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卓別林電影觀後感
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卓別林,但我們有張大民。兩者在市民文化里的類型比較相似,都是卑微卻不悲傷的小人物。 卓別林之所以比張大民耀眼無數倍,一是因為機遇,他作為優秀的啞劇演員恰好趕上了默片時代的輝煌期。時代造就了他,而且他正好也順應了那個時代的諸種訴求。 另一個,由於默片沒有語言,天然的擁有無國界性質,隨著各國文化的交流,超越界限的東西總是首先被人理解和接受。 反過來說,張大民則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京味市民文化的一個虛擬人物。雖然同樣是微笑含淚,但卓別林是活的,他雖然不能張口,但可以用肢體模擬各種人物,包括為人津津樂道的「黑特樂」,塑造的類型越多,越有可能成為傳奇與不朽。而張大民雖然擁有一張貧嘴(卻也只有一張貧嘴而已),但他永遠只能是張大民,給觀眾帶來的歡笑與淚水總是在這同一個名字背後,不管是馮鞏還是梁冠華來扮演。 但是,卓別林和張大民代表的是同一個階層,他們的生活也是那個階層的真實生活遭遇,而這個階層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具有的,正是這個被貶損被侮辱被壓榨的階層構成了一個社會龐大的中下層基石。 說了一摞廢話,無非想證明,所有區域性文化里都有卓別林,但近100年唯一被我們熟知且銘記的,是那個英國佬卓別林。所以,不論他死的多麼凄涼,但從這方面講,他十分幸運。 再就本片說一下。 《尋子遇仙記》這個片名翻譯得很好,顯然譯者看懂了影片想要說什麼、在說些什麼。雖然整個故事大部分都在寫實,夢只佔結尾一小段(相對全片來說),但那個時候連席德.菲爾德他媽在哪都沒人知道,自然也就沒有好事者來規定電影「一二一」的結構。 故事看似講一個苦人救孤記,但是卻在繞著彎說這個「吃人的社會」。這段夢,放在玻璃匠(卓別林扮演)完全絕望之後,也可略見創作者的用意——既然現實讓人如此絕望,那就在夢里尋找安慰吧! 而這個安慰的夢卻又是一個另外的地獄,陋巷變天堂,所有人其樂融融,沒有悲傷和貧困。但天堂也最終也受罪惡侵蝕,勾引、天真、嫉妒、暴力,這一切殺死了剛剛變成天使、得到所謂永恆歡樂的玻璃匠。既可以說這一段是對玻璃匠前面遭遇的總結和再渲染,也可以說是卓別林對美國那時糟糕的生存現狀的由衷之言。 這個世界不是什麼好的地方,只是我們已經在了這里。 我們的存在不因我們的意願,而因為存在的就是要存在。
② 卓別林電影的意義
他的電影主要是通過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來諷刺戰爭、期盼世界和平(《大獨裁者》《從軍記》)
③ 喜劇之王卓別林的電影讓什麼人最開心
讓不如意的人最開心 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
④ 誰有卓別林電影的賞析
在電影史上靠拍悲劇成為大師的人數不勝數,但靠喜劇片成為大師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足以證明喜劇是一門多麼難的藝術,喜劇要讓人發笑的同時還要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比悲劇要難上一百倍。但卓別林做到了,百年來只此一人。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笑。這歡笑背後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這套DVD收錄了卓別林10部長片,加上兩張短片集錦,代表了卓別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興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電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都是數碼修復版,畫質比原來清晰了不少,作為收藏是上佳的選擇。
頭戴一頂大禮帽,腳登一雙尖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緊綳的上衣與肥大的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裡舞著一隻手仗,鴨子般地出現銀幕上——這就是卓別林為我們創造的紳士流浪漢形象。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創造的夏爾洛形象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無論是流浪漢夏爾洛的善良、風趣、不幸,還是大獨裁者的剛愎自用、自高自大,這些都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造型。
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父親和母親都游藝場的歌唱演員。1歲時父母分居,幼年卓別林便隨母親四處周遊,並登台表演。5歲時,因母親嗓子沙啞,結束了演出生涯,卓別林遂獨自登台從藝。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病倒,卓別林與同母異父的哥哥流浪街頭賣藝、乞討,一度被送進孤兒院。後來兩兄弟在游藝場和巡迴劇團里演唱、跳舞和干各種雜活。
1913年,卓別林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巡迴演出,被一位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兼導演看中,簽訂了為期1年、周薪150美元的合同,從此,卓別林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生涯。
1914年1月,卓別林拍攝了第1部影片《謀生》。同年2月18日,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首次在喜劇電影《陣雨之間》里出現,這一形象後來就成為卓別林電影的主要銀幕造型。1年後,卓別林在美國成了被人們廣泛熱愛的演員。
1915年,卓別林的《流浪漢》等影片獲得了巨大成功,卓別林也身價倍增。當他轉投其他電影公司時,年薪已高達67萬美元。
1917年,卓別林與米爾德麗德·哈麗斯結婚。1924年兩人離異後,卓別林與麗塔·格雷結為夫妻,並生有兩個兒子。1932年,卓別林又結了3次婚,新娘是寶蓮·高黛。
卓別林從1919年開始獨立製片,一生共拍攝了80多部喜劇影片,如《淘金記》(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 《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這些影片不僅在美國,而且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觀眾濃厚的興趣。卓別林電影成了從20年代至50年代美國戲劇電影的最成功的代表,也成了那個時代電影的一種標志。
個性檔案
最關心的人:哥哥雪尼·卓別林
最 恨 的人:希特勒
最喜歡的事:拍電影
最傷心的事:3次離婚
最反對的事:有聲電影
最愛說的話:再試一次
不加入美國國籍的理由:我是世界公民
藝術蹤跡
《謀生》(1914年)
《陣雨之間》(1914年)
《淘金記》(1925年)
《馬戲團》(1927年) 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和最佳喜劇導演獎提名,獲榮譽獎。
《城市之光》(1931年)
《摩登時代》(1936年)
《大獨裁者》(1940年)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最佳影片獎提名和最佳編劇獎提名。
《凡爾杜先生》(1947年)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
《舞台生涯》(1952年)
《一個國王在紐約》(1957年)
《香港女伯爵》(1967年)
⑤ 誰知道卓別林所拍的電影特色
你好!
喜劇,笑中有淚
反映小人物的辛酸,社會的不平。
很感人
成龍很喜歡卓別林,成龍的一些幽默的靈感就是來自於卓別林的電影。成龍也是長於塑造小人物,所以我們也可以從成龍的電影中看到他的影子。
但卓別林電影的內涵更深
如有疑問,請追問。
⑥ 卓別林主演的電影特點是怎樣的
我第一次看卓別林的電影,是他的《摩登時代》,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黑白默片,所以不怎麼感興趣,感覺沒有什麼笑點。很無聊,就看見個人搞來搞去.後來漸漸接觸了卓別林,然後我又看了他的《城市之光》《淘金記》《馬戲團》《舞台生涯》,才覺得我以前太膚淺了,他的肢體動作真的非常厲害,我不是那種捧腹大笑,是他在想要笑,但是又不是笑得很厲害,他的電影非常有內涵,就比如《舞台生涯》中,老喜劇演員最後為了演出獻出了生命,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些都跟愛他的舞女串通好了,很心酸,差點流淚了。《馬戲團》中,流浪漢愛上了團長的女孩,最後被趕走後,女孩受不了父親的虐待,打算跟著他一起走,流浪漢自知無力照顧,就找馬戲團中的一個走鋼絲的男人,他很有能力,最後他撮合這兩人,自己就又孤獨地走上了旅程。卓別林很好地將悲劇與喜劇控制在一起,或者說內核就是悲劇 只是人們看著發笑而已!
⑦ 大家最喜歡卓別林的哪一部電影為什麼喜歡那一部
《城市之光》《摩登時代》都好看,這兩部講的道理很深,能啟發別人。
還有一部《摩登時代》也是我很喜歡的電影,這部《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喜歡這部作品是因為這是我認識卓別林的第一部作品,受他這部作品的影響,我愛上了喜劇。這部喜劇是反映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作品,教育意義很強大。
很多人都是因為卓別林愛上的喜劇,他是喜劇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值得我們紀念,大家覺得呢?
⑧ 如何評價卓別林大師
你喜歡查理斯•斯賓塞•卓別林嗎?沒錯,就是他。就是那個在熒幕上頭戴圓頂禮帽,嘴上一撮鬍子,身穿破舊禮服,手持手杖,腳上蹬一雙大皮靴,走路一搖一擺、像鴨子的那個演員,那個十分著名的英國喜劇演員卓別林。從小我就喜歡他,雖然他的片子大都是無聲的黑白電影,但他誇張的表演和搞笑的動作總能讓我哈哈大笑。在那個時代,卓別林就像一個標志,他給觀眾帶來了很多經典影片和無盡的歡樂,而且對當時的電影事業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最近又重溫了一下卓別林的那些經典電影,同時也看了一部叫做《卓別林傳》的電影,了解到了很多卓別林的真實感受和幕後的卓別林的生活,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卓別林。影片改編自卓別林的回憶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斗的一生。以前,只是單純的在電影上看卓別林扮演的那些搞笑的小丑角色,並不知曉他的人生經歷以及為電影做的貢獻。這次看電影正好是個契機,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看了一本關於他的書,並且在網上查找了很多和他有關的資料。相比較以前,我才撥開層層薄霧更加了解了這個喜劇演員,我才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卓別林。
記得有人曾說過,卓別林的電影使人笑後感到淚水的苦味。他的喜劇並不是單純的為了搞笑,它既有情趣、有幽默還有悲憤,是寫實與荒誕的奇妙的結合。他通過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大獨裁者》是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片,是針對希特勒和納粹所做,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它生動地寫明納粹主義的丑惡,並塑造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遭受到的迫害。在那樣動盪、人人都不敢高聲的時代里,卓別林卻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披露殘酷的現實。這的確是很難得的。
⑨ 同樣是喜劇界的代表,現在的大眾都看過卓別林而不知道巴斯特·基頓是為什麼
卓別林,是精選好萊塢默片時代巨星、表演藝術大師理,最經典喜劇電影、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中流淚。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並被肯定「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公民凱恩》導演奧遜·威爾斯談到巴斯特·基頓時說,基頓是電影史上最棒的,遺憾的是許多年來他都在卓別林的影子下。威爾斯對基頓代表作《將軍號》的推薦語是:它是一種高級的幽默,這種幽默是卓別林所不具備的。
《機器人總動員》導演安德魯·斯坦頓說,在籌拍《機器人總動員》時,他看遍了所有基頓的作品,包括短片。這也就難怪一臉憂傷的瓦力那麼像是基頓附體了。
看來,對巴斯特·基頓的評價都很高,他的名氣卻遠遠小於卓別林,可能跟宣傳力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