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與文學的關系是什麼
電影和文學是沒有關系的。
中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周傳基周傳基老師在《電影鏡頭的曖昧性》一課中舉到這樣的例子:
一次周教授在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製片廠和水華導演的一位攝影師聊天,聊到關於「文學劇本」的話題。
說到當時水華導演正准備拍攝一部電影,可劇本一打開,第一句話就是:「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他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水華導演看完這段話後就合上了劇本,並在劇本上附上了一張紙條:「另請高明」。說這個劇本不能拍電影。
最後周教授解釋到:就好比電影中,一個人物穿著一件黑衣服,我們不用再解釋他穿著一件黑衣服;有的人說某某人長得帥,但有的人不這么認為。
因為這是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只有在觀眾看完電影後才能感受「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他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所以電影是直觀的,它沒有形容詞,也不需要任何修飾。
歸根到底,是因為電影與文學的傳播方式恰好相反。
周教授又補充到:文學是先給你一個概念,就像你讀完《紅樓夢》之後,才知道林黛玉長什麼樣。但是每個人心中的林黛玉的模樣又是不一樣的,這是抽象轉化成具象的過程。
而電影正好相反,它是由具象變成抽象的過程,所以只有在你看完整個過程之後,才知道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有著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所以說電影和文學是沒有關系的。
2. 電影可以代替文學的理由
一個是向你表達導演的思想,一個是向你表達作者的思想
3. 文學欣賞的最佳途徑是閱讀,這是影視不能代替的。說說理由
閱讀圖書的時候,不僅能在自己的腦海里勾勒出一個個場景,想像出一幅幅唯美的畫面,還能夠體會作者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的心境心情。那種體會是難以言喻的~而影視也是從文字裡面翻譯出來的,只不過不是我們所想像和體會出來的,而是導演演員想像演繹出來的,導致影視拍出來的東西就局限在別人的想像里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所以影視代替不了閱讀!
舉個例子,《基督山伯爵》這本名著,當你第一次讀的時候,和你第二次讀的時候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當他們將這本名著改編拍成電影後,感覺卻是不如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好~無形中已經將它的分數減了一些。真的不好嗎?其實只是影視所拍出來的東西不是自己想看的而已,所以。。。如果真的要欣賞文學,最佳途徑的確是閱讀,不然也不會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話了!而影視從某種意義來說,只能算是一種娛樂消遣~!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大家見諒!
4. 文學作品對比電影有什麼區別
文學作品與電影作品有本質的區別,你這個問題提的好。當意識到電影與文學有區別時,便可以打破所謂的「文學價值何在」的偽命題了。這是我比較文學的一道題,答案會涉及到你問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至於人們目前對優秀文學的排斥,這真的是由影視導致的嗎?人們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隔絕,其實是商業化下我們這個時代的通病,人們對藝術電影的隔絕與對優秀文學的隔絕並無二異。相反,電影在不自覺間以犧牲電影性的方式推得動了文學的發展。
5. 電影是否可稱之為文學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電影是根據劇本拍的,劇本不就是文學嗎?而且電影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替代文學所能表達的。在我看來電影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是文學。
6. 如何理解電影和文學的關系
B(文學與電影雖然有聯系,但文學表達的是文字的、靜態的美;而電影是感官結合的體驗,動態的美)
B(我還是比較喜歡原生態的)
B(看來的確是文學愛好著啊)
7. 電影與文學的關系
電影與文學作為藝術之樹上的兩朵奇葩,應該各行其道,並相生相成。電影與文學具有各自獨特的美學形態與魅力,但是作為藝術形式,它們的終極目的都是在與人們的情感產生共鳴之後,凈化人的心靈。電影和文學在追求自身的完善與發展的同時,應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電影需要文學。首先,電影離不開劇本,而由文字寫成的劇本免不了要從文學那兒借鑒小說的敘事性、詩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靈動性。其次,面對當下中國電影敘事紊亂、形象蒼白、情感貧乏的現狀,呼喚電影的「文學性」也未為不可,況且中國電影尚未完全脫離文學。文學也需要電影,特別是在視覺藝術佔主流的今天,改編電影使文學原著在大眾中形成廣泛的影響。文學不僅能夠通過電影進入受眾的視野,文學的內容和創作技巧也會受到電影的影響。文學可以從優秀電影中尋找切合大眾心理和情感的創作題材,也可以將電影的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拍攝手法運用到文學寫作中,給讀者以全新的感受。
學不是電影惟一的源泉,電影也絕不是文學的終結者。電影與文學作為品格各異的兩種藝術形式,會一直並存下去,共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凈化人們的心靈。
8. 看電視劇可以代替讀書嗎
我覺得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傳播方式,雖然看電視和讀書都可以使人著迷,使人融入其中,但我個人覺得電視劇是比較浮躁的方式,很多電視劇的情節是比較虛假的,是為了表演的方便,不像小說那樣天馬行空,那樣開闊,一部好的小說的魅力就在於你永遠猜不到結局;而電視劇就太俗套了。。。
還有很多心理活動是電視表現不出來的,即使有那種內心獨白的,很多也表達的不夠貼切。
如果是從知識素養的角度呢,讀書就更顯得不可替代了,如果你只是看名著排成的電視劇,你永遠也不可能懂名著的精義,正如前面說所,電視的情景很多是為了表演和迎合觀眾。當然書中的文字語言,對文學素養的熏陶就更不是電視劇能達到的了。。。
我認為你僅僅是為了平時消磨時間,看電視劇也可,但你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或見識,那就不用給自己找看電視劇理由了,認真看書吧,那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
9. 文學文本是否能被與電影給取代
不可能的。有幾點原因決定了文本是不能被影像給取代的。
首先,文本的文字長度都很長,但是影像的時間有限,我看名著改編的電影的時候經常會覺得電影的情節進展太快,而很多文本中的伏筆在電影中也得不到表達。
另外,電影多少也剝奪了讀者的想像力,文字可以讓讀者想像書中的人物是怎樣怎樣的,然而落到了實處,無論這種詮釋多麼完美,也是有缺憾的。
10. 電影能不能被看作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怎樣理解
文學是通過閱讀以豐富的文學形象來感動人的。
所以,嚴格地說只有「電影文學劇本」才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質量高的電影文學劇本,就可以通過閱讀以典型的藝術形象來給你帶來美感。
至於電影,被美譽為第五門藝術。他有「繪畫」的色彩,「戲劇」的表演,「攝影」的明暗,「剪接」的取捨以及「文學」的人物。這幾個部分的組合,才組成一部電影。
所以電影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只有「電影文學劇本」屬於文學。(就像話劇劇本屬於文學,而整部話劇就是新的表現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