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於治癒系題材的電影,你有何看法
人們總是在一些特殊的時間里,需要安慰,而治癒系電影就冬天裡的羊毛毯一樣,能夠溫暖我們,下面介紹3部我喜歡的治癒系電影:
1、跟莎莫的500天
在麵店打工的年輕男孩小凱,想要離開台北,前往巴黎追尋新的生活,他的女友不久前才去巴黎,留下他傷心地游盪在寂寞的台北街頭。夜裡,他總是獨自流連在書店、翻著法文會話教材,一心想要前往巴黎的他,只好求助於自家麵店的常客豹哥,豹哥唯一的條件就是要順道幫他運送一個包裹,任誰也沒想到,這個神秘的包裹竟讓所有人在一夜之間改變了一切。經過了一個晚上有驚無險的冒險歷程後,小凱發現他長久以來所夢想的美好、熱情與愛情,竟然就在台北這個近在咫尺的地方。
㈡ 我自己看完感人的電影以後,老是心裡很難過.總是會亂想.情緒還很低落. 怎麼辦呢!
何必抑制自己的情感呢?
人生活一生不就是追求快樂嗎?既然能夠快樂,哭又怎麼樣!
但是哭過之後還是要正常
的生活,電影終歸是虛幻的,不要讓它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就行了!
㈢ 為什麼在看治癒短片會產生一種焦慮窒息的感覺
當短片的內容與自己的感覺產生共鳴的時候,難免引起情緒的波動,有時會產生焦慮秩序的感覺的,是一種心理體驗吧,希望生活中你是樂觀的,也希望你一切順利
㈣ 為什麼我看完治癒系電影後,心情更亂了...
不需特地去走出來,我也會,看了秒五和螢火後,這些都很虐,但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治癒,都是正常的。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只要不去刻意的去在意,過段時間就沒事了。
㈤ 為什麼我看完《放牛班的春天》心情郁悶本應該是治癒的電影,看完卻很不是滋味。
老師是無私的職業的呀 老師的願望就是將自己的所學教給學生 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去探索世界 這部片子我也是看過的 我覺得那個老師很偉大 從這部電影里可以學到我們應該對人民教師的一種尊敬的態度
㈥ 我每次看完感人電影或者電視劇心裡都會很難受,怎麼辦
樓主感情比較細膩,想的比較多而且偏內向,平時應該比較宅吧,建議樓主平時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游泳,籃球,羽毛球,跑步,多去旅遊,開闊自己的視野,多與人交流談心談人生。這樣樓主的內心會變的豁達開朗一些,對人生也會有更多發自內心的感悟,而不是像你看電影那樣虛幻的空穴來風的對人生的遐想。
㈦ 為什麼日本的治癒系電影能"療傷
治癒系電影具備治癒系的基本特徵,能夠從音樂,畫面、情節、人物等多重因素上達到緩解的效果,可以讓人感受平靜、舒暢,所以可以療傷。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治癒的概念。
治癒系原文是healing系是90年代末日本開始流行的一種音樂門類,說它音樂門類也不恰當,因為並沒有共通的顯著的音樂特性,一般把節奏舒緩,放鬆心情的音樂都歸到這一門類。1999年後逐漸開始指電視上演出的女性藝人中能讓人感到平靜,治癒,舒暢。1999年音樂家坂本龍一發表的單曲《ウラBTTB》作為治癒系音樂獲得很大成功,形成了「治癒熱」,那之後稱人物為治癒系的說法也大幅增加。
隨著治癒熱的產生,在電視劇和電影領域開始出現治癒類電影,這類電影有以下特徵
溫暖人心,凈化心靈,悲傷時看能得到安慰;
治癒系節奏舒緩,情節平淡清新,沒有絕對的邪惡,沒有所謂的服務性,一般都有勵志傾向; 以電影中的生活細節去詮釋現實生活,讓觀眾在觀看的同時達到共鳴的。
㈧ 我是一名高二男生,看完唯美的愛情電影就會難過為什麼
單純美好的愛情亦是很多人所嚮往的,唯愛影片中的配樂、演員們的表演會讓人產生代入感,觀眾會不自覺地帶入到主角中去,希望有個好結局,而電影結局往往事與願違,從而使我們感到悲傷難過,這是正常的。又或是電影情節與你現實生活中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所以會這樣。感到悲傷難過是一種入戲後的共情,很多人都會有,無論男女。因此不要因為自己是一個男子漢卻常為電影難過而感到糾結了。可能你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感性的人,所以更容易入戲一些。如果想要避免由此產生的難過,那麼盡量不要看這一類的電影,改看輕松搞笑類的,另外多多出去和同學朋友玩,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倘若不看電影也會經常難受難過悲傷的話,可以去看一下心理醫生,排解憂慮。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些許幫助。
㈨ 《夏目友人帳》明明是治癒系的漫畫,為何看了感覺很悲傷
說到動畫,大部分觀眾都會想到日本。的確,日本對待鬼片的態度和中國完全相反,中國重在描寫恐懼,而日本則創作各種優秀的療愈體系的作品。《夏目友人帳》大概是最好的作品之一。2019年,劇場版《夏目友人帳》正式引入中國,票房1.14億。看似結果平淡,其實隱藏的意思很震撼。很多觀眾被這部電影的治癒體系和溫情深深打動,感受到了最真摯的感情。
在我看來,夏目和他的朋友賬戶幾乎貫穿了整部電影,而與朋友賬戶相關的怪物實際上是非常溫暖的怪物,他們對夏目感到快樂、悲傷、憂郁和興奮。
從這個角度來說,導演確實懂得取名字,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不需要觀眾在電影中尋找答案,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㈩ 為什麼宮崎駿電影的畫面只是看著也會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感
我認為吉卜力的動畫主要分為三類:
一類是現實主義的,帶有導演自身的反思與發聲,《風之谷》和《幽靈公主》表現了宮崎駿對於人與自然的思考,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難解答他拋下的問題: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共存。這種題材也被高畑勛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在《平成狸合戰》中;《紅豬》和《起風了》表現了對戰爭的思考:戰爭的動盪下個人的幸福該如何存續。同樣的,高畑勛導演的《螢火蟲之墓》是我看過的對於這一反思最為深刻的動畫電影,沒有之一。
綜上,吉卜力的電影不是沒有深刻反思,有許多對於死亡,疾病,戰爭,自然的思考的電影,只是名氣相對不是很高而已。如果宮崎駿或者高畑勛想要在自己的作品裡加入自己的發聲,他們完全可以拍出類似《起風了》和《螢火蟲之墓》這樣的電影。為什麼要把負面的,帶有死亡氣息的,黑色的因素藏匿在溫暖的《龍貓》里呢?我想不出這樣做的理由。
現在的社交網站(包括知乎)似乎都有種傾向,彷彿把一個作品解釋得越離奇乖張,信息量越大,就越能體現出解讀者的深刻和其對於作品的了解。
《龍貓》是和《螢火蟲之墓》同時上映的,但是螢火蟲過於深刻,只是叫好,但不叫座。而龍貓卻叫好又叫座,就是因為溫暖治癒系動畫更能吸引觀眾,每個人在現實中遭受的挫折已經夠多了,當然更願意為了找尋溫暖而走進電影院。
票房反差也使得宮崎駿和高畑勛在吉卜力工作室中的地位有所變化,當然這不是本文的重點。龍貓取得非凡成功之後,吉卜力工作室的標志就定為龍貓,其地位相當於皮克斯的小跳燈。也成為了吉卜力賣的最火的玩偶形象。這就更說明它只是一個可愛的萌萌的大怪物,完全不可能是死亡的象徵。
至於《千與千尋》里的無臉男,他是死亡的隱喻嗎?同樣不可能是,他只是人類過度貪欲的象徵。同樣的,湯婆婆,千尋的父母,都是作為貪欲的象徵而存在的。《千與千尋》的主題是善良,親情,與純潔的友情。反對的是無節制的貪婪。河伯那一部分清楚地表現了主題內容,那些只在乎白龍會不會死的人估計根本不會記得這部分吧。誠然,白龍還要和湯婆婆斗爭,當然也有可能會失敗。但這根本不是《千與千尋》的主旨,更談不上死亡的陰影。
宮崎駿的母親確實身患肺結核,但這能作為黑色童話的證據嗎?因為兒童時代的不幸,而把死亡的陰影傳遞給孩子們,那樣不是宮崎駿,是希特勒。
如果看多了吉卜力動畫,就會發現即使反派也會有可愛的一面,千與千尋里的湯婆婆不過是一個貪財,控制欲強,卻又瘋狂溺愛孩子的瘋老太婆。哈爾里的荒野女巫,失去法力之後只是成了呆萌的老奶奶。就連森田宏幸的《貓的報恩》,波斯貓國王也不過是個傻大叔而已。
吉卜力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能使反派也變得可愛。反其道而行使本來可愛的角色帶有黑色隱喻呢,恐怕是最大的誤解了。
那麼為什麼宮崎駿電影會給人以淡淡的憂傷感呢?
首先我覺得這不是大部分人的感覺,至少我個人從宮崎駿電影里感受到的更多是溫暖。反倒是《聽見濤聲》給我帶來的憂傷情懷更多一些。
有人覺得很憂傷可能是因為,吉卜力的畫風從《風之谷》之後就基本沒有更改過,而且堅持手繪(只有我的鄰居山田君是電腦繪制完成)。這在現在這個追求3DCG畫面的時代會給人一種懷舊之感,彷彿回到童年的平和沖淡的時光之中。人們在回憶之時總是會感到憂傷的。
再然後是配樂,宮崎駿的電影和久石讓的配樂堪稱傳奇。而久石讓的作曲特點便是柔和與溫煦,比如千與千尋的插曲《那個夏天》,直到現在都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插曲。這首曲子能使焦躁的情緒平復下來,同時也容易引起哀傷的心情,但這種心情並不負面。除了《我的鄰居大龍貓》這樣少部分歡快輕松的插曲之外,久石讓的作曲大抵如此。
享受吉卜力的動畫之美吧,在殘酷焦躁的現代社會中,這樣美好的東西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