著族人過著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聽到雷聲,認為那是上帝在打嗝;聽到飛機響認為上帝身體不適。或許你要說他不聰明,他不美麗。但如果聰明、美麗就是那些貌道岸然的現代人的話,我寧願做不聰明,不美麗的土著族人。可是你說他們不聰明的話,也不見得。他們知道如何搜集露水,如何根據腳印走回家的路,知道如何能夠把土狼嚇跑,戰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觀獸跡,觀察沙地上的一切,他們能夠知道發生過的一切。你能說他不聰明嗎?面對瀕臨絕境的人,他能伸出援手,你能說他不美麗嗎?至少,他的心靈是美好的。在因為一個玻璃瓶的出現,而鬧出來的族人的斗爭中,他能夠克制己欲,為了族人的團結,為了族人的利益,堅決地把引起邪惡的罪魁禍首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扔掉。這種集體主義,不正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和學習的嗎?
上帝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把人們生存的環境設計得如此不一樣。布希族人生活在一個交通滯後,經濟和文化嚴重落後的世界裡。布希族人的生活與外界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相比,他們確實是過的很艱苦,上帝確實是很不公平。但是上帝卻又是公平的。布希族人沒有優越的生活,卻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他們正直友愛,樂於助人,團結一致,他們有著最真誠的嘴臉。而現代人富有,只是心靈上很貧瘠。現代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要去追求更大的利益,這使他們的人格變得更加的醜陋了。光鮮的衣服的內表,隱藏著一副丑惡的嘴臉。通過這些對比,我們應該看到考慮更深一層的問題——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生活在紐約中心的人和一個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人見了面,生活在一起,會鬧出怎麼樣的笑話。要想這個社會和諧地發展,我們就要有整體發展的意識,走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的路。否則,我們的世界就會走上極端——極端的富裕和極端的貧窮,極端先進和極端落後。那麼,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和平相處嗎?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無法想像。
電影里最搞笑的就是那個不知道名字小動物了。就因為史蒂芬的那隻靴踢到了它,它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定要找那隻靴報仇。它對那隻靴死纏爛打,有冤抱冤,有仇報仇。如此恩怨分明,死纏爛打,有個性,如此倔強的小動物,還是第一次和它見面。大自然姿態萬千,千姿百態,千奇萬怪,不正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嗎?大自然的神秘和有趣,我們身外的世界,還很大很大,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大自然還等著我們去揭開它神奇的面紗。我們應該以博雅的姿態投入到我們的學習中去。我們不能滿足於我們當前自己的知識。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的知識也是一樣。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吧。
靜止之烏托邦
——觀《上帝也瘋狂》有感
什麼是「烏托邦」?一個「烏」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們縱抱著種種希冀看這詞,卻到底還是要承認,作為一種社會理論而言,「烏托邦」在實踐上仍止於虛幻。
那麼,我們基於這樣的現實,來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無數人為影片中土著的社會冠以「伊甸」美名時,我卻要質疑,布須曼人,我們要對他們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節由一隻玻璃瓶展開。玻璃瓶作為一件土著人眼裡前所未有的「好東西」,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私慾,隨即被視為惡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盡頭」。我很難忽視這一點,即布須曼人並非沒有私慾,而是缺乏激發私慾的媒介,當佔有欲突降時,他們無能為力,只有逃避引發佔有欲的珍稀品——布須曼人的「烏托邦」,建立在物質落後的強制條件下。不是布須曼人高尚純朴才能忍受生活貧瘠,而是只有生活貧瘠,布須曼人才能高尚。
為什麼大多數人並不會對布須曼人這種狀況持否定態度?因為他們處於一個智慧相對原始、簡單的部落形態。如若將之放入現代社會,我們大可以想到上世紀我們曾流行一時的越窮越好的說法——而這在今天幾乎公認是荒唐的,無法與人類發展階段匹配。私有制出現是人類發展的一大轉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與「烏托邦」空想理論是不同的,前者是滯後,後者是超前。我以為,拒絕物質,意識的發展所維持的無私社會,實質上不咎是一種無力的逃避,所以,布須曼永遠只會是極特殊環境下產生的個例。與布須曼故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社會主義作家傑克•倫敦在短篇小說《強者的力量》中的描寫,當物質環境滿足一定條件時,私有產生且不平等伴隨私有出現,而原有的形態受到外來沖擊後,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權——當然,倫敦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著意描寫了這其中私有制與私慾的醜陋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過程在普遍外在環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絕無意客觀或主觀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認為,實在不能將布須曼土著與「烏托邦」畫個等號。回到開頭,我們應當直視,從柏拉圖到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設想目前還無法實現,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在未來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這種希望渺遠的追求,卻是人類智慧的特有產物,也是我固所敬仰的。與目前人類認識的社會最高境界「烏托邦」相類似的,讓我想到人類對終極真理的追求,後者更空無,歷史卻也更長久,從未止步。現在,我私將對社會理論「烏托邦」的追求,納入對真理追求的范疇內,妄談一點感受。
「烏托邦」的設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認為這絕不是對原始的回歸的呼籲,而是人類在回視自身發展後,通過對私有制和社會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設想。而反思、認識自己,從來都是各大宗教、學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也就是說,且不論「烏托邦」思想的科學性、可能性,我們也應當對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為眾多學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輩絕無實現可能,卻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沒有永生,真理卻不曾死亡。」在這等意識下,旁觀者若糾結於「烏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氣了。
正因如此,我以為布須曼人遇上「烏托邦」理論,是無法比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卻很不相同——前者是極特殊的物質貧乏封閉環境下,靜止滯後狀態的和諧公有,不能經受發展;而後者則是在普遍資源環境下,人類主動追求發展的理想理論產物,二者產生的條件並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們面對布須曼土著超乎尋常的簡單快樂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們有人類樸素宇宙觀,敬重自然生命,我們亦有如佛教哲學包羅萬象,普濟眾生;而且,當觀影者對布須曼人的質朴美得表示敬慕時,也正說明,這些品質沒有從我們的意識中消失,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悲哀。存在即合理,不同條件所決定的不同文明,相遇之時實在沒有任何一方應當自卑。
不是貶低,我只是質疑對布須曼人的盲目敬佩與贊揚。從理想社會的角度而言,相對於布須曼社會的靜止、脆弱,我更愛「烏托邦」思想下的認識的主動追求與探索,無關制度,無關階級,無關年代,這只是一條望不盡的長路。
《上帝也瘋狂》觀後感
上帝存在嗎?竟然也會瘋狂起來?瞧這名字就夠吸引人的!那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些什麼呢?看後才知道,原來是上世紀80年代城市發展進程中,不為人知的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沖撞中的一些縮影。故事是以像沙漠又不是沙漠的卡拉哈里平靜祥和的生活場面開始的,在那裡居住著原始部落------布希族,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雖然艱辛,但卻沒有私念,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相互幫助,分享果實。在他們心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視並保佑著他們。然而這樣與世無爭的生活被「上帝」扔下來的一個酒瓶給攪亂了。
凱在外面游獵的時候撿到了飛機上落下的瓶子並帶回了部落。很快,聰明的布希族人發現了這個瓶子的多種用途,都想使用它,遺憾的是上帝太吝嗇了-----只扔下一個瓶子!於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不和諧場面展現在人們面前,大家為爭奪瓶子的使用權而相互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發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凱決定把這個攪亂平靜生活的罪魁禍首還給上帝,於是他開始了趕往世界的盡頭的旅程。一路上凱經歷了種種奇遇,也引發了無窮的樂趣,
與此同時,一群笨手笨腳的反政府武裝分子襲擊總統未果之後,開始了流亡他鄉的漂泊生活......而一直在卡哈拉里做研究的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開著無剎車,既能無人駕駛、又能上樹的破舊吉普,代替牧師去接來做鄉村教師的湯小姐,這一路可讓湯小姐見識了這輛吉普的與眾不同和安德魯斯蒂博士頭銜之外的另一面。在「車上樹」的時候凱第一次遇見了安德魯斯蒂和湯小姐,並以為他們是神仙!當他把瓶子給安德魯的時候,安德魯斯蒂卻讓他丟掉,於是凱憤怒的走開了。凱離開之後由於射殺了文明時代馴養的山羊被當地政府收押3個月,幸好安德魯斯蒂僱傭他做了11星期的義務服務。這就為他們合夥智鬥武裝分子埋下了鋪墊。當反政府恐怖分子闖進村子,挾持了湯小姐和她的學生時,正在戶外做研究的安德魯斯蒂發現了這一危情,並准備了對策開始了對唐小姐的營救。而作為安德魯副手的凱則機智的完成了安德魯斯蒂交給他的任務。最終,所有人被救,而且無一人傷亡,當然,除了反政府恐怖分子。
故事雖然結束了,可是對於故事中的有些人物的印象還是無法磨滅。
來自原始文明的凱與現代文明的事物撞了個正面,於是喜劇誕生了,就像卓別林的啞劇一樣充滿了趣味和歡樂。凱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聖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賜,神聖而高貴。以至於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隻破瓶子當作慈愛的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處可見這樣的垃圾,人們為名譽、利益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勾心鬥角的無煙戰爭。反動分子也公然襲擊總統發動武裝斗爭。
相比之下,凱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許就是人類最後的精神凈土。可愛的布希族人,純真、簡單、善良、執著,沒有嫉妒,仇恨,權利之爭,非常純凈的種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的為生存而生存。沒有煩惱、負擔,快樂的生活,真是感嘆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簡單干凈的種族。裡面有這樣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話:在卡拉哈里,日子隨你高興的過,高興的話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時鍾或日歷來決定作息。 這與卡拉哈里相聚600公里的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人們推動社會進步的初衷是為了更舒適地享受生活,使得現代文明得以發展前進。可是先進的文明卻使得大家過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以至於一些不堪重負的人就更嚮往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反復的投胎,讓自己只過小時候的快樂日子;還有些人選擇到處去流浪,隨遇而安,餓了就討口飯吃,煙癮犯了就去借個火,困了就找個汽車軋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個超脫。
而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不愧是個頑固的知識分子,用中國的話說就是一個「書獃子」,在女人面前就像一頭錯喝了乙醇的小鹿,到處亂撞搞破壞。他雖然有時犯渾,但在關鍵時刻還是展現了男人在危急時刻的勇敢,更何況還是在自己心儀的對象遇到危險時,更是義不容辭。這時候他利用一切掌握的資源,讓凱用葯劑把6個恐怖分子麻醉後,主動出擊把另外2個玩牌玩到頭腦發燒的土賊緝拿就擒。紳士的安德魯斯蒂在最後展示自己英雄一面的時候,機會卻被別人搶走了!
在中國,這顯然是知識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謙虛,以至於功勞被竊取也不願去捍衛自己的成果。不過這個「可愛的笨男人」最終還是獲得了「棄城就鄉」湯小姐的芳心。也許是她看透了城市中各種噪音的喧囂和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相比之下,這種淳樸而無意識的搞笑節目更讓她覺得舒心、快樂,讓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看來,這個虛擬的上帝並沒有發瘋,而是在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路上種下一些帶刺的玫瑰,在國家政權的康莊大道上安排了一個強盜,但最終一切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繼續向前、向前......
我想上帝如果真的存在的話,他看到這里發生的一切,一定也會暗暗發笑:一切皆有定數。聽到這話,如來也笑了。
3. 上帝也瘋狂影評那裡有啊
雖然距離現代化的大都市只有六千公里,但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區的人對於現代化的事物卻一無所知。卡拉哈里是個看上去像沙漠卻又不是沙漠的地方,在那裡,每年有9個月的時間是乾旱無雨的,許多動物都因為無法適應這里的環境而紛紛離開。可在卡拉哈里人看來,這里卻像天堂一樣美好,他們可以挖樹根、收集清晨樹葉上的露珠來解渴,可以靠打獵來維持生命,他們之間沒有矛盾和紛爭,在他們的心目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視並保佑著他們。如果哪天聽到天空中飛機飛過的轟隆聲,他們會以為那是上帝吃得太飽在打嗝。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生活得單純而快樂的部落卻因為一隻從天而降的可樂瓶子發生了改變。 那天,基走在打獵回來的路上,從空中一架飛機上墜落的一個可樂瓶正好掉在他的面前,基把瓶子拿回部落,他們從沒看到過這么漂亮的東西,像水一樣透明卻堅硬無比,他們把它當做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漸漸地他們還發現,它可以吹出美妙的聲音,還可以用來磨蛇皮。總之,幾乎每天人們都能發現它有新的用途。可瓶子只有一個,人們第一次有了不願意與人分享的感覺,一種莫明的情感出現在所有人的心中,很多人想到要獨占它,人們開始為之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基決定把這個將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不安的東西還給上帝,於是他帶著瓶子上路了。一路上,基經歷了種種奇遇,也引發了無窮的樂趣
4. 看《上帝也瘋狂》有感
觀看《上帝也瘋狂》這部電影,通過描述原始部落的種種事件,向我展示了原始布希族部落的精神,同時,也啟發了我很多。。。。。 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好笑的電影,之所以好笑,因為布希族人無知,也因為我們無知,也許每一個場景都有其獨特的內涵,也有其深厚的意蘊,而通常我們並沒有領悟到,我看了電影的全部,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情景是:現代人隨意扔的一個普通的瓶子,落到布希族的土地上,大家一致認為那是上帝的恩賜。在沒有科技的時代,我想那一切無法解釋的現象就只能夠由上帝這個神聖的特殊形象來詮釋吧,又或者說這就是他們的信仰。上帝恩賜的東西,對他們來說,似乎很有用,可是因為這個東西,卻破壞了布希族的安寧,因為它,讓人們互相傷害,其實這是一個我們都明白的道理,一旦有所發展,私有制,佔有欲也會凸顯,現在,首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不要說是為誰謀福利,人有私心,本就天經地義。即使是在原始時代,雖說是群居生活,大家成為一個整體,什麼都是平均分配,這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但是追溯這種精神的形成,還是因為,個體在那個社會無法生存,人的力量並不是強大的,面對時時可能出沒的野獸,他們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只有依靠集體,人才得以生存下來。 所以我在這里向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說到底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這也許是一種不近人情的說法,但是我絕對是不會否認的。利用,就是那麼一種手段,在原始社會,人與人的相互依靠,就體現了「利用'這一概念,說得好聽,是互幫互助,團結合作,事實上,他們只不過是互相利用而已,在原始時代,物質生產水平低下,人們只好通過集體勞動來獲取物質來滿足生理需要,他們當前注重的是生存,人是有智慧的,不會做不利己的事的,就算是原始人,也是明白的,因為大家都只是為了生存,如果把他們想得高級一點,或者說從精神上面講,他們也還是利用他人來尋求一種安全感,這就不得不說明他們在相互利用了。在現代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整天的忙碌著,不斷的忙碌著,難道滿腦子想的是如何讓經濟發展,如何使社會進步嗎?不是的,誰都是從自身著想的,想方設法來獲取物質,所謂「想方設法」便就是利用人或者是人際關系,其實,我本身認為,人在物質上並不是那麼難以滿足的,不過就是那溫飽問題罷了。難以滿足的是高度空虛的精神,人們想得到的不僅僅是溫飽了,更要追求生活的質量,講究的越來越多,追求的越來越多,人的慾望也就越來越得不到滿足。 人與人之間的利用關系,在我看來是一直都存在的,並不是因為什麼而存在,只不過原始社會的比較簡單直接,通過互相利用得到互相的滿足,而在現代社會,利用了卻難以滿足,利用夜只不過是為了獲得利益,關於自身的利益。如果說,人的私心是因為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的,我不想承認,原始社會是公有制,但人們還是會有私心啊,只是他們的私心只是簡單地表現為「求生存」,後來人們的私心是「求生活」。人類社會在發展,人的思想感情也餓變得越來越復雜,這種私心也就日益突出了。 是的,我的觀點,冷冰冰的,但覺得對,人與人的關系,我認為就是這樣的。。。。。
5. 上帝也瘋狂有意思嗎怎麼看劇情介紹都不怎樣
如果你只有15歲不到,劇情絕對是非常搞笑的。第一步和二都很搞笑!
但是情節沒啥內涵!
第一步是有人從飛機扔了一個瓶子,被土著人見到,說是邪惡的東西,一個男人便走上了去仍瓶子的漫長之路,中間還穿插了男科考員泡軟妹,和當地反叛軍襲擊征斧的情節。
續集則是:一群黑人被綁架,上部土著的兒子爬到汽車中,白人拯救黑人,土著拯救兒子的情節!
6. 有誰知道<上帝也瘋狂>中的布希族人扮演者N!xau的相關介紹
當年憑《上帝也瘋狂》風靡香港的非洲演員歷蘇,前日(2003年)經該片監制證實,於日前在納米比亞郊區被發現暴斃於草原之中,享年約59歲(因未能證實實際年齡),死因暫時未公布。歷蘇家人遭遇噩耗一臉茫然。一去不返暴屍草原據發言人稱,歷蘇的家人以「一去不返」來形容歷蘇的去世,且透露歷蘇於上周二出門到郊外拾柴,遲遲未見他回來,便四齣尋找,赫然於草原發現他的屍體。土著形象深植人心曾接拍港產片的歷蘇當年在《上》片中飾演非洲土著,廣受觀眾歡迎,其後一連開拍續集和第三集,及後獲香港導演錢升瑋邀請拍攝以香港為題的《香港也瘋狂》。稍後又拍非洲版僵屍片《非洲和尚》,,該片由周星馳和吳孟達擔任配音。歷蘇一生為不少人帶來歡樂,但他卻不渴望一直做演員,拍罷上述幾出戲之後,便回家鄉過他愛過的生活。工作敬業令人懷念曾跟歷蘇合作過的演員聞噩耗都感到很難過。劉青雲、劉嘉玲、葉童跟歷蘇拍攝電影《香港也瘋狂》時成為好友。另外,雷宇揚1993年曾與歷蘇往北京、四川及雲南等地拍攝電影《非洲超人》。他昨晚獲悉歷蘇死訊後,即說:「好可惜,這么友善、隨和的一個人。因為他是非洲人,在中國拍戲覺得很冷,但他披一件衣服就開工,又不穿鞋,毫無怨言。我和他用身體語言溝通多,他很會玩鬧,加上當時在內地已有知名度,好多小朋友爭著要和他合影。」
7. 非洲真的有《上帝也瘋狂》裡面的布希族人嗎
非洲南部的原住民布須曼人就是電影中的「布希人」,只是音譯不同。布須曼人(Bushmen)又稱桑人(San)或巴薩爾瓦人(Basarwa) ,是生活於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與安哥拉的一個原住民族,其語言是科伊桑語系的一支,是科伊科伊人的相近種族。遺傳學上根據Y染色體DNA的研究顯示,此民族可能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語言學上,布須曼人也因為其古老的發音方式(例如吸氣音)而著名。出演《上帝也瘋狂》的就是布須曼人演員歷蘇。歷蘇(N!xau 1944年12月6日-2003年7月1日),本名不詳,出生於納米比亞的特桑克威(Tsumkwe),是一個納米比亞的布希曼人荒野農夫,參演1980年的電影《上帝也瘋狂》而走紅。「N!xau」中的驚嘆號是非洲母語的一個搭嘴音的象徵。歷蘇意外被選入《上帝也瘋狂》後,其自然大方的表現深受喜愛,獲得了三百元美金的片酬;但當時歷蘇不清楚金錢的價值,所以就把片酬全丟棄了。第二部電影《上帝也瘋狂續集》,歷蘇獲得的片酬高達五十萬美金。此時已經有了金錢概念的歷蘇,曾表示要以此購屋供妻小居住。歷蘇經過《上帝也瘋狂》的爆紅後時隔九年再度演出了《上帝也瘋狂續集》,雖然口碑不如首集,但一年後與港星林正英合演了《非洲和尚》風靡亞洲。此後甚至遠赴亞洲拍攝了《香港也瘋狂》及《非洲超人》等賣座強片,結識了劉青雲、劉嘉玲、葉童等多位知名港星。演員雷宇揚曾稱贊歷蘇為個性隨和且敬業的優秀演員。歷蘇經過一段事業高峰期後,因水土不服,返鄉回到農夫本行,種植玉米、香蕉和豆子並且養了幾頭牛。2003年7月1日(另有一說是2003年7月5日),歷蘇出門尋找木材時,不幸暴斃草原,死於多重抗葯性結核。2003年7月12日,歷蘇被安葬在特桑克威,緊臨二太太的墳墓。
8. 電影《上帝也瘋狂》一共幾部具體劇情是怎樣的
電影《上帝也瘋狂》一共有兩部。《上帝也瘋狂1》、《上帝也瘋狂2》。
兩部《上帝也瘋狂》,都有著兩條主線。一條是純朴善良的非洲好居民奇哥及其一家老小,一條是誤打誤撞闖入非洲的所謂文明人,包括好人與壞人。
於是前者因為外界「文明」的到來,而感到新奇、疑惑而質朴可愛,還有點小滑稽。就像是第一部電影里,奇哥跋涉千里,就是為了丟掉帶給他們家族無盡麻煩的小小可樂瓶子。
後者則因為突然闖入了陌生的「自然」,而顯得驚慌、尷尬,乃至手足無措。就像是第二部的植物學家,遇見了那隻死纏爛打英勇無畏咬定鞋子不放嘴的蜜獾……
當前者與後者相遇,兩者尷尬相視,尷尬一笑,彷彿上帝善意的一個玩笑,但反襯出的是自然的「單純」與文明的「莽撞」。
劇情介紹
第一部:
雖然距離現代化的大都市只有六百公里,但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區的人對於現代化的事物卻一無所知。卡拉哈里是個看上去像沙漠卻又不是沙漠的地方,在那裡,每年有9個月的時間是乾旱無雨的,許多動物都因為無法適應這里的環境而紛紛離開。可在卡拉哈里人看來,這里卻像天堂一樣美好,他們可以挖樹根、收集清晨樹葉上的露珠來解渴,可以靠打獵來維持生命,他們之間沒有矛盾和紛爭,在他們的心目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視並保佑著他們。如果哪天聽到天空中飛機飛過的轟隆聲,他們會以為那是上帝吃得太飽在打嗝。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生活得單純而快樂的部落卻因為一隻從天而降的可樂瓶子發生了改變。
那天,基(布希族)走在打獵回來的路上,從空中一架飛機上墜落的一個可樂瓶正好掉在他的面前,基把瓶子拿回部落,他們從沒看到過這么漂亮的東西,像水一樣透明卻堅硬無比,他們把它當做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漸漸地他們還發現,它可以吹出美妙的聲音,還可以用來磨蛇皮。總之,幾乎每天人們都能發現它有新的用途。可瓶子只有一個,人們第一次有了不願意與人分享的感覺,一種莫明的情感出現在所有人的心中,很多人想到要獨占它,人們開始為之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基決定把這個將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不安的東西還給上帝,於是他帶著瓶子上路了。一路上,基經歷了種種奇遇,也引發了無窮的樂趣。
城市女職員厭倦了職場生活,決意要到森林中的部族地區擔任小學教師;在當地考察的生物學家開著破車來接她……
另一國家的反叛者也持槍闖入此地區,後面是緊追不舍的政府軍……
《上帝也瘋狂1》是由加美·尤伊斯執導的電影,由Marius Weyers、Sandra Prinsloo等主演。1980年(第一部)上映。
電影講述了現代文明與原始社會的激烈沖突,以及人們對道德的思考。
《上帝也瘋狂2》是由珍妮絲·尤易斯執導,莎拉·賓斯露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片。影片講述了四個互不相乾的人物故事。上帝為了要全人類都開心,所以要製造第二次大瘋狂土氣十足。
上帝也瘋狂(電影)_網路
上帝也瘋狂2(珍妮絲·尤易導演喜劇)_網路
9. 求關於上帝也瘋狂這部電影的一些心理學現象,要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可加分~
整體來說,這個電影是不錯的。
我們被這部戲劇的滑稽可笑的劇情樂的不可開支!雖說《上帝也瘋狂》的情節如此簡單幽默,但是我覺得這部影片展現的精神世界卻很豐富。看似喜劇的劇情其實我覺得裡面更深的是在向我們傳遞著很多的精神!
團結、樂於助人、真誠、善良,還有贊頌了人類智慧的力量的偉大,這些高貴的品質和精神無一不貫穿在劇情中。
影片中的景物很美,正如淳樸的布希族人,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關愛,樂於助人。而這種品質也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影片很好的表現了這一點。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看作是現代優秀文明中的兩個代表。在這茫茫的沙漠中,有團結友愛的布希族倆兄弟,有卑劣的盜獵者,有善良的布希族大人,有愚昧的極端分子,也有我門的男女主人公,他們的各種情節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個亂而有序的畫面。而這一切都很好的體現了布希族人的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的優良品質。最後還感化了極端分子,連我們的主人公也不如。 文章中也有很多幽默的地方,我們的肚子也都笑得不行了,影片中的景物也都很美,特別是那些可愛的動物們,這讓我彷彿回到了大自然。所有的這些無不在感染著我,淳樸的情緒慢慢感染著我,開始嚮往非洲無垠的草原,熱情簡單的布希族人,孩子天真的笑臉,一切的一切都顯得如此的簡單而又快樂!彷彿讓我覺得快樂是如此的簡單,又是如此的淳樸。
導演不僅向我們傳遞了一種精神似乎也在向我們表達了一些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比如「環保」這一主題,增加了偷獵者的社會現實和更多的動物趣聞。與偷獵者的貪婪、冷酷、自私和無所顧及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布希族人知足、善良、無私得救助陌生人,真誠得敬畏大自然。這似乎是在向我們發出某些忠告,自然是我們的朋友和忠實伴侶,我們需要去敬畏和愛護它。
10. 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
上帝也瘋狂(GOD MUST BE CRAZ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