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我國古代民間的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
沉魚西施: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落雁王昭君:「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閉月貂蟬: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羞花楊玉環:「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楊玄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
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Ⅱ 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羨鴛鴦不羨仙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只是羨慕能像鴛鴦一樣攜手同老,相伴終身.只要能這樣,就算是能做天上的神仙也不要。
出自唐代詩人盧照鄰的《長安古意》。
盧照鄰(約635~約680),唐代詩人,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北京市)人,為「初唐四傑」之一。
曾任鄧王李元裕府典簽,繼調任新都尉。後為風痹症所困,辭官,住太白山中。後來受不了疾病的折磨,自投穎水而死。
長安古意
唐代: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尺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游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綉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鬱金香。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譯文
長安的大道連著各種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馬,香木車子在街上來來往往。王公貴族的車子縱橫在貴族家外,絡繹不絕。
有雕著龍的華美車蓋,車蓋上的鳳嘴掛著流蘇的車子從早到晚穿行於長安。飄搖著的蟲絲有百尺長,都繞在樹上,一群嬌小的鳥兒朝著花啼叫。
成群的蜂蝶飛在宮門兩側,綠色的樹,銀色的檯子,在陽光下映出許多顏色。府第的閣道、交窗上刻著合歡花的圖案,兩座望樓連著的房脊的雙闕上像金鳳垂翅。
梁家的畫閣高大入天,漢武帝建的銅柱高聳觸雲。樓閣上的仕女與別人相對望而不知對方是誰,路上相逢又會知曉對方?問她們可曾吹簫,她們答說曾經學習舞蹈度過花樣年華。只要能和心愛的人廝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
一個個額頭塗著嫩黃色新月狀圖形、唇紅齒白的美女隨車出遊,她們千嬌百媚,風情萬種。輕浮子弟騎著白底青點的馬,盤龍紋的鉸鏈圈著車里坐著歌女。不久御史府前靜得可以聽到烏鴉的叫聲,廷尉府門前的樹上有雀鳥想休息。
車上隱約可以看到府第旁的豪華道路,車上的帷幕隱沒了遠處堅固河堤。有人在杜陵北打獵,有人在渭橋的西邊刺殺官吏,後來帶著寶劍的刺客都被吸引入住妓院,和妓女共宿。
權貴將相容不下賢臣,處處排擠他們。專權的人自以為是英雄豪傑,騎著馬得意洋洋。妓女認為自己的舞蹈之技優於千古,梟雄認為自己的富貴超過五公。世間的事必定會有大改變,昔日的豪華府第,只見幾棵青松。此詩原無出處,大意是參考《白衣卿相詩集-別思》一詩。但「只羨鴛鴦不羨仙」這一詩句,應該是從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長安古意》中化來。
雖然原句為「願作鴛鴦不羨仙」。而現在流行的「只羨鴛鴦不羨仙」,雖因為《倩女幽魂》這部電影馳譽蜚聲。
也有解釋是這句詩詞,應該是出自當代武俠大師梁羽生之手:據筆者(筆者為「有禮啦送禮網」考證:梁羽生至少在三部武俠小說裡面說到「只羨鴛鴦不羨仙」。
一是在《廣陵劍》的第二十四回借段劍平之口;其二是在《江湖三女俠》借沈在寬和呂四娘的對話中說出。其三就是《龍鳳寶釵緣》結尾那首《浣溪沙》的小詞。
(2)馬如雲是什麼電影人物擴展閱讀:
這首詩托「古意」,實抒今情。它的題材、用語與蕭綱的《烏棲曲》等齊梁宮體詩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卻大不相同。它的詞采雖然富麗華贍,但終不傷於浮艷。詩的寫法近似漢賦,對描寫對象極力鋪陳瀉染, 並且略帶「勸百諷一」之意。
此詩感情充沛,力量雄厚。它主要採用賦法,但並非平均使力、鋪陳始終;而是有重點、有細節的描寫,回環照應,詳略得宜;而結尾又頗具興義,耐人含詠。它一般以四句一換景或一轉意,詩韻更迭轉換,形成有活力的節奏。
同時,在轉意換景處多用連珠格,或前分後總的復沓層遞句式,使意換辭聯,形成一氣到底而又纏綿往復的旋律。雖然此詩詞彩的華艷富贍,猶有六朝余習,但大體上能服從新的內容需要;前幾部分鋪陳豪華故多麗句,結尾縱、橫對比則轉清詞,所以不傷於浮艷
Ⅲ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讀」懂昭君
西風漸緊,吹零了黃沙,漫天飛舞,夕陽的余輝落滿荒蕪的古道.孤傲的大雁在空中成隊飛過,不時哀鳴幾聲,那是在低低傾訴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草黃沙白馬如雲,落日悲笳處處聞.」只有雁明白,她用一生的時間換取了大漢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明白,那幽幽的胡笳中,蘊涵著多少鄉思,最終又怎樣化成那以片青冢.
北去的車隊,走入荒蕪的地帶,沒有青草發新芽,沒有花枝低椏,在勅勒川前燕支山下,只有冰樹結瓊花,她不敢瞧那落日照平沙,雁飛過暮雲之下,卻不能為她傳達一句話,到川外人家.
她後悔了嗎?不,她不能後悔,她想起遠行前朋友的淚水,皇帝的重託,她身上肩負著一個國家的重任.她放棄的是青山綠水,是亭台軒榭,是歡聲笑語,是父母親人,選擇的是人前的假意歡笑,是深夜的淚濕巾帕,是違心的奉承,是刻骨的傷痛.這是她的選擇,她決不能後悔.
」此去妾兒終許國,不辭辛苦漢三軍.」她從長安來,攜一枝橄欖綠,走入匈奴人的營帳,以其賢婌和美麗點燃了那一方天空.從此大漢土地上不在有宮女王昭君,不再有那銀鈴般的笑聲……換來的是,人民的歡聲笑語盤懸於漢匈的兩方天空.
那一縷縷青絲終與熬成了白發,歲月的風霜無情的在臉上蔓延,往事早已歷歷在目……
她清楚地記得,那以道決定她一生命運的聖旨;
她清楚的記得,所有大漢子民對她的期望;
她清楚地記得,皇帝對她威嚴的囑咐;
她清楚的記得,這古道羊腸淹沒了她北去的嫁車.
她沒有辜負重望:
她用一生的光陰效忠她的君王;
她用一生的淚水洗凈漢匈無數將士的鮮血;
她用一生的幸福奉獻給漢匈子民一個太平盛世……
面對這盛大的輝煌與榮光,她應該笑.可是當一切繁華落盡,伊人已不再年青,面對自己來時的足跡,卻不禁老淚縱橫.
太陽落下了平沙,夜風在荒野上出發,與陣陣馬嘶聲相應答,遠方響起了凄涼的胡笳聲,眼前的一切一切,使人們讀懂了昭君.
Ⅳ 古代四大美女為何稱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指的是誰
分別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禪,楊貴妃。
沉魚:西施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家,也是人們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計的主角。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於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就是一個例子。吳王最終因為美人,舍了江山。
沉魚典故: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落雁:王昭君
草黃沙白馬如雲,落日悲茄處處聞。
此去妾心終許國,不勞辛苦漢三軍。
王昭君名嬙,公元錢52年出生於南郡姊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她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前 36年,王昭君被元帝選秀入京。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漢元帝為念記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邊境安寧。王昭君出長安後,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漢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
落雁典故:昭君出塞時,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閉月:貂嬋
原是昭陽宮里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
按徹《梁州》蓮步穩,花好風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貂禪,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來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漢末宮廷風雲驟起時,貂禪出宮被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收為義女。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為主人憂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後花園燒香為主人祈禱,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王允說:「你能為我分憂,助我討國賊,殺董卓嗎?」 貂嬋說:「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願肝腦塗地。」一年多以後,王允先將其許給董卓,後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吃醋,發生火並,董卓被殺。
閉月典故:一次,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楊貴妃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楊玉環,陝西華陰人,通曉音樂,能歌善舞,有傾國之貌。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楊王環被選進宮來。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發生以後,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問明皇,國破家亡,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於梨園的梨花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羞花典故:一天,楊玉環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她伸手去摸一株含羞草,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Ⅳ 四大美人是怎麼死的
http://www.1736.cn/art/1436/
沉魚:西施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家,也是人們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計的主角。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於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就是一個例子。吳王最終因為美人,舍了江山。
沉魚典故: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落雁:王昭君
草黃沙白馬如雲,落日悲茄處處聞。
此去妾心終許國,不勞辛苦漢三軍。
王昭君名嬙,公元錢52年出生於南郡姊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她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前 36年,王昭君被元帝選秀入京。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漢元帝為念記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邊境安寧。王昭君出長安後,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漢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
落雁典故:昭君出塞時,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溲恪鋇拇�啤?BR>
閉月:貂嬋
原是昭陽宮里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
按徹《梁州》蓮步穩,花好風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貂禪,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來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漢末宮廷風雲驟起時,貂禪出宮被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收為義女。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為主人憂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後花園燒香為主人祈禱,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王允說:「你能為我分憂,助我討國賊,殺董卓嗎?」 貂嬋說:「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願肝腦塗地。」一年多以後,王允先將其許給董卓,後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吃醋,發生火並,董卓被殺。
閉月典故:一次,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楊貴妃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楊玉環,陝西華陰人,通曉音樂,能歌善舞,有傾國之貌。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楊王環被選進宮來。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發生以後,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問明皇,國破家亡,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於梨園的梨花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羞花典故:一天,楊玉環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她伸手去摸一株含羞草,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Ⅵ 官相虎和馬如雲是什麼電影人物
朋友你好,你說的這兩個人應該是電視劇當中的角色叫做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你可以找來看一看
Ⅶ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對中國政局的影響
《浣紗記》故事取材於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該劇原來即名《吳越春秋》:「看今古浣紗新記,舊名《吳越春秋》。」系根據史實又參照若干傳說寫成。
歷來的有關記載,總是把重點集中在對伍子胥、西施的評價和考證方面。至於從吳越戰爭中汲取什麼歷史教訓,則很少提及。如說吳王要為子胥「復仇於楚」,子胥諫曰:「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說苑補》意在說明子胥伐楚,不是為報私仇。如說西施被沉於江,是為了「報子胥之忠」�《識小錄》。因為傳說子胥是被西施譖死的,意在說明女子是禍水。這一傳說最早見於《墨子》:「西施之沉其美也。」因生得美麗而被沉江,這是女子禍水說的最早根據。圍繞這一故事,還有溧陽女子投金,漁父渡子胥過江之種種傳說。范蠡功成不受和西施扁舟歸隱,則是根據杜牧詩「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附會而成�范蠡號鴟夷子。綜觀這些記載,其共同的著眼點都是落在道德的評價上。《浣紗記》的可貴處在於:作者從宏觀的政治高度來涵蓋這一規模龐大的歷史題材,通過吳越兩國的興衰對比,揭示出封建時代國家興衰的帶有規律性的歷史教訓。作者站在縱向的歷史長河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目光來俯瞰國家的興廢之道,探尋其盛衰之因,這是全劇的一個特別值得珍視的突出特點。它突破了明代傳奇以生旦為主的狹窄的愛情主題范圍和狹窄的題材規模,成了一部名副其實的罕見的政治戲。在從明初至嘉靖末年沉寂了將近二百年的戲曲歷史中,《浣紗記》是一部別開生面的革新之作。我們應該把它放在戲曲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來估量和認識它的價值。
這部作品告訴人們,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人物是集一切權力於一身的國君,興與衰要看他是昏君還是明主。今天看來,在以人治為特徵的封建政體中,國家興亡系於一身是必然的歷史現象。更深刻的政治的和經濟的原因也總是通過這一權力的頂峰體現的。他可以是昏庸、殘暴,也可以是聰睿、開明。他們的善與惡、明與暗,不僅顯現為國家興廢之因,而且往往成為王朝命運的吉凶徵兆。《浣紗記》的作者採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國君形象——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在兩個榜樣的正反輝映中來顯示歷史的教訓。
按照封建制度要求,衡量明主與昏君的尺標,主要看他勤奮還是荒嬉,簡朴還是奢侈,驕縱還是謙沖,近忠還是信讒,明法還是濫刑,作者就是按照以上標准來塑造和評價勾踐和夫差的。這是一面歷史的鏡子,讓人們去照,主要是讓在位的國君去照。
因為「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唐魏徵語,所以只要有一條不夠標准就足以亡國。而吳王夫差的所作所為,敗亡條件十足,明君的標准卻一條也不夠:他信任奸臣伯嚭,殺忠良伍員和說真話的公孫勝。縱寵西施,大興土木,勝利使他頭腦發昏,「歌舞的歌舞,打圍的打圍」,驕縱自滿,目空一切,「遍江南獨我尊,氣凌空將湖海吞,
看威行四海聲名振」,剛結束戰爭,又要伐齊。越兵已攻破吳國,他還在外面與晉國爭當盟主。他和伯嚭之間毫無君臣之禮,兩人經常開低劣玩笑,不成樣子。總之,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作料」他是齊備的。饒有趣味的是,作者雖在劇中宣布他的戲與現實無關,但夫差的形象,不禁使人想到明中葉以來,一個個昏庸皇帝的畫像。從明英宗以來,歷屆皇帝都多年不上朝,政事委之太監,他們自己則昏天黑地荒淫迷信,冥頑貪殘。「明末之君,多有不識字者」。「明朝費用甚奢,興作亦廣,一日之費,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宮中脂粉錢四十萬兩,供用銀數百萬兩」。「至世祖皇帝登極,始悉除之。明季宮女至九千人,內監至十萬人,飯時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今則宮中不過四五百人而已」�《李士楨李煦父子年譜》,王利器著。這是清代康熙皇帝對明清兩朝的奢與儉作出的比較,他曾親眼見到明季太監,他的話是可靠的。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王朝已經腐爛至極了,拿夫差的亡國作一面歷史鏡子對照一下,就不難看出明朝的現實如何岌岌可危,這也正是《浣紗記》作者的深心所在。當時身臨其境的觀眾在看《浣紗記》的時候將會引起何種聯想�不問可知。
劇中還塑造出一個與吳王夫差完全相反的明君形象——越王勾踐。他是作者理想中的明君榜樣。他居安思危,忍辱負重,謙恭納諫,重用賢良。他被拘吳國在石室養馬,夫差從姑蘇台上遠遠看見他端坐中間,范蠡和夫人恭立左右,不禁發出感慨說:「彼勾踐不過一小國之君,夫人不過一裙釵之女,范蠡不過一草莽之士,當此流離困苦之際,不失君臣夫婦之儀,殊為可憐,殊為可敬。」�十四齣《打圍》其實,「不失君臣夫婦之儀」正說明勾踐懷有愛國的大志,吳王夫差由於驕滿自負,看不出這是個危險的信號。作者塑造勾踐形象意在說明,只要發奮圖強,立志不,那麼,亡國仍可以復國。這也是一面歷史鏡子,供明王朝自鑒。由於這是歷史的事實,由於這一事實是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展露的,還由於這兩個形象是在鮮明的藝術對比中相互輝映的,所以作者所揭示的興亡之因和歷史教訓,就具有異常的鮮明性和具體性。由此形成強大的藝術說服力。
從作品的人物安排中還透露出作者的另一重要構思,那就是國家興亡的關鍵,除皇帝秉「神器之重」,還要看宰相的「調和鼎鼐」,「聖君」必須輔之以「賢相」。越之興,吳之亡,和范蠡與伯嚭這兩個人物大有關系。這又是兩個正反相映的人物形象。
吳國的伯嚭,在劇中占的篇幅相當多,他簡直就是明代嘉靖時嚴嵩的畫像。作者如此安排頗有深意:嚴嵩傾害夏言,奪得首輔誣殺刑部員外郎楊繼盛,明世宗對他言聽計從,攬權納賄,大肆貪污。當時外患嚴重,東南有倭寇為患,北有俺答入侵。而嚴嵩之子嚴世番,竟然私通倭寇。只要我們把伯嚭這一形象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慮,就會體察到嚴嵩的奸臣行徑在伯嚭的形象中得到相當集中的反映,伯嚭陷害伍員,事夫差,私通越國,接受賄賂。這個歷史上的伯嚭實際是戲劇化了的嚴嵩。當時的觀眾看到這一形象時,不可能不喚起對現實的微妙聯想。
劇中與伯嚭相互反襯的形象是范蠡,他是作者理想中的賢相,作者對國家民族的抱負主要是通過這個人物反映出來的。他機智多謀,忠心耿耿,胸懷大志,能屈能伸。凡在危急緊要處,都是他出來設計、應變,化險為夷。越國在瀕臨滅亡時刻,是他提出忍辱求生、俟機復國的主張。此後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計謀施行的,乃至買通伯嚭、勸越王嘗糞、挑撥夫差和伍員的關系、進西施迷惑夫差、奉獻神木、誘使夫差大興土木耗費財力等種種亡吳詭計,都是出自他的運籌。他非常機警,就在勾踐被赦回國的路上,他還提醒勾踐「速宜前行,恐有他變」。吳國就在他設計的圈套中一步步地走向滅亡。難得的是,越王勾踐能夠識拔人才,對范蠡寄予十足信任,說明他是聖君。而范蠡不僅是智士,而且是忠臣,石室為奴,仍不廢君臣之禮,於是聖君賢相,相得益彰。這是作者最高的政治理想境界。這個理想境界不僅和戲中的夫差、伯嚭形成鮮明的反襯,也反襯出明代現實中昏君奸相的丑惡嘴臉。
西施,這一中國美女的典型,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另一人物。作者超越「女人禍水」的傳統觀念,賦予她以愛國品質。滅吳之後,她被禮迎返越,受到勾踐、越夫人、范蠡、文種的「拜謝」。歷史上的美女受到君相們如此隆重的接待,她恐怕是惟一的一個。漢之趙飛燕、陳之張麗華、唐之楊玉環,都是以亡身敗家告終的。惟西施不同,雖也有各種傳說,但作者擇取的是唐代杜牧的說法,與范蠡雙雙泛舟太湖,不知所終。給了她一個一塵不染、飽含詩意的歸宿,反映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士大夫的「美女禍水」的偏見。
范蠡功成不受,固然是作者追求的一種最高尚的品格境界,最理想的英雄行為,但也隱含地透露作者對於政治傾軋的恐懼和鄙夷,對榮辱興廢瞬息萬變的空幻之感。這是明代動盪不安的政局給作者的心理反應。在全劇結尾《泛湖》一出中,作了最逼真的心態寫照。他認為
勾踐這個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其安樂」,「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並看穿了封建帝王們從來都是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這是他的先機之見:「若少留滯,焉知今日之范蠡,不為昔日之伍胥�」為了遠害全身,只有隱遁:「早離了塵凡濁世,空回首駭弩危機。」他懷著滿目興亡之感,飄然遠去:「呀�看滿目興亡真慘凄,笑吳是何人越是誰�」一切都是那麼空幻無憑:「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論興和廢,富貴如浮雲,世事如兒戲,唯願普天下做夫妻都是咱和你。」寫的是范蠡,其實是作者的心境寫照。激烈動盪的政局,使世間的榮辱興廢,常常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變幻莫測,一切都顯得那麼不牢固,不可預測,知識分子的軟弱心理是承擔不了這一虎視眈眈的現實的,他們經常想從榮辱的漩渦中脫身,幻想一個安樂的藏身之所。於是一葉扁舟,和理想的情侶五湖隱去,就成為令人神往的安樂窩了。這就是《泛湖》一出思想的內涵實體。它是明代中葉以來惶惶不可終日的政治現實在作者心裡的曲折反應。
《浣紗記》的語言藻麗華美,有比較高的文學價值。這種與「本色派」相反的藝術特徵,在當時很有代表性。「自梁伯龍出,始為工麗濫觴。蓋其生嘉隆間,正七子雄長之會,詞尚華靡」�《雨村曲話》,清李調元,此論有一定道理。「七子」的復古文藝思潮當時影響很大,《浣紗》十分講求詞藻的雕鏤修飾,缺乏生動,可能是受「七子」影響所致。但應該看到《浣紗》有其生動一面,不是一味模古,也不同於《玉玦》、《玉合》諸戲的堆砌典故——當時稱為「澀體」�明徐復祚《曲論》。《浣紗》的文辭華美,並不難懂。華美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風格,是適應特定的生活和戲劇內容而產生的,不應該一律排斥。《浣紗》某些出目,語言優美,形象生動,是古典戲曲的佳作。如《游春》、《送餞》、《打圍》、《采蓮》、《吳刎》、《泛湖》等,其中有許多曲段,無論在抒發感情、烘染環境、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等方面,都是相當精彩的。《游春》一出,寫范蠡欣賞山陰道上景色:
農務村村急,溪流處處斜,迤邐入煙霞,景堪誇,峰巒如畫,拼把春衣沽酒,沉醉在山家,唱一聲水紅花也羅。
景象逼真,歷歷如畫。精雕細刻的文字卻無斧痕之跡、自然流暢。春光明媚,山水清幽,讀之如臨其境。再如《采蓮》一出,寫西施為吳王唱歌,借采蓮歌詞,隱隱傳出思憶范蠡的愁情:
秋江岸邊蓮子多,采蓮女兒棹船歌,花房蓮實齊戢戢,爭前競折歌綠波,恨逢長莖不得藕,斷處絲多刺傷手,何時尋伴歸去來,水遠山長莫回首。
字面上寫采蓮,內里卻寄寓著深沉的相思之苦,情景交融,十分切貼。「恨逢長莖不得藕」,「藕」協「偶」音,意指不能和范蠡結成佳偶,下句「斷處絲多刺傷手」,指蓮莖折斷而絲不斷,象徵連綿不絕的感情。莖刺傷手,指痛苦的別情。最後兩句寫她和范蠡相距遙遠,不能結伴回鄉,喚起無限感慨。寫得非常美麗傳情。類似的描寫在劇中多處可見。所以認為《浣紗記》的語言是堆砌詞藻典故,和《玉玦》之類等視,是不確切的。
Ⅷ 張軌的人物生平
張軌 ,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是西漢常山景王張耳的第十七代孫。家族世代舉孝廉,以專攻儒學著名。張軌的祖父張烈為曹魏外黃縣令,父親張溫為太官令 ,母親為隴西辛氏。
張軌年少聰明好學,很有才能聲望,姿態儀表文雅端莊,與同郡人皇甫謐關系很好,隱居在宜陽的女幾山。西晉泰始初年(265年),張軌繼承叔父恩蔭的五品官。中書監張華與張軌談論經義以及政事利弊,十分器重他,認為安定郡的中正壓制蒙蔽了人才,對張軌的言談為人大為贊美,覺得他就是在二品等級里也是很優秀的。衛將軍楊珧徵召任用他為屬官,授職為太子舍人,累次升任至散騎常侍、征西軍司。 張軌因為時世多災難,便暗自圖謀占據河西之地,為此占卜預測吉凶,得到六十四卦中的泰卦與觀卦相遇合,便扔掉蓍草大喜道:「這是霸者之吉兆啊。」於是請求朝廷讓他擔任涼州刺史。公卿大臣們也推舉張軌,認為其才幹足能統轄遠方。永寧初年(301年),張軌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當時鮮卑族反叛,盜匪縱橫州里,搶劫財物,張軌到任後,立即予以討伐,剿滅盜匪,斬首一萬餘人,於是張軌威名大顯涼州,教化施行於河西。張軌以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為左右得力謀士,徵召九郡貴族子弟五百人,建立學校,開始設置崇文祭酒,其地位和別駕一樣,春秋兩季實行以射選士的禮儀。秘書監繆世征、少府摯虞夜裡觀測星象,聚在一起說:「天下將亂,避難之所唯有涼州而已。涼州張刺史德行氣量不凡,莫非應在此人身上!」太安三年(304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叛亂,張軌派兵三千,東奔京師保衛天子。
當初,漢末金城人陽成遠殺海太守叛亂,郡里人馮忠前往為太守收屍,撫屍號哭,吐血而死。張掖人吳詠被護羌校尉馬賢徵召為佐吏,後來吳詠擔任太尉龐參的屬官,龐參、馬賢彼此捏造罪狀互相陷害,按其罪狀應處以死刑,二人都召引吳詠作證,吳詠考慮到無法使二人都有理,便自殺而亡。龐參、馬賢慚愧後悔,相互之間自行和解。張軌祭掃馮、吳二人之墓並優待他們的子孫。永興年間(304年―305年),鮮卑貴族若羅拔能反叛騷亂,張軌派司馬宋配征討叛敵,斬殺若羅拔能,俘虜十餘萬人,張軌威名大震。晉惠帝派遣使者任命張軌為安西將軍,並封為安樂鄉侯,食邑一千戶。於是大規模修建姑臧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長七里,東西長三里,地勢有龍的形狀,所以又稱卧龍城。當初,漢末博士、敦煌人侯瑾對他的門徒說:「日後城西邊的泉水會枯竭,將有雙座樓台立於泉水潭上,與城東門相望,其中定有霸者出現。」到曹魏嘉平年間(249年―254年),郡里長官果然建造學館,在城西泉水潭上築起兩座樓台,與城東門正好相遙望。至此時,張氏便成為河西霸主。 永嘉初年(307年),東羌校尉韓稚誅殺秦州刺史張輔,張軌屬下少府司馬楊胤向張軌進言說:「今日韓稚違抗上命,擅自誅殺張輔,明公手握重兵鎮守一方,應懲罰那些不法之徒,這也是《春秋》倡導的大義,春秋諸侯之間互相殘殺互相吞並,齊桓公不能救助,則齊桓公以此為恥。」張軌聽從他的建議,派中督護氾瑗率領二萬兵馬討伐韓稚,先派人給韓稚送去一封信說:「當今朝廷綱紀混亂不堪,各方諸侯應並力勤王。適才得到雍州文書,說你興兵內訌。鄙人督察經略一方,義在討伐叛亂之徒,將士三萬,絡繹進發,朋友故舊受害之痛,心中怎可言狀!古人作戰,以保全國家為上,你若單人匹馬來軍門謝罪,你我尚可共事平定世難。」韓稚得到書信後向張軌投降。張軌派主簿令狐亞聘問南陽王司馬模,司馬模十分高興,將天子所賜之劍送給張軌,對張軌說:「自隴地以西,一切軍政大事皆委託於你,此劍如同權杖。」
永嘉二年(308年),王彌侵犯洛陽,張軌派北宮純、張纂、馬魴、陰浚等率領涼州軍馬打敗王彌,不久又在河東擊敗劉聰,京師歌謠道:「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晉懷帝司馬熾嘉獎張軌的忠誠,進封他為西平郡公,張軌推辭不接受。 當時天下已亂,各方諸侯不聽朝廷使命,張軌派遣使者朝貢皇帝,一年四季從不廢止。朝廷嘉獎張軌,一再降詔慰勞。 永嘉二年(308年),張軌因患中風而不能說話,命兒子張茂代管涼州。酒泉太守張鎮暗中召引秦州刺史賈龕以取代張軌,秘密遣使到京師,請求尚書侍郎曹祛任西平太守,圖謀構成相依互佐之勢。張軌別駕麹晁想獨斷專行作威作福,又派使者到長安,告訴南陽王司馬模,聲稱張軌身體殘廢,請求朝廷讓賈龕代替張軌,而賈龕也准備接受這一任職。其兄責備賈龕道:「張公是當今名士,在涼州威名卓著,你有何德何能可去代替他!」賈龕便打消了這一念頭。朝廷又任命侍中爰瑜為涼州刺史。治中楊澹快馬賓士到長安,將自己的耳朵割下來放在盤子上,訴說張軌遭人陷害,南陽王司馬模便上疏朝廷制止了更換刺史之事。
晉昌人張越,是涼州的大族,有讖言說張氏雄霸涼州,張越自以為自己的才幹能力可以應驗此言。張越從隴西內史升任梁州刺史。張越志在統轄涼州,便託病回到河西,暗中謀劃取代張軌,派其兄張鎮及曹祛、麹佩傳書各郡廢免張軌刺史之職,以軍司杜耽代理州事,讓杜耽上表朝廷請求任命張越為涼州刺史。張軌發出命令道:「鄙人在涼州八年,不能安定地方,又適值中州叛軍作亂,秦隴危急,加之身患重病命在旦夕,因而真心考慮隱退讓賢。只是職位所在責任重大,不便馬上了結心願。不料有人無端興起今日事變,這實在是不明白鄙人之心。鄙人把離開涼州貴地看作如同脫掉腳上的鞋子而已!」張軌打算派主簿尉髦拿著疏表進京,同時准備車馬,預備回宜陽養老。長史王融、參軍孟暢用腳踩斷張鎮發送的文告,推門而入勸諫張軌道:「晉室多變,人民塗炭,實在依仗明公安撫西方。張鎮兄弟膽敢放肆作亂,應宣明其罪行而誅殺叛黨,不能成全他們的野心。」張軌默然。王融等實行戒嚴。武威太守張琠派兒子張坦快馬奔赴京師,上表朝廷說:「魏尚安撫邊疆反而獲罪,趙充國盡忠報國反而遭貶,這都是前代歷史中值得譏諷而當今可引為借鑒的事。順陽吏民懷念太守劉陶,為他守墓者多達千人。張刺史來治理涼州,好比慈母撫育赤子,涼州百姓愛戴張軌,好比乾旱季節的禾苗迎得甘雨。聽說朝廷聽信流言,打算更換刺史,百姓驚慌不安,如同將要失去父母。當今戎夷胡人擾亂華夏,不宜輕率搔動一方。」不久張軌任命其子張寔為中督護,率兵討伐張鎮。又派張鎮的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亞前往勸導張鎮說:「舅舅何不審時度勢看清成敗安危?張公在涼州德高望重,兵馬如雲,這就像烈火已熊熊燃燒,你卻等待江漢之水來澆火;溺於洪流,指望越地之人來救助,豈不是鞭長莫及!現在數萬大軍已兵臨城下,惟有誠心誠意歸順官府,才能使親人平安,延續門戶,保全家族幸福。」張鎮痛哭流涕說:「我這是為他人所誤!」便將罪名加到功曹魯連身上並將其斬首,向張寔投降謝罪。張寔率部南進討伐曹祛,趕走了曹祛。張坦從京師趕回,晉懷帝特下詔慰勞張軌,依准司馬模所奏,下令誅殺曹祛。張軌大喜,赦免州內死罪以下的叛黨。命令張寔率尹員、宋配領步兵騎兵三萬余眾討伐曹祛,另派從事田迥、王豐率八百騎兵從姑臧西南出石驢,占據長寧。曹祛派麹晁在黃阪一線設防抵抗張寔大軍。張寔從隱秘小道通過浩浩亹,在破羌與曹祛交戰。張軌斬殺曹祛及其牙門將田囂。 張軌派治中張閬送五千義兵及郡國秀才孝廉、賦稅賬簿、器甲土產交付京師。命令主管官吏詳細察問涼州自建州以來,高潔純正遺棄富貴退隱世外以保持節操者;高才碩學著述經史者;為國為君臨危不懼殺身殉義者;忠心進諫而獲罪者;交涉應對隨機行事而避免禍患者;武勇機智為時世排除災難者;奸諂誤主陷害忠賢者;等等都用文狀呈報到州府。涼州父老莫不慶賀。光祿卿傅祗、太常摯虞送信給張軌,告訴京師飢荒匱乏,張軌馬上派參軍杜勛給朝廷獻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晉懷帝派使者進拜張軌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封霸城侯,又升張軌為車騎將軍、開府辟如、儀同三司。授封的文書未到,而王彌就兵臨洛陽,張軌派將軍張斐、北宮純、郭敷等率精銳騎兵五千人來保衛京師。及至京師陷落,張斐等皆被賊軍殺害。中州人紛紛逃到涼州避難,張軌分割武威一部分設立武興郡,又分西平郡(今青海西寧市)界置晉興郡以收容流民。太府主簿馬魴向張軌進言道:「四海動盪,天子未得反正,明公率涼州之兵直搗平陽,必將所向披靡,有徵無戰。不知明公擔心什麼而不採取這一行動?」張軌道:「這正是我所想的事。」 同時,張軌亦繼續支持西晉,晉懷帝被擄到平陽後,張軌曾打算傾一州之力進攻平陽。
不久秦王司馬鄴進入關中,張軌便迅速傳檄至關中,檄文說:「主上遇險,流落賊營,普天分崩,舉國喪氣。秦王司馬鄴天資卓越聖明仁德,神機武斷以應天時。世祖之孫中,秦王今為長者。凡我大晉之人,食糧之民,占卜取卦剋期效忠,光明險惡同心同步。應選擇吉日,奉尊秦王登基繼位。今日派前鋒督護宋配率步兵騎兵二萬,直抵長安,護衛天子,擊退左右之敵。西中郎將張寔率中軍三萬,武威太守張琠率胡人騎兵二萬絡繹進發,將於仲秋中旬在臨晉會師。」 次年,秦王司馬鄴被立為皇太子,派使者前往涼州拜張軌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張軌堅決辭謝。秦州刺史裴苞、東羌校尉貫與占據險要與朝廷斷絕往來,張軌命令宋配率兵討伐。西平人王叔與曹祛余黨麹儒等威逼前福祿令麹恪為君主,逮捕太守趙彝,與東邊的裴苞等人相呼應。張寔回師討伐,斬殺麹儒等。左督護陰預與裴苞在狹西交戰,大敗裴苞,裴苞逃到桑凶塢。這一年,北宮純投降劉聰。皇太子派使者向張軌重申先前的授命,張軌堅決推辭。左司馬竇濤向張軌進言道:「周公旦封於曲阜而不辭,姜子牙封於營丘而受命,這就是所謂明確國家法令,獎勵有大功者。天下崩潰,主上流亡,涼州雖為邊遠之州,但明公不忘匡扶朝廷,因此朝廷推誠相待,嘉獎任命再三傳送至州。明公應遵從朝廷旨意,以滿足眾人之心。」張軌依舊堅決不從。
當初,張寔平定麹儒,將首惡六百餘家改遷別處。治中令狐瀏說:「清除惡人,如同農夫除草,務必鋤去草根,使草不能再滋生成長。今日應將叛黨之家全部遷走,以絕後患。」張寔未加採納。麹儒余黨果然反叛,張寔進兵平定了此亂。
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殺,司馬鄴繼位,是為晉愍帝,並升張軌為司空,張軌堅辭不受。太府參軍索輔向張軌進言道:「從前用金貝皮幣作買賣貨幣,消除了用糧食布帛度量交換的損耗。兩漢製造五銖錢,貿易流通不息。泰始年間(265年―274年),河西地區荒廢不堪,便不再使用錢幣,割布分段來計錢數。絹布既被毀壞,交易起來又困難,只會徒然破壞女工的作業,使布帛不能製作衣服,實為嚴重的弊病。如今中州雖戰亂不休,但涼州安定,應恢復使用五銖錢以暢通買賣貿易。」張軌採納這一建議,建立制度,以布帛為標准,用錢交易,錢幣便大為流行,涼州百姓獲得便利。同時,劉曜寇犯北地,進逼長安,張軌又派參軍麹陶率三千人馬保衛京都長安。建興二年(314年),晉愍帝派大鴻臚辛攀拜張軌為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張軌又堅決辭謝。 同年五月,張軌卧病不起,臨終前留下遺言道:「我平生對他人無甚恩惠,今日疾病垂危,大概命將告終了。我死後,文武將佐都應盡忠盡義,務必安撫百姓,上報國家,下安家室。我死後以普通棺木從簡安葬,墓中不藏金玉。好好輔助我兒安遜(張寔的字),聽從朝廷旨意。」上表朝廷請求立其子張寔為世子。五月己丑日,張軌去世,終年六十,葬於建陵,朝廷追贈侍中、太尉,謚號為武公 (《十六國春秋》、《資治通鑒》皆作武穆公)。張軌的親信部下及後擁立張軌長子張寔繼任了涼州牧之職。曾孫張祚僭號,追謚為武王,廟號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