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甲午戰爭電影講了什麼事

甲午戰爭電影講了什麼事

發布時間:2022-04-14 05:55:35

A. 甲午戰爭電影簡介200字

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該片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人們可以從他對投降分子憤怒斥責、請戰和閱兵時的慷慨陳詞、遭貶後借《十面埋伏》抒發內心的深沉悲憤,到撞沉敵艦以死報國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深切感受到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藝術價值。

李默然以其剛毅深沉而又富於激情的表演,使這位愛國志士的形象進入我國銀幕藝術典型的行列。片中王國成及投降派李鴻章、方伯謙等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該片在處理這一歷史題材時,追求凝煉、明快、濃烈、深沉的藝術風格,使之充溢著令人感奮的浩然正氣與悲壯力量。

B. 《甲午戰爭》觀後感 在線等待

觀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以雪國恥。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到拒絕,並且還因揭露方伯謙的賣國行為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擊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只可惜了那三萬北洋水師,就這樣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數年來的訓練籌備,頃刻間付諸東流;只可惜了那鐵血男兒,滿腔愛國熱情,壯志凌雲,卻仍換不來人心的統一,最終悲壯戰死。「寧為溺死鬼,不做亡國奴。」多麼振奮人心的話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卻不識豪情志士,終不肯拚死一戰,眼睜睜看著別人在自家園里肆虐。

100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願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了祖國而光榮犧牲的英武的靈魂!

C. 甲午戰爭電影簡介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部,有兩部相關電影。
《甲午風雲》
劇情簡介: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軍在中國領海內肆意製造事端,昏庸膽小的西太後為息事寧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鴻章(王秋穎)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周文彬)等人去與日軍講和,傲慢無禮的日軍卻將中國商船擊落。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李默然)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兩次請命同日軍作戰,李鴻章均拒絕,並借鄧世昌揭露方伯謙瀆職之機將其革職。
日軍不宣而戰,民憤四起,頂不住壓力的李鴻章重新啟用鄧世昌。海戰中,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李頡)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軍擊沉。鄧世昌見勢立即掛起帥旗,替代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與日軍展開殊死大戰,行為可歌可泣。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劇情簡介:
1867年,李鴻章(孫海英 飾)上書,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由洋人講授西洋海軍知識。鄧世昌(陸毅 飾)前來報考,得劉步蟾兄妹相助,一鳴驚人。1877年,鄧世昌送同學們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4年之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旋。他在倫敦街頭偶遇劉步蟾妹妹(龔潔 飾),並教訓了挑釁的洋人。畢業會上,鄧世昌、劉步蟾與伊東佑亨(夏雨 飾)、東鄉平八郎的對話,為日後兩國海上交鋒埋下伏筆。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向光緒帝(郭家銘 飾)啟奏向英國定製的鐵甲艦,得到了慈禧太後(呂麗萍 飾)准奏。與此同時,日本天皇號召朝野捐俸也購得了鐵甲艦,伊藤博文還奉上了侵略的奏章。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楊立新 飾)率劉步蟾、鄧世昌等 「鎮遠」號、「致遠」號將士出訪日本,遭遇長崎事件,大戰一觸即發……

D. 電影《甲午戰爭》簡介

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

E. 甲午戰爭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

講的是中日甲午戰爭里北洋水師的故事。

F. 甲午甲午的紀錄片內容是什麼

該紀錄片分為《絕地東北亞》、《不宣而戰》、《龍旗飄落》、《悲歌涅槃》四個章節,從史學角度切入,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120年前甲午海戰的全過程,深刻剖析了「落後就要挨打」和「弱國無外交」的歷史結論。北洋艦隊的悲壯和慘烈留給我們的是警醒和深思,特別是在當前復雜的國際海洋形勢下,這部影片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

分集劇情——

第1集 角力東北亞

劇情簡介: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之列。

第2集 不宣而戰

劇情簡介:1894年,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隨著中日、日朝談判相繼破裂,列強調停均告失敗,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中日甲午戰爭。

清軍在船橋里擊退日軍,日軍則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玄武門和牡丹台,其後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託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平壤之戰的結果完全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和前敵主帥昏聵無能造成的。從戰略上看,清政府執行消極抵抗政策,從作戰指揮上看,清軍更是無所作為。

第3集 龍旗飄落

劇情簡介:1894年9月17日,世界近代史上,一場規模罕見的大海戰,在黃海北部大鹿島西南海域打響。在經過5個小時的殘酷海上大戰後,清政府北洋艦隊損失慘重,犧牲了數位海軍將領及近千名官兵,最後簽訂投降書。

第4集 悲歌涅槃

劇情簡介:甲午戰爭日本大發戰爭財,《馬關條約》中國賠償兩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以及澎湖列島。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甲午戰爭對於中華民族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財富大量流出,主權淪喪,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殘酷的現實,迫使每個中國人做出生與死的痛苦抉擇,隨後革命先行者們開始了民族自強的求索和抗爭。

(6)甲午戰爭電影講了什麼事擴展閱讀:

海戰經過——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終於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日本海軍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軍艦,包括其全部精華,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八艘五千馬力以上的主力艦和巡洋艦。

9月15日上午,北洋艦隊的主力,即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大清北洋水師提督(正二品)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

16日凌晨1時,銘軍的十個營共四千人分乘五艘運兵船,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16日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陸。17日上午8時,旗艦定遠上掛出龍旗開始返航。

11時許,北洋艦隊突然發現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幾簇黑煙,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為日本艦隊。於是立即命令各艦升火、實彈,准備戰斗。11時半,吉野先發現北洋艦隊,發出信號「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

12時20分,日艦逐漸接近北洋艦隊。中午12時50分,北洋艦隊旗艦定遠首先開炮。十秒鍾後,鎮遠艦也發出炮彈,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一齊發炮轟擊。三分鍾後,日本旗艦松島也開始發炮還擊。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齊怒放,硝煙彌漫,海水沸騰。

戰斗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下水12年,久已失修,艦橋被突然開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傷,信旗被毀。丁汝昌拒絕隨從把自己投入內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可是他只能鼓一艦士氣,戰斗剛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指揮。

日第一游擊隊4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斗。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

下午3時30分,「鎮遠」艦的30.5公分大炮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二次。「松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後,火焰引發裝葯,發生了大爆炸。「松島」船軸傾斜5度,冒起白煙,火災大作。日軍炮塔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餘人皆被擊斃。死屍堆積,血流滿船,「松島」敗走。

G. 甲午戰爭電影內容簡介50字,速求!!!

完整的呈現了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的對外戰爭策略,北洋水師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以及鄧世昌在大東溝海戰中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供參考~

H. 甲午風雲影片反映的歷史背景

編劇嚴重誤導大眾認知。
情節從豐島海戰說起:豐島海戰,在方伯謙解說之下,以及其他軍官認可他的說辭。濟遠艦是在力竭拒敵,鏖戰四點鍾之久,午時我船整理炮台損處時,倭船緊追,我連開後炮,中其望台,船頭,船腰,彼即轉舵逃去」 。經過眾多軍官認同,在沒有置疑之下,為此得到光緒帝特下旨,稱贊方伯謙以寡敵眾,力戰持久,給予賞銀。此說歷史已成定論。因為當事人和其他軍官在場說詞一致,有疑問可以當面置疑,方伯謙只是小軍官,沒有後台勢力,他沒能力搞特權手段。至於為什麼要翻說,原因無他,就是故意污衊方伯謙,以便讓李鴻章在甲午黃海之戰的罪惡得以解脫,李鴻章斬殺方伯謙是殺人滅口,濫用私刑,斬殺方伯謙(是在非戰斗之時)不讓他有任何辨護機會,這是非法斬殺,斬殺理由是臨陣脫逃。所有的污衊都是為了幫李鴻章非法斬殺之罪解脫罪責,以及襯托鄧世昌高大特殊英雄人物的形象。非法斬殺,這才是值得翻案。
鄧世昌的特殊英雄是建立在炮彈用盡之下,用艦船撞擊敵艦。可是鄧世昌致遠艦打撈上來後發現致遠仍有炮彈。
並且,事實上,與艦共存亡,不是跳海棄艦自殺,而是留在艦里直到戰死,或在艦里自殺,這才是與艦共存亡。所以內里情節,存在太多疑點。甲午海戰所有艦長都是留在艦里自殺。惟獨鄧世昌跳海自殺。為什麼會游泳的人會選擇跳海自殺殉國?第一不一定自殺成功,第二增加被俘虜的機會,笫三增加別人置疑是否殉國自殺。因為中國有水遁逃命秘法,就是潛入水中,閉氣潛游幾十米或上百米,然後仰游只露出鼻子和口,在這種距離之下,用肉眼在海中根本無法找到你的位子。茫茫大海不可能游回岸吧?他有可能游到敵艦投降,然後隱姓埋名。
從甲午海戰沉船打撈上來的炮彈,發現中國彈頭是泥沙彈頭,日本彈頭是高爆火葯彈頭。因此懷疑李鴻章甲午期間串通日本間諜所為何事。這些彈頭都是李鴻章指定親戚包辦。北洋海軍在如此條件之下死傷大半,日艦根本無法擊沉,方伯謙決策正確撤離,因此可以確定方伯謙是被李鴻章殺人滅口,並嫁禍於他
查18世紀德國海軍軍事博物館,根本就沒有泥沙實心彈或泥沙穿甲彈,所有穿甲彈或炮彈都是爆炸的炮彈。
《清末海軍史料》記載,查黃海一戰,濟遠中彈70餘處,傷痕累累,由此可見,方伯謙濟遠艦是在奮戰後,帶著重傷撤離戰場。
在甲午海戰,方伯謙「濟遠」號以一敵三,在日艦包圍下絲毫不懼,不停開炮還擊,造成日艦傷痕累累。以濟遠炮擊之精準,如果是火葯彈頭日艦有可能沉沒三到四艦。濟遠甚至因開炮過多導致炮盤熔化。
李鴻章專權,無法無天。方伯謙被逮下獄後,笫二天就被斬首(是在非戰斗之時),一位上級軍官連審辨權力都沒有,可見李鴻章掌權之時,他帶給中國是多麼黑暗的年代。方伯謙被斬後,濟遠官兵聞訊伏屍痛哭,軍中憤憤不平。文廷式作《哀遼東賦》,抨擊李鴻章假公濟私,加害方伯謙,認為「指三字(莫須有)而成冤,壞長城而失傍」。李鴻章無道,清朝焉能不敗亡。
李鴻章德行有多壞?李鴻章76歲的時候,還娶了小妾,而且一娶就是兩個,一個13歲,一個14歲,都是豆蔻年華。古代娶女不超過14歲也是罪惡之極,14歲也是屬半幼女半成年,15歲才算成年,更可況76歲高齡娶13歲小妾。在古代,娶幼女為妾也是屬嚴重道德敗壞,大逆不道之徒。李鴻章考得是功名,讀得是聖賢書。道貌岸然敗壞綱常禮義。
李鴻章甲午戰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管海陸軍,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學畢業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總司令),理由陸軍比海軍勇猛,必須由陸軍之人帶領海軍,其私心之重,可謂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因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師成了李鴻章的私家軍。丁汝昌不但沒有基本海戰常識,還把陸軍的歪風帶到海軍,艦隊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水手紀律鬆懈。艦艇機器維護極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貨,船速減了三分之一,錢全部到了李鴻章口袋裡去了。《馬關條約》事件: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甲午戰爭期間,李經方支援糧食給日本在華進攻的部隊。並且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李鴻章甲午期間曾經串通日本間諜,因此事干係太大,軍機處看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奏摺後,沒敢呈給光緒皇帝,原因無他李鴻章權勢已到一手遮天之地步,所以李鴻章輕易逃過刑罰。但無風不起浪,因此聯想到,李鴻章遭遇日本人槍擊,據清朝調查,槍手手按轎夫肩上,近距離射擊,子彈入觀骨下非致命點,只開一槍,槍威力偏小,槍手然後若無其事的離開。李鴻章手按面部走回住處。這情節跟台灣總統陳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計轉移視聽,尺度剛好不致命。然後日本媒體配合減白銀一億兩,天衣無縫。因此李鴻章再次坐穩宰相之位。李鴻章當時絕對有必要演這一出戲。日本減少賠款的原因不過是世界列強干涉而已,《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六天後的4月23日,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聯手,就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日本減少一億兩是急著簽約,三國介入有可能拿不到錢。在談判期間俄國一直通過外交干涉,甚至於不惜一戰。李鴻章為什麼不利用俄國為中國爭取?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李鴻章為日本爭取了兩億銀兩索賠外加天價的台灣島。日本為了記念李鴻章功績,把一條街命名為李鴻章道。
同事歌頌方伯謙」雄略豪宕,戰具整齊,舟師勇壯,挽承矩之刀魚,乘風稷之海浪,神勇奮於澹臺,老謀深於陸抗「,當時膾炙人口,為人們所傳誦。
要讀懂近代中國苦難史,就不能不說李鴻章,李鴻鴻就是近代中國苦難其中之一的禍首。李鴻章掌權晚清四十年與清朝敗亡息息相關。李鴻章還沒有掌權之前晚清四十年前,中國還是世界首富之國,李鴻章掌權四十年期間國運每況愈下。李鴻章到底是中興之臣,還是敗亡之臣一目瞭然,無須多言。
借用毛澤東對李鴻章的評價〝舟大水淺〞意思是〝志大才疏,才能淺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借用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評價〝誤盡蒼生〞意思是〝禍國殃民〞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宰相無道則國不昌。
方伯謙若是不撤離留下來直到全艦戰死,徒添敗亡擴大,對戰局亳無益處,中國除了不智之人一味譴責之外,還包含大量居心叵測之徒,惡毒醜化辱罵之聲四起,令人憤慨。一位智勇雙全,將帥之才就這樣被賣國賊給斬了,還要嫁禍於他,難怪冤氣上百年不散。方伯謙保住了軍艦,減少了傷亡,縮小了敗亡,殺出血路,他不是民族英雄誰有資格是!

I. 電影甲午風雲的歷史背景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確實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閱讀全文

與甲午戰爭電影講了什麼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營銷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78
為什麼電影的聲音和錄的 瀏覽:574
類似超脫得電影有哪些 瀏覽:78
熊出之狂野大陸完整免費電影 瀏覽:628
群屍屠城1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54
小馬寶莉共有多少部電影 瀏覽:536
電影你的婚禮提檔了能有多少票房 瀏覽:115
求推薦好看的絲襪電影網站 瀏覽:551
老鼠好看的電影 瀏覽:175
今年新的電影有哪些可以入骨 瀏覽:51
三星電視怎麼點播電影嗎 瀏覽:513
像鬼吹燈一樣的電影還有哪些 瀏覽:546
一群怪胎創辦的馬戲團電影叫什麼 瀏覽:6
感人電影裡面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361
日本有什麼甜電影 瀏覽:484
張繼聰扮警察嚇交警什麼電影 瀏覽:406
如何做電影圖解動圖 瀏覽:90
降龍羅漢電影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765
2019的愛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520
一輩子到底有多久電影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