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赤壁》到底想表達什麼
昨晚,全家一起看《赤壁》.看完全家一起評論,各述己見。
男人評論:我就是聽到了兵器相接的叱詫聲,不知道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女人評論:戰爭是男人的戰爭,既使是孫尚香帶著女兵出現在戰場,很快就被男人接手.角色扮演最好的是張飛和魯肅.張飛的環眼、虯髯、聲音動作符合張飛這個人物的形象。魯肅的扮演者把魯肅文官氣質表演的很恰當,他既是諸葛亮的朋友、又是孫權的臣子、還是周瑜的供糧官,這些角色表演的尺寸合適。張豐毅飾演的曹操缺少文學家的氣質,張豐毅的氣質比較適合演一個將軍,而不是一個軍事家和文學家的曹操。最鬧心的是梁朝偉飾演的周瑜角色。梁朝偉的年齡、氣質難以表現出周瑜二十多歲「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給人的感覺。最難看的是他帶著頭盔的造型,因為梁朝偉陽剛氣不足,整個頭部形象給人的感覺好象一個頭帶鋼盔的太監。和小喬的房間戲看著他皮笑肉不笑的樣子,讓人想起《色戒》中的那個漢奸。孫權的扮演者扮演的孫權給人的感覺有些陰險、底氣不足,哪裡有讓看了此片的母親們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覺。
兒子評論:利用這么多名演員是想增加票房,有那麼多粉絲會看這個電影的。梁朝偉給人的感覺就象李連傑是一個直腸子,卻在有個電影中扮演一個花花腸子的內奸一樣讓人目瞪口呆。
歷史片不好拍就在於大家對那些人物很熟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一眼就可以看出演員飾演的人物到位與否
❷ 看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寫出觀後感(反映了什麼歷史時期的史實,哪些事件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
觀<<甲午風雲>>有感:
今年暑假我觀看了電影<<甲午風雲>>,影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宏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看了《甲午風雲》,好象又回顧了以往的歷史,是對清政府腐朽無能的體現,更是對中華民族英雄勇於抗爭性格的再現,該文章主要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而引發起的一場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海戰中,既有民族敗類,又有民族英雄,在每一個時代都免不了有這些人的出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由日本主動挑起的海戰,中華民族並沒有就此屈辱著,忍受著,而出現了想鄧世昌等熱血男孩的奮力抗擊,他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那寧死不屈精神者的模範代表,體現了偉大的愛國精神,他主動請求迎戰,毫無腿縮的那種無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繪的栩栩如生,鄧世昌並沒有因慈禧.李鴻章的求和政策而放棄迎敵直上,代替旗艦親臨指揮,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雖然這場海戰並沒有打退敵人的進攻,但給我們中華民族塑造了良好的愛國形象,所以說,中國人民並沒有失敗,而真正失敗的人是那些賣國求榮.臨陣退縮的敗類,給中華民族丟盡了臉,這種人應當被眾人唾棄,遺臭萬年,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將成功的海戰失敗,如果不挪用軍餉給慈禧半萬壽慶典,不給官兵發物資.這場海戰會失敗的那麼難堪嗎?會讓我們民族英雄就此犧牲嗎?
,鄧世昌,的愛國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種,它是我國的傳統,發揚我們民族的傳統,振興國威,他的人生事跡永垂不朽,永遠被國人所仿效,我們是不甘屈辱的強大民族,是會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沖的先進民族,更是那種積極向上的民族,不會因為失敗而就此墮落,總會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這種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以及那種和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更是流芳百世,通過這部電影,更讓我們看清了那些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讓我們銘記,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國家,更不要成為國家的敗類,丟盡國人顏面而獲得重生者是非君子所為,是苟且偷生等閑之輩,作為21世紀的青年知識分子,更不能因為一點一點進步而止步不前,要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時刻謹記不要"賣國求榮"從古至今涌現出來的英雄才是值得我們仿效的,是國人就不要忘了憂國,愛國,更不要忘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❸ 你心中哪些電影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
在我最近幾年所觀看的電影中,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能電影當屬《白鹿原》了,這部恢弘氣象的影片,真實的反應了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秦地關中大地的社會歷史發展現狀。
❹ 看完《建國大業》影片後回顧71年歷程,你有什麼想表達的
影片給我的感覺很宏大,站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描寫歷史,對每一處歷史轉折點發生時的描寫,它都能讓人感到一種氣勢,縱觀整部電影,它並沒有把過多的筆墨放在戰爭的描述上,幾大重要的具有轉折意義的戰役幾乎都是一筆帶過,不過這也是切合電影主題的,畢竟不是什麼戰爭片,主次要分明。下面我想從一些令我印象最深的鏡頭中說說我觀看影片的感想。
最帥氣的鏡頭---李連傑飾演的海軍總司令陳紹寬,人很酷,台詞不多,但是一句:「中國人打中國人,這種事,我不幹」,讓人很興奮。上網查了查,陳紹寬(1889-1969),福建人,曾為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抗戰結束後,不滿蔣介石發動內戰,辭職回福州隱居。1949年8月福州解放前夕,拒絕蔣介石的赴台電召,參與策動部分國民黨海軍起義。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預備退守台灣,派人請他赴台,他嚴詞拒絕,影響並帶動一批海軍官兵留下迎接解放,參加新中國建設。1969年3月患病住院。在生命最後一息,留下遺書,對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關懷表示銘感終生,並勸告在台國民黨軍政人員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7月30日在福州病逝,終年80歲。感謝建國大業能夠讓我們再次記起這樣一位正義愛國,臨終仍不忘維護祖國統一的英雄人物。
最讓人感動難忘的鏡頭---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劉少奇,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這些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五次反圍剿,爬雪山過草地,無數戰士的生命,他們再也剋制不住心中的感情,喝起來,唱起來,跳起來。。。。。。後來看電影頻道的時候,聽周恩來飾演者劉勁在介紹拍那幾場戲的時候,真的是每人喝了1斤白酒後抓拍的,拍的時候誰都不清醒,拍完就睡,第二天還擔心會不會演得有點過,結果大家都說非常好。其實在影片當中的那種情境下,怎麼樣誇張都不算過,反而更能顯示出他們做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的正常表現。他們壓力太大了,壓抑太久了。。。。。。
最無奈的鏡頭---張國立飾演的蔣介石在與兒子蔣經國的對話中說道:「反,亡黨;不反,亡國。難,難啊!」這個時候,誰都能體會得到他心中那種深深的無奈與苦澀。。。。。。我也不禁想替他思考一下,這個時候,到底該怎麼選擇呢?最後,老蔣選擇了不反腐敗。看來,在亡黨亡國之間,他寧肯選亡國。難道國比黨還重要嗎?也許吧,沒有了國,他仍舊是黨的主席,到了台灣,仍舊擁有呼喝一方的權力;若是沒有了黨,失去了權力,國家是誰執政,對他來說,也都沒有什麼意義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自私自利,國民黨失去了民心,最終失去了天下。
最有娛樂效果的鏡頭--影片後半段一個槍炮聲連天的夜晚,只見一個士兵一路小跑去報告,仔細一看原來是王寶強:「報告團長,前邊有個地主大院,院牆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彈也炸不開,請求炮兵支援吧!」站在吉普車上的葛優,命人使用照明彈一看,倆人直接傻掉,然後葛優用非常鎮定的表情對著電話高喊:「報告司令員,突擊團已到北平城下……」現場頓時笑聲大作。
另外,從重慶談判到開國大典,那麼多大事集中在一部133分鍾的片子里,實在很不容易,很多人物刻畫和故事情節略嫌突兀,如傅作義突然要和共產黨聯系,閻錦文是地下黨等。不過,這部片子以很大的篇幅表現國共兩黨在建國的大業上,對民主黨派的不同態度,重點刻畫了張瀾、李濟深、蔡鋌楷、宋慶齡等民主黨派人物,對政治協商會議做出了突出描寫,這些都是以前未曾見到過的,不知道是不是本片的一個創新之處,這點也充分說明了一句話,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總體上說,我感覺《建國大業》還是比較成功的,鮮明生動地刻畫了一批歷史人物,看後頗多鏡頭令人回味,起到了獻禮和教育的作用,結合六十周年閱兵式,更能夠深刻體會到共和國和艱辛歲月和成長步伐。
最後,祝願祖國祥和美麗.
❺ 什麼是歷史劇情片
劇情片 (FEATURE FILM) 劇情片=故事片 英文均為feature film 通常指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真實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數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編的故事性電影。 劇情片是指電影的賣點主要是其劇情,而不同於動作片的精彩打鬥,場面的宏大,愛情片的纏綿,喜劇片的搞笑。 劇情片的節奏往往比較的慢,但是情節相對緊湊,往往是一種社會現象和一定人群的生活狀態的寫照,容易使觀看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與歷史相關,就叫做歷史劇情片
❻ 《1921》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1921》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一、《1921》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說到讓大家非常期待的一部電影,那就莫過於電影《1921》了,這部電影由眾多的知名演員參演,電影講述的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然後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一位共產黨員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終通過最初13位黨員的努力,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❼ 歷史片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歷史真實再現,讓你回到過去.
❽ 如何認識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的「歷史」
關於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的歷史
高二(7)班 陳悉兒
指導老師:鄭妙娟
一、前言
如今,有很多同學抱怨歷史課太呆板枯燥,想要通過看歷史影視劇來多方面增加歷史知識,以提高自己的歷史人文素養。可是,看歷史影視劇真的能夠學習到真實的歷史嗎?哪些歷史影視劇才是值得一看的呢?如今越來越多的穿越劇、古裝劇會不會對同學們產生一定的影響呢?伴隨著這些疑問,我展開了研究。本課題以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為研究內容,通過互聯網、報刊、書籍收集相關資料。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各種歷史影視劇也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一些為了商業利益,不惜扭曲歷史事實以迎合大眾口味的古裝劇,對同學們的歷史認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想通過通過這次研究,分析各種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了解真偽,探究歷史正劇與古裝劇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能增強自己的對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的分辨能力,豐富歷史知識。希望通過這次研究,能夠使同學們正視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不要因過度迷戀劇中的情節而喪失分辨能力,同時我也希望一些歷史正劇能夠受到更多人關注,使更多人願意投身於創作更多更好的、能讓同學們在欣賞中學習的歷史正劇。
二、正文
溫州市第十五中學曾做過一個關於「電視劇類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喜歡港台或大陸所拍的歷史題材影視劇」的佔50%;「您最喜歡的歷史題材影視劇類型」中「戲說歷史題材影視劇」與「符合歷史的嚴肅歷史電視劇」的分別佔48%和38%。這些數據表明,大中學生最喜歡觀看的是戲說歷史題材影視劇,但基本符合歷史的嚴肅的電視劇在大中學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場。
對於歷史影視劇中歷史的真偽對大眾歷史認知的影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們主要分為兩種。
一些人認為戲說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泛濫會給同學們學習歷史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為當下的歷史小說和影視劇創作根本不考慮歷史是否真實,大部分都是在導演和編劇主觀意圖的實現中塑造人物的「應有面目」。現在的歷史電視劇基本都歪曲歷史,如《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都是胡編亂造。
另一些人卻認為對歷史影視劇中歷史的批評看起來理直氣壯,其實十分無聊。例如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湯哲聲就提出:「歷史與文學聯姻,成為了歷史小說或者歷史劇,也就是『胡編亂造'了。文學的美學特徵之一就是虛構,追求的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歷史的道理,判斷的不是歷史的趨向而是人性的善惡,探究的不是歷史生成的原因而是人性變化中的文化社會因素。如果去掉了虛構,文學也就不成文學。也許有些人說,文學的虛構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個底線。那麼什麼是文學虛構的底線呢?這是一個無窮盡地彼此循環的問題。如果硬要在文學的虛構中強加其它價值標准,文學同樣也就不成為文學了。」
兩種觀點都很有道理,在我看來,歷史影視劇中歷史情節的真偽對大眾歷史認知的影響,和影視劇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節需要有關。
有些影視劇真正要表達的只是一種思想情緒。例如前些日子席捲各個電視台的大型宮廷古裝劇《甄嬛傳》,它要表達的就是一種思想情緒:怎樣生存、怎樣奮斗。與之前熱播的中國影視劇《杜拉拉升職記》和韓國電視劇《大長今》一樣,《甄嬛傳》被稱作為「職場生存奮斗指南」,只不過電視劇將職場安排在後宮而已。它的超高收視率說明了當今眾多的人們在工作中不順利以及如何改變現狀、取得上位的心理需求。還有穿越劇《步步驚心》的情節設計映襯出的現實社會中的實際和令人心酸的自我總結,這就是當下那些流行的歷史小說和影視劇之所以盛行的社會心態。雖然《甄嬛傳》和《步步驚心》中的情節根本是違背歷史史實的胡編亂造,但它要表達的主題還是表現了當代精神和當代心態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一般影視劇看,但對其中的歷史描述還是得注意多加甄別。
還有一些影視劇中歷史扭曲嚴重的就需要多加註意了。如《美人心計》中的歷史和真相間就有很大的出入。歷史上劉恆的確有個慎夫人,而且相當受寵,慎夫人衣不曳地,十分節儉,慎兒在性格上也比較恬淡。而且梁王是竇太後的兒子不是慎兒的,電視劇中完全扭曲了這一事實,可能會給同學們一些誤導。
再往前推的話,也有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影視劇,如一些清戲《康熙大帝》、《康熙王朝》等,還有如《貞觀長歌》、《漢武大帝》。
為了推廣歷史正劇,鼓勵同學們觀看歷史正劇,我整理出了一些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歷史影視劇:
《孔子》、《屈原》、《東周列國》、《秦始皇》(亞視1986版)、《漢劉邦》、《司馬遷》、《王昭君》(1987版)、《漢宮飛燕》、《三國演義》、《隋唐演義》(1996版)、《貞觀之治》、《武則天》、《唐明皇》、《趙匡胤》、《楊家將》(1991版)、《包公》(1986版)、《賀蘭雪》、《蘇東坡》(1995版)、《成吉思汗》、《魂斷釣魚城》、《馬可波羅》、《海瑞》、《戚繼光》、《大明王朝1566》、《明宮三大案》、《袁崇煥》、《努爾哈赤》、《鄭成功》、《走向共和》
希望能給同學們學習歷史提供一些幫助。
三、結語
通過此次研究,我知道了許多歷史影視劇中的歷史錯誤,也發現了許多值得一看的歷史正劇。此次研究我也探究了影視劇中情節修改與它所要傳達主題之間的關系,明白了我們應該辯證地批判某一些歷史影視劇。
以歷史的真實的角度觀之,當下中國這些歷史小說和影視劇確實有歷史的誤導和方向跑偏的危險。如何改變這種傾向,打壓創作者是最笨拙的方法,關鍵是如何引導。安徽電視台一方面放映《甄嬛傳》,一方面開設講座,講明什麼是真實的清史和真實的清宮,這就是一個好辦法。文學的表現有文學的思路,歷史的引導有歷史的程式,符合學理的科學管理要比那些無聊的評論和權力的打壓平和得多,也有效得多。
❾ 古代歷史電影觀後感350
第一篇
《大秦帝國》為我講述了一個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秦朝統一的故事。
在這段歷史長河中,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秦國是這場歷史豪賭的最終勝利者。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統一六國。
在這段歷史故事中,涌現過許許多多為後世所熟知的典故傳奇,而印象最深的是商鞅的立木取信。
商鞅為了取信於民,在變法令下達後,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最後他將賞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應募,立即獲得一百金,以此來取信於民。深深地被商鞅的才能和不屈服的人格、秦孝公的知人善用和堅持真理的決心所震撼。
在如今的生產生活中也是一樣,一個國家只有使民信才能立國立民,一家公司,一個人也是一樣。
第二篇
《漢武大帝》講述了漢武帝劉徹54年的統治歷程。
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使漢武帝成為歷史發展道路上一座罕見的高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
他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漢武大帝》將展現這段氣勢恢弘,英才輩出的大時代,對這一時代文治武功的回顧,可以激發,調動起觀眾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自豪感。因為有他,如今的我們才叫漢人,如今的民族才叫漢族,而不是什麼晉族,秦族。
從劉徹登基起,他智斗竇氏,重掌大權;任命衛青,大敗匈奴;信任張騫,出使西域;任命董仲舒,文化一統。在許許多多的事跡中,最難讓人忘卻的便是」金屋藏嬌「的那段美好佳話,當年的他說:」若得阿嬌,便以金屋許之。「十年之後,是誰守著金屋淚眼成花,坎坷的愛情令人唏噓不已。
千百年後,史書上或許只記了這樣一段話:名,劉徹。高祖劉邦的曾孫。在位54年。逝世時年70。謚號:武;廟號:世宗。
但後人永遠不會忘記那段燦如星辰的耀眼歷史。
❿ 電影想表達什麼
電影的意圖在於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比如超級英雄,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超能力。
愛情片,總是藏在你心裡的某個角落。現實生活中沒有生生死死的戀愛,但是每人個人都希望有一次。你跳,我跳。
災難片、科幻、恐怖、懸疑,都是在發覺我們內心深處的東西。慾望的宣洩、痛苦的壓制、精神的憧憬或者未知的恐懼。
藝術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意義的是在於人的發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