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為什麼拍沒人看的電影

為什麼拍沒人看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5 18:52:28

『壹』 那種沒人看的國產電影拍一部虧一部,為什麼還要拍

無窮動

: 寧瀛
編劇: 洪晃 / 劉索拉 / 寧瀛
主演: 洪晃 / 劉索拉 / 李勤勤 / 平燕妮 / 章含之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5-09-10

『貳』 同樣一部劇本,為何韓國拍成了最高票房,國內電影卻爛到無人知

一部韓國電影《極限職業》刷爆了某視頻平台,在一片贊賞之聲中,觀眾們也看得非常過癮。雖然都是一個個短短的電影片段剪輯而成,但是這一點沒有影響觀眾對該片的欣賞。

《極限職業》打破韓國電影最高票房紀錄,獲得了1369億韓元

據悉,《極限職業》是由韓國導演李炳憲所執導,編劇是裴世英。影片主要講述了一支由五位奇葩警探組成的緝毒小組,因多年來辦事不利,經常被上司批評,為了證明自己,五人決定再次秘密監視毒販,准備力挽狂瀾。

不僅如此,王千源飾演的組長天天在二樓廁所監視,而整個店只有三個人來經營,店裡生意又很好,一定不符合實際,而且他還會在睡覺中意淫下屬,實在有點毀三觀,有點強行搞笑的味道,與《極限職業》在層次上就差了很多。


一個寓意深遠,一個低俗無聊,可能這就是兩者在票房上的真實差距吧。

『叄』 為什麼現在很多電影導演演員都不出名,感覺也沒人看

因為現在的導演沒有與時俱進,反而停留在遠古的年代,思想和拍攝手法根本跟不上現代人的步伐,拍出的片子大多索然無味,演員也大多不走心,演戲對話都很假,所以看國內電影或者電視劇的人越來越少

『肆』 中國對恐怖片的監管這么嚴太恐怖得不到上映不恐怖又沒人看為什麼還有人拍

廣電總局對於電影電視劇的一些敏感方面禁得很厲害,比如鬼神,同性戀,穿越,官方一點的回答就是一切為了祖國的未來,現在的孩子接觸媒體的機會多,小孩子學習好奇事物的能力強,這些在中國傳統里就被嫌棄的元素自然也就像新聞聯播一樣把壞的都丟了。但這畢竟存在,畢竟是藝術,不是每個導演拍電影都是為了迎合觀眾為了賺錢,更多的還是為了藝術的傳承和豐富自己的作品類型。大眾接不接受無所謂,自己做到問心無愧沒有傳播負能量就好。我個人認為廣電總局這種逃避的行為不該被採取,既不利於中國影視發展也不利於兒童發展。就像穿越,為了防止兒童學習就禁播,倒不如直接跟孩子說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要想穿越時空不達到一定的速度是不可能的,順便提一下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激發興趣,一舉多得。

『伍』 為什麼現在香港電影沒人看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在好萊塢高科技大製作和自己的大量粗製濫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市場,同時也受到日本、韓國電影的影響,大量電影資金流失,電影人青黃不接,出現了前所沒有的頹勢。九七的臨近也加劇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資金大量的從電影業撤出,大部分人還是觀望的態度,於不安和擔憂中期盼著轉機。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香港電影面臨低谷正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刻,之前的大量跟風和粗製濫造的作品減少了很多,電影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被「提純」了,留下來的電影人開始重新尋找市場的切入點、探索全新的電影表達方式、規劃香港電影的新未來。很多原來商業化模式下難以見到的電影紛紛嶄露頭角。比如,陳果的《香港製造》,以清新、真實的記錄風格用平民化的視角關注邊緣生活。另外一個令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是電影人青黃不接,1993年吳宇森成功進軍好萊塢後,先後有周潤發、成龍、李連傑、楊紫瓊、袁和平等去好萊塢拍片,香港電影的大量中流砥柱遠走他鄉,電影人才瞬時出現了真空。此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生代的電影人,在市場不景氣、人力資源缺乏的境況下,為香港電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堅守香港的中堅導演之一。這一時期的香港黑幫片中彌漫著一種混亂末世的悲哀和命運無常的感傷。

造成這種局面,香港黑幫就是最大的元兇!舉一個例子:吳宇森是跟張徹學電影的,正經的科班出身,拍的電影美感都極強,是有藝術性的。1986年,他拍《英雄本色》就是一種「藝術創作」,跟當時黑道幾乎沒有糾葛。也獲得了滿堂彩。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結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卻在最紅的時候去往好萊塢發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嗎?還是感覺香港影視環境被黑幫「挾持」,不行了呢...我相信兩者都有,但後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點。因為大家可以自己換一種情境想一下:吳宇森已經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壇的「國王」了,結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國做「僕人」...那很明顯就是有「宦官」要「挾天子」來賺錢了吧?

中國人特別喜歡強調做人的重要性,喜歡說「首先你得會做人」。至於做事好不好,倒是沒那麼重要。而中國人的做人標准又實在有些高。人的才華總是有限的,做人達標的人里,才華蓋世的不算太多。兩樣都登峰造極之人,數來數去,居然多為早逝者。這樣令人嘆息的結果,到底是天妒英才,還是天才長期壓抑個性所致,也就很難說了。更何況若做事力求完美,就難免會得罪人――選擇了更合適的新夥伴,就是傷害了不再合適的舊夥伴。制定了嚴格的執行標准,就是在傷害那些無力達到的人。這的確是會顯得不夠念舊、感恩、善良。這樣做的人,就叫做不會做人。我相信周星馳一定傷害過很多人,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對他公開表示不滿。可是,照我看來,這樣的反對理由對周星馳們很有些不公平。天才沒有義務遷就庸人。而庸人假若能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或許也能和天才更接近一點。那麼多人抱怨自己曾經給了周星馳機會,他紅了後卻將自己丟在一邊。可周星馳合作過那麼多人,無論導演還是配角,都是在與他合作時達到巔峰。而他做導演後,更是達到了用誰完成作品都不重要的地步。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陸』 為什麼現在網路大電影那麼多拍得又不好看,跟徐克他們那些大導演拍得很差劇情很爛,這是為什麼

這個就是目前影視圈的亂象啦,總結來說就是因為現在的消費太快,賺快錢太容易了。
只要隨便找幾個人,搞一點噱頭,或者弄一個IP,像狄仁傑啊這種,就拍成電影放上網。用戶只能充值會員才可以觀看。
大多數人抱著好奇心就會去看,出品方就會通過廣告,播放量,收到分成。錢真的太好賺了啊,而且很快,根本不需要劇情。看看美女,隨便吐槽。
所以就越拍越差,沒有人想著去做出好東西了。

『柒』 電影拍的很假有人看還很熱門,拍真點反而很少人看 為什麼

拍電影拍的是演技,所以拍電影都是假的,觀看者就是喜歡看他的演技,能把觀眾看的哭笑不得,

『捌』 為什麼總有人拍攝那種明顯不賺錢也沒有口碑,也不上院線的電影

根據投放渠道和盈利模式不同,現在拍電影的類型不同
上院線的是院線電影,一般投入較高,周期較長,但是運氣好可以像《海邊的曼徹斯特》那樣不小心獲個獎;
你說的這種不上院線的基本上就是網路大電影了,這種電影拍攝出來主要是投放到類似愛奇藝,騰訊視頻這樣的平台進行點播盈利,這樣的電影一般投入很小,投入低的十萬二十萬就能拿下,典型的《道士出山》超低成本拿下很高的利潤
所以像這樣的低成本投入,拍攝製作的質量,效果,自己演員陣容都相對較次,可能看起來確實不賺錢,口碑也不好,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網路大電影還是很有盈利空間

『玖』 為什麼中國的好電影沒人看,全去看爛片

怎麼能說觀眾全去看爛片呢,如果不是導演們拍的全是爛片,觀眾沒得選,誰會願意看爛片。觀眾的觀影習慣是需要培養的,人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進步,近幾年的爛片票房明顯下滑,說明觀眾已經開始逐漸有了分辨能力,爛片圈錢越來越難了。

『拾』 為什麼沒人拍一部最真實的電影,不請任何演員,直接把現實拍下來就是電影呢

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期望看到一種有別於故事片的更傾向於真實的影片。

這和前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論」有一定的一致性。

電影(廣義上的,之所有視聽形式的信息)作為人眼睛的延伸而不是講述戲劇,記錄生活是電影的主要職能。

紀錄片一般都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跟蹤記錄。這個有英國的格里爾遜。

狹義上的電影就是故事片。也就是有戲劇性沖突和情節結構的電影。現實生活中雖然有沖突,但發生的比較緩慢或者太快。就會產生時空問題,電影中時長和現實時長很難一致的當然也包括空間,有些鏡頭即使看起來很連貫,但很有可能一段大街上跑的戲之後,就是在影棚里搭建的內景戲,只有西方古典「三一律」戲劇模式強調時空行動三者都和現實、主題一致。

這種做法並不新鮮,在電影誕生的探索時期,盧米埃爾拍攝的就是典型的無演員無編劇的自然景象。被人們稱作「風吹樹葉,自成波浪。」它的內容與人的干預和從戲劇(沖突化故事)沒有太多的聯系,純粹的記錄,體現出一種「照片性」和「紀實感」。

如今為什麼沒有人去探索新的電影形式或者語言?這個問題是很好回答的。一方面,有這樣一群人,但是也無法被受眾知道或者獲得傳播效果(市場化的電影需要大製作大明星大宣發才會被普通人知道,實驗電影只有圈內人知道)。另一方面是絕大部分從業者為了養家糊口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一般不會選擇做新電影或者最起碼不會過激的追求。(因為現在是和平發展年代,不再是人們本就一無所有的痛苦年代,敢於反抗體制化的電影美學。不過即使現在的故事片貌似已經成了鐵王座,但是和所有媒介一樣,電影同樣是給觀眾看什麼他們就會喜歡什麼包括討厭什麼,未來電影的發展取決於人類普遍生活質量和精神幸福程度,就像法國「新浪潮」反對「優質傳統」一樣,會有另一種浪潮沖擊日漸僵化的現有模式,這種真實影片也會再次興起也說不定。)

題主說的這種觀點,是一種基於真實記錄的現實主義的徹底狀態,它尊重社會現實,關注人的切身生活和精神狀態,以及一切自然的人眼可見的現象。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限制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創作,二是難以發揮出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媒介能夠創造的種種價值。

如果覺得電影理論太高深,一句話,現在的電影之所以假,是因為電影永遠無法還原真實,它只是從眼睛和耳朵再現真實,至於再現的好不好,取決於觀眾質量和製片質量(兩者都很重要)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拍沒人看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營銷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78
為什麼電影的聲音和錄的 瀏覽:574
類似超脫得電影有哪些 瀏覽:78
熊出之狂野大陸完整免費電影 瀏覽:628
群屍屠城1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54
小馬寶莉共有多少部電影 瀏覽:536
電影你的婚禮提檔了能有多少票房 瀏覽:115
求推薦好看的絲襪電影網站 瀏覽:551
老鼠好看的電影 瀏覽:175
今年新的電影有哪些可以入骨 瀏覽:51
三星電視怎麼點播電影嗎 瀏覽:513
像鬼吹燈一樣的電影還有哪些 瀏覽:546
一群怪胎創辦的馬戲團電影叫什麼 瀏覽:6
感人電影裡面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361
日本有什麼甜電影 瀏覽:484
張繼聰扮警察嚇交警什麼電影 瀏覽:406
如何做電影圖解動圖 瀏覽:90
降龍羅漢電影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765
2019的愛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520
一輩子到底有多久電影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