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2012》里有很多令人震撼或值得一提的細節,其中都有哪些
我覺得總體感覺都很震撼、但房屋瞬間崩塌最讓人震撼
這部影片是典型的好萊塢式的電影,但是要說其沒有內涵的話,那麼導演羅蘭怕是會讓很多人失望。這部片子羅蘭在其中體現了自己的才華,不僅僅是在全片中的構成,故事的主線以黑人科學家艾德里安通過印度科學家朋友發現了世界末日為線索而展開,這是故事最開始給人們的緊張感,但是隨著鏡頭一轉,匆匆就過了數年,直到電影中期所透露的政府在造諾亞方舟的時間點。而另外一條線則是作家柯蒂斯一家的逃亡過程,期間穿插的各種災難特效不由得讓人們精神抖擻,並且為之揪心。
這部《2012》對於很多的觀眾而言,震撼的不僅是視覺,更多的是內心。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很多的危機,而我們該如何的去生活、去生存,怎樣的去生存,在災難面前的種族延續真的是一種責任,我們能比主角做更好,為了大義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嗎,在這里所有人的心中都應該有一個疑惑,我們該如何好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
❷ 關於電影2012中特技效果運用的評論
本片中有10.5級地震30長的岩漿8800米高的巨浪1400個特效鏡頭共花費2億美金的成本。第一:洛城沉沒。全鏡頭里洛城像一條船一樣斜沉入大海。如此宏偉的景觀全仰仗CG才能實現過去布景模型無法達成的效果。第二;海嘯肆虐。巨大的海嘯高到珠穆朗馬。
總的來說雖然沒有立體電影那樣逼真,但導演對特效和視角的運用讓人情不自禁的跟隨著他的節拍去尋找諾亞方舟。
❸ 盤點影史震撼災難場景:為什麼說《2012》是災難片的最強王者
在電影誕生的100多年裡,災害片是一種特其他類型,也受到許多人的喜歡。因為這類電影有許多震撼的特效畫面,雖然多是虛擬的,但那些災害瞬間,仍是很令觀眾感到激動的。
《2012》片段
緊接著,災害從西向東敏捷擴散,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開裂,白宮被洪水吞沒,世界范圍內的大災害初步了。
結語其實災害片場景炸裂的還有很多,如《後天》、《泰坦尼克號》、《哥斯拉》等等,但這些電影更多會討論災害降暫時的人道。
❹ 2012電影中的特技效果是
盡管在敘事上頗為拖沓,《2012》還是依靠其過硬的特技效果震撼著每個觀影人的視覺。如果你能對那些宣揚美國「主旋律」信念的台詞選擇性迴避,並不深究本片到底是贊中國還是貶中國的話,你完全可以享受一道豐盛的大宴。如果地球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對自然極度惡劣的末日,人類究竟該如何應對?本片要表現的核心內容正在於此。 先說些好話,本片在特技效果上確實是可以笑傲全球了。影片中綜合了災難片曾經運用過的各種伎倆。地震、火山、海嘯、雪崩,這些在「《後天》製作組參與作品」里挑大樑的災難,在本片中一股腦全部傾倒而出,而且全部都是「加強版」。艾默里奇就是在證明,除了他之外任何災難片都只是從他那裡挖走了冰山一角而已。想看最正宗的災難場景,還是得等他的新片!你要是被邊角料嚇怕過,就別來電影院看《2012》! 本片有兩個段落最霸道:一個是主人公開著小破飛機在不斷倒塌的樓群間穿梭,一個是男主人公父親所在的游輪被巨浪掀翻。前者將真人和災難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前段日子上映過的韓國災難片《海雲台》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真人和海嘯特技並沒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沒有辦法在特技鏡頭的震撼中加入一份緊張。本片的這段戲,可以說是集合了災難片的震撼和動作片的緊張,更能使觀眾為主人公的行動揪心。尤其是一個從飛機內向外看傾倒中的大廈的鏡頭。傾倒的大廈近在眼前,一個個小人或懸掛或掉落,不算「氣勢磅礴」,卻更沖擊眼球。後一個段落,一個超豪華、超巨大的遊艇就被海嘯掀起的巨浪硬生生給橫了過來。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裡面的人紛紛掉落。記得上次看到這么「煮餃子」的鏡頭還是《泰坦尼克號》呢! 本片一個最最最戲謔的地方,就是美國的總統放棄了乘坐方舟的機會,留在了國內。可笑的是,他不僅沒有為任何一個難民帶來救助,而且最後竟然被美國自己的大航母給壓扁了。身為總統,卻死在自己國家最自豪的戰略武器之下,這是否是艾默里奇不經意間露出了久違的不羈呢?還好本片的美國總統,順應了奧巴馬當選而啟用了黑人演員,如果艾默里奇找來一個布希的明星臉,那這一刻就真的成為極大的諷刺了。 本片在描述「人類文明何去何從?」這個主題上算是功過共存。不過這並不是影片或製作者的問題,而是一個真正讓人頭疼的問題,是一個永遠也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本片在這個主題上爭取「求全」。整個拯救計劃,既有政治家的策劃,也有商業人士的資助,又有科學家的確保,更有普通百姓的奉獻。而且在理性化的拯救計劃之外,還設計了男主人公等人的一路人馬,他們代表了非理性化的,感性的拯救。用一路人馬的自救成功,來緩解「只保存人類精英」這種不夠人權的行為帶給觀眾情感上的壓抑。畢竟,如果捫心自問,掏錢看《2012》的人有幾個能坦言自己是「必須」走進方舟的一員呢? 不同於《後天》里的一對父子,本片描述了多路人馬,很有些多線敘事的樣子。不知道是不是從尹濟均的合作中學習了這種新的災難片人物塑造法。這幾路人馬代表了不同國家和不同階級,也是為了映襯「世界末日,人類文明的存留」這個大主題。通過這不同的幾路人馬,影片把政府應對策略和個人應對策略都做以展現,合二為一就成為了一場完整的末日求生大演習。從影片的完整性上看,這次演習非常成功。 美國的總統是黑人、最先預測災難的科學家是黑人、方舟的製造地是中國、紛繁召開多國首腦會議,都證明本片力圖擺脫「美國是災難核心,只有美國人能拯救世界」的好萊塢舊有形象。《2012》打著「世界末日」的旗號,自然要把全球都動員起來,一同抵抗災難。可惜總統和科學家的兩大段激情演講,仍舊是不折不扣的哈里森-福特味兒。深諳好萊塢精神污染之道的中國觀眾,照樣可以瞬間將其選擇性屏蔽掉。倒是義大利總理帶領人們祈禱的段落頗有新鮮感,因為義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也算是這些國家領導人里最娛樂的一個了。 最後談談關於本片的中國元素。影片上映前有很多類似托兒的人在發這方面的帖子,說本片中有很多中國元素,向中國的汶川地震致敬等等。看完影片,我真得覺得好慚愧。《2012》里的中國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也許有些人並不能清晰的看出,但如果有人只是為了在「好萊塢大片」里聽到了普通話而歡呼的話,我只能說這是可悲的。首先,在影片開始的八國峰會上,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和法國等國家領導人都有鏡頭掃過,唯獨沒有中國的!什麼意思?方舟都在中國造,決策會議竟然沒有中國參加?美國人還真把中國當工廠了是么?光憑這一點,本片就該被打下十八層地獄去。其次,影片里能看到那麼多說普通話的中國面孔,可是這些人統統都是底層工作人員。別說方舟上的乘客了,連方舟上的工作人員都少見中國面孔。這能叫「很有中國元素」?最後,那個帶人偷偷進入方舟的也是中國人。而且這次潛入過程中,更是因為中國向導的一個失誤而差點兒斷送了兩條方舟人數的性命。我希望這個設定不是嘲諷中國人想上方舟,只能靠鑽洞。
滿意請採納
❺ 關於2012電影成功的原因
1,要學會開車。當然不止在你家小區開開或是上班下班開開,而是要像《2012》男主角一樣能夠把轎車跑車甚至破爛的拖車當作越野飛車來開。請務必學會此項技能,如果未能如願達標,那就趕快跟身邊會開飛車的人拉攏關系吧。
2,要學會開各種飛機。但是不需要過於「專業化」,如片中的繼父那樣學過一丁點就好。飛機類型能夠越多越好,如果未能如願達標,那也請趕快巴結身邊會開飛機的熟人。
3,接下來的三年請務必留意廣播中的怪異電台,如果提到關於政府陰謀和世界末日的內容,需速速與該播音員聯系,就算他在荒郊野外密林深處也要找到他,或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線索。
4,當然你也可以盡快認識一個地質學家天文學家等科學家,如果關系足夠好或許你能從他那裡獲取第一手資料和信息。
5,盡量學習多種語言,求救之時以便溝通,特別是藏語。
6,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你的知名度,就像片中男主角兼職作家一樣,在危急關頭或許能被你的FANS認出救你一命。
7,購置一部好手機,雖然平時它經常收不到信號,但在世界末日的最後關頭它會帶給你巨大驚喜:就算全世界幾乎被毀滅殆盡了,你仍然有可能用手機撥通千里迢迢之外或大洋彼岸朋友的電話然後來一段生離死別催人淚下的告白,例如片中地質科學家在西藏的雪山上接到了朋友從印度打來的臨終電話。
8,在關繫到生死存亡的時刻,除了家人和西藏人,誰都不能相信。如果可以,盡快交個西藏朋友,如果是個技術工人更佳。
9,沒事不要待在海上;盡早搬離島國,沿海城市,地震斷裂帶和火山地區;沒事就去喜馬拉雅山上待著,有可能你根本不用逃生就能活下來。
10,鍛煉身體。能夠應付天寒地凍的環境,水性要足夠好。多多跑步,最好是能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
11,如果地陷,濃煙和火光在你身後追逐你,或者你開的汽車飛機面臨可能逾越不過的障礙物,請一定要相信自己,咬緊牙掛閉上眼睛使勁向前沖,你會成功化解危機的。
12,如果有個工作招聘關於去喜馬拉雅山脈修建東西,盡力爭取到此工作。
❻ 求關於電影《2012》的影評
哈哈
十三號剛剛和同學去看過,都看哭了,哎,挺傷感的,現在我老消極了,瑪雅人的預言好像是真的,2012值得去看,真的,那讓我們才會更加的珍惜生命,個人有個人的感觸,那場面!!!!!!!!!!只能用兩個字形容————震撼,面對大自然的災難,人類又有什麼呢??人類現的未免太脆弱了!(補充一點,特效特別好)
咯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❼ 《2012》那樣的震撼之作是怎麼拍出來的
這怎麼可能。。。是電腦特技撒,其實就是把模型放大化,其實真實的東西很小的,最多能上去一個人兩個人就不得了的了不得了
❽ 為何數十年前的電影特效幾乎不輸現在的電影
最近重看黑客帝國三部曲,看到第三部錫安城防衛戰的橋段的時候,突然想起這可是2003年的片子,距今十多年了其特效水平比之當今電影也並不落伍,感覺這十年電影特效水準的確也是有很多突破但是主觀感覺上,並沒有感到質的飛躍的程度,是因為畫質的精緻度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極限了么?就像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真實越不好有新的突破了么?
對於廣義上的CG來說,近20年的革新主要在於純CG鏡頭大面積替代實體模型。如果只算10年周期的話,那就是可以做的東西越來越多了,CG鏡頭的景別也越來越近了。
如果只按照十年為周期的話,的確我們發現十年前的效果其實已經挺不錯了,貌似和現在的效果並沒有什麼區別。要知道以十年為周期,拋開CG技術的進步,單是電腦性能的提升都是極其巨大的,那麼為什麼給我們的感官卻沒有很大區別呢?這其實是好萊塢導演們的聰明之處,也是絕大多數中國導演最欠缺的--做自己有能力把控的效果,合理的規避難度。
最明顯的例子,那就是侏羅紀公園1裡面的恐龍群集奔跑的鏡頭,放在現在看也肯定會讓人覺得很真實。今年上映的侏羅紀世界裡面的恐龍也很真實,那麼這接近二十年的差距在哪?
侏羅紀1的時候的技術水平,理論上來說只能保證兩點--光影正確,動畫合理。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對於真實的第一判斷要素,做出了多少細節在真實性上只是次要的存在(當然近景和特寫鏡頭除外)。做侏羅紀1的時候,斯皮爾伯格很巧妙地配合使用了CG和實體模型,CG被用來製作奔跑的相對小的恐龍,以及夜景下的部分,近景等CG級別達不到的部分都用實體模型來拍,而且CG鏡頭嚴格控制長度,在觀眾快要感覺到不真實的時候就切掉了。這種方式被好萊塢導演一直沿用至今,實拍和CG交替使用,讓觀眾弱化CG中的恐怖谷效應。
所以好萊塢的特效電影就一直在合理的利用極限能力的情況下不斷進化,十年前的《後天》裡面大洪水的鏡頭只是短短幾個,而2012里則是各種洪水爆發,到了婦聯環太平洋時期,水的問題幾乎被好萊塢徹底克服(Flowline功不可沒),你會發現水的特效這幾年變得越來越多。
而以金剛為起點的WETA也將毛發發揚光大,在以前毛發的角色還是很金貴的,不能隨便給特寫。而我們的凱撒已經可以把臉撐滿整個屏幕了。
所以說不是說近10年的技術沒有進步,而且十年前的導演規避了技術瓶頸,或利用美術和剪輯來弱化當時的技術瓶頸。
對比起來國內導演因為不懂特效,所以經常有不切實際和異想天開的要求。好萊塢都刻意迴避純CG鏡頭的長時間展示,他非要變著法加特寫,加時間,「錢都花了,那就盡量多展示,看的越多越值」。結果鬧出不少笑話。
現在的特效最大的發展在於,他讓人覺得這不再是特效做出來的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讓特效體現出真實。給大家看兩張圖感受下特效的強大:
這張萌吧?其實它是這樣的:
我不會舉太多IMAX時代的電影來做對比,就找了一些近年來不錯的特效,跟黑客帝國也就差個幾年。
拋開IMAX,七毫米膠片,200FPS,雲渲染這些基礎的硬體升級不說,
純粹從CGI(數字特效)角度來講進步已經很驚人了有一部叫做《百年電影特效發展史》的小短片就對2010年之前的電影進行了技術比較,推薦對技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從同一系列的電影來看其實很容易看出,但我無法准確的把技術升級的范圍定義在十年內
1993年《侏羅紀公園1》的恐龍,當時皮膚皺褶是無法通過3D模型來實現的,因此暴龍襲擊汽車內的孩子的時候恐龍的頭實際上是用遙控的恐龍模型來進行拍攝的,雖然機械模型的皮膚可以通過各種化學材料拼湊出毫無瑕疵的細節,缺由於機械結構限制,實際恐龍很難有太多的表情,實際就是個面癱。
1997《侏羅紀公園2-失落世界》開篇就出現了劍龍的皮膚特寫鏡頭,實際上那時候的3D技術開始支持「凹凸貼圖」,就是在皮膚表面用一層黑色的影子描繪來展現皮膚表面的凹凸感。
十年前的特效相比今天,個人看來更(只能?)著眼於視覺的「看起來」,而今天除了視覺效果外則更兼科學。記得曾看過變形金剛幕後介紹,有一個鏡頭是大廈折斷的效果,當時特效已經基本完成,而在一位建築學專家看後表示,對於一棟鏡頭里的大廈來講,那樣的破損過程從工程學來講是不可能的,因此導演要求重新製作。
如果只求普通觀眾的「看起來」,又何必這樣。
至於以後激動人心的進步,目前來看應該是更加身臨其境的3D效果吧。全息倒不怎麼看好,不是技術原因,只是攝像機的走位、角度是觀影效果很重要的成因,用全息,誰來控制攝像機,還有影院座位誰來分,觀眾能不能走動.(想一想大家都要站在超人身上...那場面)諸如此類。最後:電影特效也是一門藝術,藝術與科學從來沒有分開過,你看得到的是藝術,你看不到的是科學。
❾ 電影2012有那麼好看嗎
個人認為真的不錯,特效做的絕對一流,場面宏大震撼,在電影院看感覺身臨其境,讓人膽戰心驚,親情人情的描寫也算可以,畢竟是災難片,尤其有幾個情節描寫確實感人,地質學家和總統的對話,地質學家和老父親的對話,當時看後潸然淚下,人性的美好光輝始終是那麼的耀眼,最大看點是2012集所有自然災難於一身,給人以直觀的感覺:世界末日千萬不要來臨!再有中國元素不少,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