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燈光在電影院裝修中起到什麼作用
起到裝飾與照明的功能。
每個電影院必不可少的就是燈光的映襯
⑵ 拍攝電影 燈光的問題!
那就用高色溫燈。
最合適的是阿萊燈,通常1K、2K的就可以了。
但這個比較貴,便宜的可以用太陽燈,確定就是功率低。
你也可以用紅頭燈,加一個濾紙改變色溫就可以了。
也可以用LED燈,便宜但色溫不穩,畫面效果會有些問題。
關於拍攝、燈光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我的網路空間。有這個方面的資料。
⑶ 燈光照明:電影和電視照明的區別
電影的發展已有90餘年歷史了,而電視只有50多年,當今電視逐漸地成長起來並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需要電視工作者在借鑒其他藝術長處的同時,認真地總結一下自己這門藝術的某些特點以及同其他藝術的不同與區別,這樣有助於自己的成長與發展。屬於電視藝術范疇的電視照明藝術亦應如此。電視照明是電影照明的一個「分支」,雖然電視照明許多表現方法從電影借鑒而來,甚至有些表現方法相同或相近,但多年的實踐與發展卻已形成了自己的許多與電影照明不同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促其發展並成為一門藝術。我們有必要就電視照明與電影照明的區別進行一個基本的、簡單的對比與分析。
亮度比和光比要求的不同
攝像機與磁帶,攝影機與膠片,形成了影視藝術使用材料上的不同。那麼,材料的不同,對寬容度、亮度比的要求也就不一樣。如電視最大亮度比只能達到30:1,這就把電視照明的光比控制限定在2:1或不超過3:1,從而獲得最佳畫面效果和正常的被攝物體暗亮部層次,電影的膠片寬容度則明顯地大於攝像機和磁帶,電影圖像亮度比可達100:1,電影照明的光比控制可達7:1.,由於電視和電影高度比、光比要求的不同,在照明中量光、測光、布光也就有根本上的不同了。
多機連續拍攝和單機分別拍攝在布光要求上的不同
電視演播室大型文藝性節目和晚會等實況轉播或實況錄像、電視劇中的「室內劇」照明,其照明方式和方法與電影是截然不同的。如多台攝像機在不同角度上同時拍攝,其電視照明的布光設計是為不同鏡頭的連續攝制面安排的,照明是對任何角度都能適應的。也可以說照明設計應考慮到攝像機在任意一個角度上拍攝被攝體時,都能基本適用。以上特點方法,難免會給照明的質量帶來某種不利的影響,電視照明的布光設計不可能一一照顧到攝像機的每一個角度,原因是照明的位置是由前一個鏡頭的攝像機位置決定的。所以對於電視來說,你不得不為所有的鏡頭提供照明,這就是說,不可避免地必須要有妥協。
多種體裁照明與單一體裁照明的不同
電視照明包括電視劇照明、演播室照明、電視專題片照明、電視新聞片照明等,與較單一的電影照明有很大的區別。電視照明始終同電視台的某些時效、紀實等風格聯系在一起,尤其是新聞片和新聞專題片照明。電視藝術類片子對照明方式的要求與電影的差別也很大。這樣,在電視照明的燈光配備上與電影照明有很大區別,如實況多機位拍攝,就需用大量的燈光,燈具要求靈活性強,發光強度高,體積小。可以說電視照明對燈具有多種要求,應適用於電視范疇內的各種體裁照明。同時對電視照明人員也有較高要求。
實景照明與棚內照明的不同
每年各電視台和電視劇製作系統製作播出的幾千部電視劇中,利用實景進行拍攝與照明的片子所佔比例相當大,而電影更多的是棚內拍攝與照明,因此影視在電影與電視劇製作中的製作周期、經濟能力的差異和特點是顯而易見的了。實景照明投資少,光效自然而真實,製作周期短。另外,觀眾對電視節目製作真實性的要求很高,這同電視這門藝術所擁有的觀眾,觀看時的場地環境,主題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程度等特徵有密切關系。電影的攝影棚照明環境與條件明顯優於電視的實景照明,如棚內場景的高度,美工制景時為照明而留下的「燈位」,色溫與色彩的統一等方而,對於電視實景照明來說,有些方而是「望塵莫及」的。
素養和適應性的要求不同
電視照明人員應該是多面手,在電視台專職從事某一體裁照明的人並不多,大部分是「可塑」型的。對於他們來講,要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照明,更多情況下是人去創造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去適應人。在實際照明工作中,不但要熟練掌握電視藝術片照明,還應熟練掌握專題片照明和新聞片照明。大場面應具有調度眾多燈具的能力,新聞片、專題片小場面要做到一燈多用,在保證紀實性與時效性的同時,盡量保證照明效果。
⑷ 一般通用影視燈光是什麼燈光
比如拍一張臉的正面特寫,兩面都一樣亮,光比就是1:1.
如果一邊的亮度比另一邊高一擋,就是2:1.以此類推.再靈活使用
⑸ 電影院燈光
我想這應該是電線造成的現象。有些電器關閉電源時也會出現緩緩熄滅的情況,不是嗎?
⑹ 燈光都有什麼作用
1、舞台燈光
(1)照明演出,使觀眾看清演員表演和景物形象.
(2)導引觀眾視線。
(3)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展現舞台幻覺。
(4)創造劇中需要的空間環境。
(5)渲染劇中氣氛。
(6)顯示時、空轉換,突出戲劇矛盾沖突和加強舞台節奏,豐富藝術感染力。有時也配合舞台特技。
2、家庭使用
(1)室內燈光除了照明外,還要讓房間感覺舒適,溫馨,放鬆和安全。當然燈光的裝飾作用,也是顯示居住者風格的好東西,這一點在後來參觀的最後樣板間里太展示出來了。
(2)燈光設計中所要避免的明與暗或者暗與明之間過度的變化,產生眩光,讓眼睛很舒服.燈光不足,給人的昏暗、恐怖與陰涼的感覺。燈光過強,直射眼睛,讓人產生眩光。
3、行車作用
(1)前大燈
主要用途是照明車前的道路和物體,確保行車安全,包括遠光燈和近光燈。按規定,在照明路燈亮起以後,所有汽車都必須打開前大燈。通常情況下,近光燈的照射距離約30-40米,照射范圍大約160°。
(2)位燈
位燈是在傍晚行駛時,讓別的車輛看見。位燈的作用是表示車的寬度以提示對方和後車,便於其他汽車判斷本車的寬度、長度。前位燈還可供夜間近距離照明用。有的汽車專門在側面安裝示廓燈,指示車的寬度。夜間行車即停車過程中都有使用。
(3)霧燈
由於防霧燈亮度高、穿透性強,不會因霧氣而產生漫反射,所以正確使用能夠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在有霧的天氣,前後霧燈通常是一起使用的。
(3)轉向信號燈
汽車的前後都有轉向信號燈,有些汽車的側面、後窗玻璃或後視鏡上也裝轉向信號燈。轉向信號燈打開後,該側前、後及側面轉向信號燈會同時閃爍,提示周邊的汽車和行人注意。
(4)制動燈
又稱剎車燈,為紅色,位於汽車後部的兩側,有些汽車還在後風擋玻璃的正下方或正上方安裝了高位制動燈。制動燈起給後車顯示前車已經制動的作用,應該經常檢查其是否正常工作。
(5)倒車燈
倒車燈位於汽車後部兩側,一旦掛入倒檔,該燈亮,並警告車後的車輛和行人,表示該車正在倒車,倒車燈全部是白色的。
發明歷史: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
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
直到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發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發明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並且獲得英國專利。斯旺自己的屋子是英國用電照明的第一所私人住宅。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他們沒有足夠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
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愛迪生購入專利後嘗試改良燈絲,終於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不過,美國專利局判愛迪生的碳絲白熾燈發明落於人後,專利無效。打了多年的官司後,亨利·戈培爾贏得專利,最後愛迪生從戈培爾貧困的遺孀手上買下專利。
在英國,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專利,後來他們在法庭之外和解,於1883年在英國建立一家聯合公司。斯旺後來把他的股權及專利都賣給了愛迪生。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鎢絲白熾燈沿用至今。
1938年,熒光燈誕生。1998年白光LED燈誕生。
⑺ 電影中的燈光設計和舞台劇中的有何區別
電影中的燈光主要是為了拍攝效果,為了把畫面拍攝地更加美好,而舞台劇中的燈光主要是為表演者和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
⑻ 拍電影都需要什麼燈光設備
1、電影燈具通常分為常用燈具和效果燈具。常用燈具主要包括散光燈、聚光燈和背景幻燈等;效果燈具主要包括追光燈、水浪效果燈,雨雪效果器和閃電效果器等。此外,還有電瓶燈及其它燈具。
2、如果拍攝夜晚外景,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通常使用發電車,如不同期錄音,需要的功率小的話,可以用攜帶型發電機。
3、錄制聲音是和短片同期錄入通常都是獨立錄音,後期合成。現場錄音只錄對白(人聲),其他聲效一律後期采樣或者使用音效庫。但如果預算有限,可以現場錄音。後期配音(ADR)只有在現場環境太糟無法錄制的情況下使用。
4、輔助設備很多,如:黑旗,各種遮光道具,6*6 或者 12*12的金屬架配遮光布,c-stand,combo-stand,蘋果箱,high-hat等等。
電影的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