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挑山工贊頌了什麼樣的精神
挑山工不單單是一份職業,而是指引,是先驅,更是一種精神!在他們身上散發出踏實的感情,這份感情是鼓勵,是信心,讓人挺拔使人奮進;像英雄又好像兄弟,泰山挑山工是溫情的漢子,背影如同旗幟,不用言語,不需筆墨,就能迸出光和熱,有了目標所以肯實干。願我們都能傳承這種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耐住性子一路向前,為了人生更加精彩,更加與眾不同,更加光彩奪目!
⑵ 泰山明明有纜車,為什麼還有挑山工
我國國內有很多有名的山川景點,泰山就是其中一處,泰山地處山東泰安,被稱為五嶽之首,每年都有大批遊客前來遊玩。去過泰山的驢友們,肯定對泰山的挑山工有著深刻的印象,包括我也是。記得小學有篇課文就是專門講挑山工,以至於在泰山時我會十分注意他們,看著他們身負百斤卻步履穩健,不停地向上攀登,甚至比我這個沒背什麼東西的遊客爬得更快,心裡一股崇拜感瞬間油然而生。
泰山自身的風景也是十分壯觀的,山峰陡峭高聳,山間經常會有雲海出現,山上還有很多的石刻古跡、宗教寺廟。有的遊客會選擇夜爬泰山,然後等日出前到達山頂,剛好可以觀看日出。
泰山的風景令人沉醉,泰山的挑山工也讓人敬佩,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或者有的去過後,感受如何?歡迎留言評論。
⑶ 泰山獨臂挑山工是如何工作的
泰山“挑山工”是泰山上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有著“埋頭苦幹、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群體特點。
對於挑山工來說,海拔1500多米、6000多級台階、肩負90多斤的貨物……但他們從未退縮,一直勇往直前,努力攀登。
獨臂俠梁京申,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有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就是與泰山挑山工聯在一起的-腳踏實地、知難而進、勇挑重擔、堅忍不拔的攀登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⑷ 最近山東衛視演的廣告:泰山挑山工什麼時間播出
大概還要三四周以後。
⑸ 泰安景區,一小伙爬泰山幫挑山工扛貨物,小伙為何這么做
山東泰安景區,有一個小夥子爬泰山,碰到挑山工扛貨物,熱情上前幫忙,給小夥子點贊。
小夥子親身體驗挑山工扛貨物五一小長假,很多人走出家門去旅遊,如果旅遊時遇見強買強賣這樣的現象,要為自己主動維護權益。
堅決抵制這樣的行為,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和投訴,不給這樣的不正之風大開方便之門。
鼓勵誠信經營,尊重每一位誠信經營的勞動者,也要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犯。
⑹ 泰山挑山工的資料
《挑山工》,著名作家馮驥才1981年創作的泰山見聞式散文,此文先後選入全國高中語文課本、小學語文課本。馮驥才因此成為泰安市的榮譽市民。學者王克煜把此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記》、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楊朔的《泰山極頂》譽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⑺ 泰山什麼時候上映
你應該說得是《泰山歸來:險戰叢林》吧,這部電影7月19日已經在各大影院上映了,可以去電影院觀看了
⑻ 泰山挑山工資料
活在舉世聞名的泰山腳下,心中頗為驕傲和自豪。每次外出學習或開會,得知我來自美麗泰山的故鄉,無不是羨慕的目光,敬仰的神情。每天都生活在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泰山腳下,享受著悠久歷史文化與大自然旖旎風光的熏陶,該是多麼幸福啊!我久居泰城,常登泰山,細細想來,泰山給我印象最深的,不僅僅是歷史悠久的廟宇、牌坊,遍及每個角落的諸多石刻,也不僅僅是那天斧神工的自然景觀,而是那些皮膚黝黑、肩挑重物,默默無言,一股勁兒向前攀登的挑山工。
泰山挑山工起源於哪個年代已無從考證,大概自有了香客遊人起就有了挑山工吧。泰山海拔1540多米,足有6000多級石級,山頂上遊客、道士的日常用品,廟宇、山路維修改造原料,大都是挑山工用雙肩挑上去的。盡管泰山早已修建了索道,那似乎只是為匆匆而過的遊人修建的,挑山工並未因此而減少。無論是寒冬酷暑、刮風下雨,只要徒步登山,沿石級而上,一定會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每人一根扁擔,兩端綁滿了山頂遊人必需的青菜、麵粉等生活用品,沿著陡峭的石級,神情堅毅,目標專一,腳踏實地,奮力向上,一步一個腳印,永不停歇地向上攀登,每天都要來回二、三趟,用自己的雙肩和汗水,為遊人默默地奉獻著。正如以前讀過的一首詩中所寫的:「穩挑日月歷滄桑,萬古登山涵意長。滄海橫流天欲墮,東天一柱看脊樑。」挑山工的辛勤勞動早已與雄偉的泰山融為一體,成為巍巍泰山的一部分,展示著五嶽獨尊的勃勃英姿。
我慶幸生活在泰山腳下,更慶幸生活在挑山工周圍。我知道,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在哪個崗位,只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都會創造出一種精彩來。
⑼ 泰山纜車如此方便,挑山工為何依然存在
泰山的挑山工是無法被取代的,他們是泰山的特色標志,加上纜車運輸需要費用自然不會直接用纜車運輸貨物。走在泰山的路上,我們都會期待遇到挑山工的出現,因為那是屬於泰山最大的特色;如果挑山工真的從泰山消失了,那就會讓我們覺得泰山失去了一點點的感覺,也無法體驗那種刻苦努力,永不懈怠的精神,對於我們來說,那不是職業而是一種特色。
因此,泰山的挑山工是不會消失,還會繼續在泰山努力工作,展示中華人民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