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回歸大陸後,為什麼香港的電影不好看,歌曲也不好聽了明星也不紅了
回歸前香港是資本主義制度,回歸後會受到多少管束而變化變味了。電影和音樂要在近乎神經的境界艱辛苦辣創意出來,但是那近乎神經的境界創意回歸回到社會主義制度中是行不通的,會被判神經病等等各種無形的壓迫壓力而放棄。比如說你創作出科幻電影,你可能會被判刑判神經病關進精神病院的高牆下冶療。
❷ 為什麼香港的電影和香港的演唱會比大陸都要多很多
我這是穿越回了十幾年前嗎?港台娛樂都在吃老本,近十年都沒出過巨星了,也沒有新的導演、音樂人成大名,江河日下吧。反觀大陸倒是一波接著一波的涌現。娛樂產業永遠跟著市場走,哪裡有錢有受眾就往哪裡去,哪裡也就出巨星。二十年前港台就是比大陸有錢,就是比大陸牛逼,來大陸攻城略地實在是很正常的。
❸ 香港電影和音樂的衰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嗎
現在香港電影人才的流失表現在兩個方面:1 過去的明星演員和導演,其他的演職人員都跑到香港之外發展,謀生。2 大量的年輕人看到電影的式微,主動放棄了在這一行業的嘗試。兩個原因相互作用,對於香港電影的基礎當然是雪上加霜。黃金一代的導演大多已經年老,創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沒有什麼創新。
❹ 為什麼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音樂都很好聽,到現代了反而質量下降了
你不覺得全世界現在都沒什麼新的好音樂了么,這是教育出了問題,書讀太多了,扼殺了人的想像力
❺ 香港電影和歌曲為什麼會沒落了呢
時代在進步,人的審美也在進步,像樓主說的那些電影,我都不怎麼感冒。並不是說樓主的審美有問題,而是,每個人的審美都不同,樓主的審美也許就停留在那一刻。樓主說的那些不能打動人心的大陸片確實很多,但那得看什麼類型的,像喜劇片,動作片,科幻片,恐怖片,這一類就不需要打動人心,笑了,刺激過了,就行了。或許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就屬愛情片,文藝片,戰爭片等了。大部分電影不能打動人心的原因,我覺得巨簡單,導演拍電影的手法很幼稚,不懂得如何運用鏡頭來表達思想,也不會製造緊張刺激的畫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電影配樂不好,配樂就像一位旁白者一樣,隨著環境或主人公的內心演繹著。我在這里向樓主推薦幾部電影(各個國家的),日本 菊次郎的夏天 ,韓國 雛菊,美國 罪惡之城(我不敢肯定它真的能打動樓主),英國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別以為它空洞幼稚,多品味品味導演的拍攝手法),法國 天使愛美麗 ,還有天堂電影院(忘了那個國家的了)
❻ 香港電影和音樂的衰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嗎
首先我想引用Liu先生的幾句話:
「反觀內地,國家倡導並支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相關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為此制定了完善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同時為了方針的實施做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投入,開放商業市場,鼓勵產業發展。這種情況下不進步就不正常了。
我個人是不認同這幾句冠冕堂皇的話的。國家真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嗎?可能這個重點應該是「產業」而不是「文化」。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精神領域的探索。而你知道的,這在我國幾乎沒有什麼餘地可言。後面的幾句,我眼睛看到的現實,恐怕也不是如此。
然後說說題主的問題。
1 其實只要是發生過的餓事情,就可以歸結為歷史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是香港電影衰落了,那麼這個現象就是歷史的必然。因為過去的歷史是留下必然,沒有可能。重點是看原因。
2
我去過新加坡。這個華人社會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文化多元(甚至比香港還多元),但是卻沒有像樣的電影產業。我一開始很奇怪,不對啊,為什麼呢?經過一番思考,我發現這個城市國家的精神主流是精英+重商主義。而且在東面有娛樂中心香港,西面有電影中心印度。那麼東南亞,南亞的電影市場不需要新加坡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的香港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她的電影的主要市場東南亞和東亞。印度電影依然紅火,泰國電影聲望日起,韓國電影如日中天。大陸電影產業熱鬧非凡(盡管僅僅是熱鬧而已)。於是,這三個在香港電影最鼎盛期間,基本上排不上座次的地區,完全佔領了過去的香港空間。香港電影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3
一個地區的電影工業是否有生命力,決定因素在於市場的容量。有巨大的需求,當然有巨大的投入。而巨大的投入必然能培養巨大的人才基礎。現在香港電影,即便是本土完全消費,也沒有辦法收回成本,而外面的市場基本被瓜分。那麼情況就危險了。沒有了投入,當然留不住人才。現在香港電影人才的流失表現在兩個方面:1
過去的明星演員和導演,其他的演職人員都跑到香港之外發展,謀生。2
大量的年輕人看到電影的式微,主動放棄了在這一行業的嘗試。兩個原因相互作用,對於香港電影的基礎當然是雪上加霜。黃金一代的導演大多已經年老,創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沒有什麼創新。例子就是徐克。他在大陸淘金,大陸金主一再投巨資給他拍。但是作品在精神境界上一直沒有超過他最早的《龍門客棧》的水平。那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劉德華紅了30年,現在還把持著香港電影男演員頭把交椅,這不能不說是香港電影的奇跡,也是恥辱。
4
97回歸,對於香港電影有沒有影響?肯定是有的,雖然官方,香港電影主流話語都不承認這一點。但是97回歸,並不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必要條件,而是充分條件。這一個歷史事件,加速了香港電影必須反思和進步的迫切性。不過,香港電影人沒有在關鍵時候看清這一點,最後不得不接受現在的後果。
5 最後一點,我想強調的是:即便是香港電影最好的年代,它也不是優秀的。
首先在於題材的單一。武打片,武俠片,槍戰片統治了香港電影的主流。但是其精神格局,社會剖析和意識形態基本上乏善可陳。
哥們義氣,江湖道義充斥著香港電影,這與香港這一個法制社會的精神結構相矛盾。這說明了香港電影的創作者在社會意識層面相對還處於農商時代。缺乏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前瞻性和知識准備。香港電影在新技術層面,除了少數幾個導演探索之外,大多數還沉醉於社會想像的分析和解構上面。慢慢地,當其他地區電影進步之時,香港電影的優勢也就不那麼明顯了。而好萊塢則不同。巨大技術領先,導致在精神層面不輸於它的歐洲電影,怎麼都無法與他並駕齊驅。
❼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娛樂圈今非昔比
我覺得香港的娛樂圈老一輩的都成了經典,而年輕的演員卻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
說起香港娛樂圈,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誕生後,從電影業到音樂業獲得的獎項真的是數不勝數,金曲獎就在這四個人手中轉過了十年。,其他記錄也被打破: 張學友在1993年賣出了300多萬張唱片,使他成為世界十大銷量藝術家中唯一的亞洲歌手; 劉德華的白金唱片達到60張; 郭富城的舞蹈技巧在日本和東南亞得到認可,他被授予亞洲舞蹈之王的稱號,還有黎明更是一個傳說。
其實之前像四大天王那一帶香港人,他們為什麼紅?是因為他們良好的品格,不屈不撓的精神,強大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顆愛國之心。
❽ 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在當時,他們在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只要世界電影看兩極,一個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代表東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從之前年產幾百部到後來不到50部,突然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原因很復雜。有人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中國回歸造成的。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和香港回歸中國沒有關系。
香港電影本身的局限性。國產電視劇和電影的潮流幾乎都是由港片引領的。比如香港電影,曾經以製作周期短、產量高、成本低為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有點以次充好。比如當年《無間道》一炮而紅,於是大家開始拍卧底和偵探的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有點太局限了。畢竟都是講香港一畝三分地的故事,沒有太大的題材空間。看港劇歷史題材劇,服道等。都是捉襟見肘,除了演員的演技和劇情,其他都不可取。總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於成本投入低,輸出質量低。
❾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樂壇火不起來了呢
我覺得與其說是現在的香港樂壇火不起來了,還不如說是大陸樂壇太火了,所以把所有的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大陸新崛起的歌手和樂隊身上。這個現象在上個世紀非常的明顯,香港樂團在上個世紀可以說是發展到了頂峰,基本上不管是香港地區還是大陸地區所關注的都是香港樂團,而大陸自己的樂隊和歌手並沒有發展得很紅火。
可是現在這種局面已經顛倒過來了,畢竟大陸的面積很廣闊,人口眾多,所以這幾年新崛起的歌手和樂隊是非常的出名的,大陸人的目光基本上就集中在大陸自己崛起的歌手和樂隊上面,反而不是那麼的關注香港那邊了。
因此你並不能說香港樂團已經不行了,只不過大家的目光都沒有集中在香港樂團那邊,如果你集中在香港那邊的話,你會發現香港樂團的發展只是有點慢,並不是說他已經無法再崛起了。