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 時間和空間是電影構成的兩個基本要素。
「時間是電影運動的延續性,空間則是電影運動的廣延性」。對電影中時間和空間的組織與運用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特性和特殊表現手段,是最根本的電影思維方式之一。
一、空間的外在節奏在電影中,運動和變化貫穿始終,不僅畫面內的形象在運動,而且畫面與畫面之間也在不停的運動變化著產生節奏。對於變化運動著的空間的安排、配置及運用,是電影思維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文學是敘事藝術,它的時間過程隨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移,但人物的形象、音容和運動過程只能靠讀者的聯想來感知;繪畫、雕塑和建築是造型藝術,具有空間的可視性,但它沒有流動感;戲劇與舞蹈的空間局限於舞台內,時間局限於場景內,其綜合性是不完整的。動畫電影的高度假定性,「使它可以在空間觀念上,超越現實論動畫影視藝術中的空間節奏中的物理空間和一般電影在空間的局限性」,在空間的安排、配置和運用以及對鏡頭畫面的變化等藝術處理方面擁有極大的自由,為動畫的結構方式和藝術表現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例如動畫片《三個和尚》中假定空間的運用:在空間上,該片吸取了中國畫的「寫意」表現方法,利用空白形成「虛境」,產生「像外像」,讓觀眾在頭腦中想像出人物所處的假想場景環境。如《三個和尚》其中的兩個鏡頭,雖然背景同樣都是空白的,但其中一幅畫面因為畫有兩只飛動的小鳥,從而使人產生的是天空的想像,一目瞭然是室外空間。而另一幅畫面因為燭台與神龕的存在,讓觀眾「看到」的卻是寺廟的殿堂。這種實際上不存在的空間假定,也是和動畫人物的假定性相一致的,使觀眾通過背景空間,了解了角色所處的位置。
二、空間的內在節奏空間的內在節奏主要指電影藝術發展成果的綜合運用。"
② 分析電影數據的用哪個分析方法好
有啊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比方,《青春期》。這電影爛的不能在爛,但是用了一些觀眾數據很輕松對了 不知道多少錢,反正是賺了不少 幾千萬那樣子吧
③ 什麼是敘事結構 比如電影和電視劇的敘事結構 的解釋
電影敘事結構 隨著形式主義批評方法的出現,尤其是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符號學理論的擴張,傳統的情節結構的研究得以與敘事學研究相結合,並被納入到敘事結構理論的總體框架中,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敘事結構和分析方法。[1]具體到電影敘事學的領域講,雖然電影的敘事結構和文學理論中的敘事結構一樣復雜多義,但是總體上說它們都是表示著一部作品的架構方式,是一部作品的骨骼和脈絡,電影的敘事結構更是觀眾從影片獲得審美愉悅、感知影片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的重要基礎。
電影的敘事結構是一種較之文字敘事結構更為復雜精細的敘事結構,它需要創作者對事件的安排和情節的設置更為巧妙,這種特點不是僅僅指那些有著嚴密因果聯系或是很強故事性的影片本文,也包括著那些看似無序、鬆散的影片本文,因為無論什麼樣的影片本文,都是由它自身的敘事結構所支撐的,沒有一部影片是沒有結構的,就好像人不能失去了骨骼的支撐。
電影敘事結構的研究是復雜的,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一部影片的敘事結構是與另一部完全相同的,戲劇性沖突的安排,因果事件的發展,講述人的角度等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電影敘事結構的模式也只是一個相對化的概念,即便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電影敘事模式,它們也不可能是純粹的單獨個體,它們之間依然會具有著一些融通的交匯點。
[1] 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第322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 影片分析
什麼是影片分析
所謂什麼是影片分析,我個人認為就是怎麼看電影。但真正看懂一部片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一部片子你要知道他拍了什麼,怎麼拍的。電影誕生到現在,故事片還不到一百萬部,當你看多了以後,你就發現,電影怎麼拍都可以,關鍵是影片中有沒有表達創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世界的感受,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在《影片分析透視手冊》中這樣寫到:「所有的電影都在表現一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方、特定人物,即使不是真實的一個人,是編出來的一個人,他也是有背景的」。如果你在觀看影片時看到了這些,你就基本看懂了,而且不光要知道影片說什麼,還要知道他是怎麼說的。鄭洞天教授在書中說:「我們看電影要用兩個腦子看,一個看技巧,一個看故事」。把你看到的技巧和故事寫出來告示別人,我個人認為就是影片分析。
為什麼考影片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和技巧。比如有些考生的寫作能力較差,語法不同,用詞不當,修辭錯誤,語句羅嗦,那這樣的考生就很難通過考試。
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直觀的藝術感受力,或者說有沒有電影感覺。比如說你看完一部影片,你感受到了什麼,那些地方打動或感染了你,為什麼?如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鏡頭和人物的運動,以及音響營造的戰爭場面的真實感,你是不是感受到了,而且能不能把它描述出來;比如張藝某的《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營造的回憶和現在空間,《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在如基斯洛夫斯基的《藍》中藍色的作用以及大量特寫鏡頭的運用來強調人物精神的和和心理的真實等。
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風格、題材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講述的什麼故事,揭示了什麼內容,是不是歌頌了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惡。當考生看完一部片子你必須了解它是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形式主義影片,是故事片還是記錄片,是嚴肅片還是喜劇片。例如成龍主演的《紅番區》搏擊場面的逼真和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帶有詩化美學的打鬥,兩部影片的區別在那,要區分清楚。
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有很多,電影一般由六大基本元素構成。在寫作中有的考生一會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故事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但又都說不深,一部影片的分析,永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兩三個方面,深入的展開加以論述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
1、 可以從影片的歷史時代進行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反映歷史時期的某個社會問題,影片在所包含的特定歷史社會內容與歷史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繫上,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他是如何表現的。例如如顧長衛的《孔雀》講述的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一個少女的美麗情懷,她有一個美麗的夢,當傘兵,然而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他的美麗夢想被一個一個打碎。而張藝某的《秋菊打官司》則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這個帶有記錄風格的影片為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的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卻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
2、可以從影片敘事進行分析,也就說可以對影片劇作技巧方面展開論述,分析一部影片在敘事關繫上是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如何講故事(講故事也是必考的內容),影片是如何通過情節的安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例如李揚導演的《盲井》是講述一個謀殺者感情如何發生了變化,在施害與保護之間他難以取捨。有如美國影片《七宗罪》,影片是如何設置懸念,偵探和謀殺者之間是如何較量的。
3、可以從導演的表現手法、攝影技巧進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影片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例如蘇聯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的影片《犧牲》《鏡子》《鄉愁》,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節奏緩慢,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塔爾可夫斯基在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在心理的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周傑倫導演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中,影片是怎樣運用一首神秘的鋼琴樂曲來轉換一個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在如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情節,推動人物關系的發展,改變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的的變化,考生完全可以就音樂和道具小提琴,來論述影片。
當然,對於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攝影技巧、節奏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點,就可以進行視聽方面的分析,如果找不出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完全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進行論述,而進行歷史社會方面或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寫作格式
影片分析沒有固定的格式,怎麼寫都可以,但他一定是一篇議論文,千萬不要寫成觀後感,大致上有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要有標題。行文中論點,論據,論證要清楚。
2、故事梗概,用200——250字的篇幅簡單陳述影片的內容。
3、要用100字左右對影片的整體風格進行概括。
4、用100——150字把自己對影片的看法或觀點提出來,分析哪一方面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綜述。比如可以就電影中描述的社會環境、描述了怎樣的人、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影片的整體風格、導演手法、攝影的特點,色彩光線等等進行概括。
5、在用1400字左右找到一兩個合適的影片特徵展開分析,例如如影片的主題、影片的敘事方法、人物的設置等等都可以。再對你提出的觀點展開細致詳盡分析,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視聽語言的分析。在展開分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談面面俱到,要深入地分析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情節、人物的動作特點、心理轉變,為了揭示主題、塑造人物影片設置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都對刻畫人物起了怎樣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樣展開,怎樣轉折,怎樣推進,怎樣達到高潮,怎樣結束,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特別是影片如何在一些關鍵的情節點上運用鏡頭(畫面)、音樂來渲染、營造情節氛圍的,不能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
6、用200-——300字簡單評述一下影片的其它部分。
7、最後用100字左右,對影片進行總結。
影片分析的要求大都為2500字左右,如果考試要求是1500字或1200字,各段落字數要相應縮短,考生需要靈活把握,不能死板。
考試時如何看電影
考試時,觀看影片要注意用筆記一些電影的相關內容,如導演是誰、哪個電影製片廠或公司拍的、國別、製片人是誰,主要創作人員、重要情節的特徵、音樂,鏡頭、色彩、光線、人物語言、人物出場,重要的表現手法、影片長度等,以便在寫作時靈活運用。
應該說影片分析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同時也是戲劇、廣播、影視院校專業上的研究課題,必須要好好學習視聽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的年代裡,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是完全可以學會的,但是電影電視的知識、修養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我們的學習要像拍電影一樣,慢慢的一點一點去積累才能達到,所以學習時需要一定的耐心,細心,恆心,信心,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只要你刻苦了,你在影片分析方面就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
⑤ 影視解析怎麼解析格式是什麼
影視解析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電影的五種軌跡:影像、音樂、聲音、對白、文字。
2、電影中的情節(plot)與故事(story):
情節:劇情中所有演出的事件,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與故事世界無關的事物。
故事:所有看到、聽到的事件,以及其它想像或推論出來的事件 (或者:故事=一個依時序發展的事件中的素材;情節則牽涉作者以什麼樣的方式,賦予故事一個結構。簡言之,情節指涉了作者的觀點以及場景的美學組構。)
3、觀點問題:全知觀點←→限制觀點:誰(觀眾/人物)在什麼時候、 什麼地方,知道什麼情。
4、敘述結構:即故事的流程,敘述結構的形成是為了滿足、修正、破壞或終結觀眾對情節與故事的尋求。
影視分析
1、情節的把握
能對全片的情節結構准確把握,了解全片情節的起點、轉折點和終點;能用最簡練的語言介紹銀幕故事;寫出對情節結構的設置與人物主題的必然關系有一定認識。
2、結構
指出故事所圍繞的線索和故事的敘事手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人物和人物關系的分析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分析作品中主次人物及他們的關系;把握和分析人物關系發展中的矛盾沖突以及解決的方式。
4、主題的揭示
評論者必須通過對作品的讀解把握和主題揭示;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題,並寫出一定的意義,能用影視作品內容中的細節來論述主題。
5、藝術手法(視聽語言)的初步讀解
對影像的讀解主要包括鏡頭、畫面、色彩、燈光、鏡頭運動方式等;對聲音的讀解主要包括音樂和音響,台詞和對白、旁白等;還有蒙太奇的讀解與分析。
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用到的電影有哪些
精神分析法>>又稱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出版的《關於歇斯底里的研究》作為心理分析正式創立的標志。 定義:是通過自由聯想、移情、對夢和失誤的解釋等來治療和克服嬰兒期的動機沖突帶來的影響的一種方法。
心理分析理論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輔導模式,它強調潛意識對行為的重要作用,重視嬰幼兒期心身發展的意義,所創立的一些方法和技術都有積極的貢獻。為其後許多新的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參考。但由於這種方法必須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咨詢者施行,需對來訪者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限制了它的推廣;本身潛意識的作用,過分強調嬰幼兒期的發展,特別是過分強調嬰幼兒期的性經驗,都使這一理論受到局限。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人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沖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用到的電影有《愛德華醫生》
⑦ 電影票房分析及預測
從20世紀初的西洋鏡戲法到今天占據全球電影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資本的加入讓好萊塢在過去百年的發展中變得越來越理智--比起商業片流水線締造者,它更像一個數學家--它精於計算每一項決定對利潤的貢獻:《蝙蝠俠》續集是否要接受男演員片酬的獅子大開口以獲得百分之幾的忠實粉絲買票入場;是否要在動作片的第37分鍾增加感情戲以爭取女性觀眾;是否要為這部爛透了的原著聘請收費高昂的劇本醫生;一個小金人編劇的名頭到底值多少錢……這就是在電影開機之前最為重要的環節:票房預測。
華爾街不僅給好萊塢帶來了密集的資金支持,也帶來了理性的金融工程技術,後者好像一把衡量藝術的尺子。一位浸淫於電影行業的金融人士一語中的:"在這個行業里充斥著曖昧不清、晦暗不明,有真正的藝術家、也有忽悠的吹水者,但到底怎麼判斷是否能合作,項目是否有投資價值,全憑經驗"。
如何預測
早在80年代,美國票房收入預測的先驅BarryLitman對美國80年代近700部電影進行分析推出票房收入預測模型。該系統對之後美國電影投資界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電影票房預測系統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已經成為國際電影產業投融資的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預測系統
電影票房量化分析及預測系統(Box Revenue Prediction)是在考察導演、主要演員、製片、發行及市場營銷、電影生命周期、電影類型、發行地區等影響電影票房的諸多因素基礎上,基於資產定價模型,綜合採用金融工程和回歸統計分析方法研發出的預測系統。它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成為電影產業投融資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中國第一套BRP系統
2012年1月,中影集團聯合艾億新融資本推出了國內第一套基於電影票房預測的估值與定價分析系統--BRP系統。通過對過去4年中600多部影片的統計分析,該BRP系統發現了6條有趣的現象:
·低成本的影片一般會比大片更賣座
·無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明星主演的影片利潤率更高
·類型的藝術特徵跟利潤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但評論的多寡(無論好評或者劣評)跟利潤之間有密切關系
·不含暴力、色情成分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賺錢
·大片的續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賺錢
·明星在為影片帶來更高票房的同時,也往往拉低了利潤率,因為大部分收入進了明星的口袋
⑧ 從電影的技術性或藝術性對2011年的某部電影進行分析;以及分析任意一部2011電影的文學性。
——一個引人爭議的模式當代電影分析第三章文本分析從以上的章節可以看出,分析者所能運用的工具、特定的分析客體,以及探究該部影片的分析途徑等與影片分析相關的選擇可能性實在是相當多,散漫(在客體的選擇上)及不確定(在方法的選擇上)是分析者應當盡量避免的兩件事,「文本分析」(analyse textuelle)之所以產生,絕大部分的因素就是為了因應這些問題。文本分析方法在本書中佔有頗為顯眼的篇幅,並不是因為它在本質上有什麼徹底的不同處,更不是因為它能提供一條解決各種困難的康莊大道,而是基於下面兩個明確的原因:
——「文本」(texte)概念對影片及影片分析的統一性提出了最根本的問題;
——文本分析曾經幾乎變成影片分析的一般代名詞。這點當然是有待澄清的。
一、文本分析與結構主義
要用簡單的幾行文字說明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e)的發展史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這么做。不過在20世紀60年代時,結構主義一詞就像通行證的標簽一樣,正確地或是為人所濫用地浮貼在許多思想著作上。在電影理論及影片分析各方面尤其屢見不鮮,所以在本章的開頭,我們仍須扼要地將結構主義的一般基本概念作一個簡短的回顧。
1基本概念
由字面上便可了解到,結構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結構這個概念,結構主義分析家或批評家嘗試辨明的,就是隱蔽在意義生產過程中,足以解釋其外現形式的「深層」結構(structure「profonde」)。第一個最重要的例子由法國的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他研究了大批內容龐雜的神話,發現這些表面上任意武斷而又復雜的敘述實際上具有強烈的規律性及系統性——這正是這些神話「深層」結構的特質。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結構概念的列維·斯特勞斯推論出一個必然的結果,那就是,表面上彼此極其相異的意義生產活動,實際上可以分享同樣的一個結構。
「不論在思辨層面或是實踐層面,差別的明顯性較其內容更重要得多:只要它存在,就會形成一種有用的區別系統,如同一個可以運用在一個初窺乍看之下完續而難以理解的文本之上的架構,加以切割、造成對比,亦即引進訊息的形式條件,以解讀這個文本。」(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La Pensée sauvage,édPlon〕,p100)
列維·斯特勞斯所指的架構、區別系統,也就是所謂的文本分析。從我們引述列氏的句中提到的,以切分來探尋差別對立的分析重點,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也以切分來辨識意義上的對立(這也正是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的語言〔langue〕與言語〔parole〕之間的區別)。對整個結構主義風潮而言,「結構」語言學一直都是一是個參考坐標、一個理論的泉源,也因此,結構經常被視為二元對立系統(oppositions binaires,索緒爾即認為語言是建立在這一模式上的)。由於語言一直被視為所有意義生產過程的基底架構及可能條件,因而更強化了語言學在結構主義思潮發展上所扮演的奠基角色與重要性。列維·斯特勞斯致力於建立「神話素」(mythémes)體系(語言學中則有「詞素」morphèmes),而拉康(Jacques Lacan)則更徹底地宣稱「無意識(moonscient)有如語言活動一般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